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组合论文-刘梦婷,王帅帅,廖文仪,柳亦松

群落组合论文-刘梦婷,王帅帅,廖文仪,柳亦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群落组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组合益生菌,16S,rRNA,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肠道健康

群落组合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婷,王帅帅,廖文仪,柳亦松[1](2019)在《一例组合益生菌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提取目标微生物基因组DNA,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法分析,获得一例人用益生菌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及其群落组成、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差异物种及其它物种间的相关性的具体信息。结果显示,此菌群主要分属于3个菌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主要菌群,占比84.79%,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分别占7.8%、6.35%。这些菌群的主要功能有调节肠道功能,而且与宿主的脂肪代谢有很大关联,同时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等菌群可能与肠道炎症的缓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兽医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郝海钊,陈晓键[2](2019)在《红色文化遗产群落组合模式及保护利用研究——以陕北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色文化遗产分布点多面广,呈现出遗产群落的特征。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见证,其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升生活环境品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的红色文化遗产主要以单点的形式进行保护利用,出现整体保护利用状况较差、碎片化保护等问题,迫切需要从红色文化遗产群落的层面进行整体保护。首先,本文在对红色文化遗产群落概念及已有遗产群落保护利用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红色文化遗产群落应通过时间连续性和空间连续性的分析提取遗产群落的基本特定组合模式,进而提出相应的整体保护利用策略。其次,选取陕北地区为例,在对红色文化遗产群落的形成阶段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出军事转战线路型集聚区、革命根据地型集聚区、战场型集聚区叁种基本空间组合模式。最后,提出红色文化遗产结构性串接、强化组合模式的整体保护利用、不同保护利用方式的差异化应用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22期)

柳晓磊,齐钊,闫臻,徐敏,陈剑山[3](2019)在《复合微生物菌剂与氨基酸水溶肥组合施用对香蕉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和氨基酸水溶肥组合施用后香蕉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在海南省东方市开展香蕉大田试验,以组合施用复合微生物菌剂与氨基酸水溶肥为处理组,在香蕉的苗期、中期、孕蕾期各处理一次,以滴灌清水为对照组,全部处理结束30 d后进行土壤取样,测定土壤理化性状,并提取土壤DNA进行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对比研究土壤性质及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1)处理组有效地改善了土壤养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极显着上升(P<0.01);碱解氮显着增加(P<0.05);根结线虫数量显着下降(P<0.05)。(2)细菌测序结果表明,在目水平上,对照组土壤中细菌相对丰度≥2%的优势菌目在处理组土壤中都呈下降趋势;在属水平上,物种丰度≥1%的菌属中,处理组土壤的Rhodanobacter(罗丹杆菌属)、Sphingomonas(鞘氨醇单胞菌属)、Dyella(分类未定)的物种丰度都明显升高,其中Sphingomonas呈显着性升高。(3)真菌测序结果显示,处理组土壤中Colletotrichum(炭疽菌属)的丰度明显下降,但Penicillium(青霉菌属)的丰度有所升高。综上,采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和氨基酸水溶肥组合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具有明显的改良和改善作用,有利于减少香蕉的病害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1期)

唐彬童,辜彬[4](2018)在《边坡生态修复群落设计与工法组合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工程建设使得人工创面层出不穷,加上矿山遗留迹地,边坡生态修复任重道远。边坡立地条件非常复杂多变,虽然工程实践中的具体案例不少,但是缺乏对边坡生态修复普遍性规律的认识。通过大量案例资料研究,针对岩石边坡坡度、岩性、岩石风化情况叁因子将边坡立地条件概括为9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边坡生态修复群落设计与工法组合模式,并将该模式用于舟山海岛生境下的牛头山废弃矿山边坡生态修复,实际工程的检验证明研究提出的模式能够很好地为边坡生态修复工程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8年11期)

