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量氮论文-刘涛,陶瑞,李君,褚贵新,梁永超

生物量氮论文-刘涛,陶瑞,李君,褚贵新,梁永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量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氯甲基吡啶,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

生物量氮论文文献综述

刘涛,陶瑞,李君,褚贵新,梁永超[1](2015)在《氯甲基吡啶对滴灌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田间滴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CK(不施氮肥)、Urea(尿素)和Urea+Nitrapyrin(尿素+氯甲基吡啶)3个处理,重复4次,分别于2012和2013年研究了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氯甲基吡啶(Nitrapyrin)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尿素添加氯甲基吡啶随水滴施能增加棉株的生物量、吸氮量及产量,使植株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和吸氮量较单施尿素分别提高4.1%~5.1%、4.3%~4.4%,皮棉产量提高4.1%~4.4%;其中,茎、叶、蕾花铃的生物量较单施尿素分别增加2.7%~4.5%、14.9%~16.2%和2.5%~3.9%,吸氮量则分别提高0.4%~1.1%、12.2%~16.3%以及2.9%~3.4%;氯甲基吡啶的添加能提高棉田氮肥利用率11.5%~12.5%。研究结果可为应用硝化抑制剂氯甲基吡啶促进滴灌农田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吕宁,尹飞虎,陈云,高志建,刘瑜[2](2015)在《大气CO_2浓度增加与氮肥对棉花生物量、氮吸收量及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设置半开顶式CO2人工气候室,研究了不同CO2浓度处理(360、540μmol·mol-1)与施氮(N)量(0、150、300和450 kg·hm-2)对棉花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氮素吸收量及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多样性指数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各施N水平下,CO2浓度增加下棉花蕾、茎、叶和整株的总干物质积累量显着增加;2个CO2浓度下,300 kg·hm-2N(N300)处理棉花蕾、茎、叶、根及整株干物质量显着高于其他3个N肥处理,合理的氮肥施用可显着提高棉花干物质积累量.棉花蕾和茎的氮素吸收量受CO2浓度影响显着,与360μmol·mol-1CO2浓度相比,CO2浓度为540μmol·mol-1条件下蕾和茎的氮含量显着增加,其中N300处理下蕾的氮含量最高,N150和N300处理茎的氮含量高于N0和N450处理;叶的氮素吸收量受CO2和N的交互作用影响显着,在N0、N150、N300处理下,540μmol·mol-1CO2浓度下叶的氮含量增加;棉花根的氮素吸收量受施N量的影响显着,540μmol·mol-1CO2浓度下根的氮含量随着施N量的增加显着增加.总体上,540μmol·mol-1CO2浓度下棉花的氮素吸收量高于360μmol·mol-1CO2浓度,各CO2和N组合处理下,棉花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蕾铃最高,叶片居中,其次是茎秆,根系最低.各施N水平下,两个土层的土壤脲酶活性随着CO2浓度升高而显着增加;不同CO2浓度处理下,0~2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随着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20~40 cm土层N300处理下的土壤脲酶活性高于其他N肥处理;CO2和N互作下,0~2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的平均值显着高于20~40 cm土层.大气CO2浓度为540μmol·mol-1、氮肥施用量为300 kg·hm-2可显着提高棉花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马玉珠[3](2015)在《植物幼苗呼吸速率、生物量、氮磷元素含量间异速生长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植物不同属性间异速关系的研究很多,涉及到的物种也很丰富,但大多研究忽略了季节变化对植物生理属性的影响。