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流域论文-王一多

都江堰流域论文-王一多

导读:本文包含了都江堰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检察,都江堰市,犯罪嫌疑,恢复性司法,生态环境,岷江流域,法律监督,紫坪铺水库,电解铝厂,无逮捕必要

都江堰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多[1](2019)在《依托“检察联盟” 筑牢“立体网”》一文中研究指出3月28日,岷江流域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检察联盟正式成立。近日,从都江堰市检察院获悉,叁个月来,该院不断丰富联盟工作内容、深化联盟协作机制、增强联盟品牌效应,通过模拟办案、联合执法、警示教育等方式,与联盟成员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切实筑牢保护长江上游岷江(本文来源于《四川法治报》期刊2019-07-02)

李彩侠,马煜[2](2019)在《四川都江堰龙溪河流域泥石流成因、特征和危险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汶川地震影响下,截至2011年龙溪河流域共计有45条泥石流沟暴发泥石流,造成重大经济财产损失.在龙溪河流域泥石流灾害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形成泥石流的地形、降水、物源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物源和降水是激发龙溪河流域泥石流的主要原因.龙溪河流域泥石流具有群发性和小流域暴发性特征,构造带耦合特征,破坏性大和灾害链作用特征.采用MFCAM模型对龙溪河流域泥石流沟进行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有1条沟危险性大,14条危险性中等,30条危险性小.(本文来源于《地质与资源》期刊2019年03期)

乔建平,王萌,吴彩燕,樊晓一[3](2018)在《汶川地震扰动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估——以都江堰白沙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风险区划、风险概率、风险受损率、风险防御工程效益4要素,以汶川大地震极震扰动区的都江堰白沙河为研究区,开展了典型小流域滑坡泥石流风险综合评估研究,建立了综合要素评估模型。评估结果显示,高、较高风险区面积占全区的15.76%;在大暴雨条件下,发生风险的概率>0.85;占全区65%固定资产的风险受损率>1;当进行有效工程治理后风险损失将得到折减,高风险区为37%,较高风险区为32%。综合要素评估法能够更准确预测评估区可能遭受的损失情况,为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姚维益,常鸣,李为乐[4](2018)在《都江堰龙溪河流域典型泥石流物源演化特征遥感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5·12"汶川地震致使都江堰龙溪河流域产生了大量的碎屑体,为震后暴雨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源物质。2010年8月14日,都江堰龙溪河流域暴发大型泥石流,堵塞龙溪河致使河水改道,威胁城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研究泥石流物源的演变特征,选取5条泥石流及覆盖其范围的5期高精度影像,结合野外详细调查,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发现,地震前这些泥石流流域内植被良好,未发现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均属于清水沟。汶川地震后崩塌滑坡体的面积由震前的0.10万m~2增加到地震后的41.28万m~2,崩塌滑坡个数由震前的1个增加到汶川地震后的283个。2010年"8·13"泥石流后,受降雨地表径流的冲刷侵蚀作用影响,部分崩塌滑坡扩大及新产生,经统计研究区泥石流流域内扩大及新增滑坡个数47处,崩塌滑坡体的面积在暴雨后与地震相比增加了8.29万m~2,比例达16.72%。同时经过5期新增及扩大崩塌滑坡体增长率的统计,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增长速度逐年降低,有力证明了震后研究区泥石流内崩塌滑坡体逐步稳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向龙,陈宁生,李俊[5](2016)在《震后白沙河、龙溪河流域泥石流灾害治理效果分析——以四川都江堰市叁合场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龙溪、白沙河流域泥石流灾害频发,为更好地防治这两个流域的泥石流灾害,评估已有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治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叁合场沟位于地震重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地震引发沟内山体发生了大规模的滑坡和崩塌,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在对叁合场泥石流沟流域现场调查及对该沟"稳+拦"泥石流灾害治理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沟防治工程的治理效果。结果表明:该工程采取的以拦挡为主的治理措施并未取得预期的防治效果和使用寿命。针对防治工程的治理现状和震后叁合场泥石流沟的特点,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在该流域治理泥石流灾害时采取以排导工程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治工程体系。(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6年23期)

李京忠,曹明明,邱海军,薛冰,胡胜[6](2016)在《汶川地震区灾后植被恢复时空过程及特征——以都江堰龙溪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评估地震区灾后植被恢复,对于灾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及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都江堰龙溪河流域为案例区,采用MODIS-NDVI的时间序列数据,确定植被恢复评估的Landsat影像时间,并以Landsat影像定量揭示龙溪河流域植被在"5.12"汶川地震前后的动态变化;进而根据区域水系和地形因子,定量解析并揭示植被覆盖度受损恢复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受损恢复情况整体较好,但植被覆盖度对地震损害的响应存在滞后现象;受损植被恢复率与河流水系距离、海拔、坡度和坡向存在显着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地震灾后植被恢复的决策干预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刘强,刘轩裴[7](2015)在《都江堰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天府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各行业对水资源需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江堰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的水资源承载力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以2010年为基准水平年,分析了都江堰供水区水资源量、可利用量以及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并考虑天府新区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了2020水平年、2030水平年的供需水预测、水量配置,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水资源承载力,并从工程、结构、经济叁方面提出了提高都江堰供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建议与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5-10-26)