汪依妮,刘洪来,张明均,杨丰,王建立[5](2018)在《贵州岩溶山区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和生产性能对不同氮磷施肥组合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氮肥和磷肥完全交互组合方式,通过36个施肥水平组合,研究氮肥、磷肥不同施肥水平组合对贵州岩溶山区人工草地群落特征、草地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磷肥处理可以显着提高人工草地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密度,群落高度随氮肥和磷肥施肥量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群落盖度和密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施肥量的增加,草地群落多样性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随施氮肥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施磷肥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orenson相似性系数随氮肥和磷肥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牧草产量随氮肥和磷肥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逐渐升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最大值为2 623.81 kg/hm~2,牧草净产值和效益增加值在N2P4(氮肥:100.00 kg/hm~2,磷肥:150.00 kg/hm~2)施肥处理下达到最大,牧草净产值为2 311.65元/hm~2,效益增加值为948.84元/hm~2;氮肥、磷肥施肥量与牧草产量的二元肥效方程为:Y=867.68+7.67N+0.07N~2+78.39P-3.23P~2+0.15NP,得出最大牧草产量为2 651.30 kg/hm~2,此时的施肥组合为氮肥180.50 kg/hm~2、磷肥45.50 kg/hm~2;最佳效益施肥组合为施氮肥100.00 kg/hm~2、磷肥50.00 kg/hm~2。(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周璇,李玉明,丛聪,王倩倩,江恒[6](2018)在《外源腐解微生物的物种组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饲料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abuli,P)、深红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ceorubidus,S)和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T),组合构建了3种单菌剂(P、S和T)、3种两菌种复合菌剂(PT、PS和ST)及1种3菌种复合菌剂(PST),并将之添加到红壤中,监测各菌剂添加后土壤总磷脂脂肪酸(PLFAs)量、特征微生物PLFAs百分含量、土壤呼吸速率及总代谢熵的变化,旨在探明外源腐解微生物的物种组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活性的影响,进而为优化有机物分解菌剂种群配置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添加单菌剂的P、S和T处理及添加两菌种复合菌剂的PT和PS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着增加,增幅17.2%~121.6%(P<0.05)。添加外源腐解微生物后,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细菌百分含量基本稳定在79.6%~83.1%,真菌百分含量显着增加8.8%~50.6%;而放线菌百分含量除P和ST处理外,其他处理显着降低9.4%~69.8%。PLFAs数据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各外源菌剂处理与CK处理间的群落结构变异由小到大依次为:接种单菌剂的P、S和T处理,接种两菌种复合菌剂的PT、PS和ST处理,接种3菌种复合菌剂的PST处理。添加单菌剂的P、T处理以及添加两菌种复合菌剂的ST处理,在短期内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对数生长,使土壤呼吸速率的峰值分别提高48.7%、53.7%和78.7%;且外源腐解微生物组合的物种数量越多,土壤微生物进入潜伏期所需的时间越长。从外源腐解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长期影响来看,两菌种复合菌剂ST的添加使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提高28.9%,因此该处理的土壤碳矿化量增加11.1%;添加单菌剂的S处理使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显着降低32.4%,因此该处理的土壤碳矿化量仅降低7.3%;而添加两菌种复合菌剂的PS处理和3菌种复合菌剂的PST处理,在保持代谢活性不变的情况下,其土壤碳矿化量也降低5.8%~8.7%,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外源腐解微生物的添加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生长轨迹,且随外源腐解微生物组合的物种数量增多这一干扰程度越大,而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与外源腐解微生物组合的物种数量无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夏璎凡,介冬梅,李德晖,周沛芳,宋丽娜[7](2018)在《东北森林区与草原区草本植物群落植硅体组合特征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确植物群落植硅体组合之间的差异,是进行区域古植被、古气候恢复工作的必要前提。对东北地区森林区和草原区内26个草本植物群落内的植物植硅体进行了分析,从组合类型和相同类型植硅体数量两个方面对森林区和草原区的草本植物群落植硅体进行了详尽对比。根据森林区与草原区草本植物植硅体的形态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将植硅体类型分为15种,包括鞍型、齿型、帽型、哑铃型、棒型、毛发状、尖型、硅质突起、块状、扇型、边缘弯曲扁平状、硅化气孔、硅化导管、"表面硅质突起的球型"、"絮状长条型"植硅体;并从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两个角度对草本植物群落相同类型植硅体的数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森林区与草原区可产生部分相同类型植硅体,但边缘弯曲扁平状等植硅体仅见于森林区,十字型植硅体仅见于草原区。此外,森林区与草原区相同类型植硅体的数量也存在差别。通过对26个群落的植硅体组合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硅化导管等植硅体的平均百分含量在森林区和草原区相差不多,但硅质突起和硅化组织的平均百分含量在森林区和草原区有显着差异,短细胞植硅体有极显着差异。