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传病原物论文-刘冰,褚小静,焦娇,梁元存,高正良

土传病原物论文-刘冰,褚小静,焦娇,梁元存,高正良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传病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烟草,黑胫病,根黑腐病,青枯病

土传病原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冰,褚小静,焦娇,梁元存,高正良[1](2013)在《皖南烟田叁种土传病原物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检测皖南烟田土传病害的分布,2011—2012年从皖南烟区烟田共采集土样51份,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烟田土壤进行了烟草黑胫病、根黑腐病和青枯病检测。结果显示,烟田土壤中烟草黑胫病菌、根黑腐病菌和青枯病菌的阳性率分别为19.6%、41.2%和56.9%,3种烟草土传病原菌在皖南烟区多数烟田均有分布,其中青枯病菌检出率最高。本研究证明了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土传病原菌的可能性,生产上可为烟草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唐文华,李洪连,马平,张力群,王晓鸣[2](2012)在《农作物土传病原物高通量定量监测与风险预警》一文中研究指出澳大利亚南澳发展研究所(SARDI)针对大田小麦土传病害,研究开发出一套农作物主要土传病原物高通量定量监测与风险预警系统。这一系统包括通过室内外试验,建立病原菌数量与危害程度风险评估分级标准;土样采集;自每份土样(500 g)中提取总DNA;设计异性引物和探针;实时定量PCR(Q-PCR)分析总DNA中各靶标病原物DNA数量。按照风险评估标准,分别做出各种病原物对下茬作物可能的危害程度,在播种前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该系统已在南澳、威尔士等主要小麦生产区广泛应用,对小麦9种土传病原物进行定量监测和预警的有偿技术服务。(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2年11期)

刘润进[3](2012)在《丛枝菌根真菌拮抗土传病原物提高植物抗病性机制研究最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fi,AMF)属于环境和功能生物,对促进生物间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土壤习居菌,AMF不仅能促进植物吸收利用土壤中养分和水分,而且能拮抗土传病原真菌、细菌和线虫等病原物、提高植物抗病性,即具有生物药肥双重作用。研究表明,AMF可通过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机制拮抗土传病原物、提高植物抗病性,主要表现在改变植物根系形态与结构,从而形成物理防御体系;调节植物生理代谢活动,加强植物生理功能;诱导植物生化拮抗物质和信号物质合成;调控植物防御性基因的表达;以及丛枝结构直接拮抗胞内病原物和AMF直接寄生病原物等方面。本文重点总结了近10年来AMF拮抗病原物、诱导植物抗病性的作用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当前和今后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7-20)

