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空气中浓度增高论文-周晓冬,赖上坤,周娟,王云霞,董桂春

开放式空气中浓度增高论文-周晓冬,赖上坤,周娟,王云霞,董桂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开放式空气中浓度增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FACE(Free,Air,CO2,Enrichment),水稻,蛋白质,氨基酸

开放式空气中浓度增高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冬,赖上坤,周娟,王云霞,董桂春[1](2012)在《开放式空气中CO_2浓度增高(FACE)对常规粳稻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影响,2009年利用稻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FreeAirCO2 Enrichment)系统,以武运粳21、扬辐粳8号和武粳15为供试品种,研究大田生长期CO2浓度升高200μmol.mol-1对常规粳稻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增加使所有供试品种精米蛋白质含量平均下降5.6%,使氨基酸、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平均分别下降7.6%、6.7%和7.9%,均达极显着水平。大气CO2浓度增加使供试品种精米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百分比显着增加,使非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百分比显着下降,但对精米中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相对含量无显着影响。从氨基酸组分看,大气CO2浓度增加使供试品种精米中7种必需氨基酸和8种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显着或极显着下降。CO2处理与品种对精米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以及部分氨基酸组分有一定的互作效应,武运粳21上述参数对高浓度CO2的响应大于扬辐粳8号或武粳15对应参数的响应。以上结果说明本世纪中叶大气中的CO2浓度将使粳稻蛋白质营养品质下降,不同品种下降幅度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杨连新,王云霞,朱建国,Toshihiro,Hasegawa,王余龙[2](2010)在《开放式空气中CO_2浓度增高(FACE)对水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和气候变化将极大地改变作物的生长环境,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的迅速上升:从工业革命前的平均270μmol/mol上升到目前的381μmol/mol,到2050年至少超过550μmol/mol。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中CO2浓度增高)试验是目前评估未来高浓度CO2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实际影响的最佳方法。水稻无疑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迄今为止人类利用FACE技术开展水稻响应和适应的研究已有10a(19982008年)的历史。以生长发育为主线,首次系统综述了10a水稻FACE试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了FACE情形下高浓度CO2(模拟本世纪中叶大气CO2浓度)对主要供试水稻品种(小区面积大于4m2)光合作用、生育进程、地上部生长、地下部生长、物质分配、籽粒灌浆、产量构成以及倒伏性状等影响的研究进展,比较了FACE与非FACE研究之间以及中国和日本FACE研究(世界上唯一的两个大型水稻FACE研究)之间的异同点。根据研究进展以及当前的技术水平,文章最后提出了该领域的3个优先课题:(1)FACE情形下杂交稻生产力响应高于预期的生物学机制;(2)FACE情形下CO2与主要栽培措施的互作效应;(3)FACE情形下CO2与主要空气污染物臭氧的互作效应。这些响应的机理性解析将有助于从根本上减少人类预测未来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进而更加有效地制订出应对全球变化的适应策略。(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袁玲花[3](2008)在《开放式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FACE)对水稻元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μmol mol-1升高到现在的380μmol mol-1,据估计到2050年前后将达到450-550μmol mol-1。大气CO_2浓度升高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也使植物对元素吸收和分配的模式发生改变。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然而迄今为止未见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大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吸收和分配影响的系统报道。为了明确这一问题,2005-2006年我们利用世界唯一的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FACE,Free Air CO_2 Enrichment)技术平台(32°35.5’N,119°42’E,中国江都),以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为供试材料,CO_2浓度设正常CO_2(Ambient,AMB)和高CO_2(FACE,Ambient + 200μmol mol~(-1))2个水平,施N量设低氮(LN,12.5 g N m-2)和常氮(NN,25 g N m~(-2))2个水平,研究了CO_2和N处理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物质生产、元素含量、元素吸收以及元素分配的影响,以期为未来高CO_2浓度条件下我国水稻施肥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1.两季(2005、2006)平均,FACE使两培培九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比AMB增加16%、20%、18%和17%,均达极显着水平。NN处理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比LN处理增加15%、2%、10%和8%,其中分蘖期和抽穗期分别达显着和极显着水平。CO_2×N的互作对各期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均未达显着水平。2.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无论FACE还是AMB,两优培九植株N、P、K、Fe、Mn和Cu素含量逐渐下降,至成熟期达最小值;Ca、Zn素含量先增后降,拔节期最大,成熟期最小;Mg素含量抽穗前基本不变,但成熟期明显下降。同AMB相比,FACE使两优培九分蘖期(-11%)、拔节期(-11%)、抽穗期(-13%)和成熟期(-9%)植株N素含量均极显着下降;使分蘖期(+9%)、拔节期(+20%)、抽穗期(+13%)和成熟期(+16%)植株P素含量均极显着增加;使分蘖期(+7%)和拔节期(+9%)植株Mg素含量均显着下降;而对不同生育时期其它元素(K、Ca、Fe、Mn、Cu和Zn)含量均无显着影响(分蘖期Fe素含量除外)。增施N肥使抽穗期和成熟期N、P素含量均显着增加,但对不同生育时期其它元素含量多无显着影响。CO_2×N的互作对各期被测元素含量的影响多未达显着水平。3.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无论FACE还是AMB,两优培九植株N、P、Ca和Mg素累积量逐渐增加,至成熟期达最大值;K、Fe和Cu素累积量先增后降,抽穗期最大,分蘖期最小;Mn、Zn素累积量抽穗前逐渐增加,抽穗后基本稳定。同AMB相比,FACE使两优培九分蘖期(+27%)、拔节期(+45%)、抽穗期(+34%)和成熟期(+36%)植株P素累积量均极显着增加,使分蘖期(+16%)和拔节期(+21%)Ca素累积量显着增加,使拔节期(+29%)和成熟期(+33%)植株K素累积量显着增加;而对不同生育时期其它元素(N、Mg、Fe、Mn、Zn和Cu)累积量多无显着影响。增施N肥使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N、P素累积量均显着增加;使分蘖期和成熟期Mg素累积量分别显着和极显着增加;但对不同生育时期其它元素的累积量多无显着影响。CO_2×N的互作对各期被测元素累积量的影响多未达显着水平。4.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无论FACE还是AMB,两优培九植株K、Ca素在茎鞘中分配比例基本不变;Fe、Mn和Cu素在茎鞘中分配比例逐渐下降,至成熟期达最小值;N、P、Mg和Zn素在茎鞘中分配比例呈先增后降趋势,拔节期最大;同AMB相比,FACE使两优培九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各被测元素在茎鞘中分配比例多无显着影响。增施N肥使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N素在茎鞘中分配比例均显着或极显着增加,但对不同生育时期其它元素在茎鞘中分配比例多无显着影响。CO_2×N的互作对各期被测元素在茎鞘中分配比例的影响多未达显着水平。5.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无论FACE还是AMB,两优培九植株N、P、K、Ca、Mg和Zn素在叶片中分配比例逐渐下降,至成熟期达最小值;Fe素在叶片中分配比例逐渐增加,至成熟期达最大值;Mn素在叶片中分配比例基本不变;Cu素在叶片中分配比例呈先增后降趋势,拔节期最大,成熟期最小。同AMB相比,FACE使两优培九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各被测元素在叶片中分配比例多无显着影响。增施N肥对不同生育时期各被测元素在叶片中分配比例多无显着影响。CO_2×N的互作对各期被测元素在叶片中分配比例的影响多未达显着水平。6.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无论FACE还是AMB,两优培九抽穗后N、P、K、Ca、Mg、Fe和Cu素在稻穗中分配比例直线上升;Mn、Zn素在稻穗中分配比例基本不变。同AMB相比,FACE使两优培九抽穗期(+28%)和成熟期(+4%)N素在稻穗中分配比例均显着增加;而对其它被测元素(P、K、Ca、Mg、Fe、Mn、Zn和Cu)在稻穗中分配比例无显着影响。增施N肥使成熟期N、Mg素在稻穗中分配比例极显着和显着降低,使抽穗期Zn素在稻穗中分配比例显着降低,而对抽穗和成熟期其它被测元素在稻穗中分配比例均无显着影响。除抽穗期Zn素在稻穗中分配比例外,CO_2×N的互作对抽穗和成熟期其它被测元素在稻穗中分配比例的影响均未达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8-05-01)

