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青属论文-顾君宇

香青属论文-顾君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香青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香青属,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序列特征

香青属论文文献综述

顾君宇[1](2019)在《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香青属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青属(Anaphalis DC)是菊科(Asteraceae/Compositae)鼠麴草族(Gnaphalieae)的一个大属,约有11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泛喜马拉雅地区为分布中心,少数分布于欧洲和北美。香青属属下类群多,叶形、头状花序、小花等形态性状变异非常复杂,在属下种间以及与近缘属之间性状存在交叉现象,且多数种类在形态上表现出多型性现象,存在杂交以及多倍化现象,其属内种间以及与近缘属间的系统学关系一直备受争议。植物叶绿体具有基因组较小,但包含大量的遗传信息;易提取分离;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明显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物种系统发育研究。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香青属61个类群(隶属于47种)和3个拟鼠麴草属物种进行二代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注释所有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对其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和细胞核基因序列(ITS、ETS)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特征探究了香青属属下类群间及与近缘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53个香青属类群和3个拟鼠麴草属类群的完整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以及8个不完整的香青属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对53个完整的香青属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分析,香青属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为典型的四联体结构,总长度在151082-153361bp之间,其中,大单拷贝区(LSC)长度大小为83306-85102bp,小单拷贝区(SSC)长度大小为18046-18571bp,反向重复区(IR)长度大小为24831-24928bp。共注释132个基因(蛋白编码基因87个,tRNA基因37个,rRNA基因8个),其中A.aureopunctata、A.szechuanensis和A.bicolor等34个类群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中缺少一个tRNA基因trnT-GGU,共含有131个基因。香青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GC含量均为37.1%-37.2%。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53个香青属叶绿体基因组共检测出3670个SSR位点,其中以单核苷酸重复数量最多,其次是四核苷酸和叁核苷酸重复,只有A.busua、A.virgata等少数物种中含有六核苷酸重复。2.使用mVISTA对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香青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较为保守,共筛选出9个变异程度较大的区域,这些差异较大的区域全部位于分布在两个单拷贝区的基因间区,包含丰富的信息位点,可以为香青属的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对叶绿体基因组IR区收缩和扩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香青属内物种IR区边界差异高度保守。香青属叶绿体基因组长度的差异与IR区的收缩和扩张关系不大,主要是受LSC区域长度的影响。3.利用最大似然法(ML)和最大简约法(MP),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和两个细胞核基因序列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在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中,Anaphalis被分成两支,第一支包括A.subdecurrens、A.margaritacea、A.royaleana、A.nubigna、A.hellwigii、A.contorta、A.racemifera、A.tenella、A.cavei、A.busua、A.nepalensis、A.acutifolia、A.triplinervis、A.virgata、A.roseo-alba和A.aurora等物种(ML_(BS)=99%,MP_(BS)=100%),第二支包括其余大部分香青属物种(ML_(BS)=100%,MP_(BS)=100%)。