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效应因素论文-王天梅,周鑫雪,刘倩,陆烨

调节效应因素论文-王天梅,周鑫雪,刘倩,陆烨

导读:本文包含了调节效应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众包,社会交换理论,参与意愿,参与绩效

调节效应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梅,周鑫雪,刘倩,陆烨[1](2020)在《众包竞赛用户参与意愿和参加绩效影响因素的差异化研究——任务复杂度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竞赛型众包作为能够有效利用社会闲置智力资源和隐性知识,创造商业价值的新型商业模式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多数众包平台运营状况表明众包用户参与意愿强烈,但实际参与绩效不高,用户参与意愿和参与绩效的前因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建立众包用户参与意愿和参与绩效的影响因素模型,从收益因素(金钱奖励、乐趣、自我发展)和成本因素(认知努力和机会成本)解释其对参与意愿及参与绩效的影响作用,及其影响作用的差异,并讨论任务复杂度的调节作用。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设计并发布众包任务,获取用户行为数据,采用PLS-SEM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金钱奖励、乐趣、自我发展对参与意愿均有正向作用;乐趣能够显着提升用户参与绩效,而认知努力则会降低用户参与绩效;金钱奖励和自我发展对参与意愿的正向作用大于对参与绩效的影响,认知努力对参与绩效的消极影响则大于对参与意愿的作用。另外,任务复杂度对收益、成本因素与参与意愿、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众包领域用户行为研究的理论成果,为众包竞赛项目发起者如何吸引用户参与并提升方案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软科学研究会2019年中国软科学文集》期刊2020-01-01)

游浚,张晓瑜,杨丰瑞[2](2019)在《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商品类型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评论内容与评论者特征对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的双路径整合模型,并探索商品类型的调节效应。以Amazon的2213条商品评论为对象,研究结果表明,评论内容(时效、深度、图片、回复)、评论者特征(专业性、权威性)对评论有用性有显着正向影响;评论效价、评论者参与度对评论有用性有显着负向影响;搜索品的评论时效、评论图片、评论者专业性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比体验品更强;体验品的评论效价、回复评论、评论者参与度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比搜索品更强,二者的评论深度和评论者权威性的影响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杨彩英[3](2019)在《留守儿童媒介素养影响因素及有关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各种智能终端在中国农村地区的普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关爱和监护,智能终端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在给留守儿童打开丰富多彩的新世界的同时,也可能让他们将兴趣更多集中于网游、视频中的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会影响他们每个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使留守儿童能有效利用电子媒介促进个人进步,使他们在接受和利用信息时能保持理智性、批判性的态度,抵制电子媒介不良信息带来的腐蚀,适应媒介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必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状况,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因此,笔者以四川南充两所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项留守儿童媒介素养影响因素及有关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笔者以 MIL(Global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ssessment Framework)评估框架基本结构和李金城的中学生媒介素养测量量表的指标体系为理论支撑,构建了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测量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包含获取、评估、生产、保护4个一级指标和操作、使用、理解、判断、交流、参与、综合、创新8个二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基于人口变量和媒介接触时间变量对媒介素养的影响提出了 18个研究假设,用SPSS 22.0软件对实地调查得到的624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一一验证假设。研究发现,第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总体水平中等偏上,总分差异不大,但留守儿童媒介获取能力和媒介评估能力均超过了非留守儿童,媒介生产能力、媒介保护能力及媒介素养总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第二,显着影响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年级、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父母/父亲/母亲外出打工时间、纸质阅读时间、数字阅读时间、网络娱乐时间、网络社交时间、社会实践时间等。第叁,学习成绩对纸质阅读时间、网络社交时间与媒介素养总分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而对电子阅读时间、网络娱乐时间、社会实践时间与媒介素养总分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在研究的最后,本文针对提升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提出了五点对策,分别是抓住重点,培训教师;分解知识,融入课程;筹集众力,推动项目;塑造环境,创造机会;参与实践,增长见识。(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崇锋,韩丰宇,晁艺璇,孟星辰[4](2019)在《多维距离视角下区域专利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研究——创新环境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创新是促进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专利技术转移是区域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将我国区域层面专利技术转移按照转移方向及边界划分为区域外部专利技术流入、流出以及区域内部专利技术流动3个维度,探讨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以及产业结构距离等多维距离对上述3个维度区域专利技术转移的影响,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在上述影响中的调节效应。基于我国2001—2015年区域面板数据,采用Tobit模型对上述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①区域外部专利技术转移明显弱于区域内部专利技术转移,且空间不均衡现象明显;②在多维距离中,产业结构距离对区域专利技术转移具有显着影响且该影响受区域创新环境的调节。产业结构距离增加使得区域内部专利技术流动减少,区域外部专利技术流入与流出增加,且上述作用在区域创新环境较差时尤为明显。最后,基于区域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9年08期)

