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伦全备记论文-符瑜

伍伦全备记论文-符瑜

导读:本文包含了伍伦全备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伍伦全备记》,评介,综述

伍伦全备记论文文献综述

符瑜[1](2018)在《《伍伦全备记》研究历史及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伍伦全备记》的研究,当前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一是思想与艺术评价,明清两代评介不多且定位不高,自近现代以来,学者逐渐发现该剧的闪光点;二是作者署名争议,主要集中于丘浚是着作者还是改编者的争论;叁是剧文研究空白,对文本的深入细研还有很大空间。(本文来源于《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符瑜[2](2018)在《“殷殷圣贤言,切切彝伦意”》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爬梳《伍伦全备记》的研究历史及现状,会发现尚未有专门研究此剧的论着,亦无点校本。这部开启明清传奇时文风气和教化剧之先河的传奇作品,受到了瑕瑜不一的评价,明清两代的曲论家多把其列入“中品”“具品”“能品”,今人则多为泛泛而谈,把此剧定为宣传道德礼教的典型之作。前贤时宿主要是訾责该剧落入说教的窠臼,简单图解理学概念,堆砌书袋子语等,可取之处是语言较为本色、华实并茂。关于此剧的作者,明清两代普遍认为是丘浚所作,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以韩国学者吴秀卿为先,开始争议丘浚不是《伍伦全备记》的撰作者而是改编者,国内学者孙崇涛、徐朔方等表示赞同,但并没有找到确凿的资料证实。至2017年,吴秀卿根据韩国的新见资料得出,《伍伦全备记》就是丘浚于1450年二试礼部不第后归乡途中所撰的明确结论。《伍伦全备记》的主题倾向即宣扬“叁纲五伦”的万事之理,君圣臣忠、母慈子孝、夫正妇贤、兄仁弟悌、朋义友信的伦理都全面展现,以植立纲常、扶持伦纪为创作宗旨,以力求展示一个伦理道德齐备的家庭。《伍伦全备记》的戏剧矛盾即忠臣与孝子的身份冲突,剧中伍伦全、伍伦备既是孝子又为忠臣,要做到全忠全孝,就要消解忠孝矛盾,即“移孝作忠”“忠孝是一理”。忠孝不离、家国不分,伍伦全、伍伦备尽心为国即为行孝,伍母勉励子为国效力,淑清、淑秀代夫行孝,让伦全、伦备无后顾之忧则是间接尽忠。《伍伦全备记》中的艺术形象多是君子、淑女的化身。伍伦全、伍伦备兄弟皆修身励志、以理自守,性格不畏权贵、心怀信义,品行上虚怀若谷、求知若渴,更有鸿鹄大志,在官位上能为君为民;安克和时而虚头贫嘴、调侃揶揄,但也善解亲意、恭敬兄长,性格上不失正直心细的一面;施善教兼有男性家长和教书先生的身份,不论是教女或是教生,他都力图立纲陈纪,以劝化众人,言行举止极力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伍母既是一家之长又是贤妇模范,她守节养子,为母慈爱,更有卓越的见识,她的形象超越了伦理观念的母亲而有更高大光辉的意义。淑清、淑秀两姐妹是谨遵闺训的淑女贤妻,两人持身谨严、善事夫家,淑清直率干练,有长女、长媳的担当,淑秀温顺孝悌,深有闺内之修。景氏性情刚烈,是伦全名义上的妾室,即使与他未曾谋面,但为保节能毅然投井,可谓贞正之极。另外,家仆永安、张打牛、也克罕等人物能在上述正面角色的传教下亦能深感风化。《伍伦全备记》的艺术风格与勖世警劝的思想内容是相互契合的。一是有完备合理的戏曲体例,首先是题材的取舍,按照“风化”主题倾向去编排剧情、塑造人物。其次在情节结构上,先是伍家、施家两线,后是朝廷、家庭两线,这些主线在冷热交替、动静互补中交错发展、平行进行,共同推进情节发展。第叁是宫调曲牌,剧中所填的叁百四十九支曲子生动逼真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突出人物性格。第四是科介动作,剧中科介包括角色上下场以及对角色身段的提示、对角色的表情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提示、对舞台效果的提示等,科介运用较为合理。二是华实并茂的语言风格,具体分为“拙素谑浪”“通俗化”“蒙古语”和“经典语”,语言大体拙素俚浅,亦有谑浪的一面,用通俗化的语言传达真情实感,更有不少的蒙古语,具有时代、民族特色,经史语的整合和典故的带入使剧文趋向案头化,语言总在庄与谐、雅与俗之间张弛。叁是塑造典型的道德模范,人物性格有共性也有个性,从性格基底的侧重点、在场分量的不同等方式一一展现艺术形象,并且采取烘托、独白、矛盾冲突的方法去刻画,极力塑造了“今人中少有,古人中难得”的特殊人物。对《伍伦全备记》的价值及戏曲地位进行重估,首先是国家政治层面,“天子广励教化”尤重戏曲的教化功能,“劝人为善”是为数不多的政策允许戏曲创作之题材,有利于稳定政局。其次是社会民众层面,《伍伦全备记》在搬演的过程中,用寓乐于教的方式传扬伦理道德,其有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同时有利于剧文里的中国传统典故向民众传播。最后是文学文化层面,《伍伦全备记》不论是内容上的理学观念、伦理劝惩,或是形式上的用典、时文手法等,在其后有不少剧作家深受浸染,尤其是正统文人效法明显一度影响后贤。(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赵春宁[3](2017)在《错位与变异:朝鲜王朝《伍伦全备记》接受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传入朝鲜的中国戏曲文本中,《伍伦全备记》是非常特殊的一种。它被朝鲜官方选为汉语教科书多次刊刻印刷,供学习者使用;被改编为韩文和汉文小说,在民间广泛流传。《伍伦全备记》在朝鲜受到的礼遇,与其在中国的遇冷,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中朝两国文人对中国戏曲认识的错位造成的,与作品本身的主题内容紧密相关。(本文来源于《戏曲艺术》期刊2017年04期)

