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长地区论文-刘诗宇,胡明毅,潘勇利,戴危艳,孙春燕

朝长地区论文-刘诗宇,胡明毅,潘勇利,戴危艳,孙春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朝长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松辽盆地,朝长一双城地区,扶余油层,浅水叁角洲

朝长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诗宇,胡明毅,潘勇利,戴危艳,孙春燕[1](2015)在《大庆长垣以东朝长—双城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岩芯观察描述的基础上,依据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及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等标志,对大庆长垣以东朝长—双城地区扶余油层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内扶余油层(Kf)发育浅水叁角洲相和曲流河相两种沉积相类型,进一步可以划分为5种亚相和11种微相,主要砂体类型为河床边滩沉积、叁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此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将扶余油层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编制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研究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并分析了其平面展布和垂向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垂向上沉积水体表现为由深逐渐变浅再变深的过程,在MSC4下降半旋回至MSC5上升半旋回沉积时期,达到最浅。该时期全区范围内发育河床亚相和叁角洲平原亚相,河道砂体规模最大,为储集砂体发育的最佳时期。(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5年03期)

王翔飞[2](2015)在《朝长地区扶杨油层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详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收集岩心、测井曲线、地震剖面等资料,开展层序地层和油层细分对比等工作,将扶杨油层共划分为39个小层。本论文以砂体展布特征、重矿物和地层倾角资料的统计分析为依据,紧密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展开了朝长地区物源判识研究,认为研究区内扶杨油层主要受东南和西南两个物源方向影响。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是控制砂岩储集体发育与分布的先天性地质因素,本文基于岩心、录井和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沉积相及其分布进行了精细分析,指出该区块主要发育曲流河和叁角洲沉积。并在研究区识别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边滩、席状砂等8种沉积微相类型,建立岩心—测井相模式,对主力油层砂体分布进行了详细研究。(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3-01)

施立志,马春雨,王卓卓,张永生[3](2014)在《朝长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生油、储层、运移条件、油藏类型、成藏因素等研究的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油气分布规律表明:该区源岩处于低熟、未熟状态,生烃能力有限,其扶余油层的原油来自叁肇凹陷、宾县一王府凹陷2个生烃凹陷;分流河道砂体构成该区砂岩骨架的主体,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储集体;北东向展布的砂体与近南北向分布的断裂带为油气的侧向运移提供了疏导通道,超压提供了油气运移的动力;扶余油层发育构造、岩性-构造、岩性、构造-岩性等油气藏类型,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沉积及源储压差控制。依据研究成果预测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4年03期)

刘枫[4](2014)在《朝长地区葡萄花油层成藏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断裂系统及储层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厘定油源断层,分析油水分布规律,认为朝长地区葡萄花油层主要发育断层和断层-岩性油气藏,油气分布受油源条件、油源断裂和砂体的共同控制,表现为西北部就近成藏、东南部上倾成藏的成藏模式。并最终优选出油富集的有利目标区,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证。(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4年02期)

李郑辰,钟淑敏,杨永军[5](2013)在《朝长地区扶余油层储层分类与产能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长地区主力油层为扶余油层,叁角洲分流平原亚相背景下的分流河道、决口扇和席状砂是主要的储集层,属低孔低渗储层.为深入研究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碎屑岩储层特征,并进行储层产能预测,本文综合应用岩心分析资料、压汞资料、核磁实验资料、铸体薄片资料和试油资料等多种资料,依据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应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将储层综合划分为四类.多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从Ⅰ类到Ⅳ类储层,储层物性逐渐降低,排驱压力逐渐增大,进汞饱和度逐渐增大,可动流体孔隙度逐渐减小,束缚流体孔隙度逐渐增大,平均孔隙半径逐渐减小,颗粒逐渐变细,各类储层物性变化趋势与孔隙结构参数变化趋势一致.为增强储层分类方法的实用性,选用深侧向电阻率和声波时差参数,研制了测井储层分类识别图版.本文的储层分类结果可以应用到测井产能预测中,一是通过各类储层采油强度的范围,依据有效厚度确定储层产能的范围;二是在全区储层产能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分类建立各类储层的产能预测模型,提高产能预测模型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3年05期)

