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东南部论文-刘建国

沁水盆地东南部论文-刘建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沁水盆地东南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沁水盆地,煤岩煤质,煤层气,孔隙特征

沁水盆地东南部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国[1](2016)在《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储层孔隙结构及其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岩煤质制约着煤孔隙特征以及吸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煤层气的富集。通过对沁水盆地东南部典型矿区高煤级煤样的宏观煤样观察、显微组分及镜质组反射率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低温氮吸附和等温吸附实验等,结合前人的研究,讨论了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储层孔隙结构以及吸附性能,并探讨了煤岩煤质对煤孔隙特征及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煤层以光亮煤、半亮煤为主,暗煤为辅。各工业分析指标中,灰分含量介于8.4%-13.49%之间,平均值为10.41%,属于低灰分区,水分含量适中(1.86%),挥发分产率低(8.66%),镜质组含量很高(93.85%),Ro介于2.44%-3.07%之间,平均值为2.67%,具有较高的变质程度。(2)研究区煤孔隙较为发育,以微孔及过渡孔为主。孔容分布较广,从0.00052cm3/g到0.0095cm3/g,平均值为0.0028 cm3/g。比表面积分布介于0.22 m2/g-16.95m2/g之间,平均值为3.42 m2/g。孔体积与比表面积呈正相关性,并对比表面积起控制作用。研究区煤岩样品具有明显的孔隙分形特征,综合分形维数D值分布在2.47-2.97之间,平均值为2.72。煤中微孔体积以及孔比表面积均随着煤级的升高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分形维数与镜质组反射率呈正相关性。煤样工业指标与煤岩显微组分并不是影响煤孔隙特征的决定性因素。(3)本区煤样的吸附能力较强,兰氏体积介于28.17cm3/g-36.5 cm3/g,平均值为33.6 cm3/g,兰氏压力介于2.01MPa-3.12 MPa,平均值为2.66 MPa。研究区煤样的吸附能力随着煤镜质组反射率的升高而增大,随着煤中水分、灰分含量的升高而减小。煤岩显微组分方面,煤样的吸附能力随着镜质组含量的升高而增大。综合分形维数与兰氏体积及兰氏压力均成正相关性,综合分形维数不仅反映了煤层气的富集状况,也反映了煤层中甲烷解吸的难易程度。因此,综合分形维数可以反映高阶煤的煤层气开发状况,即高阶煤中煤的综合分形维数越高,越有利于煤层气开发。(4)研究区煤样煤岩指标高并且热演化程度高,是典型的无烟煤,对煤层气藏的形成十分有利。较为发育的孔隙系统以及大量的微孔、过渡孔的存在有利于煤层气的吸附。本区煤样的吸附能力较强,为煤层气的开发奠定了较好的煤层气富集基础。较大的兰氏压力为煤储层中甲烷的解吸提供了较佳条件。(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王保玉,胡斌,白建平,杨连超[2](2015)在《山西沁水盆地东南部上石炭统—下二迭统太原组聚煤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沁水盆地上石炭统—下二迭统太原组含有重要的可采煤层和煤层气资源,并在该盆地东南部陵川县附城镇一带出露良好露头。基于对太原组露头剖面和部分钻孔资料的研究,综合分析了该组的岩性、沉积构造、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等沉积特征。(1)太原组灰岩形成于正常浅海(开阔台地)和局限海湾(局限台地)2种沉积环境,其中,L1灰岩顶部、L2灰岩中下部、L4灰岩上部、L5灰岩顶部、L7灰岩顶部和L8灰岩形成于局限海湾环境,其他灰岩层均形成于正常浅海环境;(2)根据太原组煤系岩性组合特征,划分出6个岩性段,各段中的碎屑岩及所含煤层形成于障壁岛(砂岛)、舄湖和潮坪环境中;(3)通过对沉积特征和沉积序列的分析,识别出11种沉积序列类型,提出了太原组煤系发育的岛湖潮坪、局限海湾(舄湖)潮坪和滨岸潮坪等3种聚煤环境模式。该成果可为沁水盆地东南部太原组煤及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沉积背景方面的重要信息和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陈叶,韩文龙,钱雨薇,黄盼盼,朱广播[3](2015)在《沁水盆地东南部地层有效应力测井预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应力是影响煤层气解析、扩散、渗流和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沁水盆地东南部钻井的常规测井资料分析计算,根据声波时差测井资料求取力学参数泊松比,由于泊松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地层的真实特性,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地层有效应力和泊松比的关系。在现场实际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纵波波速计算泊松比,有效应力等于上覆岩层压力减去孔隙压力,最终得出泊松比和有效应力成指数函数的关系。由此,预测研究可以对工程开发中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5年06期)

