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织叶野螟论文-伍远平,汪成林,王中华,梅爱华

竹织叶野螟论文-伍远平,汪成林,王中华,梅爱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竹织叶野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竹织叶野螟,生物学特性,防治技术,石首市

竹织叶野螟论文文献综述

伍远平,汪成林,王中华,梅爱华[1](2018)在《竹织叶野螟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竹织叶野螟在石首市桃花山地区与黄脊竹蝗混同发生,严重影响竹林生长。本文摸清了竹织叶野螟生物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探索了竹织叶野螟防治技术。(本文来源于《湖北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徐志鸿[2](2016)在《如何防治竹织叶野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竹织叶野螟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对红竹、浙江淡竹、桂竹、石竹、五月季竹、早园竹、紫竹、雷竹、高节竹、赤竹、毛竹、刚竹、青皮竹等竹类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防治。竹织叶野螟别称竹螟、竹苞虫、竹卷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织叶野螟属。在江苏地区,竹织叶野螟一般一年可发生1~4代。竹织叶野螟是以老熟幼虫在土茧中越冬。其世代重迭现象明显,在这之中又是以第一代幼虫危害最重。第一代竹织叶野螟幼虫对竹林所造成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园艺》期刊2016年20期)

程冬生[3](2016)在《泾县竹织叶野螟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泾县多地的山场毛竹林中多处已遭竹织叶野螟幼虫卷苞危害。资料显示,竹织叶野螟成虫在交尾产卵前,需吸食花蜜作为补充营养,而且成虫具有很强的趋光性,它的发生与环境关系比较密切,蜜源、林地、气温、湿度条件和天敌多少,都影响虫口密度。(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6年09期)

王建辉[4](2016)在《不同药剂林间防治竹织叶野螟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竹织叶野螟是毛竹的重要害虫之一,严重危害时可将竹叶吃光,甚至导致竹子死亡。采用4种药剂进行了林间防治竹织叶野螟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森得保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有机硅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进行林间喷雾,喷药后7 d,防治效果分别达68.95%、95.68%、92.99%、67.12%。杀虫单和氯虫酰胺防治效果显着好于森得保和溴氰菊酯,研究结果为竹织叶野螟防治药剂选择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竹藤通讯》期刊2016年03期)

刘曼,杨茂发,徐思远,姚松林[5](2014)在《竹织叶野螟成虫求偶行为及其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超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蛾类昆虫性信息素的合成和释放与求偶行为的发生是一致的,其合成和释放的器官是性信息素腺体。为深入了解竹织叶野螟性信息素的分泌生理,开展了竹织叶野螟求偶行为及其性信息素腺体超微结构的研究。【方法】在光周期14L∶10D、温度26±2℃、相对湿度80%±10%的室内条件下,观察研究了竹织叶野螟的求偶行为;依据求偶规律研究结果,选取最活跃日龄雌蛾,在暗期求偶高峰时间段,充分挤压其腹部末端,然后于第8节处横向切下,将切下的腹末标本处理后,借助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性信息素腺体的表面特征及超微结构。【结果】竹织叶野螟雌雄蛾求偶均具一定的程序性,且求偶行为只发生在暗期,暗期前5 h内雌蛾求偶率较低,6 h后求偶率明显升高,并在暗期7-8 h达到求偶高峰;求偶率与雌蛾日龄有密切关系,3日龄雌蛾求偶率最高,持续时间也最长。竹织叶野螟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部第8-9节节间膜上,是一完整的环状结构,显微镜下观察其分泌腺为一乳白色囊状体,扫描电镜下其腹面囊状体迂回褶皱多,大体分为3个褶皱区,除第1褶皱区外,其余褶皱区表面密布乳突、凹陷沟和刺状物,且刺状物顶端有孔;背面囊状体皱褶少,其表面形态与第2和第3褶皱区相似。【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竹织叶野螟性信息素合成和释放的时辰节律,也为该虫性信息素的准确提取和鉴定、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及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刘清华,唐彩蓉,夏川[6](2014)在《竹织叶野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竹织叶野螟生物学特性的观察,摸清了竹织叶野螟在大竹县的生活史,探索了防治方法。(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4年03期)