本文以杉木、马尾松、闽楠、刨花楠、木荷5种木本植物幼苗为研究材料,从2012年12月开始采样,每个季度采样一次,分季节研究植物幼苗的呼吸速率、生物量、氮磷元素含量间的异速关系,更具体清晰地揭示植物结构、功能、生理属性间的异速关系。主要结果有:植物幼苗呼吸速率与整株生物量的异速关系受个体大小影响。针叶树和阔叶树植物幼苗呼吸速率与整株生物量、叶生物量的代谢指数在季节上有差异。针叶树呼吸速率与生物量之间的代谢指数小于阔叶树的代谢指数。针叶树和阔叶树植物幼苗呼吸速率和整株植物所含N、P含量的异速关系因季节不同而不同,针叶树的异速指数小于阔叶树。不管在功能组还是在群落水平,整株呼吸速率与整株N、P含量的异速指数均大于1。植物幼苗根、茎、叶各器官及其整株所含N、P含量与相应器官生物量的异速关系因季节不同而不同,并且具有物种特异性。在种内、功能组间各器官所含N、P含量与各自器官生物量之间的异速指数小于1或为等速生长关系,但在群落水平表现为小于1的异速关系。植物幼苗根、茎、叶各器官及整株所含的N、P含量间的异速关系具有季节性和物种特异性。针叶树各器官N、P含量间的异速常数大于阔叶树。群落水平植物幼苗各器官N、P含量间为近等速生长关系。根-茎、根-叶、茎-叶、地上-地下、茎-地上、叶-地上、根-总生物量、茎-总生物量、叶-总生物量之间的异速关系具有物种差异性。针叶树根-茎、地上-地下、根-总生物量、茎-总生物量之间的异速指数与阔叶树差异不显着;针叶树根-叶、茎-叶、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异速指数小于阔叶树;针叶树叶-地上、叶-总生物量之间的异速指数大于阔叶树种。在群落水平,根-茎、地上-地下、叶-地上、叶-总生物量之间的异速指数显着小于1,根-叶、茎-叶、茎-地上、根-总生物量、茎-总生物量之间的异速指数显着大于1。综上所述,植物呼吸速率、生物量、氮磷含量之间的某些异速关系会随着季节、物候期的更替而变化,同时异速关系具有物种特异性,受个体大小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李海霞,许传玲,郭树平,郭成博,白卉[4](2014)在《供氮水平对长白落叶松幼苗生物量、氮磷浓度及其季节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温室内以长白落叶松幼苗为材料进行砂培试验,探讨了4种不同氮素浓度(1、4、8、16 mmol/L代号分别为N1、N4、N8、N16)处理对长白落叶松幼苗生物量以及根、茎、叶氮磷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素供给浓度显着影响幼苗生物量,7、8、9月份均在N8水平下达最大,从7月份到9月份,叶片生物量占全株比例逐渐降低,而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逐渐增加。2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苗木根、茎、叶中氮浓度明显增加。生长末期根、茎、叶中氮浓度平均达到生长初期的1.46、1.48、1.17倍。不同氮处理下幼苗根、茎和叶全磷浓度呈现波动性变化。3幼苗体内氮贮量随着落叶松的生长呈明显上升趋势。9月份全株氮贮量比7月份平均增加了2.86倍。氮贮量分配在不同部位有很大不同,分配到叶片中的比例在7月份最高,平均为60%,而分配到幼苗根系中氮贮量的比例随苗木的生长而逐渐增加,在9月份相对值最高,达到41%。不同氮处理之间氮贮量分配比例相差不大。4长白落叶松幼苗根、茎、叶磷贮量变化规律与氮贮量一致,只是变化幅度低于氮。(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李海霞,周志军,张建瑛,邢亚娟[5](2014)在《不同氮水平对中美山杨幼苗生物量、氮浓度及其季节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温室内以中美山杨幼苗为材料进行砂培试验,探讨了4种不同氮素浓度(1、4、8、16mmol/L)处理对中美山杨幼苗生物量分配以及根、茎、叶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素供给浓度显着影响幼苗生物量,7月份和9月份在N16水平下达最大,8月份在N8水平下达最大,从7月份到9月份,叶片中的生物量比例逐渐降低,根系的生物量比例逐渐增加。(2)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苗木体内根、茎、叶中氮浓度明显增加。生长末期根、茎、叶中氮浓度平均达到生长初期的1.16、1.38、1.03倍。(3)本试验可为中美山杨幼苗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4年03期)