胡健,杨连新,周娟,王余龙,朱建国[4](2008)在《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和施氮量对水稻结实期叶片内肽酶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ree air CO2 enrichment,FACE)系统,CO2浓度设正常CO2(ambient,AMB)和高CO2(FACE,AMB+200μmol/mol)2个水平,施N量设低氮(LN,15g/m2,以纯氮计)、中氮(NN,25g/m2)和高氮(HN,35g/m2)3个水平,对水稻品种武香粳14结实期剑叶和倒2叶的内肽酶活力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同AMB相比,FACE处理使剑叶抽穗后10d、20d以及倒2叶抽穗到抽穗后20 d内肽酶活力明显提高,但使剑叶成熟期内肽酶活力明显下降;使剑叶抽穗后10d、20d和成熟期以及倒2叶抽穗到成熟期内肽酶比活力明显提高;FACE对抽穗后10d、20d叶片内肽酶活力和比活力影响较大,而对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影响较小。同LN相比,HN使灌浆前期叶片内肽酶活力明显降低,灌浆中后期则呈增加趋势;HN降低了叶片各期内肽酶比活力,灌浆前期降幅大于后期。2)同AMB相比,FACE使叶片抽穗后10d至成熟期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同LN相比,HN明显减缓FACE处理对抽穗后10d至成熟期功能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3)除成熟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内肽酶活力呈正相关外,结实期剑叶及倒2叶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应时期内肽酶活力呈显着负相关。上述结果说明,FACE处理下水稻剑叶及倒2叶结实中后期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下降与结实期叶片内肽酶活力的变化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08年02期)

