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社论论文-韩红星,陈锦

元旦社论论文-韩红星,陈锦

导读:本文包含了元旦社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家角色,改革开放,《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元旦社论论文文献综述

韩红星,陈锦[1](2019)在《中国“国家角色”变迁:从参与者到引领者——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角色"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自我定位,是国家对自身实力与外交关系的审视,也是国家对自身国际形象的建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国家角色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发生着巨大变化。本文基于1979年—201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文本解读,窥探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国家角色的变迁:参与者的中国认识到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承担者的中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引领者的中国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角色的变迁充分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来取得的经济、政治、社会的伟大成就。(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19年04期)

钟蕊[2](2019)在《修辞认同:《人民日报》(1979-2018)元旦社论话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博克新修辞理论的视角出发,以1979-201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语料,结合社会语境,从祝福模式、篇幅变化、高频语词、时间叙事和仪式话语等方面分析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修辞策略演变,观察与解释社论话语如何深度参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修辞认同。(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钟蕊[3](2019)在《《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话语: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变迁之广义修辞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社论话语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公共话语之一,不仅具有传递信息功能,还具有教育劝说、引导舆论、凝聚共识等功能。文章以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话语作为研究对象,从广义修辞学的视野,采用定性与定量、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词频统计分析法,分析元旦社论话语在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的流变,考察社论话语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建构关系,揭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社论话语不断创造新的话语体系,实现对社会变迁"明镜"式呈现与"明灯"式指引的双向修辞建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文娟,鞠玉梅[4](2018)在《论《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修辞劝说功能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旦社论是一种具有劝说功能的特定体裁。从西方古典修辞理论的视角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各语步的元话语资源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后发现,元旦社论中的元话语使用以人际互动型为主,以文本交互型为辅。各语步能够承载其不同的交际目的,同时元话语资源能够很好地实现各语步的逻辑诉诸、人格诉诸和情感诉诸功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之以威地共同完成元旦社论修辞劝说功能的构建。(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李洁净[5](2018)在《《南方周末》元旦社论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33年以来完整、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南方周末》的元旦社论体现了《南方周末》的原创性和独创性,在每年年末或者年初时发表,起到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作用。如今,各大媒体越来越重视元旦社论,很多的人深刻地认识到元旦社论的时代价值。然而,业界专家和学者对《南方周末》元旦社论的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且没有发表过与《南方周末》元旦社论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故作者选取《南方周末》1997年至2018年的二十二篇元旦社论进行议题研究。对文本中的议题进行梳理,分析议题的构成和选择特点,整理议题论述时引用的事实论据。以不同年份的热点事件为历史背景,发掘新闻事件作为事实论据对于议题的支撑价值。并根据事实论据和社会热点事件的关联度,找到社论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反映程度。结合高频词汇建构的叙述视角和媒介与受众关系,将微观的语言文本分析与宏观的社会时代背景联系起来,研究《南方周末》元旦社论如何借助事实论据和高频词汇精准展现社论议题,从而分析《南方周末》元旦社论的传播特点和时代价值,为今后其他媒体的元旦社论写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6-02)

邹晓玲[6](2018)在《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标题语言看国家形象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体语言不仅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国家形象塑造也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标题通过词汇、句类、语义叁方面策略塑造了一个奋进、团结、光明、崭新、具有亲和力的新中国形象。媒体语言的运用关乎国家形象建构,为更好地传播中国国家形象,媒体语言在塑造国家形象时要与时俱进。(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李兰兰[7](2016)在《《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多层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它是党的方针、政策的代言人,它集中反映并传播党在当前时期对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件的态度和立场。它利用准确、平实而又严谨的词语引导社会舆论,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导向性。因此,社论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动态的主要来源。作为一种功能语体,它也渐渐地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准确、深入地把握社论文章的内在含义,从而促进其有效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功能文体学在现代文体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把语言视为具有意义潜势的系统,并从社会环境的层次对语言进行分析。功能文体学对语言的分析更为全面,主要原因在于它更重视研究语言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从3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角度分析语言,是韩礼德功能文体分析的核心。因此,本文以功能文体学为理论基础,以韩礼德的3大元功能为导向,尝试从词汇、句子、篇章3个层级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旨在多维度把握汉语社论的内涵,推动文体学理论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对国外语言学本土化路径的探索。(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6-05-31)

徐杰[8](2016)在《从情态动词“必须”看《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人际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从建国初至今(2015)《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情态动词"必须"的使用情况。通过对情态动词"必须"的变化分析,考察政治语篇关注的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化。情态动词"必须"出现的数量明显减少,而且其适用对象的范围也发生了变化,研究表明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两者的权力关系差距逐渐缩小。(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6年02期)

万理[9](2015)在《从隐喻使用出发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转变镜像——以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文本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建国以来65篇元旦社论文本为素材,采用语言学的隐喻分析框架,通过分析隐喻中源域与标域间的映射关系,构筑以A喻B的联系空间,厘清隐喻使用者的话语标靶,从而窥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迁轨迹,对党史党建研究进行新的尝试。(本文来源于《红广角》期刊2015年08期)

贾偲麟[10](2015)在《《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日报》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是中国第一大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党和国家控制和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自建国后,《人民日报》作为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在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元旦社论作为《人民日报》新一年第一篇新闻评论,它反映了党和国家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代表着我国报纸议程设置的最高标准。《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所设置的议题反映了新一年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和对各个社会工作的展望。本研究选取了《人民日报》1949-2015年间的所有元旦社论,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六十七篇元旦社论进行了定量研究,以SPSS软件为主,利用EXCEL图表作补充对研究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本研究将《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分成了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议程设置研究,又从每个时期社论中选择了经典的片段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本研究与之前专家学者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研究视角不同的是:本研究将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议程设置这一经典的传播学理论之上,试图借助议程设置这一理论视角,使用内容分析法对文本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探究其六十七年议程设置的变迁,分析《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议程设置的特点及不足,希望能给我国党报社论在今后的议程设置和写作方面带来一些启示,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及研究价值。本研究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其中,正文共包括四章。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研究综述、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基本情况。第一章介绍并使用了内容分析法,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了《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六十七年发展总体趋势和特点。第二章把《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按历史节点分成了四个时期,通过数据与分析总结了《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各个时期议程设置的特点。第叁章是《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给我国报纸议程设置带来的启示,分别从元旦社论如何凝聚社会共识、注重话语方式的亲和性、怎样有机的结合新闻性与宣传性、如何加强议程设置和传播观的改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结语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5-20)

元旦社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博克新修辞理论的视角出发,以1979-201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语料,结合社会语境,从祝福模式、篇幅变化、高频语词、时间叙事和仪式话语等方面分析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修辞策略演变,观察与解释社论话语如何深度参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修辞认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元旦社论论文参考文献

[1].韩红星,陈锦.中国“国家角色”变迁:从参与者到引领者——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研究[J].当代传播.2019

[2].钟蕊.修辞认同:《人民日报》(1979-2018)元旦社论话语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钟蕊.《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话语: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变迁之广义修辞考察[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4].王文娟,鞠玉梅.论《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修辞劝说功能的构建[J].齐鲁学刊.2018

[5].李洁净.《南方周末》元旦社论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6].邹晓玲.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标题语言看国家形象塑造[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李兰兰.《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多层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

[8].徐杰.从情态动词“必须”看《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人际功能[J].智富时代.2016

[9].万理.从隐喻使用出发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转变镜像——以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文本的考察[J].红广角.2015

[10].贾偲麟.《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议程设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标签:;  ;  ;  ;  

元旦社论论文-韩红星,陈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