王林[6](2014)在《覆盖与粮草间作对生物量、氮素吸收和土壤氮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少普通地膜和氮肥的投入,实现区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壤可持续利用,本试验于2013年3-10月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甘肃农业大学武威试验站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设计,研究种植模式(玉米单作、玉米//毛苕子间作和玉米//箭筈豌豆间作)和覆盖方式(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对作物产量、牧草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牧草营养价值、作物氮素吸收和土壤残留硝态氮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玉米单作条件下,无覆盖的玉米籽粒产量和玉米籽粒产量WUE分别为9418kg hm-2和7.21kg hm-2mm-1,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玉米籽粒产量分别增加8.25%、5.36%和1.06%,玉米籽粒产量的WUE分别增加16.92%、3.09%和18.45%;玉米//毛苕子间作条件下,无覆盖的玉米籽粒产量和玉米籽粒产量WUE分别为9454kghm-2和8.04kg hm-2mm-1,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玉米籽粒产量分别增加6.32%、5.21%和1.06%,玉米籽粒产量的WUE分别增加12.31%、2.86%和14.55%;玉米//箭筈豌豆间作条件下,无覆盖的玉米籽粒产量和玉米籽粒产量WUE分别为9354kg hm-2和7.96kg hm-2mm-1,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玉米籽粒产量分别增加7.39%、6.00%和1.11%,玉米籽粒产量的WUE分别增加6.53%、1.76%和14.20%。玉米单作的玉米籽粒产量和玉米籽粒产量WUE分别为9763kg hm-2和8.60kg hm-2mm-1,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毛苕子间作的玉米籽粒产量和玉米籽粒产量的WUE分别降低0.11%和2.33%,玉米//箭筈豌豆间作的玉米籽粒产量和玉米籽粒产量的WUE分别降低0.72%和8.14%。玉米//毛苕子间作条件下,无覆盖的毛苕子干草产量和干草产量WUE分别为5013kg hm-2和6.36kg hm-2mm-1,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毛苕子干草产量分别降低7.92%、9.00%和5.84%,干草产量的WUE分别降低5.98%、23.90%和4.56%;玉米//箭筈豌豆间作条件下,无覆盖的箭筈豌豆干草产量和干草产量WUE分别为5200kg hm-2和5.53kg hm-2mm-1,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箭筈豌豆干草产量分别降低29.44%、38.37%和25.23%,干草产量的WUE分别降低22.42%、30.74%和16.64%。玉米//毛苕子间作的牧草干草产量(4728kg hm-2)和牧草干草产量的WUE(5.80kg hm-2mm-1)比玉米//箭筈豌豆间作的牧草干草产量(3991kg hm-2)和牧草干草产量的WUE(4.60kg hm-2mm-1)分别增加18.47%和26.09%。玉米//毛苕子间作条件下,无覆盖的系统产量(玉米籽粒产量+玉米秸秆产量+牧草干草产量)和系统WUE分别为7900kg hm-2和7.40kg hm-2mm-1,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系统产量分别增加3.15%、2.05%和-0.48%,系统WUE分别增加2.83%、-5.95%和7.85%。玉米//箭筈豌豆间作条件下,无覆盖的系统产量和系统WUE分别为7965kg hm-2和6.62kg hm-2mm-1,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系统产量分别降低1.90%、5.01%和4.95%,系统WUE分别降低-5.44%、6.65%和-6.80%。玉米单作的系统产量和系统WUE分别为6346kg hm-2和5.10kg hm-2mm-1,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毛苕子间作和玉米//箭筈豌豆间作的系统产量分别增加25.95%和21.79%,系统WUE分别增加49.02%和39.22%。玉米//毛苕子间作条件下,无覆盖毛苕子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29.45%、3.03%和16.30%,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毛苕子粗蛋白含量分别降低5.26%、12.90%和3.72%,粗脂肪含量分别降低5.28%、12.87%和4.29%,粗灰分含量分别降低5.21%、12.88%和4.42%。玉米//箭筈豌豆间作条件下,无覆盖箭筈豌豆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27.44%、2.83%和15.19%,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箭筈豌豆粗蛋白含量分别降低8.49%、25.04%和3.72%,粗脂肪含量分别降低8.48%、25.09%和3.89%,粗灰分含量分别降低8.49%、25.02%和3.69%。玉米//毛苕子间作的毛苕子粗蛋白含量(27.79%)、粗脂肪含量(2.86%)和粗灰分含量(15.38%)比玉米//箭筈豌豆间作的箭筈豌豆粗蛋白(24.88%)、粗脂肪(2.56%)和粗灰分含量(13.78%)分别提高11.70%、11.72%和11.61%。玉米收获期,玉米单作条件下,无覆盖的玉米植株吸氮量和玉米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190.38kg hm-2和48.90kg hm-2,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玉米植株吸氮量分别增加28.95%、13.68%和39.47%,玉米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增加34.31%、27.34%和22.80%;玉米//毛苕子间作条件下,无覆盖的玉米植株吸氮量和玉米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209.76kg hm-2和56.69kg hm-2,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玉米植株吸氮量分别增加17.44%、7.36%和43.40%,玉米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增加25.00%、23.43%和21.52%;玉米//箭筈豌豆间作条件下,无覆盖的玉米植株吸氮量和玉米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215.61kghm-2和52.94kg hm-2,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玉米植株吸氮量分别增加18.71%、12.61%和21.31%,玉米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增加39.99%、32.92%和26.16%。玉米单作的植株吸氮量和玉米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229.60kg hm-2和59.22kg hm-2,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毛苕子间作的玉米植株吸氮量和玉米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增加6.94%和12.46%,玉米//箭筈豌豆间作的玉米植株吸氮量和玉米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增加6.26%和11.53%。综上所述,考虑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动态变化,同时结合作物产量和牧草营养价值变化动态,普通地膜覆盖下玉米//毛苕子间作模式为河西绿洲灌区的最佳玉米绿肥覆盖方式和种植模式,但从生态和环保方面考虑,在今后应发展生物可降解膜覆盖下的玉米//毛苕子间作模式。(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宇万太,马强,徐永刚,周桦,姜春明[7](2012)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可行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氯仿熏蒸浸提-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消化法比较测定了田间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添加植物残体土壤、添加葡萄糖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结果表明,当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较高时(>20 mg kg-1),采用分光光度法与消化法测定的SMBN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但当SMBN量较低时(<20 mg kg-1)时,分光光度法测定与消化法测定的SMBN没有显着相关性。当土壤中添加麦秸和玉米秸时,土壤浸提液颜色较深(黄色),不适合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SMBN。因此,熏蒸提取–分光光度法测定SMBN,仅适于土壤浸提液无色透明、且SMBN含量较高的土壤。(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2年05期)

