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滤光论文-岳威,梁灵芬,王嘉欣,张阔,刘连泽

红外滤光论文-岳威,梁灵芬,王嘉欣,张阔,刘连泽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外滤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带通滤光膜,中红外,膜系设计,工艺参数

红外滤光论文文献综述

岳威,梁灵芬,王嘉欣,张阔,刘连泽[1](2019)在《3.7~4.8μm中红外带通滤光膜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光学薄膜理论为出发点,系统介绍了3.7~4.8μm带通滤光膜的理论设计与优化、实际生产制备以及成品测试方法。考虑到膜料性能及膜层匹配等问题,分别选用锗和一氧化硅作为高低折射率材料,并以氧化铝作为薄膜基底。确定了滤光膜的基础膜系,并使用Filmaster软件对膜系进行了设计和优化计算。在薄膜蒸镀过程中,根据材料选取合适的镀制工艺。通过温度控制、离子辅助等方法研制出了可靠性与光谱特性皆优的带通滤光膜,并对其光谱特性及膜层质量等进行了测试。根据设计目标修改工艺参数,最终确定可行的工艺流程,从而研制出了符合光学性能设计指标的3.7~4.8μm带通滤光膜。(本文来源于《红外》期刊2019年08期)

李卓,吴博琦,史公莱[2](2019)在《车载主动式红外夜视系统中带通滤光膜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车载主动式红外夜视系统中,为满足光学系统对滤光膜的要求,提出一种800~1000 nm带通滤光膜,以实现夜间大视觉范围、降低背景中杂散光干扰以及提高成像质量的要求。针对车载主动式红外夜视系统中带通滤光膜的参数要求,以薄膜材料应用技术为基础,优化、设计带通滤光膜系结构。采用OTFC-1300镀膜机制备薄膜,建立评价函数,通过牛顿迭代法优化薄膜结构,调节敏感膜层厚度,优化工艺,解决了实际镀制的薄膜通带中心区域透过率低,以及光谱曲线边缘起伏震荡大的问题,最终制作了光学性能好的滤光膜。测试表明:在800~1000 nm波段平均透过率大于99%,在380~780 nm波段平均透过率小于3%,在1064~1270 nm波段平均透过率小于2%,该滤光膜可以满足车载主动式红外夜视系统环境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武魁军,何微微,于光保,熊远辉,李发泉[3](2019)在《分子滤光红外成像技术及其在光电探测中的应用(特邀)》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红外成像技术对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及光学稳定性需求的不断提升,四者之间的制约矛盾愈加激化。分子滤光器是一种具有梳状离散透射谱型的滤波器件,依靠分子能级跃迁对光波长的分辨实现选择性透射,其效果是"光学"的,机理是"量子"的,为该矛盾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基于分子光谱理论,给出了差量吸收型、磁致旋光型及多普勒调制型叁类分子滤光成像技术的工作机理与理论模型,结合研究团队相关工作,分别介绍了差量吸收型分子滤光在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磁致旋光型分子滤光在燃烧诊断以及多普勒调制型分子滤光在星载大气风场温度场遥感领域的应用,最后分析了叁种机理滤光方法的技术特点与适用性。(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魏齐[4](2019)在《磁控溅射法制备红外滤光薄膜及其隔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随着人口的增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太阳能作为一种无毒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太阳电池的研究得到大力发展,在这其中,如何提高硅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受到工作温度、入射光强度、电池结构等影响,目前已报道的单晶硅太阳电池实验室最高转换效率为26.6%。除直接制备光电转换效率较高的太阳电池外,还可以通过改善太阳电池工作环境的方式,如提高太阳电池的散热速率、优化太阳电池封装材料的透过性能等,达到提升电池转换效率的目的。本文旨在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出一种薄膜,用作太阳电池的封装材料,在380~1100 nm范围内有较高的透过率,而在1100~2500 nm具有近红外光过滤性能,阻隔太阳光中的红外光进入太阳电池,从而减缓太阳电池长时间工作时的升温。