高建旺[4](2014)在《意识形态的戏化乐化——《伍伦全备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伍伦全备记》为文渊阁大学士丘浚之剧作。其在明初的出现,不仅显示了卑体戏曲渐为上层文人雅士所看重,而且折射了理学对戏曲的赤裸裸介入。这种介入源自丘浚对宣传阵地的深沉忧虑,即戏曲虽然体卑,但其"受众多,易感人"的传播特性不为我用,易为"淫词艳曲"、"专说风情闺怨"所占。故丘浚在攀诗结文的论述中,进一步弱化"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文体偏见,并延续《琵琶记》的创作旨归,探索叁纲五常的戏化乐化。其努力虽未成功,但在意识形态建构史或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李焯然[5](2009)在《通俗文学与道德教化——《伍伦全备记》与《彰善感义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着名戏曲《伍伦全备记》和韩国汉文小说《彰善感义录》的撰作,是为了宣扬儒家五伦观念和忠孝思想。儒家的道德追求在于个人的提升,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为了现世的人伦秩序。儒家的道德伦理教育不需要依赖宗教善恶报应的力量,但在民间的表达却不一定如是,这不单在中国,在古代的韩国也如出一辙。本文尝试探讨中国及韩国的文学作品中对忠孝观念的阐述,并通过《伍伦全备记》与韩国汉文小说《彰善感义录》的比较,了解道德宣扬和宗教关怀在两种通俗文学着作中的反映。(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余伟英[6](2009)在《《伍伦全备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伍伦全备记》是明代颇具争议的一部传奇,相传为丘浚所撰。目前所存的主要版本有二,一是明万历间金陵世德堂所刊印的版本,题《新刊重订附释标注出相伍伦全备忠孝记》,收于《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中。二是1991年于韩国奎章阁发现的《新编劝化风俗南北雅曲伍伦全备记》。明清学者文人对《伍伦全备记》关注度甚高,然而评价却大不一致。或从思想内容上肯定其教化之功,或从文学艺术上否定其价值。近人对《伍伦全备记》的整体评价基本上沿袭了前人的贬斥态度,但已开始注意到该剧——作为明初剧坛“沉滞期”后第一部作品——的戏曲史意义,并给与了一定的肯定性评价。本文从该剧历来为人所诟病的教化内涵入手,试图重新诠释其在“教化”下所蕴含的矛盾而丰富的内涵。一方面指出《伍伦全备记》所创作的目的的确是为了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则指出其与教化目的相悖的主题矛盾,譬如忠孝不两全的矛盾和白日升天与儒家思想之间的矛盾。奎章阁版本的出现,引发了学术界对《伍伦全备记》作者问题的质疑和版本时间的探究。这主要集中在认为丘浚并非是现存的世德堂本或奎章阁本的作者,而奎章阁本比世德堂本体现了更多早期南戏的特征,出现的时间也可能较早。本文则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奎章阁本与世德堂本在体制、念白、科介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认为奎章阁本较之世德堂本,整理者修订的痕迹较重,文人色彩也似更为明显。同时,一些学者在否定丘浚着作权的同时,也试图解答为何明清学人多将丘浚与《伍伦全备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一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认为现存的世德堂本及奎章阁本都属于民间的演出系统,而另存在一已佚的雅本系统,此雅本系统作者即为丘浚。然而这还停留在一种推测之上,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关于《伍伦全备记》是否丘氏所做,本文无意求证,而是试图通过对丘浚其人的生平经历与思想的研究,探寻将《伍伦全备记》系名于丘浚这一理学大儒所蕴含的意义。如以今人的价值观衡量,《伍伦全备记》或是一部不受欢迎的作品,即在当时,亦深受多家曲论所诟病。然而,事实上,它至少曾以不同的形式搬演于舞台,甚至可能是当时家礼演出的代表剧目之一,其具体影响如何恐怕不容忽视。同时,它在朝鲜李朝的广泛流行,呈现出一种非常特别的状态。曾衍化出多种形式,既有戏曲形式的奎章阁版本,也有小说形式的《五伦全传》。同时还有作为汉语教材的《伍伦全备谚解》。可见其在朝鲜时代当是广泛流传,并有深刻影响的。而这种影响,是与《伍伦全备记》本身的教化内涵分不开的。(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09-05-01)