赵新华[8](2010)在《播期与氮素对棉(Gossypium hirsutum L.)铃生物量、氮积累分配和棉铃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皮棉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棉铃是构成棉花产量品质的基本单位,棉铃生物量的累积以及在棉铃各部分的分配是棉铃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基础。氮素营养参与棉铃发育生理代谢的各个环节,氮的累积与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棉铃各部分的平衡生长发育。因此,研究棉铃(铃壳、棉籽、纤维)生物量和氮的累积分配差异,及其与铃重和纤维、棉籽品质之间的关系,可为棉花优质高产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高品质棉(科棉1号)和常规棉(美棉33B)品种为材料,于2005年在江苏徐州(黄河流域黄淮棉区,117°11′E,34°15′N)和南京(118°50′E,32°02′N,长江流域下游棉区)、2007年在河南安阳(黄河流域黄淮棉区,114°13′E,36°04′N)进行播期[正常播期(4月25日)和晚播(5月25日)]和施氮量(低氮:0 kgN·hm-2,适氮:240 kgN·hm-2,高氮:480 kgN·hm-2)试验。研究播期、施氮量、棉株生理年龄对棉铃生物量和氮累积分配的影响及其与棉铃(纤维、棉籽)品质的关系,并分析不同施氮量条件下棉铃对位叶碳氮变化特征与棉铃生物量的关系及棉株生理年龄与施氮量对棉铃生物量和氮累积分配的协同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播期对棉铃生物量和氮累积分配的影响及其与棉铃(纤维、棉籽)品质的关系通过设置不同播种期试验,研究播期对棉铃生物量和氮累积与分配的影响及其与棉铃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晚播显着影响棉铃(铃壳、棉籽、纤维)生物量和氮的累积与分配,进而影响铃重、棉纤维和棉籽品质形成。与正常播期比较,晚播条件下:(1)棉株中部果枝棉铃铃期日均温下降,2005、2007年分别由24.8℃降至20.8℃、24.1℃降至19.4℃。(2)铃壳生物量升高、氮累积量下降;棉籽、棉纤维生物量和氮的快速累积起始时间推迟,累积速率峰值降低且出现时间晚,导致棉籽和棉纤维生物量和氮的累积量降低;棉纤维氮累积速率峰值出现时间早于生物量,棉籽则相反。(3)铃壳生物量和氮的累积量所占整个棉铃中的比率上升,棉籽生物量和氮的分配系数降低;棉纤维生物量的分配系数降低,但棉纤维氮的分配系数变化较小。(4)铃重、棉纤维比强度和棉籽蛋白质、油份含量显着降低。综上所述,就棉花中部果枝棉铃而言,晚播条件下,铃期日均温降低导致光合产物和氮素向纤维和棉籽中的分配及铃壳的再转运过程受阻,棉籽和纤维的生物量和氮累积量降低,最终铃重降低、棉纤维和棉籽品质变劣。2、施氮量对棉铃生物量和氮累积分配的影响及其与棉铃(纤维、棉籽)品质的关系通过设置施氮量试验,研究施氮量对棉铃生物量、氮累积分配和棉铃(纤维、棉籽)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改变棉铃各部分生物量和氮素的累积特征,进而影响棉花铃重和棉铃(纤维、棉籽)品质。在本试验240 kgN·hm-2的施氮水平下,单铃棉籽、纤维的生物量最高,棉铃各部分氮含量适中、氮累积量最高,最终铃重最高,棉纤维、棉籽品质最优;在0 kgN·hm-2的施氮水平下,棉铃生物量、氮累积快速累积期开始较早、累积速率较低,最终生物量、氮累积量均较低,铃重最低,棉纤维、棉籽品质最差。在480 kgN·hm-2的施氮水平下,棉铃各部分的氮含量、累积量提高,且在成熟棉铃中棉纤维生物量的分配系数下降,棉籽中的氮分配系数提高,最终棉籽中蛋白质含量上升,铃重、棉纤维比强度、棉籽油分含量均降低。综上所述,施氮量过低影响棉株光合产物和氮素向棉铃的运转,而施氮量过高则主要影响棉铃生物量和氮素在铃壳、棉籽、纤维间的分配,二者均导致最终铃重降低、棉纤维和棉籽品质变劣。3、棉铃对位叶碳氮变化特征与棉铃(纤维、棉籽)生物量关系的研究通过设置施氮量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水平下棉铃对位叶碳氮变化特征及其与棉铃(棉籽、纤维)生物量累积特征值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棉铃对位叶全碳、全氮含量变化可用函数Y=at2+bt+c(?)Y(%):全碳(或全氮)含量,t(d):铃龄(0-50 DPA),a、b、c:参数]拟合,C/N动态变化与棉铃(纤维、棉籽)生物量动态变化趋势一致,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分析其特征值发现:棉铃对位叶碳氮变化特征与棉铃生物量的关系密切,全碳含量变化特征的改变影响棉铃、棉籽和纤维生物量快速累积持续时间和快速增长期平均增长速率,全氮含量变化特征和C/N变化特征的改变影响棉铃、棉籽和纤维生物量快速累积持续时间,从而影响其最终生物量累积量。氮素通过改变棉铃对位叶碳氮变化特征来影响棉铃、棉籽和纤维生物量累积,适宜的施氮量(240kgN·hm-2)可协调棉铃对位叶碳氮变化特征,增加棉铃、棉籽、纤维生物量累积量,从而实现棉花高产优质。4、棉株生理年龄对棉铃生物量和氮累积分配的影响及其与棉铃(纤维、棉籽)品质的关系为探明棉株生理年龄对棉铃生物量和氮累积的影响及其与棉铃品质的关系,以不同播期同一天所开白花为研究对象,使棉株不同果枝部位棉铃发育处于相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棉株生理年龄条件下,研究其生物量和氮累积的特征及其与棉籽、棉纤维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棉株生理年龄条件下,铃壳、棉籽、纤维及单铃最终总生物量和氮累积量差异较小,但棉铃各部分生物量和氮累积动态存在显着差异。