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活麻论文-韩红园

红活麻论文-韩红园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活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活麻,抗炎,化学成分,体内代谢

红活麻论文文献综述

韩红园[1](2018)在《民族药红活麻抗炎物质基础及体内代谢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红活麻,又名“红禾麻”,贵州苗族、布依族及鄂西土家族的常用药物,其来源于荨麻科植物珠芽艾麻Lapotra bulbifera(Sieb.et Zucc.)Wedd.的全草,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止痒等功效,民间常应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骨折疼痛等疾病。主要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贵州等地,为贵州省少数民族常用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镇痛、抗炎、抗结石、免疫抑制、降血糖和降血脂等生物活性。随着红活麻作为原料药入药的不断广泛,红活麻的需求量正在逐年增加,为了确保其剂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明确其物质基础十分必要,本课题就红活麻的抗炎物质基础展开研究。方法:(1)采用LPS诱导大鼠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抗炎模型,以NO的生成量为检测指标,在安全浓度范围内来评价红活麻不同部位的抗炎活性。(2)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技术,对红活麻乙酸乙酯部位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1H-NMR、13C-NMR等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3)采用UHPLC-LTQ-Orbitrap MS/MS液质联用技术建立民族药红活麻的分析方法,再结合文献、标准品以及质谱数据库,解析红活麻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4)采用质谱联用技术,对给药组大鼠和空白组大鼠进行血液成分检测,结合红活麻提取物的成分表征,确定红活麻药材中能够被吸收入血的化合物。(5)采用质谱联用技术,对给药组大鼠和空白组大鼠的尿液进行成分检测,解析代谢产物及推测代谢方式,确定被代谢物。结果:(1)利用SAS9.30软件对给药组和LPS组NO的含量进行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与LPS组相比,石油醚部位对NO的释放量影响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在浓度为15.5、31.25、62.5μg/ml时,均表现出对NO释放量有一定的影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给药浓度都在62.5μg/ml时,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别对NO释放量的抑制为11.42%、21.01%、33%、26.96%,故乙酸乙酯部位对NO释放量影响最大,且具有剂量依赖性。(2)从红活麻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32个化合物,鉴定19个,分别为β-Sitosterol(1),5-Hydroxymethyl-2-furancarboxaldehyde(2),4-hydroxy-5-methoxy-benzoic acid(3),isomerizing(4),dioctylphthalate(5),dibutyl phthalate(6),caffeic acid(7),9(Z)-octadecenamide(8),Z-p-hydroxy-cinnamic acid(9),(Z)-10-Eicosenoic acid(10),P-coumaric acid(11),nobiletin(12),hexadec-(4Z)-enoic acid(13),tangeretin(14),3,5,6,7,8,3',4'-heptamethoxyflavone(15),C-veratroylglycol(16),1-p-hydroxy-cis-cinnamoyl)cinnamic acid(17),12-hydroxypentanoic acid methyl ester(18),Caffeic acid docosanoyl ester(19)。其中黄酮3个(12,14,15),苯丙素6个(4,7,9,11,17,19),甾体1个(1),生物碱1个(8),脂肪酸3个(10,13,18),酚酸5个(2,3,5,6,16)。2,4,8,15,17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7,9,11,12,14,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3)利用UHPLC-LTQ-OrbitrapMS/MS液质联用技术,建立了民族药红活麻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从红活麻提取液中鉴定59个化合物,其中黄酮及其苷有9个,苯丙素8个,萜类4个,酚酸7个,脂肪酸20个,生物碱2个,其他9个。(4)通过给药前后血液中成分的变化来确定入血或者代谢成分,采用质谱分析技术为手段来进行成分分析,最终检测到13个入血成分,主要有苯丙素类:P-coumaric acid(4),Ferulic acid(5),Danshensu(6);黄酮类:Daidzein(7);生物碱:9(Z)-octadecenamide(13);酚酸:4-methyl-benzaldehyde(1),Cyclohexyl methyl ketone(2),Salicylic acid(3);脂肪酸:Palmitic acid(8),Hydroxyhexadecanoic acid(9),octadeca-9,15-dienoic acid(10),Oleic acid(11),hexadec-(4Z)-enoic acid(12)。(5)红活麻提取物在尿液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一共检测到22个成分,其中包括 4 个原型成分(Salicylic acid,Ferulic acid,Daidzein,Cyclohexylmethylketone)和18个代谢产物,通过对代谢产物分析发现,Caffeic acid参与体内代谢,入血成分中未被检测到。红活麻的主要代谢途径主要是还原,甲基化,硫酸化等。结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民族药红活麻中的P-coumaric acid和Caffeic acid具有抗炎活性并且能够入血,很可能是民族药红活麻的抗炎有效成分。(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01)