本实验首先采用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单层的AZO薄膜,通过调节Ar气流量、工作气压、热处理温度等参数制备出不同的AZO薄膜试样。通过分析不同试样的光电性能、结晶性能等,再优化制备参数,最终在室温、Ar 10 sccm、插板阀全开的条件下制备出了在380~1100 nm范围内透光率大于88%,在2500 nm处透过率仅29.70%的AZO薄膜。将该薄膜用作晶硅太阳电池的封装材料时,使得太阳电池在3.5 h的工作时间内温度上升幅度下降了3.12?C,电池开路电压下降量减少了1.1%。为了进一步降低薄膜在近红外光区的透过率,采用FDTD solution软件模拟Ag、Au和Cu金属薄膜的透过曲线,旨在为AZO/Metal/AZO叁明治结构选取合适的金属层。根据模拟结果,并结合本实验室具体实验条件,选取了Cu作为金属层,制备AZO/Cu/AZO薄膜。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出的AZO(139.70 nm)/Cu(9.36 nm)/AZO(139.70 nm)薄膜试样在380~1100 nm波长范围内最高透过率达80.95%,在2500 nm波长处的透过率仅为14.06%,表现出的综合透光性能最符合实验预期,且结晶性、导电性良好。将AZO(139.70 nm)/Cu(9.36 nm)/AZO(139.70 nm)薄膜试样用作太阳电池封装薄膜,可以使得太阳电池在3.5 h内的温度上升幅度减少10.61?C,开路电压下降量减少了5.41%。考虑到AZO/Cu/AZO薄膜中金属层与氧化物层的直接接触会使得金属层在互扩散的过程中发生氧化,从而改变薄膜的性能,设计加入AlN作为阻挡层阻挡AZO中的氧进入Cu层。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AZO/AlN/Cu/AlN/AZO薄膜,通过改变Cu金属层的厚度进一步调控薄膜的透光性能。实验表明,AlN层的加入可以有效地阻挡Cu与AZO层的互扩散,且多层膜依旧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能。AZO/AlN/Cu(14.04 nm)/AlN/AZO薄膜2500 nm波长处的透过率低至8.53%;AZO/AlN/Cu(5.85 nm)/AlN/AZO多层膜用作太阳电池封装薄膜时,不仅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还可以使得电池在3.5 h内的温度上升幅度减少12.75?C,开路电压下降量减少了6.61%。(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成春阳,黄渊博,卢鑫,徐灵丽,李敏[5](2018)在《基于主动红外滤光环视成像的车道线检测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的车道线检测系统采用单路前视摄像头在夜晚场景下易受强光照干扰和在复杂场景下易出现误检漏检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主动红外滤光环视成像的车道线检测算法。在成像阶段,利用4路基于主动红外滤光成像的车载摄像头采集车辆四周的场景信息,再基于透视变换和图像融合得到具有360°俯视效果的环视图像。在车道线的检测阶段,提出一种基于凝聚型层次聚类的车道线检测算法:1)基于车道线的形状特征设计一种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匹配模板用来提取车道线边缘点;2)以凝聚型层次聚类对边缘点聚类,并以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对车道线进行直线拟合;3)结合先验信息和卡尔曼滤波器进一步提高检测准确性。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较好地消除车道线检测过程中的强光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降低了误检漏检率。(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8年12期)

杨伟声[6](2017)在《近红外截止滤光膜(IR-CUT)的设计与镀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近红外截止滤光膜具有通带波段内平均透射率高,抑制带截止深度深,波纹系数小,可适应复杂环境条件,具有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等特点,论述了近红外截止滤光膜的设计原则和方法,采用IAD等离子体辅助沉积工艺,镀制红外截止滤光膜,论证了等离子体辅助沉积工艺有利于改善近红外截止滤光膜层的显微结构和残余应力消除"。(本文来源于《2017年光学技术研讨会暨交叉学科论坛论文集》期刊2017-09-20)