与第二支相比,第一支中的香青属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均有trnT-GGU基因;且ycf3和ycf2基因中存在6bp的缺失、以及在ndhF基因中存在9bp的插入。与形态特征相一致的是,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构成的系统发育树中第一支包含的香青属物种的瘦果表面微形态特征均为网纹+横棒状突起型,花序托为蜂窝状,叶片基部沿茎不下延。第二支香青属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的trnT-GGU基因丢失,且瘦果微表面形态特征为舌状突起型,花序托具繸状突起,叶片基部沿茎下延。在基于核基因ITS和ETS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香青属物种也被分为两个大支,其中A.cavei、A.contorta、A.tenella、A.busua聚在一支上,并与A.aureopunctata、A.sinica、A.contortiformis等形成姐妹类群,但在叶绿体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A.cavei、A.contorta、A.tenella、A.busua聚在一起(ML_(BS)=100%,MP_(BS)=100%)并与A.margaritacea、A.triplinervis、A.hellwigii等聚在第一支上。在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和nrITS+nrETS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皆存在香青属与Helichrysum和Pseudognaphalium嵌套的现象,因此不支持香青属为单系群。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基于nrITS和nrET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相比,前者属于母系遗传,且与形态特征相符合,更能真实的反映香青属的系统学关系,而香青属在进化过程中存在较广泛的种间杂交及多倍化等现象,导致基于核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物种之间的关系较为混乱。4.结合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形态性状特征,我们建议将香青属分为两个亚属,分别以珠光香青A.margaritacea和香青A.sinica作为代表。亚属I包括第一支中的物种,其叶绿体基因组含有trnT-GGU基因,但与其他菊科植物相比该基因存在9bp的缺失和6bp的插入,且瘦果表面特征为具网纹+横棒状突起型,花托为蜂窝状,叶基不下延;亚属II包括第二支中的物种,其叶绿体基因组中trnT-GGU基因丢失,且瘦果表面特征为具有舌状突起型,花托具繸状突起,叶基下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许雪敏[2](2017)在《泛喜马拉雅地区香青属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青属Anaphalis DC.隶属菊科Compositae/Asteraceae鼠麴草族Gnaphalieae,约有110种,是亚洲鼠麹草族最大的属。泛喜马拉雅地区指喜马拉雅山及其邻近地区,是一个自然的植物地理单元,是研究植物分类与系统进化的热点地区。该地区是香青属物种多样化最丰富的地区,分布的香青属物种占其总数的60-70%。香青属属下类群数量多,种间性状存在交叉现象,不易划分,种间界限模糊不清,是菊科系统学研究的难点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泛喜马拉雅地区的香青属植物的文献及标本进行统计整理和研究考证,旨在摸清该地区香青属的种类和地理分布,结合香青属瘦果表面微形态特征以及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探讨属下种间以及该属与近缘属之间的系统学关系,为世界范围内的香青属研究和鼠麴草族植物的系统学研究以及泛喜马拉雅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依据。1.香青属瘦果表面微形态特征研究本研究通过对香青属29个类群的瘦果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电镜扫描观察,比较瘦果的形状、大小,表皮细胞的排列方式、外壁纹饰及上表皮蜡质发育程度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瘦果表面微形态特征在种间差别明显,根据瘦果表面纹饰的不同,可以将香青属分为两种类型:Ⅰ.网纹+横棒状突起型,包括珠光系的A.margaritacea和A.margaritacea var.angustifolia,蛛毛系的A.busua以及球苞系的所有种类;Ⅱ.舌状突起型,包括珠光系的A.contortiformis、香青系、亚灌木系、淡黄系、木根系、和污毛系的所有种类。瘦果表面微形态特征在传统划分的香青属属下分类系统的不同的组和系之间存在交叉现象,但基本符合“系”级水平的划分。2.分子系统学研究本研究对72个香青属分类群的叶绿体基因(cpDNA)片段psbA-trnH、trnLF和rpl32-trnL以及核基因(nrDNA)ITS进行扩增测序,结合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从分子水平上探讨香青属与近缘属以及香青属属下的系统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不支持香青属是单系群。