韩红园,索亚然,刘新,吴怡青,代一航[2](2018)在《基于RAW264.7抗炎细胞模型对红活麻活性部位的筛选及其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红活麻的抗炎活性部位及其化学成分。方法萃取法制备不同极性部位,采用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检测红活麻不同提取部位对NO释放量的影响,考察其抗炎活性;采用硅胶柱色谱和ODS柱色谱技术对红活麻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利用SAS 9.30软件对给药组和LPS组NO的含量进行t检验,比较组间是否存在差异;与LPS组相比,石油醚部位对NO的释放量影响不明显(P<0.05)。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在浓度为15.5、31.25、62.5μg/m L时,均表现出对NO释放量有一定的影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给药浓度都在62.5μg/m L时,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别对NO释放量的抑制为11.42%、21.01%、33%、26.96%,故乙酸乙酯部位对NO释放量影响最大,且具有剂量依赖性;从红活麻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Sitosterol;(2)5-Hydroxymethyl-2-furancarboxaldehyde;(3)4-hydroxy-5-methoxy-benzoic acid;(4)Isomeranzin;(5)Dioctyl phthalate;(6)Dibutyl phthalate;(7)Caffeic acid。结论乙酸乙酯部位为红活麻抗炎活性部位。2,4,5,6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8年05期)

张莎莎,周红,李璐璐,鲁憬莉,尹国骁[3](2013)在《红活麻总香豆素的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红活麻总香豆素的制备工艺。方法:通过正交设计试验选择红活麻总香豆素的最佳提取条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红活麻总香豆素进行纯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香豆素的含量。结果:红活麻总香豆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以4倍体积70%乙醇,提取3次,每次1.5 h。HPD300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红活麻总香豆素效果最佳,其工艺条件为:上样浓度0.4 g生药/mL,上样体积为30 mL,流速为2 BV/h,先用4 BV的蒸馏水除杂,再用4BV的70%乙醇洗脱;得率可达52%以上。结论:该方法适合于制备红活麻总香豆素,工艺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3年04期)

鲁憬莉,李伟杰,侯文睿,兰艳,周红[4](2012)在《红活麻总香豆素对葡聚糖硫酸钠所致小鼠结肠炎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红活麻总香豆素对葡聚糖硫酸钠(DSS)所致结肠炎小鼠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DSS诱发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给予红活麻总香豆素后,观察结肠炎小鼠体重变化,ELISA检测血清IL-6,IL-10,TGF-β1,IFN-γ的水平,分离结肠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TLR4和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红活麻总香豆素能有效控制结肠炎小鼠体重下降;降低血清IL-6,IFN-γ,升高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TGF-β1水平;减少结肠组织损伤,降低结肠组织TLR4和NF-κB的表达水平。结论:红活麻总香豆素通过调节促炎/抗炎细胞因子的水平,降低结肠组织TLR4和NF-κB的表达,发挥抗小鼠结肠炎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2年21期)

苏志强,侯文睿,谢胜男,向明[5](2009)在《红活麻免疫抑制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红活麻乙酸乙酯有效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研究具有诱导免疫耐受作用的单体化合物及作用机制。方法取红活麻乙酸乙酯部位浸膏80 g,通过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凝胶色谱等分离手段对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薄层板层析(TCL)、紫外荧光检测对流份进行合并,同时结合体外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实验(MTT)对分离过程进行活性导向,应用红外、质谱、核磁共振等光谱手段结合物理化学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期刊2009-10-30)

赵增宇[6](2009)在《红活麻总黄酮的制备及防治T2DM-IR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红活麻乙酸乙酯部位分离提取总黄酮,并从体内及蛋白质水平研究分析红活麻抗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碱提酸沉法从红活麻乙酸乙酯部位中提取分离总黄酮,并采用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进行理化鉴定,用标准曲线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在BALB/c小鼠体内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小剂量STZ注射建立小鼠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模型;采用每日灌胃的给药方式观察不同浓度总黄酮(25, 50,100 mg/kg)对该糖尿病模型血糖浓度等的影响,第28d处死动物取血清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的测定,ELISA检测血清胰岛素含量,取胰腺进行HE染色检测小鼠胰腺病理改变,取肝脏进行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测定胰岛素受体及过氧化酶增殖活化受体-γ(PPAR-γ)的蛋白表达状况。结果:利用高脂饲料喂养及小剂量STZ注射建立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模型。与模型组相比,总黄酮组血糖值明显降低(P<0.01),胰腺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无明显差异。低剂量组具有明显的降低甘油叁酯、总胆固醇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和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的糖耐量(P<0.05)作用。胰岛素测定结果显示除了高剂量组明显增加胰岛素以外,其他各组无明显变化,各组SOD和MDA水平也无明显变化。同时,对胰岛素受体和PPAR-γ的免疫印迹结果表明,总黄酮低剂量组增加胰岛素受体水平的表达。结论:通过上述实验结果初步证明:红活麻总黄酮通过上调胰岛素受体水平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发挥降糖降脂作用,并非通过影响传统的自由基途径来实现。研究一方面确定红活麻的总黄酮成分群,发现其降糖降脂作用;另一方面也为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及分子机制分析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苏志强,赵增宇,谢胜男,侯文睿,陶恩[7](2009)在《红活麻提取物镇痛抗炎和免疫抑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药红活麻为分布于湖北恩施自治州、宜昌、神农架、襄樊等地市的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 atoid arthritis,RA)为主的习用药材,又名蛆儿麻(恩施、神农架)、活麻草(恩施)、蛇麻草(宜昌、神农架),主要来源于荨麻科艾麻属植物珠芽艾麻La(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09年04期)