通过对26个群落植硅体组合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森林区和草原区各自内部的群落具有一定相似性,但两区彼此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根据Ic指数所指示的环境意义,森林区草本植物群落生境有较草原区草本植物群落更为寒冷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还在森林区发现了与前人工作中描述不同的表面带有硅质突起的球型植硅体,还见到了尚未在文献中发现的"絮状长条型"植硅体。(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吕纯剑,高红杰,宋永会,张羽,李晓洁[8](2018)在《潮汐流-潜流组合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潮汐流-潜流人工湿地组合的微生物群落空间分布,构建了潮汐流-潜流湿地组合实验装置对人工模拟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采用PCR-DGGE技术对组合工艺实验装置中微生物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植物(香蒲)的人工湿地组合NH_4~+-N、NO_3~--N和NO_2~--N去除率分别为70.22%、28.42%和38.30%,未种植植物的人工湿地组合NH_4~+-N、NO_3~--N和NO_2~--N去除率分别为55.15%、65.26%和61.70%.两组湿地内优势微生物种类共有44种,潮汐流单元微生物种类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小,系统内多为好氧微生物.潜流人工湿地单元微生物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上层以好氧微生物为主,中下层以缺氧和厌氧微生物为主.种植植物可以提高湿地系统中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潮汐流-潜流组合工艺在系统内实现了硝化-反硝化的组合,比一般的潜流和表面流人工湿地组合TN去除率提高了20%~30%.(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赵宁宁[9](2017)在《青藏高原东部山区坡向—群落组合对土壤生物化学特性和碳氮矿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青藏高原东部山区,存在这样有趣的山地景观:山脊将植物群落分成坡向朝南的草甸群落和坡向朝北的灌丛群落。理解这种坡向-群落组合对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对于评估全球变暖下青藏高原山区土壤碳氮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对青藏高原东部山区不同坡向-群落组合下土壤生物化学特性和碳氮矿化仍缺少足够的了解。为了探究坡向-群落组合对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我们于2011年在青藏高原东部山区(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选取两座典型山丘,探究了坡向-群落组合对土壤水热条件、p H值、土壤质地、总有机碳及其组成、全氮、微生物量碳氮、酶活性和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土壤碳矿化是在室内(18°C和25°C)培养49天测定;土壤氮矿化是采用原位培养方法测定。取得结果如下:1.在植物生长季(6月至9月),这两种群落之间的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存在显着差异:草甸群落表层土壤(0–15 cm)的日均温度比灌丛群落的高2–9°C,然而后者的土壤含水量却是前者的2–5倍。另外这两种群落下的土壤质地均为粉质壤土;灌丛群落土壤p H值和无机碳含量都显着低于草甸群落土壤的。2.超过一半的土壤总有机碳是贮存在颗粒有机碳中。灌丛群落的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碳氮比值都是显着高于草甸群落的:灌丛群落土壤的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为87.7?114.1 g kg–1和7.7?9.3 g kg–1,分别比草甸群落土壤的高63?78%和26?31%,因此前者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值是11.4–12.3,比后者的高出29–40%。虽然灌丛群落土壤的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高,但是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β–葡萄糖苷酶和脲酶活性都显著小于草甸群落土壤的。3.灌丛群落土壤总有机碳中的非纤维素糖含量是显着小于草甸群落土壤的(130mg g–1 OC对比153 mg g–1 OC);然而这两种群落下在0–15 cm土层的木质素含量却没有显着差异(平均含量为20 mg g–1 OC),只在15–30 cm土层发现灌丛群落土壤的木质素含量是显着大于草甸群落土壤的(17 mg g–1 OC对比12 mg g–1 OC)。另外与草甸群落土壤相比,灌丛群落土壤总有机碳中含有更高比例的微生物来源的非纤维素糖,而且土壤微生物分解木质素的程度也较高。4.室内培养49天后,草甸群落土壤碳矿化累积量是显着高于灌丛群落土壤的(15.0–16.2 mg C g–1 OC对比9.7–12.8 mg C g–1 OC)。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和非纤维素糖、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都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草甸群落土壤中含有较高含量的易于矿化的有机碳组分。培养温度和土层深度对于土壤碳矿化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但是培养温度和群落类型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表明与15–30 cm土层土壤相比,0–15 cm土层的土壤碳矿化对温度升高更加敏感,然而这两种群落之间的土壤碳矿化对温度升高的响应基本相似。5.在植物生长季,草甸群落土壤总氮矿化和净氮矿化速率都是显着大于灌丛群落土壤的,因此0–15 cm土层的草甸群落土壤有机氮净矿化累积量(7.1–8.7 g N m–2)比灌丛群落土壤的(3.5–3.9 g N m–2)高104–121%,0–30 cm土层的草甸群落土壤有机氮净矿化累积量(22.1–22.3 g N m–2)比灌丛群落土壤的(7.9–9.5 g N m–2)高134–178%。虽然灌丛群落土壤氮矿化速率是低于草甸群落土壤的,但是前者具有较高的无机氮含量,这是由于灌丛植物生长速率较低,因此灌丛植物吸收的土壤氮素量是小于草本植物的。这表明土壤氮矿化速率和植物吸收土壤无机氮关系的紧密程度是坡向朝北的灌丛群落小于坡向朝南的草甸群落,突出了青藏高原东部山区坡向-群落组合对这个地区的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综上所述,青藏高原坡向-群落组合导致了极其显着的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及碳氮矿化过程的异质性,强调了未来的气候变化和群落类型演变导致了预示青藏高原地区土壤碳氮循环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4-01)