郭瑞睿[4](2015)在《豫西及沁水盆地东南部下二迭统太原组遗迹化石Zoophycos与地质微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下二迭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发育Zoophycos遗迹化石,且其含量相当丰富。据潜穴充填物的颜色,可将Zoophycos进一步划分为4种类型——充填物分别为红色、灰白色、灰色和黑色的Zoophycos。本文选取山西沁水盆地东南部附城、豫西焦作及禹州的3条太原组剖面,从地质微生物学的视角对以上4种类型的Zoophycos进行研究。通过详细的野外实测和描述、显微特征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点位测试,取得了以下进展:(1)查明了四种颜色充填物在3条剖面每一石灰岩层的分布特征。(2)对比观察了充填物及围岩的晶粒粒级、颗粒类型及相对含量、生物化石组合等显微特征。(3)通过对Zoophycos充填物中所发育的碳酸盐岩微形体进行超微特征观察并测定其表面元素成分,探讨了球状、丝状和杆状碳酸盐岩微形体的形成原因。在红色充填物中主要发现3大类共7种微形体,即球状微形体(表面光滑的球状体、表面呈絮状的球状体、表面呈蠕虫状的球状体、莓球状单体、莓球体菌落)、分枝型杆状体、簇状集合体;在灰白色充填物中发现2类微形体,即存在于孔洞中的蠕虫状微形体及表面具不定形细粒结构的球状体;在灰色充填物中暂时只发现了莓球体菌落;在黑色充填物中发现2大类共10种微形体,即球状微形体(表面光滑的球状体、表面具有不定形细粒结构的球状体、表面呈刺状细粒结构的球状体、莓球状单体、莓球体菌落)、杆状微形体(光滑直线型杆状单体、螺旋杆状单体、双列杆状体、末端膨大的光滑杆状单体、刺杆状单体)。(4)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4类Zoophycos遗迹化石的形成原因及沉积环境,经分析得出:具红色充填物的Zoophycos遗迹化石形成于局限台地或澙湖环境,具灰白色充填物的Zoophycos遗迹化石形成于局限台地或开阔台地环境,具灰色充填物的Zoophycos遗迹化石形成于开阔台地、台内浅滩或局限台地环境,具黑色充填物的Zoophycos遗迹化石主要形成于开阔台地环境,也可形成于澙湖环境。(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4-15)

米百超,张俊虎[5](2014)在《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层气裸眼完井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寻不同开发区块与地质条件下的最优煤层气开发井型,基于目前沁水盆地东南部10口实验性裸眼井开发的数据整理与分析,从产水、产气、套压与施工难度等方面简单对比了裸眼完井与同区块、相近区域套管完井存在的巨大差异;分析了此区块裸眼完井产能不佳的内、外在因素;得出此区块以及其他类似的软、粉煤区块在裸眼完井开发工艺未有突破性进展前施工的成功率较低。(本文来源于《煤炭与化工》期刊2014年04期)

徐秀军,杨晓东[6](2013)在《沁水盆地东南部边缘壶关段煤层露天开采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沁水盆地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二迭系山西组地层,其中盆地东南部边缘壶关段煤系地层剥蚀严重,煤层埋深较浅,笔者通过近几年在该区的勘探成果,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该区域的东井岭煤业为代表,对沁水盆地壶关段煤层的露天开采条件作一简单分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煤炭经济》期刊2013年01期)

林晓英,苏现波,郭红玉[7](2010)在《沁水盆地东南部寺头断层对煤层气藏的封闭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寺头断层是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层气藏的主要控制断层,其封闭性对于煤层气富集成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煤、油气、煤层气勘探开发资料,在分析寺头断层发育史的基础上,从断层两侧岩性配置、泥岩涂抹效应,颗粒碎裂作用、胶结作用等方面对寺头断层的封闭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当断层落差较小时,断层泥比率(SGR)和泥岩涂抹潜势(CSP)值较大,泥岩涂抹效应强烈,且与断层两侧煤层对接的岩石主要为泥岩类,此时起封闭作用的主要为泥岩涂抹作用和断层两侧岩性配置关系;②当断层落差较大,泥岩涂抹作用较弱时,对接越不利于封闭形成,但碎裂作用强烈,沿断层两侧形成的糜棱岩对煤层起到了封闭作用;③地下水活动导致的胶结作用对整个断层的封闭具有重要的意义;④断裂作用形成的糜棱煤沿断层两侧分布,此糜棱煤带是一种低渗透、高排替压力的特殊储层,其规模与断层的落差、性质、上下盘都有一定关系。对寺头断层而言,落差越大,糜棱煤的分布宽度越大。(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0年04期)