棉株生理年龄较小时(下部果枝棉铃),棉铃发育前期生物量和氮快速累积起始时间较早、速率较高、持续时间较短,而在棉株生理年龄较大时(中部果枝棉铃)棉铃生物量和氮快速累积起始时间较晚、持续时间较长,整个累积过程较为平缓;棉株中部果枝铃纤维比强度显着高于下部果枝铃,而其他主要棉纤维及棉籽品质(蛋白质、油分)指标均差异不显着。可见,棉株生理年龄的变化不改变棉铃最终生物量和氮累积量,但显着改变棉铃各部分生物量和氮累积特征。纤维比强度是对棉株生理年龄或棉铃生物量累积特征最为敏感的指标,棉株中部果枝铃纤维生物量和氮的平缓累积可能是其纤维比强度较下部果枝铃高的主要原因。5、棉株生理年龄与施氮量的协同效应对棉铃生物量和氮累积分配的影响及其与棉铃(纤维、棉籽)品质的关系将播期和施氮量试验结合,使不同果枝部位棉铃发育处于相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施氮水平下,研究生理年龄与施氮水平对棉铃生物量累积分配、氮累积分配的影响及其与棉铃(纤维、棉籽)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棉籽、纤维和单铃的生物量及其氮含量、铃壳氮总累积量、纤维比强度及棉籽品质(蛋白质、油分)的形成过程,均显着受棉株生理年龄与施氮量的互作影响。在棉株生理年龄较小时(下部果枝棉铃),低氮(0 kgN·hm-2)对棉铃品质的影响较小,高氮(480 kgN·hm-2)导致棉铃品质下降;在棉株生理年龄较高时(中部果枝棉铃)则相反;棉株生理年龄与氮素协同作用下最大快速累积速率越高,纤维比强度越大。综上所述,棉株生理年龄与施氮量两因素是通过协同作用影响棉铃各部分生物量及氮素的累积过程进而影响其最终累积量与分配系数并最终决定了纤维与棉籽的品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丁九敏,卜晓莉,刘胜,徐涵湄,汪家社[9](2010)在《2008年雪灾对武夷山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了严重的冰冻雪灾,通过改变资源的有效性和异质性而对生态系统过程产生显着影响。本研究以福建武夷山遭受冰冻雪灾不同危害程度(轻、中、重3种类型)的毛竹林为试验地,探讨了08雪灾干扰后毛竹林不同土层(0~10、10~25、25~40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除25~4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外,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硝态氮含量均随受灾程度的加重而显着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10cm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氮,重度受灾竹林也显着高于轻度与中度受灾竹林。不同受灾竹林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与土壤温度、雪灾输入林地生物量显着正相关,与竹林郁闭度显着负相关,与土壤湿度不相关。本研究结果揭示,由于雪灾导致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改变,土壤中的氮可能以硝酸盐和可溶性有机氮的形式从生态系统中流失。(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薛晓萍,沙奕卓,郭文琦,周治国[10](2008)在《棉花蕾花铃生物量、氮累积特征及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于河南安阳(黄河流域黄淮棉区)和江苏南京(长江流域下游棉区)设置了棉花氮素水平试验,对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棉花蕾花铃的生物量、氮素累积及氮浓度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依据Justes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确定方法,研究棉花蕾花铃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结果表明:棉花蕾花铃的生物量增长和氮吸收累积均受氮素水平的影响,其动态变化符合S型曲线,氮累积的快速起始时间较生物量早1~5d;氮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产量形成,蕾花铃等器官存在氮奢侈消费现象;氮浓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生育进程的推移而降低,其生物量累积量与氮浓度间符合幂函数关系,两试点蕾花铃氮稀释曲线模型形式相同,但模型参数a不同,不同生态区存在独立的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由于临界稀释模型具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可以作为定量诊断蕾花铃氮营养动态变化的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8年12期)

