临界动应力比论文-张向东,任昆

临界动应力比论文-张向东,任昆

导读:本文包含了临界动应力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路工程,动力特性,动叁轴试验,煤渣改良土

临界动应力比论文文献综述

张向东,任昆[1](2018)在《煤渣改良土路基的动弹性模量及临界动应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煤渣改良土作为路基填料在中低围压下的动力特性,以煤渣改良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GDS动态叁轴试验系统对不同围压及不同频率下煤渣改良土的动弹性模量以及临界动应力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围压及不同加载频率对煤渣改良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并据此建立了动弹性模量的衰减模型。根据临界动应力的不确定性,利用结构元方法,建立了煤渣改良土临界动应力的模糊线性回归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煤渣改良土的动弹性模量随着加载次数的增加呈负指数关系下降;动弹性模量随围压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二者大致呈线性关系;动弹性模量随频率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当加载频率大于3 Hz后动弹性模量的下降速率有所减缓。所建立的衰减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出频率及围压对动弹性模量带来的影响。煤渣改良土的临界动应力与加载的频率呈负相关关系,低频的荷载对临界动应力的影响较大;临界动应力与围压之间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利用结构元方法所构建的模糊线性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临界动应力与频率及围压之间的关系,模型精度较高,可以为道路工程中的建设及其临界动应力的确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10期)

蔡俊华[2](2017)在《基于临界动应力的公路路床层黏土改良填料可靠性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公路运输超载现象的日益普遍,采用工程性质不良的黏土作为路床填料将容易导致沉降快速增长甚至动力破坏,而在黏土中掺入砂、砾成为了工程中常用的填料改良手段。针对黏土改良填料进行了一系列大型动叁轴试验,分析了围压和含水率对累积塑性变形增长的影响,根据塑性变形增长的特点将试样分为了稳定试样和破坏试样,由此得出了临界动应力的表达公式,结合公路现场实测数据,探讨了不同轴载下路床动力破坏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当路床含水率接近9%时,标准轴载下的实测动应力超过了黏土改良填料的临界动应力,路床容易发生动力破坏;而当路床含水率处于6.0%和7.5%时,在标准轴载下,路床可保持较好的稳定性,但在超载情况下,路床仍有可能发生动力破坏。(本文来源于《湖南交通科技》期刊2017年03期)

刘大鹏,杨晓华,王婧,杨晓东[3](2016)在《新疆叁莎高速公路砾类土的临界动应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砾类土重塑试样进行动叁轴试验,基于试验结果绘制砾类土的εp-N关系曲线,得到砾类土在不同含水率、围压、压实度、动荷载作用频率和初始静偏应力时的临界动应力,分析各因素对砾类土临界动应力的影响规律,发现含水率为最佳含水率时砾类土的临界动应力最大,随着围压和压实度的增加,砾类土的临界动应力增大,循环荷载作用频率在1 Hz~2 Hz变化时,砾类土的临界动应力变化较小,0~10kPa范围的初始静偏应力对砾类土的临界动应力影响也较小.(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王婧,刘大鹏,张红伟[4](2016)在《应力加载路径对风积沙的临界动应力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动叁轴试验研究了新疆风积沙在不同试样分别加载和同一试样分级加载两种应力路径下的临界动应力。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两种应力路径作用下的曲线均可分为叁种类型:衰减型、临界型和破坏型。动应力不同时,分级加载与分别加载的累积塑性应变一般也不相同,分级加载时风积沙的临界动应力比分别加载时的临界动应力高10k Pa左右,因此进行动力特性测试时,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应选择合适的应力加载路径。(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6年31期)

刘宝,苏谦,PHAM,Duc,Phong,白皓,LAM,Thi,Huyen,Hanh[5](2016)在《不同含水状态级配碎石临界动应力及变形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估含水率变化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动力性能的影响,本文针对最优含水率和饱和含水率两种状态下级配碎石循环动力性能开展室内大型动叁轴试验研究,分析级配碎石的临界动应力和累积变形特性。研究表明:累积变形与荷载作用次数、含水率关系密切,荷载作用次数超过10 000次后,含水率的影响逐渐显现,荷载作用次数达到20 000次时,饱和含水率的累积变形相对最优含水率增大70%;不同含水率级配碎石的衰减型和破坏型累积变形曲线可分别用Stewart模型和Monismith模型预测;级配碎石临界动应力随含水率增大而减小,随围压的增大线性增大,饱和含水状态对应的临界动应力较最优含水状态平均小13%。(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冷伍明,刘文劼,周文权[6](2015)在《振动荷载作用下重载铁路路基粗颗粒土填料临界动应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重载铁路路基表层为粗颗粒土填料,直接承受轨道结构传递的列车动载往复作用,其临界动应力会影响累积变形,利用自行开发的动叁轴试验系统进行不同围压、动应力幅值、含水率条件下粗颗粒土填料的持续振动试验,获得粗颗粒土累积动应变与振次关系曲线,并分析围压、含水率对累积动应变增长影响;在获得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粗颗粒土的临界动应力比线基础上提出计算临界动应力经验公式。(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5年16期)