程思[8](2015)在《都江堰市龙溪河流域震后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及易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5.12”汶川地震以来,强震区高山、中山与低山地区在强降雨作用下多次发生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灾害对灾区安置点板房居住区与永久聚居点造成较大危害。强震区的小部分泥石流灾害于震后得到有效的工程治理,但是仍然存在大量泥石流灾害至今也未能进行工程治理,该类型泥石流灾害无时不刻对强震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对强震区泥石流的危险性、易损性进行客观评价,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学术问题,也是强震区城镇建设及可持续发展中尖锐的现实问题。基于对龙溪河流域泥石流沟现场调查与室内资料分析,采用多种数学方法结合数值模拟分析,对龙溪河流域泥石流进行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与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基于物理易损性理论评价建筑物受泥石流冲击的物理易损性。论文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细化并修正强震区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判据,对单沟泥石流及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进行量化评价。构建了“单沟泥石流数值模拟危险性评价体系”,数值模拟多种降雨条件下单沟泥石流运动状态,计算泥石流运动过程中动量分布状态,将建筑物极限承载力作为危险性评价分级指标,对单沟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构建了“流域多沟同发泥石流数值模拟危险性评价体系”,分析流域支沟泥石流一并爆发运动状态的数值模拟结果,评价了小流域泥石流爆发危险性。构建了“集水区与雨量分析流域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体系”。将泥石流集水区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泥石流发育敏感因子,制作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向量。将插值雨量作为修正参数,采用SOM自组织映射体系聚类训练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向量,评价了基于集水区与雨量分析的龙溪河流域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丰富并拓展强震区建筑物受泥石流冲击的物理易损度评价法。构建了强震区多种类型建筑物泥石流物理易损度计算公式。提取建筑物损毁程度与“8.13”泥石流物理参数之间函数关系,建立了“物理易损度~冲击力函数”、“物理易损度~流深函数”、“物理易损度~动态黏度函数”,量化评价了建筑物的物理损伤程度。构建了“基于SOM自组织映射的泥石流易损性评价体系”。提取泥石流易损性评价因子,对龙溪河流域受泥石流威胁对象提取易损度信息制作易损度向量,采用SOM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对易损度向量进行训练,聚类筛选出属于各易损度区间的易损度向量,评价了龙溪河流域泥石流易损性。(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马煜,李彩侠[9](2015)在《汶川强震区龙溪河流域泥石流灾害分布规律研究——以四川省都江堰龙溪河8·13泥石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5·12"汶川地震后的强震区暴发了数次泥石流灾害,2010年8月13日都江堰龙溪河流域的泥石流灾害就是其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龙溪河流域在75 mm/h强降雨条件下,长11 km流域内共有45处暴发泥石流灾害。在现场调查和遥感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都江堰龙溪河沿线泥石流灾害分布规律和流域面积、高差、距断层距离、坡度、岩性等影响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表明:1流域面积小于1.0 km2的泥石流流域占多数,达到总数的73.3%;2高差(200~400)m范围内泥石流点最多,占总数的41.3%%,其他高差区段差别不大;3在坡度为20°~40°的范围内,其数量占总数的90%以上;而在坡度20°以内的泥石流点相对较少;4距离发震断裂5 km范围内集中了该区域的所有泥石流分布点;距断裂带越近,灾害分布越多;5泥石流灾害点在各类岩层中均较发育,但硬岩地层地质灾害分布最为集中,占48.9%。通过以上规律研究旨在为泥石流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5年10期)

贾长城[10](2013)在《都江堰市虹口乡小沟流域“7.17”泥石流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7月17日,汶川地震重灾区的都江堰市虹口乡小沟流域因强降雨导致了群发性泥石流,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本文根据现场经历和相关资料,对小沟泥石流的综合成因进行分析,通过对泥石流参数的计算,认为小沟流域的泥石流活动期要持续5a~10a。(本文来源于《城市地质》期刊2013年01期)

都江堰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汶川地震影响下,截至2011年龙溪河流域共计有45条泥石流沟暴发泥石流,造成重大经济财产损失.在龙溪河流域泥石流灾害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形成泥石流的地形、降水、物源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物源和降水是激发龙溪河流域泥石流的主要原因.龙溪河流域泥石流具有群发性和小流域暴发性特征,构造带耦合特征,破坏性大和灾害链作用特征.采用MFCAM模型对龙溪河流域泥石流沟进行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有1条沟危险性大,14条危险性中等,30条危险性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都江堰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一多.依托“检察联盟”筑牢“立体网”[N].四川法治报.2019

[2].李彩侠,马煜.四川都江堰龙溪河流域泥石流成因、特征和危险性评价[J].地质与资源.2019

[3].乔建平,王萌,吴彩燕,樊晓一.汶川地震扰动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估——以都江堰白沙河流域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

[4].姚维益,常鸣,李为乐.都江堰龙溪河流域典型泥石流物源演化特征遥感监测[J].水土保持研究.2018

[5].向龙,陈宁生,李俊.震后白沙河、龙溪河流域泥石流灾害治理效果分析——以四川都江堰市叁合场沟为例[J].人民长江.2016

[6].李京忠,曹明明,邱海军,薛冰,胡胜.汶川地震区灾后植被恢复时空过程及特征——以都江堰龙溪河流域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6

[7].刘强,刘轩裴.都江堰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水资源承载力研究[C].中国水利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5

[8].程思.都江堰市龙溪河流域震后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及易损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9].马煜,李彩侠.汶川强震区龙溪河流域泥石流灾害分布规律研究——以四川省都江堰龙溪河8·13泥石流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

[10].贾长城.都江堰市虹口乡小沟流域“7.17”泥石流特征分析[J].城市地质.2013

标签:;  ;  ;  ;  ;  ;  ;  ;  ;  ;  

都江堰流域论文-王一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