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腰痛论文-沈录峰,肖泽埠,杜晓梅,许开英,魏星

慢性腰痛论文-沈录峰,肖泽埠,杜晓梅,许开英,魏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慢性腰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腰痛,核心稳定,任务导向,康复

慢性腰痛论文文献综述

沈录峰,肖泽埠,杜晓梅,许开英,魏星[1](2019)在《任务导向性脊柱核心稳定训练在慢性腰痛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任务导向性脊柱核心稳定训练在慢性腰痛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在该院康复医学科门诊诊断为慢性腰痛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每组40例。2组均进行运动康复治疗,A组以腰背部桥式运动为主,B组以患者腰部滚动巴氏完成指定任务的方式进行运动训练,2组均每天2次,每次10min。疗程3个月,分别于1、3个月时门诊复查,进行效果评定。结果同组治疗前后比较,2组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后A、B组比较,虽然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但B组ODI优于A组(P<0.05)。半年后电话随访,B组复发率[5.0%(2/40)]低于A组[25.0%(10/40)]。结论任务导向性脊柱核心稳定训练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慢性腰痛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21期)

陈佑学,蒋静雅,杜艳艳[2](2019)在《呼吸肌训练对女性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其对腰部姿势平衡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以核心稳定性为基础的训练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的康复上,相关研究很多,但作为核心肌重要部分的呼吸肌,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相关研究很少,国外少量的研究认为,呼吸肌功能的增强与减弱,核心区域的功能都伴随出现相应的增强和减弱,并影响呼吸肌对腰椎的稳定状态。因此,本研究在观察Power Breathe呼吸肌训练对非特异性慢性腰痛(NLBP)青年女性患者的干预效果基础上,通过测试腰部姿势平衡控制能力,探讨呼吸肌训练影响慢性腰痛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依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将30名非特异性慢性腰痛青年女性患者作为受试者,根据电脑随机数字分配法,分这30名患者随机分为叁组:即呼吸肌训练组(MIT)、渐进抗阻核心稳定肌群训练组(CST)和二者结合训练组(MIT+CST),每组10人。其中MIT组采用英国Power Breathe公司生产的Power Breathe K1呼吸肌训练仪进行吸气肌训练,具体方法为:在个体合适阻力档下,进行每组30次,每天8组,组间间歇2min的训练,频率为每周3次,每次20-30min;CST组采用Thera-Band核心稳定力量增强训练,以自主感觉劳累分级表(RPE)确定弹性阻力的强度,适宜强度为12-14。每个动作10-15次,3组,频率每周3次,每次20-30min;MIT+CST组采用每次4组吸气肌训练(方法同上),休息10分钟后再进行15 min的核心肌群稳定训练(方法同上),频率为每周3次,每次20-30min。以上叁组训练周期均为8周。所有受试者在训练前、训练后4周及训练后8周,均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ODI)评分,并测量了腰椎关节前屈和后伸的活动范围(仪器采用美国Hoggan公司Micro FET3脊柱关节活动度测量仪);最后对腰部姿势的控制进行了测试:受试者端坐于放置在Footscan压力板上的不平衡充气半球上,在快速抬起双下肢并落下时,同时记录2秒时间身体压力中心(COF)数据(比利时RSscan公司Footscan压力测试系统)。统计分析:采用SPSSStatistics1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多个因变量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及组内两两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数据均表示为均数标准差(±SD),显着性差异为P<0.05。研究结果:1.受试者一般资料情况:随机叁组组间年龄、身高、体重等均无显着性差异(均为P>0.05),表明此分组较好地控制了受试对象的选择性偏移,确保组间数据的可比性。2.叁组VAS和ODI得分结果:VAS得分方面,CST组只有0周与训练8周之间有显着性差异(4.44±1.33 vs 1.44±1.13,P<0.05),MIT组和MIT+CST组在不同时间的两两交叉对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随时间增加,分值显着性下降),而叁组之间的横向交叉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ODI得分方面,CST组和MIT组0周与训练4周(MIT:38.67±15.84 vs 19.33±12.84,P<0.05)及0周与训练8周(38.67±15.84vs 9.11±6.96,P<0.05)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MIT+CST组叁个训练时间段之间的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表现为显着性下降;但叁组之间的横向交叉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以上结果显示,MIT和MIT+CST对疼痛和腰椎障碍的减轻方面比CST具有更好的干预时间优势。3.