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代感染论文-张翼

继代感染论文-张翼

导读:本文包含了继代感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禽流感病毒,H5N1,鸭,继代感染

继代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张翼[1](2010)在《H5N1亚型HPAIV对鸭的继代感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行于我国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主要分为与地理相关的4个亚群:青海野鸟亚群(WB)、新疆亚群(XJ)、南方水禽亚群(WF)及山西亚群(SX),各亚群病毒具有各自的基因特征并在对水禽、哺乳动物的致病性上表现各异。鸭因其较强的抵抗力和特殊的饲养模式,已经成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特洛伊木马”,在HPAIV的传播和进化中扮演了重要作用。本实验从4个亚群的病毒中各选1株代表毒株对鸭和10日龄鸭胚进行继代感染,观察4株病毒各个代次间对鸭的致病性变化以及病毒在鸭体内的复制和排放特点。结果表明:4个亚群病毒对鸭致病性呈现不同的进化特点。野鸟亚群代表株BHG/QH/3/05和新疆亚群代表株CK/XJ/27/06在继代感染过程中对鸭的致病性总体呈减弱趋势:死亡率逐代下降。病毒在脑内复制能力明显降低,其中BHG/QH/3/05在F4代时,3只剖检鸭脑部中均未分离到病毒,CK/XJ/27/06在F4代时,3只剖检鸭中仅从1只中分离到病毒。在排毒方式上,喉头病毒排放量逐代减少,临近排毒结束的第5d,第7d,泄殖腔排毒量逐代提高,BHG/QH/3/05在F4代时,5d泄殖腔排毒量超过喉头排毒量;CK/XJ/27/06在F3代的第3d、5d,F4代的第7d天,泄殖腔排毒超过喉头排毒成为主要的排毒方式。南方水禽亚群代表株DK/GD/12/07始终保持着对鸭的高致病性,从F1代到F4代,都在短时间内全部致死接种鸭,并通过水平传播,10天内致死绝大部分同居鸭,各脏器中病毒滴度和喉头泄殖腔排毒水平都很高,在连续感染的4代中未发生明显变化。山西亚群代表株CK/SX/2/06保持着其对鸭的低致病性,各代次病毒对鸭均不致死,在各脏器中的复制能力很弱,鸭在感染病毒后排毒水平较低且不能通过水平传播感染同居鸭。对4株代表毒株鸭体继代感染的F4代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同其F1代进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各亚群病毒的F1-F4代都出现了氨基酸的改变。4株病毒在10日龄鸭胚中继代感染10代后,F10代对鸭胚和4周龄鸭的致病性与F1代相比无明显差异。CK/SX/2/06对不同日龄鸭胚的致病性研究表明,尽管CK/SX/2/06对3周龄鸭和1日龄雏鸭呈低致病性,但其能够致死10-23日龄鸭胚,对25日龄鸭胚可感染但不致死,为研究该病毒对鸭致病机制提供了基础。筛选出BHG/QH/3/05 F1-F4,与CK/XJ/27/06 F1-F4两组对鸭致病性上存在差异的变异株,为研究病毒对鸭致病性差异的分子基础提供了良好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0-06-01)

