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补偿成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掺率,废玻璃,熔化,成分补偿
补偿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唐菊芳,冯朝辉[1](2019)在《高掺率废玻璃熔化及成分补偿技术在浮法玻璃生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掺率废玻璃熔化及成分补偿技术针对浮法玻璃中高比例掺入外购废玻璃,通过燃烧技术、成分补偿及马蹄焰窑炉结构的创新等技术措施,解决由此引起的成分波动、澄清困难、结石增多等技术质量问题,并有效节约原矿资源和化工材料,实现清洁生产,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土地和人畜危害。(本文来源于《玻璃》期刊2019年08期)
杨志强,李潇轩,许郑超[2](2017)在《锦鲤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体长(10.63±0.20)cm、体重(17.63±0.72)g锦鲤(Cryprinus carpiod)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试验设5个组,分别为正常投喂和4个循环饥饿投喂组,其中循环饥饿投喂组投喂方式分别为:饥饿1 d后投喂3 d、饥饿1 d后投喂5 d、饥饿2 d后投喂3 d、饥饿2 d后投喂5 d,试验水温为(27.0±1.0)℃,试验周期为40 d。试验结果表明:循环饥饿1 d后投喂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均显着高于正常投喂的(P<0.05),但末均长、末均重、总摄食量、相对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的差异均不显着(P>0.05),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推测其补偿生长应是通过提高摄食率来实现的;循环饥饿2d后投喂的末均长、末均重、总摄食量、特定生长率、相对增重率均显着低于正常投喂的(P<0.05),而摄食率、饲料利用率的差异均不显着(P>0.05),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但是否对其生理机能造成伤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4个循环饥饿投喂组的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较正常投喂组有所降低,而水分和灰分含量有所升高。因此,循环饥饿1 d后投喂3 d的实际投喂时间较短,且为完全补偿生长,是最佳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本文来源于《渔业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汪运波,肖建红[3](2014)在《基于生态足迹成分法的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但目前有关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旅游生态补偿相关理论(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和废弃物等旅游过程,对旅游目的地及其外部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产生负外部性影响)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成分法(自下而上方法),构建了5类(渔家乐旅游)生态足迹模型,以此为基础,确立了(渔家乐旅游)生态补偿标准评价模型;并以山东省长岛县渔家乐为案例,以2011年为评价基准年份,进行了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表明:①长岛县渔家乐每位游客每天的生态足迹为0.008 676 hm2,每位游客每天需承担的生态补偿标准为15.97元,其中承担养殖海域的生态补偿标准为10.53元;②13个村渔家乐游客对海产品的消耗量均较大,各村生态足迹(水域)占总生态足迹的比例最低值为57.07%,各村渔家乐每位游客每天承担养殖海域的生态补偿标准最低值为5.02元;③北长山乡的店子村等4个村和南长山镇的黑石嘴村等3个村渔家乐的户均生态足迹较大,其每位游客每天承担的生态补偿标准额度也较大;④非山东游客比例、散客游客比例、停留2天及以上游客比例、电话或网络预定游客比例和每位游客每天给渔家乐带来的收入等,是渔家乐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提出:养殖海域是优先考虑的生态补偿对象;依据渔家乐的不同收费标准,有差异的向游客征收生态补偿费用,将其用于养殖海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4年08期)
陈德强,惠瑞[4](2012)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征地补偿特征定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目前中国集体土地征地拆迁补偿定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出发,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在考虑构成补偿价值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基础上,讨论了特征定价模型在征地拆迁补偿中的应用。并以重庆市的实际案例进行检验,建立了完整的补偿价值构成体系和合理的定价方法,为实现真正的等值补偿,改进现行的集体土地征地拆迁补偿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2年04期)
潘雄,郭卫民,翟步英,刘敏,袁康[5](2011)在《电度表用FeNiCr磁温度补偿合金的成分设计及磁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电度表用FeNiCr磁温度补偿合金材料,主要从合金成分的设计方法、合金元素的加入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研制的磁温度补偿合金材料性能达到国外标准要求,可以满足电度表生产线的需求。(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1年S2期)
阮国良,柯玉清,刘家芳,杨代勤[6](2011)在《间歇性饥饿下黄鳝的补偿生长、食物利用及体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不同时间和强度间歇性饥饿的3个试验研究了黄鳝的补偿生长、食物利用及生化成分。64 d(试验1)及64 d(试验2和3)的试验结束时,3个试验各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S1F4(饥饿1 d,再投喂4 d)之外的其它处理组的终末体重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饥饿强度的下降,试验3处理组的终末体重显着上升,而且SlF4组的终末体重在试验结束时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所有处理组的摄食率(FR)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除S1F1之外)和试验2各处理组的食物转换效率(FCE)显着较低(P<0.05),但试验3各处理组的FCE和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1和试验2各处理组的水分含量和蛋白含量分别显着高于和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1各处理组的脂肪含量显着低于实验组(P<0.05)而试验2各处理组的脂肪含量未受间歇性饥饿的影响(P>0.05);试验3的个处理组的体成分未受间歇性饥饿的影响(P>0.05)。(本文来源于《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1-15)