生物量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试验设置半开顶式CO2人工气候室,研究了不同CO2浓度处理(360、540μmol·mol-1)与施氮(N)量(0、150、300和450 kg·hm-2)对棉花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氮素吸收量及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多样性指数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各施N水平下,CO2浓度增加下棉花蕾、茎、叶和整株的总干物质积累量显着增加;2个CO2浓度下,300 kg·hm-2N(N300)处理棉花蕾、茎、叶、根及整株干物质量显着高于其他3个N肥处理,合理的氮肥施用可显着提高棉花干物质积累量.棉花蕾和茎的氮素吸收量受CO2浓度影响显着,与360μmol·mol-1CO2浓度相比,CO2浓度为540μmol·mol-1条件下蕾和茎的氮含量显着增加,其中N300处理下蕾的氮含量最高,N150和N300处理茎的氮含量高于N0和N450处理;叶的氮素吸收量受CO2和N的交互作用影响显着,在N0、N150、N300处理下,540μmol·mol-1CO2浓度下叶的氮含量增加;棉花根的氮素吸收量受施N量的影响显着,540μmol·mol-1CO2浓度下根的氮含量随着施N量的增加显着增加.总体上,540μmol·mol-1CO2浓度下棉花的氮素吸收量高于360μmol·mol-1CO2浓度,各CO2和N组合处理下,棉花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蕾铃最高,叶片居中,其次是茎秆,根系最低.各施N水平下,两个土层的土壤脲酶活性随着CO2浓度升高而显着增加;不同CO2浓度处理下,0~2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随着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20~40 cm土层N300处理下的土壤脲酶活性高于其他N肥处理;CO2和N互作下,0~2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的平均值显着高于20~40 cm土层.大气CO2浓度为540μmol·mol-1、氮肥施用量为300 kg·hm-2可显着提高棉花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量氮论文参考文献