姚瑶[8](2008)在《红活麻有效部位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红活麻乙酸乙酯部位抗炎镇痛的药效作用;观察红活麻有效部位在Ⅱ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CIA)和佐剂关节炎模型(AA)中的抗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的作用;分别以树突状细胞DC和T淋巴细胞中转录因子T-bet和T细胞中GATA-3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血清细胞因子IFN-γ与IL-4,IL-2与IL-10的测定来探讨红活麻有效部位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制。方法:(1)将正常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红活麻高、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高、低剂量给药组分别按10mg/10g、5mg/10g的剂量灌胃给予红活麻乙酸乙酯部位混悬液,连续给予7天,阳性对照组于第7天给予阿司匹林1.8mg/10g,分别采用热板法、醋酸扭体法和二甲苯致炎法,观察红活麻抗炎镇痛的作用;(2)在BALB/c小鼠体内建立II型胶原所致关节炎模型。在造摸前7天开始,分别按1.5mg/10g、1.0mg/10g、0.5mg/10g的剂量,隔日灌胃给药,连续40天,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红活麻乙酸乙酯部位对关节炎发病和关节损伤的影响;向Wistar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CFA)0.1ml,建立佐剂关节炎模型。在造模前7天开始预防给药17.5mg/100g,造模后7天治疗给药17.5mg/100g,隔日灌胃给药,连续39天,利用关节肿胀度、脾脏指数等指标以及关节损伤的情况,观察红活麻对关节炎发病的影响。验证红活麻乙酸乙酯部位的治疗RA的作用;(3)检测红活麻对树突状细胞表型、细胞中转录因子T-bet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因子IL-10、IFN-γ分泌量的影响;检测药物处理后动物脾脏细胞中转录因子T-bet、GATA-3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10的分泌量,探讨红活麻治疗类风湿型关节炎的作用机理。结果:(1)在热板实验中,与模型对照组比较,10mg/10g、5mg/10g红活麻组均可显着性提高小鼠痛阈(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10mg/10g、5mg/10g红活麻组均可显着性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高剂量组尤其明显明显(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10mg/10g、5mg/10g红活麻组均可显着性抑制二甲苯所致右耳的肿胀度(P<0.01);(2)在II型胶原所致关节炎模型中,给药40天后发现,红活麻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CIA关节炎的发病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关节炎指数均显着下降,高剂量组尤为明显(P<0.05);足关节滑膜组织HE染色检查发现,给予红活麻能有效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关节间隙基本完好。佐剂关节炎模型中,发现17.5mg/100g红活麻乙酸乙酯部位能显着性降低关节肿胀度、脾脏指数;红活麻乙酸乙酯部位预防和治疗给药组大鼠关节滑膜增生,只有少许剥脱,组织水肿较轻,并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3)1.5mg/10g、1.0mg/10g、0.5mg/10g红活麻乙酸乙酯部位组对BALB/c小鼠骨髓来源DC T-bet mRNA转录水平有明显下调作用,且显着性降低DC上清中IFN-γ分泌量,提高IL-10的分泌量,对DC表面分子的表达无明显影响;明显下调小鼠体内T细胞T-bet mRNA转录水平,而上调GATA-3 mRNA转录水平。ELISA检测结果显示,红活麻乙酸乙酯部位明显抑制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结论:(1)红活麻乙酸乙酯部位灌胃给药可明显缓解疼痛、治疗炎症;(2)不同剂量红活麻灌胃给药均能显着降低II型胶原所致的关节炎发病率,减少炎性细胞在关节腔内的浸润;17.5mg/100g的红活麻可有效防治佐剂引起的关节的发病;(3)红活麻防治RA的作用与负调控DC和T细胞中T-bet表达,正调控GATA-3表达,进而影响体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相关;(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王欣,邹晓蕾,苏志强,姚瑶,向明[9](2007)在《红活麻乙酸乙酯有效部位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湖北民族药红活麻乙酸乙酯有效部位对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DC)功能及表达的影响。方法用rIL-4和rGM-CSF体外诱导骨髓前体细胞,培养第4天始加入红活麻乙酸乙酯有效部位20 mg/L处理,观察DC生长分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抗原和共刺激因子,噻唑蓝(MTT)法检测经药物处理的DC体外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p70分泌水平。结果红活麻乙酸乙酯有效部位抑制骨髓来源DC MHCⅡ和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以及上清液中IL-12p70的分泌,与未经任何处理的正常D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物处理的DC与同种T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培养时,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显着下降。结论红活麻乙酸乙酯有效部位使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处于未成熟状态,对其免疫学功能起负性调节作用,其免疫抑制活性的确定也为抗移植排斥反应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外科杂志》期刊2007年11期)