金宙旻[7](2008)在《由《伍伦全备记》想到的》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明一代,虽说中国戏曲的艺术样式无论从表演还是剧本,或是音乐等方面逐渐日趋完善,日益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的戏从思想上都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使戏剧艺术的宣传教化功能凌驾于它的本体之上,使艺术成为服务于政治的附属品。尽管中国自古以来,便有"艺术之高度发达,不是艺术本身的价值受到(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08年06期)

孙崇涛[8](1998)在《关于奎章阁藏本《伍伦全备记》——致吴秀卿女士》一文中研究指出秀卿女士惠鉴:1月30日来信收悉。寄下的奎章阁藏本《伍伦全备记》及大作《奎章阁藏本[伍伦全备记]初探》并已收阅,非常高兴和感谢。奎本不及仔细研究,大作辄已拜阅。感到选题甚佳,且有许多(本文来源于《戏曲研究》期刊1998年00期)

吴秀卿[9](1997)在《奎章阁藏本《伍伦全备记》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导言中国在宋元时期已经出现了南戏杂剧等较完整的戏剧作品,经过明清时期,戏剧在质量上都极度发展而形成了庞大的戏剧文化。韩中两国在诗文等正统文学方面曾有过广泛交流,却在戏剧文学方面不容易发现互相交流的痕迹。由于宋元以来韩中两国(本文来源于《中华戏曲》期刊1997年01期)

徐朔方[10](1994)在《奎章阁藏本《伍伦全备记》对中国戏曲史研究的启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郑振铎《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伍伦全备忠孝记》卷首署"星源游氏兴贤堂重订,抚东王氏蜚英堂参阅,绣谷唐氏世德堂校梓",不署作者姓名。第一出《副末开场》全文如下:[鹧鸪天]书会谁将杂曲编?南腔北曲两皆全。若于伦理无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风日好,物华鲜,万方人乐太平年。今宵搬演新编记,要使人心忽惕然。戏场子弟,今宵搬演谁家故事,那本传奇?[内应]功化风(本文来源于《韩国研究(第一辑)》期刊1994-04-01)