李金海[8](2009)在《沁水盆地东南部3号煤层气藏富集高渗控制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气富集高渗控制因素的研究,对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层气开发的进行,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可靠实际资料,本文通过收集和实测资料对其煤层气富集高渗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对该区域下一步开发部署具有指导意义。在富集规律方面,从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在成藏条件上,3号煤层稳定且连续、吸附能力强、埋藏较浅、围岩封闭性好构成本区煤层气富集的基础条件;在成藏过程上,引用吸附势理论对含气量演化史进行定量恢复,结果表明煤层气的运移—散失—再聚集决定了现今含气量的空间展布格局,再加上二次生烃作用强和有利的地下水动力条件形成了此类最有利的煤层气藏。在渗透率控制因素方面,从煤体变形、煤层裂隙方向、地应力和排采方面对其进行探讨。引用岩体力学方法和分形几何学,用强度因子和分形维数对煤体变形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强度因子和分形维数低值区碎裂煤较为发育,即为褶皱的轴部,煤储层裂隙较为发育,原始渗透率较高,是煤层气最佳开发区域。通过对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层气开发区含煤岩系节理的实际观测和统计分析来判断煤层主裂隙方向,研究表明煤层主裂隙方向与现今的主应力场方向(NE-SW)基本一致决定了本区煤层气井的持续高产。从水力压裂施工过程中获得本区地应力参数值,并结合蒲池地区煤层气井产量进行分析,表明较低的地应力地区,特别是最小主应力低值区,煤储层的渗透性相对于地应力高值区较好,煤层气井获得高产。通过分析煤储层压裂裂缝受力状态的动态变化,详细探讨了排采对煤储层渗透率和产能的影响。指出排采的速率过大会使裂缝所受有效应力快速增加,进而较快闭合,大大降低渗透率,压降不能传递得更远,煤层气井控制半径变小,发生速敏效应和间歇式排采。综合分析富集和渗透率的控制因素,对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层气开发的靶区选择、井网优化及工艺选择等工作部署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09-04-01)

沁水盆地东南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西沁水盆地上石炭统—下二迭统太原组含有重要的可采煤层和煤层气资源,并在该盆地东南部陵川县附城镇一带出露良好露头。基于对太原组露头剖面和部分钻孔资料的研究,综合分析了该组的岩性、沉积构造、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等沉积特征。(1)太原组灰岩形成于正常浅海(开阔台地)和局限海湾(局限台地)2种沉积环境,其中,L1灰岩顶部、L2灰岩中下部、L4灰岩上部、L5灰岩顶部、L7灰岩顶部和L8灰岩形成于局限海湾环境,其他灰岩层均形成于正常浅海环境;(2)根据太原组煤系岩性组合特征,划分出6个岩性段,各段中的碎屑岩及所含煤层形成于障壁岛(砂岛)、舄湖和潮坪环境中;(3)通过对沉积特征和沉积序列的分析,识别出11种沉积序列类型,提出了太原组煤系发育的岛湖潮坪、局限海湾(舄湖)潮坪和滨岸潮坪等3种聚煤环境模式。该成果可为沁水盆地东南部太原组煤及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沉积背景方面的重要信息和理论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沁水盆地东南部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国.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储层孔隙结构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

[2].王保玉,胡斌,白建平,杨连超.山西沁水盆地东南部上石炭统—下二迭统太原组聚煤环境[J].古地理学报.2015

[3].陈叶,韩文龙,钱雨薇,黄盼盼,朱广播.沁水盆地东南部地层有效应力测井预测方法研究[J].内江科技.2015

[4].郭瑞睿.豫西及沁水盆地东南部下二迭统太原组遗迹化石Zoophycos与地质微生物学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

[5].米百超,张俊虎.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层气裸眼完井开发研究[J].煤炭与化工.2014

[6].徐秀军,杨晓东.沁水盆地东南部边缘壶关段煤层露天开采条件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

[7].林晓英,苏现波,郭红玉.沁水盆地东南部寺头断层对煤层气藏的封闭性评价[J].天然气工业.2010

[8].李金海.沁水盆地东南部3号煤层气藏富集高渗控制因素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09

标签:;  ;  ;  ;  

沁水盆地东南部论文-刘建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