叁组腰椎关节活动度的结果:腰椎前屈方面,叁组在8周训练后,均有显着性增加,0周与8周对比,MIT组为41.33±5.78 vs 57.44±10.85(P<0.05)、CST组为40.33±9.68 vs 51.89±8.25(P<0.05)、MIT+CST组为40.89±10.65 vs 51.22±9.13(P<0.05),而其他时间段之间以及叁组之间横向交叉比较,无显着性改变;腰椎后伸方面,MIT组从0周的15.44±3.46增加到8周的19.11±3.68(P<0.05),其他两组从叁个不同时间的两两对比,均无显着性变化,叁组之间横向交叉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MIT对慢性腰痛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无论屈伸都具有良好的效果。4.腰部姿势控制测试结果:在腰部姿势控制实验中,叁组的COF在X轴上(COF的左右摆动,单位:mm)的变化为,除CST组在训练8周后显着下降外(从0周的32.00±10.74降低为8周的16.67±3.77,P<0.05),其他两组训练前后无显着差别;叁组的COF在Y轴上(单位:mm)的变化为,叁组训练4周和8周后均显着性降低COF的前后摆动,其中MIT组由0周的85.00±29.20,降低为4周的59.33±14.90,再到8周的51.56±12.13,CST组由0周的81.11±32.06,降低为4周的56.78±26.70,再到8周的47.89±21.60,MIT+CST组由0周的85.44±34.93,降低为4周的55.44±25.87,再到8周的44.56±14.97;叁组之间的横向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叁种训练方法均能提高腰部的姿势平衡能力,CST训练方法可能控制的更全面。研究结论:呼吸肌训练、核心稳定肌群训练及两者相结合训练方法均能使青年女性NLBP患者的疼痛及活动障碍程度明显减轻,并能增加腰椎关节活动度,其中呼吸肌训练及结合训练具有更好的干预优势;叁种训练方法均能提高青年女性NLBP患者的腰部姿势的平衡控制能力,核心稳定肌群训练方法可能控制的更全面。(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邱博凡,吴晶晶[3](2019)在《小针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慢性腰痛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小针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诊断为慢性腰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干预措施为小针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照组为单纯小针刀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量表进行评估进行评定,并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VAS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组内与组间VAS与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小针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以及单纯小针刀治疗慢性腰痛均有疗效,而配合核心肌群训练疗效优于单纯小针刀治疗。(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王宁,李丽,丁懿,许强强,张家鹏[4](2019)在《体外冲击波治疗对慢性腰痛病人疼痛、功能障碍和抑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腰痛是一种日常生活中除头痛外最常见的疼痛疾病,世界上大约8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腰痛~([1])。临床上急性腰痛通常是指症状持续小于12周,慢性腰痛是指症状持续大于12周。慢性腰痛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汪敏加,税晓平,王国瀚,罗毅,王纯[5](2019)在《慢性腰痛患者髋关节周围肌群肌力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髋关节周围肌群作为常常被忽略的核心肌群,对于腰椎稳定性和整体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的探讨慢性腰痛(CLBP)患者髋关节周围肌群肌力的特征,以期为CLBP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4年3—12月在成都市武侯区菊乐路周边社区和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招募CLBP患者64例(CLBP组)、无腰痛者29例(对照组)。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Contrex System-Top 1000)测定两组髋关节各方向的等速肌力,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价CLBP组的疼痛程度。比较CLBP组和对照组,以及CLBP组不同疼痛程度患者的髋关节周围肌群的等速肌力。结果 CLBP组左侧相对髋外展力矩(ABPT/BW)、髋屈伸力矩比(FPT/EPT)和右侧FPT/EPT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VAS评分,CLBP组被评价为轻度和中度疼痛者分别为44例(68.8%)、20例(31.2%)。轻度疼痛患者的左侧相对屈髋力矩(FPT/BW)、相对伸髋力矩(EPT/BW)和右侧ABPT/BW高于中度疼痛患者(P<0.05)。结论髋关节肌群外展肌力下降是CLBP患者的一个特征;症状的严重程度会影响CLBP患者髋关节屈伸和外展的肌肉力量,且症状较重者肌力下降明显。建议关注中重度疼痛患者的髋关节屈伸和外展方向的肌力情况;髋关节外展肌力可作为CLBP临床诊断和康复疗效评估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22期)