胡健,杨连新,周娟,王余龙,朱建国[5](2007)在《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FACE)对水稻灌浆动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籽粒灌浆动态的影响。【方法】利用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系统,以武香粳14为供试材料,CO2浓度设正常CO2(Ambient)和高CO2(FACE,Ambient+200μmol·mol-1)2个水平,施N量设低氮、中氮和高氮(150、250、350kg·ha-1)3个水平,测定各处理稻穗不同部位籽粒的灌浆进程,利用Richards方程拟合。【结果】(1)FACE处理明显提高了低氮水平实测最终米粒重,稻穗上、中、下部米粒增重分别为11.1%、10.9%和9.4%,全穗平均增重10.6%,而对中、高氮水平下粒重的影响较小;(2)FACE处理普遍提高了稻穗各部位籽粒灌浆的相对起始势;(3)FACE处理明显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低、中、高3种施氮条件下,全穗平均增幅分别为32.9%、36.9%和40.4%,稻穗上部籽粒增幅高于中、下部籽粒;同时明显提高了籽粒平均灌浆速率,低、中、高3种施氮条件下增幅分别为20.3%、25.8%和31.0%;(4)FACE处理总体上延迟了灌浆速率峰值出现的时间,最大灌浆速率时间的粒重增加,实灌时间缩短;从水稻籽粒灌浆阶段划分特征来看,FACE明显延长了灌浆前期持续时间,缩短了灌浆中期及后期持续时间。【结论】FACE处理提高了灌浆相对起始势、最大及平均灌浆速率,灌浆前期时间延长而灌浆中、后期时间缩短,总灌浆时间明显缩短,各粒位米粒重在低氮条件下明显增加而中、高氮条件下无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11期)

