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继承论文-刘晶

抽象继承论文-刘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抽象继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冯友兰,张岱年,方克立,中国传统文化

抽象继承论文文献综述

刘晶[1](2019)在《从“抽象继承法”到“马魂、中体、西用”——冯友兰、张岱年、方克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学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当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都无法正确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之路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锁定在文化创新上。从冯友兰"抽象继承法"到张岱年"综合创新"再到方克立"马魂、中体、西用",都表明了中国当代学者在传统文化创新之路上所做的探索和努力。(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9年06期)

张昊雷[2](2018)在《抽象继承与具体还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之维》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道德相契合,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和着力点。那么如何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文章以爱国这一中华传统道德为例,从抽象继承和具体还原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问题,即抽象继承爱国传统中具有"古今通理"意义的合理内核,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现代价值转换,最终落实于具体的"尽伦尽职"实践活动中。(本文来源于《继续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乔清举[3](2018)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哲学界对于冯友兰“抽象继承法”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抽象继承法是冯友兰先生提出的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然而,由于受教条主义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提出之际,学者们未能理解冯先生提出抽象继承法旨在复活中国哲学史的深层意图,人为地将抽象继承与批判继承对立起来,给予了严厉的批判。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冯友兰在"文革"期间的某些缘故,抽象继承法再次遭到批判。(本文来源于《儒学与文明》期刊2018年00期)

张灵馨[4](2017)在《20世纪50年代“抽象继承法”讨论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冯友兰对于如何继承中国传统哲学遗产提出了抽象继承法。冯友兰认为,对待传统哲学遗产应当主要继承它的抽象意义或一般意义,随着时代改变,传统哲学遗产中命题的具体意义已然不在,但命题的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可以进行分离,利用这样的方法,通过继承命题的抽象意义可以更好地继承传统哲学遗产。而同时代的学者如关锋、胡绳、艾思奇等则是站在批判继承的立场上,从不同侧面利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批判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学者们围绕中国传统哲学遗产到底该不该继承、怎样继承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学术论战,这场论战影响深远。(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宋晓华[5](2013)在《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抽象继承和具体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的古诗文教学存在着偏重词、语法而忽略内容的倾向。尽管一些文言字词、语法的教学也带有些许现代教学的痕迹,但毕竟与当下的语文现代教学的精神差别很大。更有甚者,现在不少教师搬出了"重背默、少讲解"的古代教学模式,这就与现代语文教学精神的距离更加远了。我们现在很重视语文教(本文来源于《现代教学》期刊2013年11期)

李祖鹏,陆丽娟[6](2013)在《李安电影中东方文化的抽象继承》一文中研究指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第85届奥斯卡大获成功,让中西方电影人和评论家再次看到了东方文化的根源,然而这种根源是以抽象性的继承方式表现出来的。从《卧虎藏龙》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在当今中国消费社会和商业背景下,以东方文化中的侠、东方梦和写意形式的立意点,重新诠释了电影的文化价值。(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10期)

高秀昌[7](2013)在《回望56年前的一桩学术公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哲学史界围绕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展开了讨论。期间,冯友兰先生提出了“抽象继承法”,并由此引发了一桩历史公案。 “抽象继承法”的提出 1956年后的冯友兰感受到,在当时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中,“对中国古代哲学似乎是(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3-07-08)

俞吾金[8](2013)在《如何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遗产?——从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如何继承中国传统哲学遗产的问题上,中国学术界一直在两个极端——虚无主义和偶像主义——之间滑动。冯友兰先生于1957年提出的所谓"抽象继承法"试图走出这两个极端。我们的研究表明,尽管他提出这种方法的动机是好的,但这种方法仍然是缺乏理据的。合理地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遗产,不仅需要在本体论层面上做出新的思索,也需要超越抽象继承法,重构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陈卫平[9](2013)在《“抽象继承法”蕴涵的问题:传统哲学何以具有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是对日丹诺夫的教条主义哲学史定义的质疑;然而,值得重视的是,"抽象继承法"所蕴含的问题,即传统哲学何以具有当代价值。贺麟等人在当时对此作了初步探讨,但被关峰予以否定。实际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一些思想家认为传统与现代具有互补性;马克思、恩格斯更以历史的辩证法论证了这一点。他们的观点对于我们回答传统哲学何以具有当代价值具有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马振江[10](2013)在《批判继承、抽象继承与综合创新——略论党的传统文化继承观的实践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涉及到一个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方法论问题。从具有启蒙意义的批判继承法,到整体理解重新阐释经典的抽象继承法,再到具有包容性、反思性与实践性的综合创新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继承观走过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本文来源于《理论视野》期刊2013年04期)

抽象继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道德相契合,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和着力点。那么如何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文章以爱国这一中华传统道德为例,从抽象继承和具体还原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问题,即抽象继承爱国传统中具有"古今通理"意义的合理内核,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现代价值转换,最终落实于具体的"尽伦尽职"实践活动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抽象继承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晶.从“抽象继承法”到“马魂、中体、西用”——冯友兰、张岱年、方克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探索[J].社会科学家.2019

[2].张昊雷.抽象继承与具体还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之维[J].继续教育研究.2018

[3].乔清举.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哲学界对于冯友兰“抽象继承法”的批判[J].儒学与文明.2018

[4].张灵馨.20世纪50年代“抽象继承法”讨论的再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

[5].宋晓华.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抽象继承和具体传承[J].现代教学.2013

[6].李祖鹏,陆丽娟.李安电影中东方文化的抽象继承[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高秀昌.回望56年前的一桩学术公案[N].北京日报.2013

[8].俞吾金.如何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遗产?——从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说起[J].社会科学.2013

[9].陈卫平.“抽象继承法”蕴涵的问题:传统哲学何以具有当代价值[J].社会科学.2013

[10].马振江.批判继承、抽象继承与综合创新——略论党的传统文化继承观的实践智慧[J].理论视野.2013

标签:;  ;  ;  ;  

抽象继承论文-刘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