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囊菌论文-兰晓勇,刘素纯,李再贵

散囊菌论文-兰晓勇,刘素纯,李再贵

导读:本文包含了散囊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突散囊菌,苦荞蛋白,蛋白酶,发酵

散囊菌论文文献综述

兰晓勇,刘素纯,李再贵[1](2019)在《冠突散囊菌不同发酵条件对苦荞蛋白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irstatum)固态发酵苦荞,探讨发酵时间、物料厚度、发酵温度、固液比对苦荞蛋白含量、蛋白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发酵时间为4 d、物料厚度为1.0 cm、温度在24℃、固液比为1∶0.6(g∶m L)时,苦荞总蛋白含量达到最高,其中苦荞清蛋白含量在发酵时间4 d、物料厚度1.0 cm、发酵温度32℃、固液比1∶0.4(g∶m L)时比未发酵高;苦荞球蛋白含量在发酵时间6 d、物料厚度2.0 cm、发酵温度28℃、固液比1∶0.6(g∶m L)时比未发酵高;苦荞醇蛋白在发酵时间8 d、物料厚度2.5 cm、发酵温度30℃、固液比1∶0.8(g∶m L)时比未发酵高;苦荞谷蛋白在发酵期间没有明显变化,蛋白酶活性影响着苦荞总蛋白的含量。苦荞经发酵后其体外抗氧化能力高于未发酵苦荞。(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10期)

侯粲,杜昱光,王曦,肖杰,范怡航[2](2019)在《冠突散囊菌发酵对2种新工艺茶叶成分及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8730和金花香橼是2种以冠突散囊菌为优势菌发酵的新工艺茶叶,其原料分别为黑毛茶和高火烘焙的乌龙茶。为考察冠突散囊菌发酵对2种茶叶成分和活性的影响,以8730和金花香橼的原料、过程样及成品为试验材料,测定茶多糖、还原糖、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类)、茶黄素和总黄酮的含量。在此基础上,对样品的抗氧化能力、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及α-淀粉酶抑制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发酵进程的加深,茶多糖含量先下降,之后显着上升;咖啡碱、茶黄素、儿茶素类成分及总黄酮含量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8730成品茶叶中的表儿茶素(EC)、没食子酸儿茶素(EGC)含量略高于金花香橼成品,前者中的儿茶素(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ECG)略低于后者,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两者差异不大(分别为3.23 mg/g和3.42 mg/g)。8730和金花香橼由原料制备成成品,抗氧化性无显着变化。在特定浓度范围内,金花香橼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能力均强于8730,与其高火烘焙工艺相关;反之,8730促进淀粉消化的作用更强。因此,以高火烘焙的乌龙茶为原料,利用冠突散囊菌发酵制备茶叶,与传统茯砖茶相比,由于减缓淀粉消化速率,可能有助于增强其代谢健康益处;同时由于酯型儿茶素显着下降,茶叶对胃肠道的刺激性降低,有助于提高饮茶者的耐受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胡治远,刘素纯,刘石泉[3](2019)在《冠突散囊菌子囊孢子粗多糖抗氧化活性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微粉碎法、超声波法、反复冻融-研磨法,对冠突散囊菌子囊孢子进行破壁处理,探讨不同破壁方法对孢子粗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破壁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反复冻融-研磨法(93.73%)、超微粉碎法(82.27%)、超声波法(66.54%),粗多糖的提取率分别为2.18%、2.06%、1.84%,均显着高于未破壁孢子(1.15%)。抗氧化试验表明,3种破壁孢子粗多糖均具一定抗氧化活性,且与质量浓度间存在着显着量效关系。以超微粉碎法破壁孢子粗多糖活性为最强,在其质量浓度为2.50 mg/mL时,对DPPH、OH、ABTS~+叁种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89.13%、95.22%、80.26%,铁离子还原能力为0.78。反复冻融-研磨组和超声波组粗多糖活性低于超微粉碎组,说明此型号粉碎机低温下的高速剪切作用对冠突散囊菌子囊孢子多糖分子造成的损伤低于超声空化作用与反复冻融,适宜用于冠突散囊菌子囊孢子的破壁。(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邹敏敏,董其惠,黄彦,苏二正[4](2019)在《冠突散囊菌发酵黑毛茶提取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冠突散囊菌菌丝干质量为考察指标,以黑毛茶提取液为原料,对冠突散囊菌液态发酵培养基成分、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分析发酵过程中理化成分和功能成分的动态变化,比较发酵前后芳香性成分组成。得到的最佳培养基为9 g/L的黑毛茶提取液中添加90 g/L葡萄糖、7.5 g/L NH_4Cl和5 g/L CaCl_2;最佳发酵条件为250 mL摇瓶中装液量100 mL、接种冠突散囊菌孢子数2.4×10~6个(V(装液量)∶V(孢子悬液)=20∶1)、初始pH 4.0、28℃发酵8 d。在最优条件下发酵,发酵结束后菌丝干质量增加约10倍,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中各成分呈现动态变化,茶多酚、总蛋白和水浸出物质量浓度分别减少了36.36%、53.80%和21.95%,总黄酮类、游离氨基酸和茶褐素质量浓度分别增加了14.40%、76.75%和5.08%,茶黄素、茶红素发酵前后含量都较低,芳香性成分增加了12种,多为酯类和醇类。(本文来源于《生物加工过程》期刊2019年04期)