杨连新,黄建晔,李世峰,杨洪建,朱建国[6](2007)在《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2003年,利用我国唯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FACE)技术平台,研究了FACE条件下冬小麦宁麦9号不同生育期N含量、吸收、分配和N效率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FACE处理使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含N率显着降低,降幅达4.4%~13.4%;不同生育时期吸N量显着增加(7.4%~25.4%),生育中期的增幅明显大于生育前、后期;不同生育时期茎鞘的N积累能力相对增强,叶片N积累能力相对减弱,而对麦穗N积累能力的影响因生育进程而异;FACE处理使小麦不同生育时期N物质生产效率(5.5%~10.3%)、成熟期N收获指数(16.3%)和N籽粒生产效率(9.3%)均显着或极显着增加;增施N肥,使小麦不同生育时期N含量和吸收量呈增加趋势,使N效率呈下降趋势,而对N在各器官中分配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杨连新,王余龙,李世峰,黄建晔,董桂春[7](2007)在《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小麦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2003年,利用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技术平台,以冬小麦宁麦9号为供试材料,研究开放式条件下CO2浓度增高对小麦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FACE处理使小麦播种-越冬始期的干物质生产量略有增加(10.8%),使越冬始期-拔节期、拔节期-孕穗期、孕穗期-抽穗期显着增加,分别增加了31.6%、40.5%、27.2%,使抽穗期-成熟期略有减少(-5.5%),使成熟期生物产量显着增加(13.6%);FACE处理对小麦播种-越冬始期的平均叶面积系数(LAI)和净同化率(NAR)均无显着影响,但使越冬始期-抽穗期LAI显着增加,NAR稍有增加,使抽穗期-抽穗后20dNAR显着下降;FACE处理使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占全株质量的比例下降,而使茎鞘占全株质量的比例增加;FACE小麦抽穗期和成熟期茎鞘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及总量均明显增加.(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杨连新,李世峰,王余龙,黄建晔,杨洪建[8](2007)在《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系统平台,以弱筋小麦宁麦9号为供试品种,研究大气CO2浓度增高和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生育期、株高、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处理的小麦播种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及全生育期天数分别比对照缩短1.3、1.3和2.6d,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FACE处理的小麦穗长、穗下第1和第2节间长度显着变长,成熟期株高显着增加,比对照增加4.0%;低、中、高氮条件下,FACE处理小麦的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5.2%、21.4%和35.4%,平均增产24.6%,均达极显着水平;FACE处理小麦的单位面积穗数极显着增加,比对照增加17.8%,使穗粒数和粒重显着增加,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9%和4.8%.FACE处理使小麦显着增产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穗数显着增加,而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小麦的分蘖能力明显增强所致.(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康贻军,何芳,单君,刘红江,杨连新[9](2006)在《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条件下水稻土生理生化指标及微生物区系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座落于江都市小纪镇良种场的FACE平台,研究了FACE条件下,不同氮素水平水稻土壤的生理生化指标及微生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高N水平下,FACE圈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基础呼吸作用、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氨化作用及放线菌数量都比对照高,而低N水平下,除真菌、放线菌数量以及氨化作用外,其他指标均比对照低。FACE条件下,高氮处理与低氮处理相比较,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基础呼吸作用、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氨化作用以及细菌数量分别提高610.57%、56.55%、24.32%、9.43%、1.09%和225%,供氮水平对FACE条件下水稻土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微生物群落有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孙成明,庄恒扬,杨连新,杨洪建,黄建晔[10](2006)在《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对水稻茎蘖动态影响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对水稻茎蘖消长的影响,借助目前我国惟一的FACE技术平台,通过不同的N肥处理,对FACE条件下水稻茎蘖消长的动态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该模型由茎蘖增长动态和茎蘖消亡动态两部分组成,以时间为驱动因子,描述了水稻茎蘖数随移栽后天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对常规及CO2浓度增加条件下水稻茎蘖的变化均有很好的拟合性。通过相关试验数据对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程度高,具有很好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开放式空气中浓度增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和气候变化将极大地改变作物的生长环境,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的迅速上升:从工业革命前的平均270μmol/mol上升到目前的381μmol/mol,到2050年至少超过550μmol/mol。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中CO2浓度增高)试验是目前评估未来高浓度CO2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实际影响的最佳方法。水稻无疑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迄今为止人类利用FACE技术开展水稻响应和适应的研究已有10a(19982008年)的历史。以生长发育为主线,首次系统综述了10a水稻FACE试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了FACE情形下高浓度CO2(模拟本世纪中叶大气CO2浓度)对主要供试水稻品种(小区面积大于4m2)光合作用、生育进程、地上部生长、地下部生长、物质分配、籽粒灌浆、产量构成以及倒伏性状等影响的研究进展,比较了FACE与非FACE研究之间以及中国和日本FACE研究(世界上唯一的两个大型水稻FACE研究)之间的异同点。根据研究进展以及当前的技术水平,文章最后提出了该领域的3个优先课题:(1)FACE情形下杂交稻生产力响应高于预期的生物学机制;(2)FACE情形下CO2与主要栽培措施的互作效应;(3)FACE情形下CO2与主要空气污染物臭氧的互作效应。这些响应的机理性解析将有助于从根本上减少人类预测未来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进而更加有效地制订出应对全球变化的适应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开放式空气中浓度增高论文参考文献

[1].周晓冬,赖上坤,周娟,王云霞,董桂春.开放式空气中CO_2浓度增高(FACE)对常规粳稻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

[2].杨连新,王云霞,朱建国,Toshihiro,Hasegawa,王余龙.开放式空气中CO_2浓度增高(FACE)对水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

[3].袁玲花.开放式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FACE)对水稻元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8

[4].胡健,杨连新,周娟,王余龙,朱建国.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和施氮量对水稻结实期叶片内肽酶活力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8

[5].胡健,杨连新,周娟,王余龙,朱建国.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FACE)对水稻灌浆动态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7

[6].杨连新,黄建晔,李世峰,杨洪建,朱建国.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

[7].杨连新,王余龙,李世峰,黄建晔,董桂春.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小麦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

[8].杨连新,李世峰,王余龙,黄建晔,杨洪建.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

[9].康贻军,何芳,单君,刘红江,杨连新.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条件下水稻土生理生化指标及微生物区系特征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

[10].孙成明,庄恒扬,杨连新,杨洪建,黄建晔.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增高对水稻茎蘖动态影响的模拟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

标签:;  ;  ;  ;  ;  ;  ;  

开放式空气中浓度增高论文-周晓冬,赖上坤,周娟,王云霞,董桂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