伍伦全备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过爬梳《伍伦全备记》的研究历史及现状,会发现尚未有专门研究此剧的论着,亦无点校本。这部开启明清传奇时文风气和教化剧之先河的传奇作品,受到了瑕瑜不一的评价,明清两代的曲论家多把其列入“中品”“具品”“能品”,今人则多为泛泛而谈,把此剧定为宣传道德礼教的典型之作。前贤时宿主要是訾责该剧落入说教的窠臼,简单图解理学概念,堆砌书袋子语等,可取之处是语言较为本色、华实并茂。关于此剧的作者,明清两代普遍认为是丘浚所作,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以韩国学者吴秀卿为先,开始争议丘浚不是《伍伦全备记》的撰作者而是改编者,国内学者孙崇涛、徐朔方等表示赞同,但并没有找到确凿的资料证实。至2017年,吴秀卿根据韩国的新见资料得出,《伍伦全备记》就是丘浚于1450年二试礼部不第后归乡途中所撰的明确结论。《伍伦全备记》的主题倾向即宣扬“叁纲五伦”的万事之理,君圣臣忠、母慈子孝、夫正妇贤、兄仁弟悌、朋义友信的伦理都全面展现,以植立纲常、扶持伦纪为创作宗旨,以力求展示一个伦理道德齐备的家庭。《伍伦全备记》的戏剧矛盾即忠臣与孝子的身份冲突,剧中伍伦全、伍伦备既是孝子又为忠臣,要做到全忠全孝,就要消解忠孝矛盾,即“移孝作忠”“忠孝是一理”。忠孝不离、家国不分,伍伦全、伍伦备尽心为国即为行孝,伍母勉励子为国效力,淑清、淑秀代夫行孝,让伦全、伦备无后顾之忧则是间接尽忠。《伍伦全备记》中的艺术形象多是君子、淑女的化身。伍伦全、伍伦备兄弟皆修身励志、以理自守,性格不畏权贵、心怀信义,品行上虚怀若谷、求知若渴,更有鸿鹄大志,在官位上能为君为民;安克和时而虚头贫嘴、调侃揶揄,但也善解亲意、恭敬兄长,性格上不失正直心细的一面;施善教兼有男性家长和教书先生的身份,不论是教女或是教生,他都力图立纲陈纪,以劝化众人,言行举止极力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伍母既是一家之长又是贤妇模范,她守节养子,为母慈爱,更有卓越的见识,她的形象超越了伦理观念的母亲而有更高大光辉的意义。淑清、淑秀两姐妹是谨遵闺训的淑女贤妻,两人持身谨严、善事夫家,淑清直率干练,有长女、长媳的担当,淑秀温顺孝悌,深有闺内之修。景氏性情刚烈,是伦全名义上的妾室,即使与他未曾谋面,但为保节能毅然投井,可谓贞正之极。另外,家仆永安、张打牛、也克罕等人物能在上述正面角色的传教下亦能深感风化。《伍伦全备记》的艺术风格与勖世警劝的思想内容是相互契合的。一是有完备合理的戏曲体例,首先是题材的取舍,按照“风化”主题倾向去编排剧情、塑造人物。其次在情节结构上,先是伍家、施家两线,后是朝廷、家庭两线,这些主线在冷热交替、动静互补中交错发展、平行进行,共同推进情节发展。第叁是宫调曲牌,剧中所填的叁百四十九支曲子生动逼真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突出人物性格。第四是科介动作,剧中科介包括角色上下场以及对角色身段的提示、对角色的表情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提示、对舞台效果的提示等,科介运用较为合理。二是华实并茂的语言风格,具体分为“拙素谑浪”“通俗化”“蒙古语”和“经典语”,语言大体拙素俚浅,亦有谑浪的一面,用通俗化的语言传达真情实感,更有不少的蒙古语,具有时代、民族特色,经史语的整合和典故的带入使剧文趋向案头化,语言总在庄与谐、雅与俗之间张弛。叁是塑造典型的道德模范,人物性格有共性也有个性,从性格基底的侧重点、在场分量的不同等方式一一展现艺术形象,并且采取烘托、独白、矛盾冲突的方法去刻画,极力塑造了“今人中少有,古人中难得”的特殊人物。对《伍伦全备记》的价值及戏曲地位进行重估,首先是国家政治层面,“天子广励教化”尤重戏曲的教化功能,“劝人为善”是为数不多的政策允许戏曲创作之题材,有利于稳定政局。其次是社会民众层面,《伍伦全备记》在搬演的过程中,用寓乐于教的方式传扬伦理道德,其有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同时有利于剧文里的中国传统典故向民众传播。最后是文学文化层面,《伍伦全备记》不论是内容上的理学观念、伦理劝惩,或是形式上的用典、时文手法等,在其后有不少剧作家深受浸染,尤其是正统文人效法明显一度影响后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伍伦全备记论文参考文献

[1].符瑜.《伍伦全备记》研究历史及现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

[2].符瑜.“殷殷圣贤言,切切彝伦意”[D].海南师范大学.2018

[3].赵春宁.错位与变异:朝鲜王朝《伍伦全备记》接受论[J].戏曲艺术.2017

[4].高建旺.意识形态的戏化乐化——《伍伦全备记》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5].李焯然.通俗文学与道德教化——《伍伦全备记》与《彰善感义录》的比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

[6].余伟英.《伍伦全备记》研究[D].广州大学.2009

[7].金宙旻.由《伍伦全备记》想到的[J].艺海.2008

[8].孙崇涛.关于奎章阁藏本《伍伦全备记》——致吴秀卿女士[J].戏曲研究.1998

[9].吴秀卿.奎章阁藏本《伍伦全备记》初探[J].中华戏曲.1997

[10].徐朔方.奎章阁藏本《伍伦全备记》对中国戏曲史研究的启发[C].韩国研究(第一辑).1994

标签:;  ;  ;  

伍伦全备记论文-符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