欧惠算,张灵枝,王维生[5](2019)在《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对六堡茶品质成分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在六堡茶发酵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六堡毛茶单一菌株液态发酵实验,分析不同发酵时间六堡茶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个液态发酵过程中,茶多酚、黄酮类、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的含量均不断降低,与发酵前相比,分别降低了47.14%、41.23%、45.60%、24.83%,而咖啡碱含量呈动态增加的趋势,与发酵前相比,总量增加了28.00%;茶黄素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茶红素含量呈总体减少的趋势,而茶褐素含量呈总体增加的趋势;儿茶素总含量下降,酯型儿茶素EGCG、ECG、GCG在发酵后期几乎检测不到,没食子酸与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都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与空白对照相比,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01)。结果证明在发酵过程中,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对六堡茶品质成分的转化产生了关键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改善六堡茶的加工技术及提高茶叶品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茶叶加工》期刊2019年02期)

吴凯为[6](2019)在《冠突散囊菌发酵刺五加茶的制备及品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是我国北方特有的一种传统中草药,本论文采用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的方式将刺五加鲜叶制成发酵茶,以期为刺五加发酵茶的实际生产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将实验室前期提取纯化的冠突散囊菌进行菌种检测,确定为纯种冠突散囊菌后开始进行发酵试验,以刺五加鲜叶为原料,冠突散囊菌作为发酵剂对刺五加茶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叁种发酵因素的叁个水平,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优化了冠突散囊菌发酵制备刺五加茶工艺。通过感官试验,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8 d,菌液接种量35%,此条件下发酵茶感官评分最高达到91.10。本阶段实验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方法得到发酵刺五加茶的最佳发酵条件,提高了刺五加发酵茶的感官品质,为继续测定刺五加的主要活性成分及风味变化提供试验基础。2.以优化后的发酵茶为原料,研究发酵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和相应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总色差含量分别由16.36%、4.33%、1.96%、25.39%、22.67减少至5.42%、1.34%、0.88%、21.96%、12.63,茶黄素、茶红素先增加再减少,而茶褐素含量由14.00%逐渐增加至16.61%;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蛋白酶均作为内源酶存在于茶叶中,多酚氧化酶是来源于微生物的外源酶。结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发生了显着的变化,通过冠突散囊菌发酵的方式有效地改善了刺五加茶的品质。3.对不同发酵阶段刺五加茶进行风味差异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的风味在不同发酵阶段的变化较为明显,由电子鼻传感器雷达图分析表明,电子鼻对茶叶的香气成分反应灵敏,可以快速、无损地检测茶叶香气成分,PCA和LDA能够很好地对茶叶风味进行区分。烯烃类化合物是刺五加茶挥发性香气物质中的主要成分,含量由发酵前的19.37增长至44.59;发酵后的刺五加茶滋味明显区别于发酵前,苦味和涩味分别从4.92和7.72下降至2.26和6.49,变化显着,有效地改善了刺五加茶的品质和风味。(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丽华,李珍珠,赵光远,纵伟[7](2019)在《冠突散囊菌发酵杜仲茶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杜仲叶为主要材料,探索冠突散囊菌发酵杜仲茶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发酵天数、接种量、含水量、渥堆温度、渥堆时间为单因素进行试验,并选取主要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并以孢子数、绿原酸含量及发花情况为评价指标,确定冠突散囊菌发酵杜仲茶的最佳工艺。研究表明: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20%、含水量35%、渥堆温度45℃、渥堆时间3 h、发酵时间为8 d,在此条件下,所制得的冠突散囊菌发酵杜仲茶金花茂盛,颗粒饱满,孢子数为1.13×10~6 CFU/g干茶,绿原酸含量为0.478 mg/g,有金花独特香气且气味浓郁。(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21期)