张翼,段振华,刘丽玲,施建忠,田国彬[2](2010)在《山西亚群H5N1亚型HPAIV对鸭及鸭胚的继代感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从山西省分离获得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曾引起免疫鸡群的大量死亡,与我国之前分离的病毒抗原差异性较大,称为"山西鸡型"抗原变异株。本研究应用该亚群代表毒株CK/SX/2/06(H5N1),研究该病毒对SPF鸭和鸭胚的致病性,并通过病毒在鸭和鸭胚内的连续传代,探讨该亚群病毒在鸭和鸭胚中的进化规律。结果表明,病毒对3周龄鸭呈低致病性,在各脏器中的复制能力较弱;鸭感染病毒后无明显临床症状,排毒水平较低并且不能感染同居鸭。病毒在3周龄鸭和10日龄鸭胚中分别继代感染3代和5代后,对3周龄鸭仍呈低致病性且HA基因未发生氨基酸位点变化。病毒不能致死3周龄鸭和1日龄雏鸭,但能致死10日龄~23日龄鸭胚,而且对鸭胚的致病性随着鸭胚日龄的增长逐渐减弱,致死鸭胚时间从对10日龄鸭胚24h致死到对23日龄鸭胚72h致死直至对25日龄鸭胚只感染但不致死。病毒对鸭呈低致病性且在鸭群传播中保持着基因水平和致病性上的相对稳定,对不同日龄鸭胚、1日龄和3周龄鸭致病性的不同表现,与目前存在于我国的其他亚群H5N1HPAIV对鸭致病性和进化特点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并对家禽养殖业存在威胁。(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闭立辉,石美宁,顾家栋,罗坚,韦博尤[3](2007)在《感染微粒子病母蛾下一代的分离净化与继代》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孤卵孵化单体跟踪方式进行饲养和继代表明:感染微粒子病的母蛾产下的卵中,并非100%发生微粒子病胚种传染,有29.59%的卵孵化出的蚁蚕不受微粒孢子感染。在受胚种感染微粒子孢子的蚁蚕中,87.77%在小蚕期(四龄饷食前)发病致死,只有12.23%能存活至大蚕期,未能发现能存活至结茧的。采用这一方式进行饲养和继代,可有效地从受微粒子孢子感染的母蛾产下的卵中分离净化出极少数未受微粒子孢子经胚种感染的个体进行安全继代。(本文来源于《广西蚕业(科技版)》期刊2007年03期)

闭立辉,石美宁,顾家栋[4](2006)在《母蛾感染微粒子病的分离净化与继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感染微粒子孢子的丹黄品种母蛾产下的卵,采用孤卵孵化单体跟踪方式进行饲养与继代发现:受胚种感染微粒子孢子的蚁蚕中,87.77%在小蚕期(四龄饷食前)发痫至死,只有12.23%能存活至大蚕期, 未能发现能存活至结茧的;感染微粒子病的母蛾产下的卵中,并非100%发生微粒子病胚种传染,有29.59%的卵孵化出的蚁蚕不受微粒孢子感染;采用孤卵孵化单体跟踪方式进行饲养与继代,可有效地从受微粒子孢了感染的母蛾产下的卵中分离净化出极少数未受微粒子孢予经胚种感染的个体进行安全继代。(本文来源于《第四次西部选原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11-01)

王振漪,彭达春,董君平,沈荣显,戴玉坤[5](1989)在《马传贫弱毒继代细胞疫苗的研究——Ⅰ.马传贫弱毒对叁株继代细胞的感染、增殖和免疫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马传贫弱毒在LP、LL和LX继代细胞上培养传代,获得叁株传代毒——LPV、LLV和LXV。传代毒对继代细胞能有规律地引起细胞病变;在电镜下,可见大量的典型马传贫病毒粒子以出芽方式成熟;经用补体结合(CF)反应、免疫扩散(ID)反应、免疫荧光(IF)抗体及ELISA等方法检测,传代毒随传代次数的增加,其对细胞的感染性也规律的增强;第5代和第10代传代毒对驴白细胞的TCID_(60)分别为5.5和6.5。将LPV、LLV和LXV传代毒接种健康马,临床观察293天,未见异常;接种后21天,感染马100%出现CF和ID抗体;攻击马传贫强毒后,分别保护4/4、3/4和2/4。(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禽传染病》期刊1989年Z1期)

许金亭,卞汝霖,韩文俊,刘亚楚,贾莉[6](1987)在《盱眙水牛病人工感染继代试验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盱胎水牛病是一种只发生于水牛的急性传染病,本病首先于1959年发生于江苏省盱胎县,故称为“盱胎水牛病”。至今已知安徽、浙江、湖北、河南等省均有发生、本病国外仍未有报导。从1964~1986年由江苏省盱胎水牛病课题组对其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免疫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就人工感染继代试验的观察报道如下: 石龙系责来源于吁胎县古桑乡石龙大队石龙小队的自然发病牛,人工传代时用新鲜血毒(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1987年02期)

许金亭[7](1986)在《盱眙水牛病人工感染继代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世纪六十年代,江苏省盱眙山区曾发生一种呈散发性地方性流行的水牛病,死亡率达100%。经十多年来调查研究,本病为水牛特有的一种传染病,仅感染水牛,与病牛同群的黄牛以及绵羊、山羊、驴等其他家畜均不感染或不发生有病状的感染,水牛与水牛直接接触也不感染。各种年龄或性别的水牛均可发病,但以4~10岁的水牛为多,(本文来源于《家畜传染病》期刊1986年03期)