张燕云[6](2013)在《大庆朝长地区葡萄花油层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朝长地区评价重点层位为扶余油层,为了解决储量不足的问题,葡萄花油层也成为有利的评价层位,本文以已有探井资料为基础,开展了葡萄花油层的系统研究。通过对研究区构造特征、地层发育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的系统分析,阐明了研究区的沉积相展布规律,对有利目标区的进行了预测。朝长地区构造特征为西北低,东南高的阶地形态,其中断层较发育,葡萄花油组属凹陷期沉积,受控于拗陷断裂和反转作用,尤其是反转作用致使朝阳沟阶地的形成,对葡萄花油层的厚度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区整体上西北部地层发育全、厚度大;东南部地层缺失,厚度小。葡萄花油层是二级层序低位域的浅水叁角洲。层序形成初期,基准面上升,葡萄花油层底部发育叁角洲内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经过短期基准面下降,中部发育水下分流间湾;层序形成后期,由于基准面再次上升,葡萄花油层上部发育席状砂,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南部。葡萄花油层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岩石的风化程度中等;胶结类型以孔隙和接触胶结为主;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葡萄花油层主要为中孔中渗型和中孔低渗型储层,储油能力一般。根据目的层位的构造特征、地层特征、沉积特征、沉积相的展布规律以及储层特征的综合评价分析,在研究区优选出叁个有利区相带:一类有利区位于叁角洲内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其砂体厚度大,储层物性好,有利于油气的储集;二类有利区位于内前缘的河口坝,储层物性较好,有利于油气的储层;叁类有利区位于外前缘的席状砂,其物性较好,由于属于构造高部位,砂厚较小,仍有利于油气的聚集相带。(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3-05-01)

王晓勇[7](2012)在《大庆朝—长地区扶余油层导电规律及导电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孔渗储层测井评价是测井工作者面临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大庆朝一长地区扶余油层的取心、岩心分析、试油和实验测量等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该地区的岩性、物性、粘土矿物、地层水矿化度以及孔隙结构等特征进行研究,得出大庆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孔渗低,泥质含量较高,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微孔隙发育,束缚水饱和度较高。基于岩电实验测量数据,研究了大庆朝-长地区扶余油层岩电参数m、n的变化规律。针对大庆朝-长地区扶余油层孔隙结构复杂、导电规律难以描述的特征,本文引入Herrick和Kennedy提出的孔隙几何形态导电理论,根据储层特征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低孔渗储层岩石导电相分为可动水导电相、微孔隙水导电相和粘土束缚水导电相,分别定义描述自由流体孔隙、微孔隙、粘土束缚水孔隙的孔隙几何形态以及自由流体孔隙中可动水的几何分布特征对岩石导电性影响的变量,建立了一种基于孔隙几何形态导电理论的低孔渗储层通用电阻率模型。分析了模型中各个参数对电阻增大系数和电阻率的影响。利用岩样电阻率实验数据,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了实验精度分析。给出了模型求解含水饱和度的方法和研究区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利用建立的模型及确定的模型参数值处理了实际井资料,将处理结果与密闭取心分析饱和度和试油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利用本文建立的模型计算的大庆朝-长地区扶余油层低孔渗储层的含水饱和度是合理的,能够提高低孔渗储层的测井评价精度。(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2-03-04)