覃金球[8](2019)在《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被膜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问题之一,寻找一种可以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被膜生长,并且安全无毒的物质对临床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治疗生物被膜相关性感染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试验菌株,筛选出强产被膜菌株,并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体外静置模型,以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被膜的作用。旨在为寻找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新药物提供线索与依据。第一章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鉴定及体外模型的建立本部分首先以临床分离的5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试验对象,使用刚果红平板法和结晶紫半定量法对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再以强产被膜菌株建立生物被膜体外静置模型,通过结晶紫染色试验,扫描电镜及绘制生物被膜形成曲线等多种方式观察生物被膜的形成规律及形态结构。结果显示,5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阳性菌株检出率为51.72%,其中强产被膜菌株为5株,弱生物被膜形成株25株,28株无生物被膜形成;在6孔板中,以盖玻片为载体,可在体外成功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模型,强产膜菌株2280在体外培养72小时后可形成成熟的细菌生物被膜,结晶紫染色法观察到成熟的细菌生物被膜呈片状连接,结构紧密,具有一定厚度,菌体间隙较小,扫描电镜下形成成熟生物被膜的菌体大量粘附于载体表面,而胞外基质形成膜状物将细菌包裹于其中。综合分析结晶紫染色法,扫描电镜法及生物被膜生长曲线等结果,我们发现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可大致分为可逆性附着阶段(0-12h),不可逆性黏附阶段(12-24h),彼此黏附形成膜状结构阶段(24-48h),生物被膜成熟阶段(48-72h)及生物被膜播散脱落阶段(>72h)等五个时期。第二章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本部分使用全自动药敏分析系统测定试验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纸片扩散法及管蝶法测定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及平板法用于测定发酵液及常用抗生素对强产膜金黄色葡萄球菌2280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产膜阳性菌株对抗菌药物表现出更高的耐药率,产膜能力的强弱与耐药种类有关,产膜能力越强的菌株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种类越多(P=0.008),在5株强产膜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药种类6种以上的菌株达4株。纸片扩散法抑菌试验显示除青霉素外,生物膜阳性菌株对克林霉素,阿奇霉素,苯唑西林及发酵液的抑菌圈直径均小于生物膜阴性菌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冠突散囊菌发酵液纸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膜阳性菌株及产膜阴性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8.77mm与11.2mm。管蝶法试验结果显示,发酵液对生物被膜阳性菌株及生物被膜阴性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2.87mm与15.72mm。两个体外抑菌试验呈现了相似的结论,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周围能形成抑菌圈,其对强产膜金黄色葡萄球菌2280的MIC与MBC分别为0.625mg/ml与2.5mg/ml。本部分研究表明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第叁章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作用在强产膜金黄色葡萄球菌2280生物被膜形成的早期阶段及成熟阶段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对其进行干预,并采用结晶紫黏附试验及荧光显微镜等多种方法对干预后生物被膜的情况进行观察。实验结果显示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对早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当发酵液浓度大于1MIC时,96孔板内生物被膜的黏附量急剧下降,且发酵液对早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效果随着发酵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当发酵液浓度达4MIC时,盖玻片载体表面基本无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对于已成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发酵液的清除作用不明显,荧光图片显示随着加入的发酵液浓度不断增大(1/4MIC~16MIC),生物被膜内死菌数量逐渐增多,药物浓度达到16MIC时,虽然有大量的菌体死亡,但大部分生物被膜结构仍然保持完整。试验结果提示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早期阶段添加高浓度的冠突散囊菌发酵液能对生物被膜达到最佳抑制效果,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代谢产物具有开发成为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药物的应用潜力。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被膜的作用,为冠突散囊菌发酵液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冠突散囊菌在医药学领域的应用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泽楠,明朗,汪洋[9](2019)在《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的保健功效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茯砖茶属紧压黑茶,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经过原料拼配、汽蒸、渥堆、二次汽蒸、压制发花、干燥包装等一系列复杂工艺制成。其中"发花"是茯砖茶形成独特品质的特有工艺,通过控制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促使茯砖茶中的优势菌——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大量生长繁殖,形成一种金黄色闭囊壳结构,俗称"金花"。消费(本文来源于《食品界》期刊2019年04期)