杨晓楠,高德良,韩君,刘峰[4](2011)在《棉隆及氯化苦对几种生姜土传病原物的毒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侵染生姜的茎腐病菌Pythium myriotylum Drechsler、姜瘟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和南方根结线虫Meloidagrne incognila为指示病原物,比较了两种土壤处理剂棉隆和氯化苦的熏蒸毒力。采用密闭玻璃容器熏蒸,结合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得棉隆和氯化苦对生姜茎腐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284和0.096 mg/L,EC90值分别为18.106和0.312 mg/L。通过密封盘内摇床振荡(25℃,45 r/min)培养(24 h),结合菌悬液比色法评价了两药剂对姜瘟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氯化苦的活性较高,EC50和EC90值分别为0.176和1.280 mg/L,而棉隆的毒力较低,其EC50和EC90值分别达1 984和5 701 mg/L。采用线虫悬浮液密闭熏蒸法处理48 h,发现棉隆对南方根结线虫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0.175和0.634 mg/L,氯化苦毒力略低于棉隆,其EC50和EC90值分别为1.211和3.772 mg/L。(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迟丽达[5](2010)在《几种土壤熏蒸剂对姜瘟菌及其他土传病原物的防控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姜瘟病是严重危害生姜产量和品质的毁灭性病害。对于该病的防治,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土壤熏蒸剂进行消毒。溴甲烷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高效广谱熏蒸剂,在我国很多姜种植地区的处理中被广泛使用。但由于甲基溴是一种显着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已经在《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中被列为受控物质。2015年之后全世界将禁止使用。因此,研究和寻找溴甲烷土壤消毒的替代品,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以姜瘟病原菌及其相关的重要土传病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选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在室内进行了碘甲烷、1,3-二氯丙烯、氯化苦叁种单剂及四种混剂对姜瘟病原菌及相关病原物的生物活性测定和田间应用效果的试验研究。以期筛选出防治姜瘟病菌及相关土传病原物的溴甲烷替代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碘甲烷30g/m2和40g/m2处理、1,3-二氯丙烯25g/m2处理、氯化苦+1,3-二氯丙烯(1:1)处理和氯化苦+1,3-二氯丙烯(12)处理,在施药后对各个土层的姜瘟菌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减退率分别达到89.76%、87.64%、73.85%、69.32%和69.50%以上。在收获期碘甲烷+氯化苦(1:3)处理、碘甲烷+氯化苦(1:5)处理对姜瘟菌的减退率分别为85.56%和83.33%以上。2.不同熏蒸剂处理在施药后,对土壤线虫均有显着的防控效果,各个土层的线虫减退率均达到100.00%。氯化苦+1,3-二氯丙烯(1:1)50g/m2处理、氯化苦+1,3-二氯丙烯(1:2)50g/m2处理、碘甲烷+氯化苦(1:5),处理在收获期对土壤根结线虫的减退率分别达到80.58%、78.57%和85.71%以上。3.碘甲烷40g/m2处理、氯化苦+1,3-二氯丙烯(1:1)50g/m2处理在收获期对镰刀菌的减退率达到66.20%和77.12%以上。1,3-二氯丙烯对镰刀属真菌的防效稍弱,但与氯化苦进行混用,可以增强对镰刀菌的杀灭效果,氯化苦+1,3-二氯丙烯(1:1)50g/m2是田间应用有效的配比和用量。4.疫霉属真菌较难防除,碘甲烷40g/m2处理和氯化苦+1,3-二氯丙烯的混剂处理,在施药后对疫霉菌的减退率都在98%以上。碘甲烷40g/m2处理、碘甲烷+氯化苦(1:5)处理,在收获期对疫霉菌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其中氯化苦+1,3-二氯丙烯(1:1)50g/m2处理效果最优,疫霉菌的减退率达到72.30%以上5.碘甲烷30g/m2和40g/m2处理、碘甲烷+氯化苦(1:3)处理、氯化苦+1,3-二氯丙烯(1:1)50g/m2处理进行土壤消毒后,植株生长期长势健旺,收获期显着提高了生姜产量,增产率分别达到48.84%、49.30%、51.05%和202.62%。6.根据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田间应用效果及测产结果显示,本研究选用的几种熏蒸剂对姜瘟菌、根结线虫以及相关土传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可望成为溴甲烷的替代产品。(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汤珏婷[6](2010)在《1,3-二氯丙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对土传病原物的防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传病害是由栖息于土壤中的植物病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侵染寄主植物所引起的一类病害。土传病害传染性强,隐蔽性好,一旦发生就很难根治。一般作物栽培3-5年后土传病害会愈来愈重,发病田块一般减产20%-40%,严重的可达60%以上,甚至绝收,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随着温室大棚栽培面积的扩大和高附加值作物的连年种植,由真菌和根结线虫引起的土传病害已成为生产上的突出问题。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土壤消毒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传统土壤消毒主要采用溴甲烷(methyl bromide,MB)进行土壤熏蒸。但因溴甲烷破坏臭氧层而在《蒙特利尔议定书》中被列为受控物质,2015年以后世界范围内将禁止使用,因此研究和寻求新的土壤熏蒸剂和熏蒸技术对控制和治理土传病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1,3-二氯丙烯(1,3-dichloropropene,简称1,3-D)是比较有前景的可以替代溴甲烷的土壤熏蒸剂。本文通过对1,3-D液剂与胶囊制剂两种剂型的环境行为(包括药剂在土壤中的扩散、残留、淋溶以及熏蒸过程中向大气的散发)、室内及田间生物活性研究,确定1,3-D作为土壤熏蒸剂实际推广的可行性和最佳推广应用剂型,为治理保护地逐年严重的土传病害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方法。1、采用室内土柱系统对1,3-D液剂及胶囊制剂在土壤中的相关行为及向大气中散发的研究结果表明:1,3-D液剂注射和胶囊处理,药剂均可以扩散到施药点以上20cm,以下30cm,这表明1,3-D具有很好的穿透性。4d灌水处理,可以阻碍1,3-D在土壤中的扩散,在施药点以下土层的气体浓度高于其它两个处理,而施药点以上0-15cm的气体浓度明显低于其它处理。1,3-D胶囊覆膜处理开始散发的时间比液剂注射处理晚,与液剂注射相比最大散发速率减少了50%,总散发量减少了约14%,而胶囊制剂灌水处理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无显着散发,总散发量只有0.13%。结果显示胶囊剂型或者配合灌水处理可以减少1,3-D向大气中的散发量;灌水处理的淋溶液中1,3-D的浓度低于仪器的检测限(LOD),32天试验结束后在所有处理的土壤中均未检测到1,3-D残留。