于文成[8](1981)在《驴胎肾、仔牛肾继代细胞感染马流感病毒》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流行性感冒,是由马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马流感病原体是粘病毒属流感A型的两个亚型毒株:马甲_1型(A-equi-1),马甲_2型(A-equi-2)。我国1974年5月至1975年2月首先在新疆塔城爆发,近年来有关研究单位曾(本文来源于《吉林畜牧兽医》期刊1981年03期)

王西川,王翠兰,何兆忠[9](1981)在《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通过驴胎肺二倍体细胞培养继代的研究 Ⅰ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的感染及诊断用抗原的试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 1961年小林和夫首次报导,用原代马白细胞和幼驹骨髓细胞培养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病毒成功。1968年甲野雄次和小林和夫证实马传贫病毒在原代马肾细(本文来源于《家畜传染病》期刊1981年03期)

广濑安春,上田金时,钱元骏[10](1981)在《柞蚕微粒子原虫经不同宿主继代后感染性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岛用柞蚕微粒子原虫(Nosema sp)给家蚕经口接种及注射接种都不感染,又石川用卵面涂抹使其食下接种也不感染,但是广濑、上田用其他昆虫(白纹粉蝶)继代的柞蚕(本文来源于《国外农学-蚕业》期刊1981年01期)

继代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6年从山西省分离获得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曾引起免疫鸡群的大量死亡,与我国之前分离的病毒抗原差异性较大,称为"山西鸡型"抗原变异株。本研究应用该亚群代表毒株CK/SX/2/06(H5N1),研究该病毒对SPF鸭和鸭胚的致病性,并通过病毒在鸭和鸭胚内的连续传代,探讨该亚群病毒在鸭和鸭胚中的进化规律。结果表明,病毒对3周龄鸭呈低致病性,在各脏器中的复制能力较弱;鸭感染病毒后无明显临床症状,排毒水平较低并且不能感染同居鸭。病毒在3周龄鸭和10日龄鸭胚中分别继代感染3代和5代后,对3周龄鸭仍呈低致病性且HA基因未发生氨基酸位点变化。病毒不能致死3周龄鸭和1日龄雏鸭,但能致死10日龄~23日龄鸭胚,而且对鸭胚的致病性随着鸭胚日龄的增长逐渐减弱,致死鸭胚时间从对10日龄鸭胚24h致死到对23日龄鸭胚72h致死直至对25日龄鸭胚只感染但不致死。病毒对鸭呈低致病性且在鸭群传播中保持着基因水平和致病性上的相对稳定,对不同日龄鸭胚、1日龄和3周龄鸭致病性的不同表现,与目前存在于我国的其他亚群H5N1HPAIV对鸭致病性和进化特点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并对家禽养殖业存在威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继代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1].张翼.H5N1亚型HPAIV对鸭的继代感染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2].张翼,段振华,刘丽玲,施建忠,田国彬.山西亚群H5N1亚型HPAIV对鸭及鸭胚的继代感染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0

[3].闭立辉,石美宁,顾家栋,罗坚,韦博尤.感染微粒子病母蛾下一代的分离净化与继代[J].广西蚕业(科技版).2007

[4].闭立辉,石美宁,顾家栋.母蛾感染微粒子病的分离净化与继代[C].第四次西部选原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5].王振漪,彭达春,董君平,沈荣显,戴玉坤.马传贫弱毒继代细胞疫苗的研究——Ⅰ.马传贫弱毒对叁株继代细胞的感染、增殖和免疫试验[J].中国畜禽传染病.1989

[6].许金亭,卞汝霖,韩文俊,刘亚楚,贾莉.盱眙水牛病人工感染继代试验的观察[J].畜牧与兽医.1987

[7].许金亭.盱眙水牛病人工感染继代试验[J].家畜传染病.1986

[8].于文成.驴胎肾、仔牛肾继代细胞感染马流感病毒[J].吉林畜牧兽医.1981

[9].王西川,王翠兰,何兆忠.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通过驴胎肺二倍体细胞培养继代的研究Ⅰ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的感染及诊断用抗原的试制[J].家畜传染病.1981

[10].广濑安春,上田金时,钱元骏.柞蚕微粒子原虫经不同宿主继代后感染性的变化[J].国外农学-蚕业.1981

标签:;  ;  ;  ;  

继代感染论文-张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