王微晶,石含英,颜如冰,胡青,曹英[6](2019)在《慢性腰痛患者躯体症状负担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躯体症状负担与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躯体症状量表-8(SSS-8)进行躯体症状负担的量化评测,采用2条目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2)进行抑郁症状的量化评测,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进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量化评测。对SSS-8评分与PHQ-2评分和EQ-5D评分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统计并对比不同分度SSS-8评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EQ-5D评分的相关因素,以验证躯体症状(SSS-8评分)是否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EQ-5D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不同SSS-8分度患者PHQ-2、EQ-5D评分之间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SS-8分度与PHQ-2评分呈正相关(r=0.572,P<0.001),与EQ-5D评分呈负相关(r=-0.814,P<0.001)。不同性别和体质量指数患者的SSS-8分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是否吸烟、婚姻状态、教育状态、是否规律锻炼、合并疾病种类、是否合并慢性膝部疼痛、不同程度VAS评分等患者的SSS-8分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SSS-8评分为Ⅰ-Ⅱ度、VAS评分>4分、合并疾病种类≥2种,是影响EQ-5D评分降低的风险因素;规律锻炼是EQ-5D评分降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躯体症状是影响慢性腰痛患者生活质量的风险因素,临床应注意对躯体症状的评估,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李林孩,张海,叶红禹,马建安[7](2019)在《肌骨超声引导下精准针刀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疗效及对远期腰椎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主要是由腰椎关节突关节所致,占慢性腰痛的15%~40%~([1-2])。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等~([3])。本文研究探讨肌骨超声引导下精准针刀对腰椎(本文来源于《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张胜利[8](2019)在《核心力量训练对慢性腰痛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核心力量训练对慢性腰痛(CLBP)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表法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64例CLBP患者分为核心力量训练组(研究组)与常规干预组(对照组),每组32例。于治疗前及治疗1、2、3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腰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观察患者腰痛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核心区肌力及功能障碍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差异。结果治疗1、2、3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核心区肌力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ODI各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力量训练有助于进一步改善CLBP患者腰痛情况、核心区肌力和功能障碍程度。(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许志强,林丕鹏,王乐[9](2019)在《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慢性腰痛的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悬吊运动训练(SET)治疗慢性腰痛的疗效。方法招募年龄在41~50岁的健康无腰痛受试者15名为健康组,慢性腰痛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试验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接受常规治疗+SET核心控制训练。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受试者竖脊肌屈曲-放松比值(FR)、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功能障碍程度(RMQ)、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关节活动度(ROM)。并将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治疗3周后,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竖脊肌FR值较治疗前均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3周后竖脊肌FR比值较对照组提高更显着(P<0.01),更接近健康组。②对照组和治疗组ODI评分、RMQ评分、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3周后ODI评分、RMQ评分、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着(P<0.01)。③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腰椎各方向ROM较治疗前均显着增大(P<0.05);治疗组治疗3周后腰椎各方向ROM较对照组增大更显着(P<0.05),更接近健康组。结论 SET核心控制训练作为腰痛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得到认可,结合竖脊肌FR比值比较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治疗效果,而竖脊肌的屈曲-放松现象是一种简单及相对精确的评价指标,可以在临床中作为判断慢性腰痛的诊断方法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张珊珊,吴文,韩秀兰,李婷婷,孙一津[10](2019)在《慢性腰痛患者深层多裂肌EMG信号时频特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系统结合丝电极观察慢性腰痛(cLBP)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腰部深层多裂肌的肌电活动,比较二者的EMG信号时域和频域特征,探讨腰痛深层多裂肌功能状态变化。