王楠[8](2012)在《大庆朝—长地区扶余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大庆油藏外围油田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大庆外围的朝-长地区扶余储层成为近年来提交储量的重点区块,研究区以低孔低渗储层为主,同时又分布有中孔渗储层,由于该区分布较广、埋藏深度变化大、非均质性强,使得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多变,同时由于泥质含量较重,使得粘土附加导电作用明显,给研究区的测井解释带来了难度。通过对朝-长地区关键井的取心、岩心分析、试油和测井资料的分析,对储层的“四性”关系进行了考察,为识别该区储层流体性质和建立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奠定了基础和依据。针对朝-长地区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的特点,利用含水纯岩石等效体积模型和并联导电理论,推导出了地层因素公式,通过该公式,将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孔隙曲折度和岩石电阻率联系在了一起,并提出利用结构系数来表征孔隙曲折度,从而建立了朝-长地区地层因素公式。通过岩电实验和毛管压力实验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证实结构系数和地层因素存在着幂次相关性,结构系数随着岩石的孔隙结构复杂程度增大而增大,地层因素随着结构系数增大而增大。将改进地层因素公式引入DOLL方程解决了岩石孔隙结构和粘土附加导电作用对饱和度方程影响的问题。基于朝-长地区粒度、压汞等岩心数据,建立了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束缚水饱和度等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并利用岩心电阻率刻度方法和最优化技术求取了模型处理参数。实际处理结果表明,该导电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孔隙结构对岩石电阻率的影响,处理结果与密闭取心结果以及试油结论吻合较好,精度满足了低孔渗储层开发生产的需要。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朝-长地区油水层识别模型,实际应用表明该模型可以快速的判别流体性质,提高油水层识别的效率和精度。(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2-03-04)

黄薇,吴海波,施立志,王始波,王卓卓[9](2012)在《松辽盆地北部朝长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来源及成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油气来源,并对成藏特征进行系统总结,预测油气有利勘探区,为该区勘探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应用烃源岩评价、油源对比技术分析了油气来源;应用流体势恢复、疏导体分析、油水关系、油藏类型分析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扶余油层的成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朝长地区扶余油层中的原油主要来自叁肇凹陷与宾县—王府凹陷2个高势区的成熟源岩,在流体势的作用下,油气通过南西—北东向展布的砂体与近南北向分布的断裂带侧向运移到低势的朝长地区,该区整体呈现上油下水特征,源储压差决定油柱高度,正向构造背景控制油气富集。扶余油层河道砂体是有效储层,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该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构造、岩性、断层-岩性、构造-岩性共5种油气藏类型,存在自源超压上生下储短距离垂向运聚、近源常压-负压中距离侧向运聚2种成藏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陆慧敏[10](2011)在《朝长地区扶余油层储层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朝长地区静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储量分类情况,充分利用测试、试采及开发井等动态信息,对各类储量区压力、产量数据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应用试井技术定量描述各类储量区块稳产能力。在朝长地区开展了储层动态分析研究,为准确预测该区产能,提交高品质探明储量以及后期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1年33期)

朝长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详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收集岩心、测井曲线、地震剖面等资料,开展层序地层和油层细分对比等工作,将扶杨油层共划分为39个小层。本论文以砂体展布特征、重矿物和地层倾角资料的统计分析为依据,紧密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展开了朝长地区物源判识研究,认为研究区内扶杨油层主要受东南和西南两个物源方向影响。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是控制砂岩储集体发育与分布的先天性地质因素,本文基于岩心、录井和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沉积相及其分布进行了精细分析,指出该区块主要发育曲流河和叁角洲沉积。并在研究区识别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边滩、席状砂等8种沉积微相类型,建立岩心—测井相模式,对主力油层砂体分布进行了详细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朝长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刘诗宇,胡明毅,潘勇利,戴危艳,孙春燕.大庆长垣以东朝长—双城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特征[J].世界地质.2015

[2].王翔飞.朝长地区扶杨油层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

[3].施立志,马春雨,王卓卓,张永生.朝长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4

[4].刘枫.朝长地区葡萄花油层成藏主控因素[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

[5].李郑辰,钟淑敏,杨永军.朝长地区扶余油层储层分类与产能预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

[6].张燕云.大庆朝长地区葡萄花油层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7].王晓勇.大庆朝—长地区扶余油层导电规律及导电模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

[8].王楠.大庆朝—长地区扶余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

[9].黄薇,吴海波,施立志,王始波,王卓卓.松辽盆地北部朝长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来源及成藏特征[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10].陆慧敏.朝长地区扶余油层储层动态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

标签:;  ;  ;  ;  

朝长地区论文-刘诗宇,胡明毅,潘勇利,戴危艳,孙春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