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径流流失论文-李巍,罗旭辉,黄敏敏,张丽君,涂杰锋

氮素径流流失论文-李巍,罗旭辉,黄敏敏,张丽君,涂杰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素径流流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地丘陵区,水稻田,氮流失

氮素径流流失论文文献综述

李巍,罗旭辉,黄敏敏,张丽君,涂杰锋[1](2019)在《福建山地丘陵区典型水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的特征分析——以武夷山和闽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福建山地丘陵区典型水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的特征,分别对闽清双季稻、武夷山单季稻的地表径流引起的氮流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田地表径流量的大小受降雨量等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与不同施肥处理关系不大;武夷山铵态氮和硝态氮占氮素流失量的65.91%,该地区水稻田氮流失的主要形式是铵态氮和硝态氮。不同施肥处理之间作物产量没有显着差异,说明综合优化施肥和主因子优化施肥可以达到与常规施肥一样的增产效果,但可以减少土壤板结等问题。因此,推荐农户使用综合优化施肥和主因子优化施肥。(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5期)

邬燕虹,张丽萍,钱婧,邓龙洲,范晓娟[2](2019)在《坡面径流携氮素流失的多要素影响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坡面氮素的流失特征,探索植被覆盖度、坡长和不同施肥处理对全氮(T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流失的影响,选定不同植被覆盖度(0%,15%,30%,45%,60%,75%,90%)、不同坡长(3,4,5 m)和不同施肥处理(空白(CK),无机复合肥(CF))作为可变因素,在红壤坡面上进行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不同坡长坡面径流中各形态氮素的平均流失浓度均大致呈现上升趋势,不同坡长间各形态氮素平均流失浓度的总体规律为5 m> 3 m> 4 m。TN和NO_3~--N的总流失量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少,而NH_4~+-N的总流失量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在等坡长差的情况下,5 m与4 m坡长间的各形态氮素流失量的增幅大于4 m与3 m间的。径流中氮素的流失以可溶态氮为主,而NO_3~--N是径流中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施用无机复合肥会使径流中各形态氮素的总流失量明显提高,其中NO_3~--N流失量占TN流失量的比例上升,NH_4~+-N比例下降。径流中各形态氮素的总流失量与植被覆盖度、坡长都达到了极显着相关水平,总体来说是NO_3~--N> TN> NH_4~+-N、植被覆盖度>坡长。植被覆盖度和坡长对径流中各形态氮素总流失量的综合影响分别可以用线性相关方程进行描述,显着性依次为TN> NO_3~--N> NH_4~+-N。(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荣嘉,高鹏,李成,刘潘伟,孙鉴妮[3](2019)在《模拟降雨下麻栎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及氮素流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人工林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产流机制及其氮素流失规律,选择鲁中南山区典型林地麻栎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麻栎林与荒草地的产流及氮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麻栎林的总产流量、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分别是荒草地的80.5%、61.4%、162.2%。地表径流产流呈不断增加且趋于稳定的特征;壤中流产流时间明显滞后于地表径流的,产流过程径流量波动比较小,保持相对稳定。地表径流量和壤中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分别通过对数函数和多项式函数进行模拟。(2)麻栎林的全氮总流失浓度、地表径流全氮流失浓度、壤中流全氮流失浓度为11.5、13.1、8.9 mg/L,分别比荒草地低19.0%、13.8%、8.2%。地表径流全氮流失浓度一般前期较大,而后递减并趋于稳定;壤中流全氮流失浓度在整个产流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全氮流失浓度随降雨时间的变化过程可分别通过幂函数和多项式函数进行模拟。(3)在整个降雨产流过程中,麻栎林和荒草地的地表径流量分别占总产流量的61.8%和81.1%,麻栎林和荒草地的地表径流全氮流失量分别占全氮总流失量的70.4%和87.0%,径流、氮素的流失都以地表径流为主。与荒草地相比,麻栎林具有明显增加壤中流,减少氮素流失效果。(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双,叶良惠,郑子成,李廷轩[4](2018)在《玉米成熟期黄壤坡耕地径流及其氮素流失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顺坡垄作、平作、横坡垄作坡面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黄壤坡耕地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其氮素流失特征,以期为研究区氮素流失预测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成熟期平均地表径流量分别为0—20,20—40cm壤中流量的7.96,8.22倍。不同耕作措施间地表径流量和氮素流失量差异显着,地表径流量和氮素流失量均表现为顺坡垄作>平作>横坡垄作,顺坡垄作坡面地表径流量分别是平作和横坡垄作的1.20,2.07倍,顺坡垄作坡面氮素流失量分别是平作和横坡垄作的1.35,2.06倍。在0—20,20—40cm壤中流中横坡垄作径流量和氮素流失量则明显高于其他耕作措施坡面,在0—20cm壤中流中横坡垄作氮素流失量分别是顺坡垄作和平作的2.45,1.90倍;在20—40cm壤中流中横坡垄作氮素流失量分别是顺坡垄作和平作的2.34,1.79倍。地表径流为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可溶态氮为氮素流失的主要形式,占总氮流失量的63.84%~72.61%;硝态氮是坡耕地无机氮流失的主要成分,占总氮流失量的16.47%~59.17%。氮素流失量与径流量和降雨量均呈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研究区自然降雨条件下,横坡垄作能有效减少氮素流失,合理的耕作措施有助于防治研究区水土资源和氮素流失。(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莲,刘红兵,汪涛,朱波,姜世伟[5](2018)在《叁峡库区消落带农用坡地磷素径流流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消落带是叁峡库区重要的生态交错带,但自发农用和无序开发可能会造成更多的氮磷流失,进而加剧叁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通过对库区连续3 a的定位监测(2011~2013年),研究了叁峡库区消落带农用坡地的磷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次降雨事件中常规施肥处理的地表径流、壤中流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0. 848±0. 153、0. 140±0. 006 mg/L,其中地表径流中磷的形态以颗粒态为主,壤中流以溶解态的生物可利用磷为主。常规施肥下,地表径流、壤中流磷素年均流失通量分别为0. 236±0. 004、0. 100±0. 003 kg·hm~(-2),地表径流、壤中流磷素流失通量分别占总流失通量的70. 2%、29. 8%,地表径流是坡地磷素流失的主要途径,但壤中流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减量施肥处理地表径流、壤中流磷素流失量分别降低了45. 3%、40. 0%。建议采取减量施肥的方式,以降低营养盐负荷,保护水环境。(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11期)