蒋九红[7](2013)在《竹织叶野螟生活习性与防治办法的进一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山市由于受气候等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大片竹林受到竹织叶野螟的侵害。本文主要探讨了竹织叶野螟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生活习性和防治办法,从而提高对竹织叶野螟的防治,降低竹织叶野螟为竹林带来的危害,以期提高黄山市竹林的产量和质量。(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3年24期)

刘曼,任春光,杨茂发,姚松林,徐思远[8](2013)在《竹织叶野螟触角感器的超微形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竹织叶野螟雌雄蛾触角感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分为74~80个亚节的鞭节组成。触角上存在7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型、耳形感器Ⅰ型、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和Bhm氏感器为雌雄蛾所共有,腔锥形感器Ⅱ型、耳形感器Ⅱ型仅分布于雄蛾触角上,且腔锥形感器Ⅱ型为螟蛾科首次发现。对竹织叶野螟触角各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形态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此外就竹织叶野螟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感器间的差异进行讨论。(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3年09期)

张驰[9](2013)在《竹织叶野螟危害对毛竹叶片次生物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毛竹受竹织叶野螟危害后,竹叶次生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毛竹受竹织叶野螟危害后,竹叶中单宁和黄酮含量增加,总酚含量下降。说明毛竹次生代谢物质和抗虫性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3年01期)

刘曼,杨茂发,桑维钧,易筑刚[10](2012)在《竹织叶野螟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28℃恒温条件下的饲养观察,组建了竹织叶野螟实验种群的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生殖力表。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各虫态的存活率变幅在64%~96%,其中以卵期存活率最高,叁龄幼虫存活率最低,且种群存活曲线呈PriceⅣ型分布;种群趋势指数为35.62,世代平均历期为53.926 d,内禀增长能力为0.062,周限增长率为1.064。(本文来源于《竹子研究汇刊》期刊2012年02期)

竹织叶野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竹织叶野螟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对红竹、浙江淡竹、桂竹、石竹、五月季竹、早园竹、紫竹、雷竹、高节竹、赤竹、毛竹、刚竹、青皮竹等竹类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防治。竹织叶野螟别称竹螟、竹苞虫、竹卷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织叶野螟属。在江苏地区,竹织叶野螟一般一年可发生1~4代。竹织叶野螟是以老熟幼虫在土茧中越冬。其世代重迭现象明显,在这之中又是以第一代幼虫危害最重。第一代竹织叶野螟幼虫对竹林所造成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竹织叶野螟论文参考文献

[1].伍远平,汪成林,王中华,梅爱华.竹织叶野螟防治技术[J].湖北林业科技.2018

[2].徐志鸿.如何防治竹织叶野螟[J].中国花卉园艺.2016

[3].程冬生.泾县竹织叶野螟的发生与防治[J].农技服务.2016

[4].王建辉.不同药剂林间防治竹织叶野螟效果比较[J].世界竹藤通讯.2016

[5].刘曼,杨茂发,徐思远,姚松林.竹织叶野螟成虫求偶行为及其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超微结构[J].昆虫学报.2014

[6].刘清华,唐彩蓉,夏川.竹织叶野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初探[J].四川林业科技.2014

[7].蒋九红.竹织叶野螟生活习性与防治办法的进一步研究[J].现代园艺.2013

[8].刘曼,任春光,杨茂发,姚松林,徐思远.竹织叶野螟触角感器的超微形态特征[J].林业科学.2013

[9].张驰.竹织叶野螟危害对毛竹叶片次生物质含量的影响[J].四川林业科技.2013

[10].刘曼,杨茂发,桑维钧,易筑刚.竹织叶野螟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12

标签:;  ;  ;  ;  

竹织叶野螟论文-伍远平,汪成林,王中华,梅爱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