方法:选取22例cLBP患者(10男12女)和30例健康对照者(15男15女)采用一次性无菌针头导入不锈钢丝电极(直径0.16mm)至L4水平深层多裂肌后完成改良BST动作,采集多裂肌最大随意收缩时的EMG信号,比较两组平均肌电值(AEMG)、均方根值(RMS)、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及其频率的特征差异。结果:cLBP腰部深层多裂肌EMG信号时域指标AEMG、RMS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频域指标MF、MP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Fs、MPFs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0.001)。结论:最大等长收缩运动中,cLBP患者腰部深层多裂肌电活动异常,可能是持续疼痛刺激引起多裂肌募集能力降低,耐力代偿性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慢性腰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以核心稳定性为基础的训练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的康复上,相关研究很多,但作为核心肌重要部分的呼吸肌,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相关研究很少,国外少量的研究认为,呼吸肌功能的增强与减弱,核心区域的功能都伴随出现相应的增强和减弱,并影响呼吸肌对腰椎的稳定状态。因此,本研究在观察Power Breathe呼吸肌训练对非特异性慢性腰痛(NLBP)青年女性患者的干预效果基础上,通过测试腰部姿势平衡控制能力,探讨呼吸肌训练影响慢性腰痛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依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将30名非特异性慢性腰痛青年女性患者作为受试者,根据电脑随机数字分配法,分这30名患者随机分为叁组:即呼吸肌训练组(MIT)、渐进抗阻核心稳定肌群训练组(CST)和二者结合训练组(MIT+CST),每组10人。其中MIT组采用英国Power Breathe公司生产的Power Breathe K1呼吸肌训练仪进行吸气肌训练,具体方法为:在个体合适阻力档下,进行每组30次,每天8组,组间间歇2min的训练,频率为每周3次,每次20-30min;CST组采用Thera-Band核心稳定力量增强训练,以自主感觉劳累分级表(RPE)确定弹性阻力的强度,适宜强度为12-14。每个动作10-15次,3组,频率每周3次,每次20-30min;MIT+CST组采用每次4组吸气肌训练(方法同上),休息10分钟后再进行15 min的核心肌群稳定训练(方法同上),频率为每周3次,每次20-30min。以上叁组训练周期均为8周。所有受试者在训练前、训练后4周及训练后8周,均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ODI)评分,并测量了腰椎关节前屈和后伸的活动范围(仪器采用美国Hoggan公司Micro FET3脊柱关节活动度测量仪);最后对腰部姿势的控制进行了测试:受试者端坐于放置在Footscan压力板上的不平衡充气半球上,在快速抬起双下肢并落下时,同时记录2秒时间身体压力中心(COF)数据(比利时RSscan公司Footscan压力测试系统)。统计分析:采用SPSSStatistics1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多个因变量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及组内两两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数据均表示为均数标准差(±SD),显着性差异为P<0.05。研究结果:1.受试者一般资料情况:随机叁组组间年龄、身高、体重等均无显着性差异(均为P>0.05),表明此分组较好地控制了受试对象的选择性偏移,确保组间数据的可比性。2.叁组VAS和ODI得分结果:VAS得分方面,CST组只有0周与训练8周之间有显着性差异(4.44±1.33 vs 1.44±1.13,P<0.05),MIT组和MIT+CST组在不同时间的两两交叉对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随时间增加,分值显着性下降),而叁组之间的横向交叉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ODI得分方面,CST组和MIT组0周与训练4周(MIT:38.67±15.84 vs 19.33±12.84,P<0.05)及0周与训练8周(38.67±15.84vs 9.11±6.96,P<0.05)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MIT+CST组叁个训练时间段之间的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表现为显着性下降;但叁组之间的横向交叉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以上结果显示,MIT和MIT+CST对疼痛和腰椎障碍的减轻方面比CST具有更好的干预时间优势。3.叁组腰椎关节活动度的结果:腰椎前屈方面,叁组在8周训练后,均有显着性增加,0周与8周对比,MIT组为41.33±5.78 vs 57.44±10.85(P<0.05)、CST组为40.33±9.68 vs 51.89±8.25(P<0.05)、MIT+CST组为40.89±10.65 vs 51.22±9.13(P<0.05),而其他时间段之间以及叁组之间横向交叉比较,无显着性改变;腰椎后伸方面,MIT组从0周的15.44±3.46增加到8周的19.11±3.68(P<0.05),其他两组从叁个不同时间的两两对比,均无显着性变化,叁组之间横向交叉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MIT对慢性腰痛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无论屈伸都具有良好的效果。4.腰部姿势控制测试结果:在腰部姿势控制实验中,叁组的COF在X轴上(COF的左右摆动,单位:mm)的变化为,除CST组在训练8周后显着下降外(从0周的32.00±10.74降低为8周的16.67±3.77,P<0.05),其他两组训练前后无显着差别;叁组的COF在Y轴上(单位:mm)的变化为,叁组训练4周和8周后均显着性降低COF的前后摆动,其中MIT组由0周的85.00±29.20,降低为4周的59.33±14.90,再到8周的51.56±12.13,CST组由0周的81.11±32.06,降低为4周的56.78±26.70,再到8周的47.89±21.60,MIT+CST组由0周的85.44±34.93,降低为4周的55.44±25.87,再到8周的44.56±14.97;叁组之间的横向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叁种训练方法均能提高腰部的姿势平衡能力,CST训练方法可能控制的更全面。研究结论:呼吸肌训练、核心稳定肌群训练及两者相结合训练方法均能使青年女性NLBP患者的疼痛及活动障碍程度明显减轻,并能增加腰椎关节活动度,其中呼吸肌训练及结合训练具有更好的干预优势;叁种训练方法均能提高青年女性NLBP患者的腰部姿势的平衡控制能力,核心稳定肌群训练方法可能控制的更全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慢性腰痛论文参考文献