苏志强,赵增宇,姚瑶,邹蓉,向明[10](2007)在《红活麻镇痛抗炎与免疫抑制有效部位的提取及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药材红活麻抗炎免疫抑制作用有效部位及其体内外活性。方法 95%乙醇提取红活麻药材得到总浸膏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及水萃取,得四种不同溶剂提取部位浸膏;采用小鼠热板法、淋巴细胞增殖 MTT 筛选具有镇痛和免疫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并进一步采用醋酸扭体法、二甲苯致耳廓肿胀法、ELISA 测定细胞因子以探讨有效部位的镇痛、抗炎和免疫活性,并初步阐明其免疫抑制作用机制。结果给药1周后,乙酸乙酯部位使小鼠痛阈明显增加;小鼠扭体次数减少且疼痛潜伏期延长;二甲苯所致耳肿胀也有明显减弱;MTT 检测结果显示乙酸乙酯部位原浓度具有较强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及 IL-2和 IFN-γ分泌的作用。结论中药材红活麻镇痛、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为乙酸乙酯部位,免疫抑制作用与其调控 T 细胞(Th 型细胞)转化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7-11-01)

红活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红活麻的抗炎活性部位及其化学成分。方法萃取法制备不同极性部位,采用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检测红活麻不同提取部位对NO释放量的影响,考察其抗炎活性;采用硅胶柱色谱和ODS柱色谱技术对红活麻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利用SAS 9.30软件对给药组和LPS组NO的含量进行t检验,比较组间是否存在差异;与LPS组相比,石油醚部位对NO的释放量影响不明显(P<0.05)。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在浓度为15.5、31.25、62.5μg/m L时,均表现出对NO释放量有一定的影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给药浓度都在62.5μg/m L时,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别对NO释放量的抑制为11.42%、21.01%、33%、26.96%,故乙酸乙酯部位对NO释放量影响最大,且具有剂量依赖性;从红活麻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Sitosterol;(2)5-Hydroxymethyl-2-furancarboxaldehyde;(3)4-hydroxy-5-methoxy-benzoic acid;(4)Isomeranzin;(5)Dioctyl phthalate;(6)Dibutyl phthalate;(7)Caffeic acid。结论乙酸乙酯部位为红活麻抗炎活性部位。2,4,5,6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活麻论文参考文献

[1].韩红园.民族药红活麻抗炎物质基础及体内代谢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2].韩红园,索亚然,刘新,吴怡青,代一航.基于RAW264.7抗炎细胞模型对红活麻活性部位的筛选及其化学成分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8

[3].张莎莎,周红,李璐璐,鲁憬莉,尹国骁.红活麻总香豆素的制备工艺研究[J].中药材.2013

[4].鲁憬莉,李伟杰,侯文睿,兰艳,周红.红活麻总香豆素对葡聚糖硫酸钠所致小鼠结肠炎的作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

[5].苏志强,侯文睿,谢胜男,向明.红活麻免疫抑制成分研究[C].中国药理学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2009

[6].赵增宇.红活麻总黄酮的制备及防治T2DM-IR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7].苏志强,赵增宇,谢胜男,侯文睿,陶恩.红活麻提取物镇痛抗炎和免疫抑制活性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9

[8].姚瑶.红活麻有效部位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9].王欣,邹晓蕾,苏志强,姚瑶,向明.红活麻乙酸乙酯有效部位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

[10].苏志强,赵增宇,姚瑶,邹蓉,向明.红活麻镇痛抗炎与免疫抑制有效部位的提取及活性研究[C].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标签:;  ;  ;  ;  

红活麻论文-韩红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