巴雅尔塔,胡安别克·迪汗拜,刘海军[10](2016)在《基于功能群性状的伊犁河谷那拉提山地草甸群落组合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伊犁河谷新源县那拉提山地草甸群落割草地实验区进行调查采样,基于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组合将其划分为禾草类、豆科类和杂草类,将功能群性状划分为多度、高度、盖度和生物量,研究结果概括如下:群落尺度功能群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年际变化显着(P<0.05)。禾草类的多度、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年际变化不显着(P>0.05);杂草类的多度和高度年际变化显着(P<0.05),盖度和生物量年际变化不显着(P>0.05);豆科类的多度年际变化显着(P<0.05),高度、盖度、生物量年际变化不显着(P>0.05)。禾草类的相对高度、相对盖度、相对生物量分别显着(P<0.01)大于杂草类和豆科类的相应值,杂草类的相对多度显着(P<0.01)大于禾草类和豆科类的相对多度。禾草类SDR显着度显着(P<0.01)大于杂草类SDR和豆科类SDR;杂草类SDR显着(P<0.01)大于豆科类SDR。(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17期)

群落组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色文化遗产分布点多面广,呈现出遗产群落的特征。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见证,其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升生活环境品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的红色文化遗产主要以单点的形式进行保护利用,出现整体保护利用状况较差、碎片化保护等问题,迫切需要从红色文化遗产群落的层面进行整体保护。首先,本文在对红色文化遗产群落概念及已有遗产群落保护利用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红色文化遗产群落应通过时间连续性和空间连续性的分析提取遗产群落的基本特定组合模式,进而提出相应的整体保护利用策略。其次,选取陕北地区为例,在对红色文化遗产群落的形成阶段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出军事转战线路型集聚区、革命根据地型集聚区、战场型集聚区叁种基本空间组合模式。最后,提出红色文化遗产结构性串接、强化组合模式的整体保护利用、不同保护利用方式的差异化应用的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落组合论文参考文献

[1].刘梦婷,王帅帅,廖文仪,柳亦松.一例组合益生菌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9

[2].郝海钊,陈晓键.红色文化遗产群落组合模式及保护利用研究——以陕北地区为例[J].城市建筑.2019

[3].柳晓磊,齐钊,闫臻,徐敏,陈剑山.复合微生物菌剂与氨基酸水溶肥组合施用对香蕉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4].唐彬童,辜彬.边坡生态修复群落设计与工法组合模式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8

[5].汪依妮,刘洪来,张明均,杨丰,王建立.贵州岩溶山区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和生产性能对不同氮磷施肥组合的响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8

[6].周璇,李玉明,丛聪,王倩倩,江恒.外源腐解微生物的物种组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活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

[7].夏璎凡,介冬梅,李德晖,周沛芳,宋丽娜.东北森林区与草原区草本植物群落植硅体组合特征的对比研究[J].草业学报.2018

[8].吕纯剑,高红杰,宋永会,张羽,李晓洁.潮汐流-潜流组合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8

[9].赵宁宁.青藏高原东部山区坡向—群落组合对土壤生物化学特性和碳氮矿化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7

[10].巴雅尔塔,胡安别克·迪汗拜,刘海军.基于功能群性状的伊犁河谷那拉提山地草甸群落组合定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

标签:;  ;  ;  ;  ;  

群落组合论文-刘梦婷,王帅帅,廖文仪,柳亦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