[1].沈录峰,肖泽埠,杜晓梅,许开英,魏星.任务导向性脊柱核心稳定训练在慢性腰痛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9

[2].陈佑学,蒋静雅,杜艳艳.呼吸肌训练对女性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其对腰部姿势平衡能力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邱博凡,吴晶晶.小针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慢性腰痛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9

[4].王宁,李丽,丁懿,许强强,张家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慢性腰痛病人疼痛、功能障碍和抑郁的影响[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9

[5].汪敏加,税晓平,王国瀚,罗毅,王纯.慢性腰痛患者髋关节周围肌群肌力特征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

[6].王微晶,石含英,颜如冰,胡青,曹英.慢性腰痛患者躯体症状负担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J].颈腰痛杂志.2019

[7].李林孩,张海,叶红禹,马建安.肌骨超声引导下精准针刀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疗效及对远期腰椎功能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8].张胜利.核心力量训练对慢性腰痛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9

[9].许志强,林丕鹏,王乐.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慢性腰痛的疗效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9

[10].张珊珊,吴文,韩秀兰,李婷婷,孙一津.慢性腰痛患者深层多裂肌EMG信号时频特征变化[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

标签:;  ;  ;  ;  

慢性腰痛论文-沈录峰,肖泽埠,杜晓梅,许开英,魏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