2、室内对1,3-D液剂和胶囊制剂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3-D无论是液剂注射还是胶囊穴施,对土柱中镰刀菌和线虫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在施药点以上20cm至施药点以下10cm,液剂注射,对线虫的减退率均达90%以上,对镰刀菌的减退率达70%以上;胶囊穴施,对线虫的减退率均达80%以上,对镰刀菌的减退率达60%以上。3、1,3-D液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3-D液剂注射10g/m2对田间线虫的防控效果达90%以上,在作物收获期仍维持在70%以上;1,3-D液剂对耕作层(0-20 cm)内镰刀菌的防控效果较好,对疫霉菌也有一定的防控作用。20g/m2对土壤中镰刀菌和疫霉菌的减退率分别为60%和50%以上;在收获期,1,3-D液剂注射处理可大幅度提高番茄的产量,不同浓度处理增产率均达250%以上,20g/m2和40g/m2处理,对番茄产量的作用效果与溴甲烷处理无显着差异。4、1,3-D胶囊制剂对大棚温室番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3-D胶囊对各土层线虫、镰刀菌和疫霉菌均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处理后土传病原物的减退率均达70%以上与液剂注射相比差异不显着。在收获期,胶囊制剂对土壤中线虫和镰刀菌的防控效果优于注射,减退率分别达80%和70%以上。胶囊和液剂对番茄的根结都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并能显着提高作物的产量,药剂处理增产效果达10%以上。5、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3-D可有效控制植物根结线虫,且对土传病原菌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可以作为替代溴甲烷的土壤熏蒸剂推广应用;两种制剂试验结果比较而言,1,3-D胶囊制剂施用方便,且可减少药剂向大气中的散发,对施药人员及环境更为安全,是更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剂型。(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刘玮玮[7](2009)在《芽孢杆菌所产挥发物对几种土传病原物的拮抗活性测定与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传病原物(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线虫等)是目前影响植物健康、作物产量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微生物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在植物土传病害的防治方面具有潜在的重要性。本文以土壤芽孢杆菌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为研究对象,集中研究了其对几种病原真菌和线虫的作用活性,测定了挥发物对病原真菌的致毒作用方式,并对其活性组分进行分析和筛选,同时进行了温室生防应用途径和效果的探讨,旨在为细菌挥发性代谢产物在植物土传病害防治上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并为植物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可能的活性化合物。所得主要结果如下:密封盘内,比较了外源营养对芽孢杆菌挥发物产生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LB,NB,TSB相比,供试五株芽孢杆菌在TSB-YE培养基上产生更多的活性挥发物;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这些挥发物对黄瓜菌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菜豆黑斑病菌、番茄早疫病菌、黄瓜蔓枯病菌、黄瓜枯萎病菌、大豆紫斑病菌、棉花立枯病菌、花生褐斑病菌、棉花黄萎病菌和玉米茎腐病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在20%~100%),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表现出强烈的致死效果(经处理的茎线虫活动逐渐减弱,24 h死亡率达100%),证实了芽孢杆菌挥发物对土传病原物的防治潜力。密封盘内,测定了挥发物对病原真菌的致毒作用方式,结果表明,这些挥发物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色素形成以及菌核的形成和萌发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经各挥发物处理5 d的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受到完全抑制,并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肿胀、内部原生质聚集、褐化等畸形现象;对灰霉病菌分生孢子处理24 h观察发现,多数孢子破裂、内含物褐化且萌发率降低(抑制率在70%~80%);试验发现,各菌株所产挥发物对所有供试病原真菌的色素形成均具有强烈的抑制效果;另外,各挥发物处理盘内形成的菌核重量约减轻20%~40%,形状极不规则且不饱满、质地柔软,再次萌发率低。采用SPME法分别对这五株菌株所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顶空提取并运用GC/MS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各菌株的TSB-YE培养液分别产生21~33种主要化合物,分别属于烷烃、醛、醇、酮、脂肪酸、胺、肟、酚及杂环类化合物。此外,不同菌株产生的挥发物间具有一定的重迭性和特殊性。对于20种候选有机化合物,通过相对标准纯品进行活性确定,对黄瓜菌核病菌的作用结果证实,糠醛、苯甲醛、1–辛醇、1–辛烯–3–醇、3,7–二甲基–1,6–二辛烯–3–醇,2–乙基–1–己醇在0.01 g的低处理量下便能完全抑制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而2–呋喃甲醇、1–十二醇、N,N-二甲基十六烷基胺、甘菊环和十四烷没有表现出明显抑菌效果,其它九种化合物在0.01~0.20 g的供试处理量下也能达到对菌丝生长的完全抑制(最小抑菌浓度范围约在0.94×10-5~26.15×10-5 g/cm3);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作用结果证实,2–呋喃甲醇、1–辛醇、1–辛烯–3–醇、苯并噻唑、3,7–二甲基–1,6–二辛烯–3–醇、3–甲基丁酸、2–乙基–1–己醇、环己醇在0.01 g的低处理量下便能完全致死茎线虫,而二甲苯、香茅醇、1–十二醇、N,N–二甲基十六烷基胺、甘菊环及十四烷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杀线虫活性,其它六种化合物在0.01~0.05 g的供试处理量下也达到对茎线虫的完全致死作用(最小致死浓度范围约在7.65×10-5~53.23×10-5 g/cm3),暗示了这些微生物源化合物在土壤拮抗现象中可能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作为土壤消毒剂而得以应用的巨大潜力。对黄瓜菌核病进行了挥发物土壤熏蒸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将产挥发物的芽孢杆菌菌株与病菌土完全混合处理对菌核病的防效要高于分层处理的防效,各菌株挥发物对黄瓜出苗无影响,且对幼苗表现出较显着的促生效果;对黄瓜白粉病进行了挥发物直接熏蒸效果表明,处理7~8 d,各菌株所产挥发物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轻微(21.43%~45.10%),并且经挥发物处理的植株病斑周围出现明显可见的腐烂现象。(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9-06-12)