刘亚欣,王岭雪,杨燕飞,张玮,王海山[7](2016)在《滤光轮分光的近红外彩色成像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制了滤光轮分光的近红外彩色成像系统。针对一款光谱响应延伸至近红外波段的CMOS大面阵黑白摄像机,设计加工了大小适合的滤光轮和与光谱匹配的滤光片。根据滤光轮载荷选择了微型电机,并采用由时间同步装置产生的脉冲信号触发滤光轮的转停;采用基于灰度世界理论的RGB融合算法形成彩色图像。室内外的成像实验表明:该系统实现了近红外波段的彩色成像,尤其是夜天光中的近红外辐射,使夜间拍摄的图像亮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光学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张与鹏,刘东,杨甬英,罗敬,成中涛[8](2016)在《近红外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光谱滤光器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红外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HSRL)分子散射回波信号具有频谱展宽窄、能量弱等特点,相对于紫外和可见光HSRL研发难度大大增加。光谱滤光器作为HSRL的关键器件之一,与HSRL系统的反演精度密切相关。根据光谱滤光器的信号透射率和光谱分离比与HSRL系统反演精度的关系,通过分析1064 nm HSRL散射回波的特点,对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干涉光谱滤光器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光束发散角较小时,Fabry-Perot干涉滤光器具有较好的滤光性能,但对面形精度要求较高,不易于加工和装调;视场展宽Michelson干涉滤光器(FWMI)对光束的发散角不敏感,集光能力强,且对面形精度的要求相对较低,在实际应用中更适合用于近红外HSRL系统光谱滤光器。(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6年04期)

雷刚,曹佳晔,王艺帆[9](2015)在《空间用太阳电池红外干涉截止滤光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太阳电池红外干涉截止滤光技术进行了研究。根据玻璃盖片透射率和反射率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LMHML]膜系红外截止滤光片设计构型。对制备的滤光片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该滤光技术可使硅太阳电池在轨工作温度降低5~10℃,输出功率增加1.4%~3.3%。(本文来源于《上海航天》期刊2015年04期)

王云姬[10](2014)在《集成滤光微结构的InGaAs短波红外探测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未来InGaAs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发展方向是多谱段、集成化和低功耗方向,在InGaAs探测器上集成滤光膜,实现新型单片多谱段探测器,有利于抑制传统探测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串色”问题,以适应短波红外探测系统紧凑、小型化的发展要求。本论文主要针对片上集成滤光微结构的高性能InGaAs短波红外探测器的要求,围绕平面型InGaAs探测器工艺,分别研究扩散和钝化对器件性能的影响,以及材料结构参数与探测器性能之间的关系,制备了背照射的512×128InGaAs探测器;对近红外InGaAs探测器进行了电容特性研究,分析了焦平面耦合噪声与探测器电容的关系;研究了集成滤光膜器件的性能,包括滤光微结构的设计以及性能表征,和集成双波段滤光膜器件的性能分析,并对滤光膜的环境适应性机理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PECVD)和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ICP-CVD)生长的氮化硅薄膜作为扩散掩膜和钝化膜,制备了小规模面阵结构器件,并分析了其对器件暗电流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ICP-CVD氮化硅薄膜具有较好的性能;采用扫描电容显微镜测试了结深,获得了结深与扩散时间的关系,并获得了扩散结深与器件暗电流和量子效率的关系;对材料结构参数与探测器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量子效率随吸收层厚度的增加而下降;随吸收层厚度的增加,量子效率先增加后变平缓。在器件工艺优化的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512×128焦平面,实现了焦平面实验室成像验证。研究了近红外InGaAs探测器的电容-电压特性(C-V),从C-V曲线提取吸收层浓度和少数载流子寿命,并以不同面积周长比的测试结构器件为对象,模拟了器件电容-电压曲线,与实测结果一致,扣除电极寄生电容和管壳附加电容后其更接近体电容;提取内建电场为0.64V,吸收层掺杂浓度为7.78E16cm-3;分析了基于子像元模式的探测器电容,发现子像元电容随子像元个数的增大而降低,并研究了子像元电容和焦平面噪声的关系,发现焦平面噪声和焦平面噪声稳定时间均随随子像元器件电容的降低而降低。在集成滤光膜器件研制方面,介绍了微F-P谐振腔的设计理论,对中心波长1.38微米和1.60微米谱段滤光膜进行了设计与仿真;表征了滤光膜结构,光学显微照片和原子力显微镜表明滤光膜的表面形貌较完整,TEM、SEM结合EDX能谱成分图显示滤光膜是由高折射率层Si和低折射率层SiO2组成的叁谐振腔结构,与理论设计基本符合;滤光膜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图显示滤光膜的中心波长与设计值吻合,滤光膜的透射率与界面形貌有关,较好界面状况的滤光膜透射率为68%,滤光膜的中心波长随间隔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研究分析了滤光膜制备工艺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分别对集成滤光膜器件和未集成滤光膜器件进行了性能对比,发现集成滤光膜工艺对器件的暗电流性能影响不大;获得了探测器与滤光膜工艺兼容方法,设计并制备了400×2元双谱段InGaAs焦平面探测器。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滤光膜的环境适应性机理,包括退火对滤光膜形貌以及光学透射性能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250℃退火和300℃退火更加有效的改善了滤光膜的透射性能,测试了温度循环烘烤实验和湿度对滤光膜形貌以及光学透射性能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期刊2014-05-01)