田晖,宋清,楚恬思[5](2018)在《制度因素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关系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9—2016年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52个国家OFDI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因素指标,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检验方法和2SLS方法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制度因素与我国在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向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存在促进效应;(2)经济制度因素对我国向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存在抑制效应,政治制度因素对其存在促进效应,而法律制度因素对其没有影响;(3)"一带一路"倡议对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因素与我国向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均存在调节效应,且均为干扰作用。最后,就如何根据"一带一路"倡议调节效应合理选择我国在沿线国家OFDI区位提出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8年12期)

王敦海[6](2018)在《网购模式下消费者重复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顾客价值理论和习惯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网络购物的爆发式增长。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顾客价值理论,对消费者重复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网购习惯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感知享受性对重复购买意愿的影响效应强于感知有用性,感知牺牲的影响效应最弱;网购习惯对感知有用性、感知享受性和感知信任均产生一定的减弱效应,但对感知牺牲不存在显着的调节效应。因此,电商应更加注重提升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享受性体验,增强消费者购物的内在乐趣。同时,可以通过培养消费者的网购习惯,增强消费者自发性的重复购买意愿。(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23期)

唐雪梅,黄敏,黄邵娟,苏涛[7](2018)在《非直义语言加工半球效应的调节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梳理了非直义语言脑加工机制的研究,表明以下几种因素对其半球效应起着调节作用:语义相关度和语义显性度是两个调节该效应的重要因素,它们与右脑的激活程度成反比;此外,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如语义歧义度、语义透明度、语义情感因素等,对该效应也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当语义歧义度越高或者语义透明度越低时,右脑的激活程度越显着。但是,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本文来源于《蚌埠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元元,时勘,殷融[8](2018)在《多重匹配因素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员工-主管匹配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投入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情绪饱满、积极融入的状态,是连接员工自身特质与个体绩效、组织绩效的纽带,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前人很少从匹配的角度来探索其影响因素,本文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探讨员工与组织的多重匹配因素对其影响机制。通过对686名工作年限2年及以上的员工进行调查发现,员工-组织匹配(P-O)不仅可以直接预测员工的工作投入,还可以通过员工-工作匹配(P-J)、员工-团队匹配(P-G)的间接路径对其产生影响,员工-主管匹配(P-S)在P-O匹配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但这种调节效应不通过P-G匹配、P-J匹配的中介路径实现,即P-S匹配直接调节P-O匹配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不是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因此对员工来说,多重匹配因素对其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影响最大、最复杂的是P-O匹配,起润滑作用的是P-S匹配,高的P-S匹配能缓解低P-O匹配对工作投入的负性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期刊2018年01期)

陈念劬[9](2017)在《大学生情绪调节倾向的调节效应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良好的情绪调节应当同时具有社会的人际适应性和个人的心理适应性。为大学生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找到适合他们的情绪调节方式,首先要弄清不同个体对情绪调节方向的偏好,即情绪调节倾向——个体对情绪调节方向(情绪上调或下调)的心理偏向。对此,前人的研究几乎从未涉足。情绪调节倾向有特质、状态之分。每一次情绪调节,在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和执行前都会形成即时的情绪调节倾向。通常情况下,即时形成的情绪调节倾向与个体一贯的情绪调节倾向一致;但在特殊情境中,即时形成的情绪调节倾向可能与其一贯的倾向不一致。情绪调节倾向的形成会根据情境的不同,主要是情绪调节目标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人们倾向于采用情绪压抑策略来实现情绪下调。但多元文化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的情绪调节倾向各不相同。当习惯使用情绪压抑策略的个体不具有情绪下调的调节倾向,即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调节倾向不匹配时,调节者很可能受到这种冲突带来的负性影响。因此,本研究首先考察了大学生的情绪调节倾向对情绪压抑策略执行结果的影响(情绪调节倾向的后效)。然后考察情绪调节目标(情绪调节倾向的前因)是如何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倾向的。围绕上述思路,本论文在以下叁方面开展了实证研究:1.设计考察情绪调节倾向的内隐实验范式——“情绪-表达/压抑”联结范式,并用现有的情绪调节倾向问卷检验其有效性(研究1)。结果表明,该范式能够有效测量个体的情绪调节倾向。2.情绪调节倾向的后效及其内在的脑神经机制。(1)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情绪调节倾向与情绪压抑策略使用水平、情绪调节结果(压抑策略执行的有效性、压抑策略执行后的心理愉悦度)的关系(研究2a、2b)。结果发现,高情绪控制倾向的个体,情绪压抑水平越高,情绪控制效果越好,幸福感不受影响;但低情绪控制倾向的个体,情绪压抑水平越高,情绪控制效果未相应提高,幸福感却越低。(2)用ERP技术考察不同情绪调节倾向个体在情绪压抑策略执行时的认知损耗差异(研究3)。结合行为和脑电结果可知,对低情绪控制倾向的个体而言,情绪压抑低效且损耗资源更多(情绪压抑后Stroop任务中ERN波幅较无压抑组减小);对高情绪控制倾向个体来说,情绪压抑有效且损耗资源少(ERN波幅与无压抑组无差异)。(3)用ERP技术考察不同情绪调节倾向个体对“情绪表达/压抑”观念进行加工的脑电差异(研究4)。结果表明,低情绪控制倾向个体对“情绪-压抑”表现出更大的认知冲突(更负的N400)。3.情绪调节倾向的前因及其内在的脑神经机制。(1)分别以外显和内隐的情绪调节倾向为指标,考察情绪调节目标对情绪调节倾向的影响(研究5a、5b)。外显结果表明,人际和谐目标启动下,个体会缩小与他人情绪控制倾向的差距;自我独立目标启动下,个体会降低他人情绪控制倾向,以此兼顾人际和谐目标。内隐结果表明,当启动人际和谐情绪调节目标时,个体控制社会参与负性情绪的倾向减弱。同时,当个体为人际和谐目标作出努力后,会通过接下来的任务证明自我独立性;反之亦然。(2)用ERP技术考察不同情绪调节目标下个体对“情绪表达/压抑”观念进行加工的脑电差异(研究6)。结果表明,人际和谐目标启动下,压抑社会参与情绪会引发更大的认知冲突(更负的N400)。本文填补了对情绪调节倾向研究的空白,发现情绪调节倾向对情绪调节策略执行结果的重要作用以及情绪调节目标对情绪调节倾向形成的影响。证实了当代大学生确实面临人际和谐和独立自我的双趋冲突以及情绪调节倾向多样性的问题。为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适应社会的情绪调节方式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10-01)