杨和川,樊继伟,任立凯,秦裕营,梁长东[6](2018)在《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6~2017年在江苏连云港市研究了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下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作物产量及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改善其产量构成因素;水稻的最适栽植规格为25 cm×13 cm,最适施氮量为300 kg/hm~2;小麦的最适播种量为375 kg/hm~2,最适施氮量为315 kg/hm~2;增加种植密度能够有效降低农田地表径流氮流失量和氮流失率,提高作物的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农田地表径流水体氮流失量显着上升,氮流失率出现减小的趋势,且作物的氮肥偏生产力逐渐下降。(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斯林林,周静杰,吴良欢,胡兆平[7](2018)在《生物炭配施缓控释肥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径流流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太湖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控释肥(CRF)、生物炭配施控释肥(BC+CRF)、生物炭配施稳定性肥(BC+SF)、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BC+CRF+SF)4种施肥处理对稻田田面水p H、氮素动态变化、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面水平均p H介于5.64~8.15,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田面水p H降低3.16%~4.48%.田面水平均全氮(TN)质量浓度介于19.05~25.23 mg·L~(-1),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田面水TN质量浓度显着降低4.75%~6.58%.田面水无机氮素以铵态氮(NH_4~+-N)为主,NH_4~+-N和硝态氮(NO_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介于0.01~17.26 mg·L~(-1)和0.24~3.11mg·L~(-1).与单施控释肥相比,各处理田面水NH_4~+-N和NO_3~--N质量浓度分别显着降低35.89%~48.78%和20.54%~37.01%.生物炭配施稳定性肥显着降低了田面水NH_4~+-N和NO_3~--N质量浓度,有效减少无机氮素径流流失风险.TN、NH_4~+-N、NO_3~--N径流流失量分别介于16.24~18.09、1.76~2.22、0.76~1.38 kg·hm~(-2).与单施控释肥相比,各处理TN、NH_4~+-N、NO_3~--N径流流失均有不同程度削减.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显着削减了氮素径流流失,有效降低区域稻田氮素面源污染风险.(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王冉,童菊秀,李佳韵,杨瑞,李璧君[8](2018)在《模拟降雨条件下农田裸地氮素随地表径流流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模拟降雨条件下农田裸地的氮素随地表径流流失的规律,在室外模拟降雨条件下,采用表面撒施和沟施两种施肥方式,设置不同的降雨强度,研究初始含水率及雨强对径流流量的影响,以及农田裸地的氮素随地表径流流失的规律。结果表明,在产流过程及径流量上的差异,主要是土壤初始含水率和雨强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初始含水率和雨强这两个影响因素而言,氨态氮(NH_4~+-N)更易受到初始含水率的影响,而硝态氮(NO_3~--N)更易受到雨强的影响。农田氮素随地表径流累积流失量与农田累积径流量呈现正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曲线拟合的结果较好,R2均在0.96以上,表明降雨径流是影响氮素流失量的重要因子。在较大的雨强条件下,农田裸地径流流失氮素的主要形态为颗粒态氮,而水溶性氮素的流失形态以NH_4~+-N为主。在两种不同的施肥方式下,在撒施情况下随径流流失的氮素流失量要显着高于沟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05期)