红外滤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车载主动式红外夜视系统中,为满足光学系统对滤光膜的要求,提出一种800~1000 nm带通滤光膜,以实现夜间大视觉范围、降低背景中杂散光干扰以及提高成像质量的要求。针对车载主动式红外夜视系统中带通滤光膜的参数要求,以薄膜材料应用技术为基础,优化、设计带通滤光膜系结构。采用OTFC-1300镀膜机制备薄膜,建立评价函数,通过牛顿迭代法优化薄膜结构,调节敏感膜层厚度,优化工艺,解决了实际镀制的薄膜通带中心区域透过率低,以及光谱曲线边缘起伏震荡大的问题,最终制作了光学性能好的滤光膜。测试表明:在800~1000 nm波段平均透过率大于99%,在380~780 nm波段平均透过率小于3%,在1064~1270 nm波段平均透过率小于2%,该滤光膜可以满足车载主动式红外夜视系统环境使用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外滤光论文参考文献

[1].岳威,梁灵芬,王嘉欣,张阔,刘连泽.3.7~4.8μm中红外带通滤光膜研制[J].红外.2019

[2].李卓,吴博琦,史公莱.车载主动式红外夜视系统中带通滤光膜工艺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9

[3].武魁军,何微微,于光保,熊远辉,李发泉.分子滤光红外成像技术及其在光电探测中的应用(特邀)[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4].魏齐.磁控溅射法制备红外滤光薄膜及其隔热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5].成春阳,黄渊博,卢鑫,徐灵丽,李敏.基于主动红外滤光环视成像的车道线检测算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8

[6].杨伟声.近红外截止滤光膜(IR-CUT)的设计与镀制[C].2017年光学技术研讨会暨交叉学科论坛论文集.2017

[7].刘亚欣,王岭雪,杨燕飞,张玮,王海山.滤光轮分光的近红外彩色成像系统[J].光学技术.2016

[8].张与鹏,刘东,杨甬英,罗敬,成中涛.近红外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光谱滤光器性能分析[J].中国激光.2016

[9].雷刚,曹佳晔,王艺帆.空间用太阳电池红外干涉截止滤光技术研究[J].上海航天.2015

[10].王云姬.集成滤光微结构的InGaAs短波红外探测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4

标签:;  ;  ;  ;  

红外滤光论文-岳威,梁灵芬,王嘉欣,张阔,刘连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