用叶绿体基因(psbAtrnH+trnL-F+rpl32-trnL)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中,香青属物种被分为两支,一支包括A.margaritacea,A.nepalensis和A.triplinervis,另一支包括大部分的香青属物种;用ITS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香青属物种也分别聚集在两个大的进化支内,一支包括A.margaritacea,A.nepalensis,A.triplinervis,A.porphyrolepis,A.virgata和A.adnata,另一支包括大部分的香青属物种;在两种基因构建的系统树中,两支香青属物种都嵌套在拟蜡菊属Helichrysum内。2)在ITS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中A.adnata与A.margaritacea,A.nepalensis,A.triplinervis,A.porphyrolepis,A.virgata聚为一支,且具有很高的支持率(BSML=96%,PP=1),因此不支持Flora of China中将A.adnata转移到拟鼠麴草属Pseudognaphalium的处理。3)香青属与Helichrysum和Pseudognaphalium关系很近。4)用cpDNA构建的系统学关系与用nrDNA构建的系统学关系在各分支内种间存在不一致现象。3.泛喜马拉雅地区香青属分类学研究通过对泛喜马拉雅地区涉及的各地区植物志、植物名录、相关网站、专着、物种的原始文献等的广泛查阅、收集和考证以及对7100多份标本的统计、分析和研究,确定了泛喜马拉雅地区香青属植物的名录,该地区共有香青属植物66种21变种;根据查阅的标本明确了该地区每个香青属物种的地理分布,并进行了标本引证;首次对宏观形态和微观形态性状分析、比较,编制了该地区香青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本研究宏观形态学、微观形态学以及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结果都支持将香青属分为两组:Ⅰ.叶基不下延组,包括珠光系Ser.Margaripes(DC.)Boiss.和球苞系Ser.Nepalenses Ling;Ⅱ.叶基下延组,包括拟鼠麹亚属Subgen.Gnaphaliops Ling的A.bulleyana以及蛛毛系Ser.Busuae Ling、帚枝系Ser.Virgatae Boriss.、香青系Ser.Sinicae Ling、锐叶系Ser.Oxyphyllae Ling、亚灌木系Ser.Suffruticosae Ling、木根系Ser.Xylorhizae Ling、污毛系Ser.Pannosae Ling、淡黄系Ser.Flavescentes Ling,与传统划分不一致。叶基不下延的A.margaritacea,A.nepalensis,A.triplinervis和A.acutifolia系统学关系近,在分子系统学研究中聚为一支,且瘦果表面都具有网纹和横棒状突起;本研究涉及的叶基下延的类群系统学关系近,在分子系统学研究中聚为一支,且瘦果表面都具舌状突起。(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张燕梅[3](2009)在《中国香青属植物系统分类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青属Anaphalis DC.隶属于菊科旋覆花族鼠麴草亚族,与近缘属间界限混乱,属下类群数量多,性状复杂且系统关系不明确,起源问题也存在争议,是菊科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难点之一。本研究首次对我国香青属植物进行宏观形态特征、解剖结构特征、微形态特征以及分子系统学等方面的综合系统学研究,初步探索能够用于香青属系统学研究的分类学性状以及探讨香青属属下类群的系统学关系。宏观形态学、解剖学和微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性状特征在香青属下不同等级的类群中具有不同的分类学价值;支持《中国植物志》中把香青属划分为拟鼠麯亚属subgen.Gnaphaliops和香青亚属subgen.Anaphalis以及香青亚属下划分为珠光组sect.Anaphalis和球苞组sect.Margaripes两个组的划分方法,但拟鼠麯亚属并不是香青属的原始类群。分子系统学研究主要对香青属3个种进行ITS全序列测定,并结合已发表的香青属和近缘属的13个类群,对香青属属下类群及其与近缘属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植物志》属于香青属球苞组球苞系的Anaphalis nepalensis和A.triplinerv&聚为一支;香青系的A.sinica和珠光系的A.margaritacea聚为一支,自展支持率为99%,采自云南和河南洛阳的珠光组香青系的A.aureo-punctata聚为一支,自展支持率为100%,说明地域差异并没有导致类群的基因序列的改变;新西兰香青属Anaphalis trinervis与A.subrigida关系较近,但和香青属的其他类群关系较远,分支上和蜡菊属Helichrysum的两个种H.bellidioides和H.alpinum关系较近,但自展支持率不到50%,因此不支持把H.bellidioides归于Anaphalis的观点;支持《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中Anaphalis比Gnaphalium进化的观点。从系统分析的结果来看,中国香青属下各类群的划分与根据形态特征划分的结果一致,说明ITS序列在香青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中能够作为分类证据。最后在查阅大量标本、性状分析及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香青属作出了系统排列,确认中国香青属植物为55种,28变种,归并了2个变种,并编制出了分种检索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9-05-10)