杨立娜,吴凯为,徐清莹,王如意,曲歌[10](2019)在《冠突散囊菌发酵对荔枝草茶主要成分及风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荔枝草(Salvia plebeia)鲜叶为原料,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作为发酵剂进行发酵,研究荔枝草茶在不同发酵阶段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变化,并使用电子鼻和电子舌分析发酵前后的风味差异。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减少,分别降低了31. 9%、36. 3%、25. 2%;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逐渐增加,分别增长了3. 02倍、1. 73倍、1. 29倍;发酵后的荔枝草茶和发酵前相比风味有明显差异,苦味和涩味都呈下降趋势。该研究首次将荔枝草和冠突散囊菌结合制备功能性发酵茶,为荔枝草茶的商品化奠定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13期)

散囊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8730和金花香橼是2种以冠突散囊菌为优势菌发酵的新工艺茶叶,其原料分别为黑毛茶和高火烘焙的乌龙茶。为考察冠突散囊菌发酵对2种茶叶成分和活性的影响,以8730和金花香橼的原料、过程样及成品为试验材料,测定茶多糖、还原糖、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类)、茶黄素和总黄酮的含量。在此基础上,对样品的抗氧化能力、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及α-淀粉酶抑制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发酵进程的加深,茶多糖含量先下降,之后显着上升;咖啡碱、茶黄素、儿茶素类成分及总黄酮含量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8730成品茶叶中的表儿茶素(EC)、没食子酸儿茶素(EGC)含量略高于金花香橼成品,前者中的儿茶素(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ECG)略低于后者,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两者差异不大(分别为3.23 mg/g和3.42 mg/g)。8730和金花香橼由原料制备成成品,抗氧化性无显着变化。在特定浓度范围内,金花香橼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能力均强于8730,与其高火烘焙工艺相关;反之,8730促进淀粉消化的作用更强。因此,以高火烘焙的乌龙茶为原料,利用冠突散囊菌发酵制备茶叶,与传统茯砖茶相比,由于减缓淀粉消化速率,可能有助于增强其代谢健康益处;同时由于酯型儿茶素显着下降,茶叶对胃肠道的刺激性降低,有助于提高饮茶者的耐受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散囊菌论文参考文献

[1].兰晓勇,刘素纯,李再贵.冠突散囊菌不同发酵条件对苦荞蛋白质的影响[J].中国酿造.2019

[2].侯粲,杜昱光,王曦,肖杰,范怡航.冠突散囊菌发酵对2种新工艺茶叶成分及活性的影响[J].食品科技.2019

[3].胡治远,刘素纯,刘石泉.冠突散囊菌子囊孢子粗多糖抗氧化活性的比较分析[J].现代食品科技.2019

[4].邹敏敏,董其惠,黄彦,苏二正.冠突散囊菌发酵黑毛茶提取液的研究[J].生物加工过程.2019

[5].欧惠算,张灵枝,王维生.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对六堡茶品质成分的影响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9

[6].吴凯为.冠突散囊菌发酵刺五加茶的制备及品质分析[D].渤海大学.2019

[7].张丽华,李珍珠,赵光远,纵伟.冠突散囊菌发酵杜仲茶的工艺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9

[8].覃金球.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被膜的作用[D].广西医科大学.2019

[9].刘泽楠,明朗,汪洋.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的保健功效研究进展[J].食品界.2019

[10].杨立娜,吴凯为,徐清莹,王如意,曲歌.冠突散囊菌发酵对荔枝草茶主要成分及风味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标签:;  ;  ;  ;  

散囊菌论文-兰晓勇,刘素纯,李再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