[1].刘涛,陶瑞,李君,褚贵新,梁永超.氯甲基吡啶对滴灌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棉花学报.2015

[2].吕宁,尹飞虎,陈云,高志建,刘瑜.大气CO_2浓度增加与氮肥对棉花生物量、氮吸收量及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

[3].马玉珠.植物幼苗呼吸速率、生物量、氮磷元素含量间异速生长规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4].李海霞,许传玲,郭树平,郭成博,白卉.供氮水平对长白落叶松幼苗生物量、氮磷浓度及其季节变化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李海霞,周志军,张建瑛,邢亚娟.不同氮水平对中美山杨幼苗生物量、氮浓度及其季节变化的影响[J].中国林副特产.2014

[6].王林.覆盖与粮草间作对生物量、氮素吸收和土壤氮残留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4

[7].宇万太,马强,徐永刚,周桦,姜春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可行性初探[J].土壤通报.2012

[8].赵新华.播期与氮素对棉(GossypiumhirsutumL.)铃生物量、氮积累分配和棉铃品质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0

[9].丁九敏,卜晓莉,刘胜,徐涵湄,汪家社.2008年雪灾对武夷山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氮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0

[10].薛晓萍,沙奕卓,郭文琦,周治国.棉花蕾花铃生物量、氮累积特征及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J].生态学报.2008

标签:;  ;  ;  ;  

生物量氮论文-刘涛,陶瑞,李君,褚贵新,梁永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