张燕梅,朱世新,李家美,李秋波,谷志云[4](2008)在《香青属(Anaphalis)植物的叶片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香青属Anaphalis所有两亚属、两组以及8个系,共19个种1个变种的叶片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青属属下不同亚属和不同系之间叶片形态特征具有一定差异,而叶形、叶缘和叶脉特征在种间存在交叉;拟鼠麴亚属的单型种粘毛香青的维管束特征不同于香青亚属;在香青亚属中,球苞组3个系代表种的叶片木质化程度比珠光组4个系代表植物为高;珠光组的香青系和球苞组代表植物叶片的维管束两侧至表皮细胞之间,具有厚壁细胞或厚角细胞.(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陈艺林,林余霖[5](2003)在《西藏香青属一新种——竞生香青》一文中研究指出竞生香青AnaphalisyangiiY .L .Chen&Y .L .Lin外形近似灰叶香青A .spodiophyllaLing&Y .L .Chen ,主要的区别是叶较厚 ,宽椭圆形或近圆形 ,两面被淡黄灰色绵毛 ,中脉在背面明显突起 ,头状花序少数密集成宽 1 5 - 3cm的复伞房花序 ,总花序梗常不分枝。(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香青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香青属Anaphalis DC.隶属菊科Compositae/Asteraceae鼠麴草族Gnaphalieae,约有110种,是亚洲鼠麹草族最大的属。泛喜马拉雅地区指喜马拉雅山及其邻近地区,是一个自然的植物地理单元,是研究植物分类与系统进化的热点地区。该地区是香青属物种多样化最丰富的地区,分布的香青属物种占其总数的60-70%。香青属属下类群数量多,种间性状存在交叉现象,不易划分,种间界限模糊不清,是菊科系统学研究的难点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泛喜马拉雅地区的香青属植物的文献及标本进行统计整理和研究考证,旨在摸清该地区香青属的种类和地理分布,结合香青属瘦果表面微形态特征以及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探讨属下种间以及该属与近缘属之间的系统学关系,为世界范围内的香青属研究和鼠麴草族植物的系统学研究以及泛喜马拉雅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依据。1.香青属瘦果表面微形态特征研究本研究通过对香青属29个类群的瘦果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电镜扫描观察,比较瘦果的形状、大小,表皮细胞的排列方式、外壁纹饰及上表皮蜡质发育程度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瘦果表面微形态特征在种间差别明显,根据瘦果表面纹饰的不同,可以将香青属分为两种类型:Ⅰ.网纹+横棒状突起型,包括珠光系的A.margaritacea和A.margaritacea var.angustifolia,蛛毛系的A.busua以及球苞系的所有种类;Ⅱ.舌状突起型,包括珠光系的A.contortiformis、香青系、亚灌木系、淡黄系、木根系、和污毛系的所有种类。瘦果表面微形态特征在传统划分的香青属属下分类系统的不同的组和系之间存在交叉现象,但基本符合“系”级水平的划分。2.分子系统学研究本研究对72个香青属分类群的叶绿体基因(cpDNA)片段psbA-trnH、trnLF和rpl32-trnL以及核基因(nrDNA)ITS进行扩增测序,结合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从分子水平上探讨香青属与近缘属以及香青属属下的系统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不支持香青属是单系群。用叶绿体基因(psbAtrnH+trnL-F+rpl32-trnL)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中,香青属物种被分为两支,一支包括A.margaritacea,A.nepalensis和A.triplinervis,另一支包括大部分的香青属物种;用ITS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香青属物种也分别聚集在两个大的进化支内,一支包括A.margaritacea,A.nepalensis,A.triplinervis,A.porphyrolepis,A.virgata和A.adnata,另一支包括大部分的香青属物种;在两种基因构建的系统树中,两支香青属物种都嵌套在拟蜡菊属Helichrysum内。2)在ITS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中A.adnata与A.margaritacea,A.nepalensis,A.triplinervis,A.porphyrolepis,A.virgata聚为一支,且具有很高的支持率(BSML=96%,PP=1),因此不支持Flora of China中将A.adnata转移到拟鼠麴草属Pseudognaphalium的处理。3)香青属与Helichrysum和Pseudognaphalium关系很近。4)用cpDNA构建的系统学关系与用nrDNA构建的系统学关系在各分支内种间存在不一致现象。3.泛喜马拉雅地区香青属分类学研究通过对泛喜马拉雅地区涉及的各地区植物志、植物名录、相关网站、专着、物种的原始文献等的广泛查阅、收集和考证以及对7100多份标本的统计、分析和研究,确定了泛喜马拉雅地区香青属植物的名录,该地区共有香青属植物66种21变种;根据查阅的标本明确了该地区每个香青属物种的地理分布,并进行了标本引证;首次对宏观形态和微观形态性状分析、比较,编制了该地区香青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本研究宏观形态学、微观形态学以及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结果都支持将香青属分为两组:Ⅰ.叶基不下延组,包括珠光系Ser.Margaripes(DC.)Boiss.和球苞系Ser.Nepalenses Ling;Ⅱ.叶基下延组,包括拟鼠麹亚属Subgen.Gnaphaliops Ling的A.bulleyana以及蛛毛系Ser.Busuae Ling、帚枝系Ser.Virgatae Boriss.、香青系Ser.Sinicae Ling、锐叶系Ser.Oxyphyllae Ling、亚灌木系Ser.Suffruticosae Ling、木根系Ser.Xylorhizae Ling、污毛系Ser.Pannosae Ling、淡黄系Ser.Flavescentes Ling,与传统划分不一致。叶基不下延的A.margaritacea,A.nepalensis,A.triplinervis和A.acutifolia系统学关系近,在分子系统学研究中聚为一支,且瘦果表面都具有网纹和横棒状突起;本研究涉及的叶基下延的类群系统学关系近,在分子系统学研究中聚为一支,且瘦果表面都具舌状突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香青属论文参考文献

[1].顾君宇.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香青属分子系统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9

[2].许雪敏.泛喜马拉雅地区香青属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7

[3].张燕梅.中国香青属植物系统分类学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09

[4].张燕梅,朱世新,李家美,李秋波,谷志云.香青属(Anaphalis)植物的叶片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

[5].陈艺林,林余霖.西藏香青属一新种——竞生香青[J].植物分类学报.2003

标签:;  ;  ;  ;  

香青属论文-顾君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