宁建凤,姚建武,艾绍英,李盟军,余丹妮[9](2018)在《广东典型稻田系统磷素径流流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位于广东省增城、清远和高州地区的3个稻田试验点,于2008—2012年对稻田磷径流损失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稻田径流事件主要发生在早稻季。常规施肥模式下稻田总磷径流浓度为0.02~1.56 mg·L~(-1),11%~18%的径流样品总磷浓度超过地表水Ⅴ类水标准(0.4 mg·L~(-1)),施磷后14 d内降雨易导致稻田不同形态磷浓度出现峰值,具有一定环境污染风险。施磷不同程度增加稻田可溶性总磷径流负荷,对颗粒磷和总磷流失负荷无规律性影响。稻田磷径流负荷时空变化较大,常规施肥条件下可溶性总磷、颗粒磷、总磷年径流负荷分别为0.63~4.05、0.33~2.91、1.10~6.68 kg·hm~(-2)。本地区稻田磷流失系数为0.06%~6.81%,可溶性总磷是稻田磷径流流失主要形态。施肥量和降雨、径流量是影响本地区稻田磷径流损失的主要因子。(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夏红霞,朱启红,刘希东,李强,丁武泉[10](2018)在《自然耕作条件下典型有机肥氮素原位径流流失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典型有机肥(牛粪、沼液、油枯、有机-无机复混肥)、化肥(磷酸氢二铵)为供试肥料,通过原位径流对比试验分析有机肥、化肥中的氮素在紫色土中的流失特征,以期为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显示,在紫色土中施用有机肥仍然会造成氮素流失,且有机肥氮素流失总量还可能超过化肥。在紫色土径流中,不同形态氮素流失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径流试验前期,化肥和有机肥均以可溶态氮流失为主,试验后期颗粒态氮流失量显着增加,可溶态氮中又以铵态氮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8年05期)

氮素径流流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坡面氮素的流失特征,探索植被覆盖度、坡长和不同施肥处理对全氮(T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流失的影响,选定不同植被覆盖度(0%,15%,30%,45%,60%,75%,90%)、不同坡长(3,4,5 m)和不同施肥处理(空白(CK),无机复合肥(CF))作为可变因素,在红壤坡面上进行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不同坡长坡面径流中各形态氮素的平均流失浓度均大致呈现上升趋势,不同坡长间各形态氮素平均流失浓度的总体规律为5 m> 3 m> 4 m。TN和NO_3~--N的总流失量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少,而NH_4~+-N的总流失量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在等坡长差的情况下,5 m与4 m坡长间的各形态氮素流失量的增幅大于4 m与3 m间的。径流中氮素的流失以可溶态氮为主,而NO_3~--N是径流中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施用无机复合肥会使径流中各形态氮素的总流失量明显提高,其中NO_3~--N流失量占TN流失量的比例上升,NH_4~+-N比例下降。径流中各形态氮素的总流失量与植被覆盖度、坡长都达到了极显着相关水平,总体来说是NO_3~--N> TN> NH_4~+-N、植被覆盖度>坡长。植被覆盖度和坡长对径流中各形态氮素总流失量的综合影响分别可以用线性相关方程进行描述,显着性依次为TN> NO_3~--N> NH_4~+-N。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素径流流失论文参考文献

[1].李巍,罗旭辉,黄敏敏,张丽君,涂杰锋.福建山地丘陵区典型水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的特征分析——以武夷山和闽清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9

[2].邬燕虹,张丽萍,钱婧,邓龙洲,范晓娟.坡面径流携氮素流失的多要素影响效应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9

[3].王荣嘉,高鹏,李成,刘潘伟,孙鉴妮.模拟降雨下麻栎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及氮素流失特征[J].生态学报.2019

[4].王双,叶良惠,郑子成,李廷轩.玉米成熟期黄壤坡耕地径流及其氮素流失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8

[5].刘莲,刘红兵,汪涛,朱波,姜世伟.叁峡库区消落带农用坡地磷素径流流失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

[6].杨和川,樊继伟,任立凯,秦裕营,梁长东.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8

[7].斯林林,周静杰,吴良欢,胡兆平.生物炭配施缓控释肥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径流流失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8

[8].王冉,童菊秀,李佳韵,杨瑞,李璧君.模拟降雨条件下农田裸地氮素随地表径流流失特征[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9].宁建凤,姚建武,艾绍英,李盟军,余丹妮.广东典型稻田系统磷素径流流失特征[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

[10].夏红霞,朱启红,刘希东,李强,丁武泉.自然耕作条件下典型有机肥氮素原位径流流失特征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8

标签:;  ;  ;  

氮素径流流失论文-李巍,罗旭辉,黄敏敏,张丽君,涂杰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