周文权,冷伍明,蔡德钩,刘文劼,陈锋[7](2014)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路基粗粒土填料临界动应力和累积变形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粗粒土填料作为铁路路基核心层,直接承受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其在动载反复作用下的变形特性决定了路基工作性能,但目前对粗粒土填料在列车往复作用下的动力变形特性研究不多。为探究行车荷载对基床粗颗粒土动力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行一系列粗粒土填料持续振动条件下的大型动叁轴试验,包括不同动应力幅值(模拟不同列车轴重)、不同围压(模拟不同埋深下的侧压作用)和不同含水率(模拟不同雨水环境)等多种情况。获得路基粗粒土填料的临界动应力和累积应变随围压和含水率变化的系列关系数据和变化规律。试验结果对重载铁路路基核心层的动力变形稳定性评价和基于动力变形控制的路基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焦贵德,马巍,赵淑萍,常小晓,杨曙光[8](2011)在《高温冻结粉土的累积应变和临界动应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0.95℃恒温状态下对青藏人工冻结粉土试样进行不同动应力幅值下的振动单轴压缩试验,获得2种频率下不同动应力幅值时冻土试样累积应变和振动次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发现冻土的累积应变随着振动次数的增加呈增长的趋势,且表现出稳定型、破坏型和临界型3种形态;在振动次数相同时,动应力幅值越大,累积应变越大;加载初始阶段应变速率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且应变速率对数与时间对数间均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但随着振动时间的增加,破坏型曲线的应变速率达到一个最小值后开始增大,稳定型曲线的应变速率则在一定幅度的范围内波动;振动频率越高、动应力幅值越大,应变速率越大;振动频率越高,临界动应力越小。(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S1期)

刘晓红,杨果林,方薇[9](2011)在《红黏土临界动应力与高铁无碴轨道路堑基床换填厚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武广高速铁路无碴轨道红黏土路堑基床长期动力稳定与换填厚度问题,利用改造后的应力控制式动叁轴仪,研究了循环荷载作用下原状结构红黏土动应变随振次的变化规律,获得了11种试验条下原状结构红黏土临界动应力。按曲线走势特征,红黏土εd?lg N曲线可分为衰减型、临界型、破坏型3类,具有与其它黏性土相同的曲线型式。基于室内动力试验及现场动响应测试成果,采用临界动应力法初步评价了武广高速铁路无碴轨道红黏土路堑基床的长期动力稳定性,给出了相应的基床换填厚度最小值。探讨了含水比、围压、固结比对红黏土临界动应力及路堑基床换填厚度的影响,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得到了两个简单实用的经验估算公式。红黏土临界动应力随含水比的增大线性减小,随围压、固结比的增大线性增大。基床换填厚度随含水比的增大线性增大,随围压的增大线性减小,固结比对基床换填厚度的影响就本次试验成果而言还不明显。研究成果为我国高速铁路无碴轨道路堑基床长期动力稳定性评价及换填厚度的确定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红黏土动力特性的深入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刘增荣,王鑫,张柯,吴敏哲[10](2010)在《黄土在地铁列车荷载作用下的临界动应力比及动应变发展模型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地区地铁项目为研究背景,利用20kN电液伺服控制动叁轴试验机,对地铁列车荷载长期循环作用下不同类型黄土的动变形分别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不同类型黄土累积塑性变形的发展规律,提出了确定黄土临界动应力比的新方法,确定了不同类型黄土动应变发展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干型黄土的临界动应力比大于0.6,湿型黄土的临界动应力比为0.45~0.49,饱和型黄土则为0.22~0.24;拓展的Langmuir模型和经典Freundlich模型分别对于稳定型和破坏型黄土动变形发展的回归分析是有效的,反映了黄土在地铁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变形特性.(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临界动应力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公路运输超载现象的日益普遍,采用工程性质不良的黏土作为路床填料将容易导致沉降快速增长甚至动力破坏,而在黏土中掺入砂、砾成为了工程中常用的填料改良手段。针对黏土改良填料进行了一系列大型动叁轴试验,分析了围压和含水率对累积塑性变形增长的影响,根据塑性变形增长的特点将试样分为了稳定试样和破坏试样,由此得出了临界动应力的表达公式,结合公路现场实测数据,探讨了不同轴载下路床动力破坏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当路床含水率接近9%时,标准轴载下的实测动应力超过了黏土改良填料的临界动应力,路床容易发生动力破坏;而当路床含水率处于6.0%和7.5%时,在标准轴载下,路床可保持较好的稳定性,但在超载情况下,路床仍有可能发生动力破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临界动应力比论文参考文献

[1].张向东,任昆.煤渣改良土路基的动弹性模量及临界动应力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8

[2].蔡俊华.基于临界动应力的公路路床层黏土改良填料可靠性验证[J].湖南交通科技.2017

[3].刘大鹏,杨晓华,王婧,杨晓东.新疆叁莎高速公路砾类土的临界动应力试验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王婧,刘大鹏,张红伟.应力加载路径对风积沙的临界动应力影响研究[J].价值工程.2016

[5].刘宝,苏谦,PHAM,Duc,Phong,白皓,LAM,Thi,Huyen,Hanh.不同含水状态级配碎石临界动应力及变形规律研究[J].铁道学报.2016

[6].冷伍明,刘文劼,周文权.振动荷载作用下重载铁路路基粗颗粒土填料临界动应力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5

[7].周文权,冷伍明,蔡德钩,刘文劼,陈锋.循环荷载作用下路基粗粒土填料临界动应力和累积变形特性分析[J].铁道学报.2014

[8].焦贵德,马巍,赵淑萍,常小晓,杨曙光.高温冻结粉土的累积应变和临界动应力[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

[9].刘晓红,杨果林,方薇.红黏土临界动应力与高铁无碴轨道路堑基床换填厚度[J].岩土工程学报.2011

[10].刘增荣,王鑫,张柯,吴敏哲.黄土在地铁列车荷载作用下的临界动应力比及动应变发展模型的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标签:;  ;  ;  ;  

临界动应力比论文-张向东,任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