秦志清,林建斌,樊海平,朱庆国,陈度煌[7](2011)在《饥饿和补偿生长对吉富罗非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25.5~30.0℃条件下分别饥饿0、5、10、15 d后,再恢复投喂15 d对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吉富罗非鱼体重损失率显着增大,水分和灰分的质量分数逐渐升高;粗脂肪的质量分数在饥饿前期下降较快,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下降速率逐渐减慢,3个饥饿组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粗蛋白的质量分数在饥饿前期下降不明显,饥饿5 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而饥饿后期下降较明显,饥饿10、15 d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鱼体能量不断下降,除饥饿5 d组外,各饥饿组与对照组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恢复投喂后,各饥饿组体成分和鱼体能量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饥饿处理组恢复投喂期间的摄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饥饿5 d组吉富罗非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饥饿10、15 d幼鱼仅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这种补偿生长效应可能主要是通过饥饿后食欲增强,摄食量增加实现的.(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王玥,王树根[8](2010)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阴影检测与补偿的主成分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阴影区的性质,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阴影检测和补偿方法.首先对第1主分量与原始的蓝色分量进行比值运算,采用直方图阈值法分割阴影区和非阴影区,并进行形态学处理,得到较完整的阴影区.采用膨胀方法确定各独立阴影区中的同质区域,根据阴影同质区特性对阴影区进行线性相关拉伸,并对补偿后的阴影区进行平滑处理和主成分逆变换.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有效.(本文来源于《应用科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贾文宝,徐爱国,陈晓文,李安民[9](2009)在《基于PGNAA煤炭成分在线检测系统的重量补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利用南京大陆中电的煤炭成分在线检测系统(MJA),对穿过该系统的煤炭重量(或者厚度)的变化进行了细致研究,从最原始的能谱入手,对不同重量(或者厚度)的煤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利用补偿能谱的方法来解决重量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测量结果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9册)》期刊2009-11-18)
单薇,方茂中[10](2009)在《基于主成分构建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补偿效率评价是构建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基础.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模型:①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是由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23项指标组成.②利用构建的评价模型对我国近10年间数据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年间前3年环境恶劣补偿效果相对较差;1999年以后逐渐改善,特别是2003年以后生态补偿效果明显改善,这与我国实施的生态补偿发展历程是一致的.构建评价模型力求为现阶段生态补偿状况提供新的可行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09年11期)
补偿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体长(10.63±0.20)cm、体重(17.63±0.72)g锦鲤(Cryprinus carpiod)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试验设5个组,分别为正常投喂和4个循环饥饿投喂组,其中循环饥饿投喂组投喂方式分别为:饥饿1 d后投喂3 d、饥饿1 d后投喂5 d、饥饿2 d后投喂3 d、饥饿2 d后投喂5 d,试验水温为(27.0±1.0)℃,试验周期为40 d。试验结果表明:循环饥饿1 d后投喂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均显着高于正常投喂的(P<0.05),但末均长、末均重、总摄食量、相对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的差异均不显着(P>0.05),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推测其补偿生长应是通过提高摄食率来实现的;循环饥饿2d后投喂的末均长、末均重、总摄食量、特定生长率、相对增重率均显着低于正常投喂的(P<0.05),而摄食率、饲料利用率的差异均不显着(P>0.05),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但是否对其生理机能造成伤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4个循环饥饿投喂组的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较正常投喂组有所降低,而水分和灰分含量有所升高。因此,循环饥饿1 d后投喂3 d的实际投喂时间较短,且为完全补偿生长,是最佳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补偿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1].唐菊芳,冯朝辉.高掺率废玻璃熔化及成分补偿技术在浮法玻璃生产中的应用[J].玻璃.2019
[2].杨志强,李潇轩,许郑超.锦鲤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J].渔业研究.2017
[3].汪运波,肖建红.基于生态足迹成分法的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
[4].陈德强,惠瑞.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征地补偿特征定价模型[J].价值工程.2012
[5].潘雄,郭卫民,翟步英,刘敏,袁康.电度表用FeNiCr磁温度补偿合金的成分设计及磁性能[J].材料导报.2011
[6].阮国良,柯玉清,刘家芳,杨代勤.间歇性饥饿下黄鳝的补偿生长、食物利用及体成分[C].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1
[7].秦志清,林建斌,樊海平,朱庆国,陈度煌.饥饿和补偿生长对吉富罗非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王玥,王树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阴影检测与补偿的主成分分析方法[J].应用科学学报.2010
[9].贾文宝,徐爱国,陈晓文,李安民.基于PGNAA煤炭成分在线检测系统的重量补偿研究[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9册).2009
[10].单薇,方茂中.基于主成分构建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模型[J].河南科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