土传病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澳大利亚南澳发展研究所(SARDI)针对大田小麦土传病害,研究开发出一套农作物主要土传病原物高通量定量监测与风险预警系统。这一系统包括通过室内外试验,建立病原菌数量与危害程度风险评估分级标准;土样采集;自每份土样(500 g)中提取总DNA;设计异性引物和探针;实时定量PCR(Q-PCR)分析总DNA中各靶标病原物DNA数量。按照风险评估标准,分别做出各种病原物对下茬作物可能的危害程度,在播种前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该系统已在南澳、威尔士等主要小麦生产区广泛应用,对小麦9种土传病原物进行定量监测和预警的有偿技术服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传病原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冰,褚小静,焦娇,梁元存,高正良.皖南烟田叁种土传病原物分子检测[J].中国烟草科学.2013

[2].唐文华,李洪连,马平,张力群,王晓鸣.农作物土传病原物高通量定量监测与风险预警[J].中国植保导刊.2012

[3].刘润进.丛枝菌根真菌拮抗土传病原物提高植物抗病性机制研究最新进展[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4].杨晓楠,高德良,韩君,刘峰.棉隆及氯化苦对几种生姜土传病原物的毒力[J].农药学学报.2011

[5].迟丽达.几种土壤熏蒸剂对姜瘟菌及其他土传病原物的防控效果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6].汤珏婷.1,3-二氯丙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对土传病原物的防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7].刘玮玮.芽孢杆菌所产挥发物对几种土传病原物的拮抗活性测定与成分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9

标签:;  ;  ;  ;  

土传病原物论文-刘冰,褚小静,焦娇,梁元存,高正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