郑宇杰[10](2016)在《选择过载效应的调节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多研究指出了选择的体验并不总是愉快的,过多的选择会产生“痛苦”的感受,只有“合适”才是最好的。这种情境下产生的“纠结”导致了“选择过载效应”。具体表现为当人们面临过多的选择时,会导致更多的负面结果,如选择时间加长,选择后悔程度提高,选择时自信心下降,满意度降低,购买行为减少等[1]。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各个商家不遗余力的设计多种多样的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来满足不同预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偏好的消费者需求,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我们将消费者相对满意、理想的产品集合称之为相对理想选择集,满意度低、理想程度差的产品集合称之为非理想选择集。虽然本企业的产品间有明显的差异,然而消费者选择产品时通常会根据预算等将范围缩小在不同商家的高端或低端产品集中做选择。这些选择集中的产品优劣接近,选择越多,往往越难做出选择,甚至会导致更低的购买意愿[3]。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在相对理想选择集与非理想选择集中增多选项数量对选择过载效应的影响,主要聚焦在选择难度、放弃选择概率这两个问题上,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焦点调节定向的人在面对不同理想程度和不同大小的选择集时感知到的选择难度的区别。通过行为学实验与仿真研究,本研究发现随着选项数目的增多,非理想选择集会产生选择过载效应,表现为选择难度加大,放弃选择概率提升;而在相对理想选择集中选择时,选择过载效应不明显。并且,只有当选择集相对理想且选项较少时,个人焦点调节定向对选择难度影响显着,而当选择集相对理想且选项较多或选择集非理想时,个人焦点调节定向对选择难度影响不显着。研究对于选择过载效应具有理论贡献。研究发现将指导了企业产品的设计与规划、渠道销售的方法与策略等商业行为,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提供了咨询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6-12-30)

调节效应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构建评论内容与评论者特征对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的双路径整合模型,并探索商品类型的调节效应。以Amazon的2213条商品评论为对象,研究结果表明,评论内容(时效、深度、图片、回复)、评论者特征(专业性、权威性)对评论有用性有显着正向影响;评论效价、评论者参与度对评论有用性有显着负向影响;搜索品的评论时效、评论图片、评论者专业性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比体验品更强;体验品的评论效价、回复评论、评论者参与度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比搜索品更强,二者的评论深度和评论者权威性的影响无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调节效应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1].王天梅,周鑫雪,刘倩,陆烨.众包竞赛用户参与意愿和参加绩效影响因素的差异化研究——任务复杂度的调节效应[C].中国软科学研究会2019年中国软科学文集.2020

[2].游浚,张晓瑜,杨丰瑞.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商品类型的调节效应[J].软科学.2019

[3].杨彩英.留守儿童媒介素养影响因素及有关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4].王崇锋,韩丰宇,晁艺璇,孟星辰.多维距离视角下区域专利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研究——创新环境的调节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5].田晖,宋清,楚恬思.制度因素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关系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调节效应[J].经济地理.2018

[6].王敦海.网购模式下消费者重复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顾客价值理论和习惯的调节效应[J].商业经济研究.2018

[7].唐雪梅,黄敏,黄邵娟,苏涛.非直义语言加工半球效应的调节因素[J].蚌埠学院学报.2018

[8].王元元,时勘,殷融.多重匹配因素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员工-主管匹配的调节效应[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

[9].陈念劬.大学生情绪调节倾向的调节效应及影响因素[D].上海师范大学.2017

[10].郑宇杰.选择过载效应的调节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6

标签:;  ;  ;  ;  

调节效应因素论文-王天梅,周鑫雪,刘倩,陆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