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性玫瑰糠疹一例

色素性玫瑰糠疹一例

一、色素型玫瑰糠疹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敏,常建民[1](2021)在《伊马替尼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文中研究指明甲磺酸伊马替尼是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和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一线用药,其皮肤黏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作者通过复习国内外文献描述该药导致的各种皮肤黏膜症状,并总结其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旨在帮助皮肤科医生提高对该药皮肤黏膜不良反应的认识,给予及时诊治。

徐志莉,庄逢康,赵俊英[2](2020)在《紫癜型玫瑰糠疹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紫癜型玫瑰糠疹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博爱医院皮肤科2019年7月29日收治的1例紫癜型玫瑰糠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等,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先于左大腿伸侧起一前驱斑,后多发紫癜性瘀斑沿皮纹分布,皮疹形态与典型玫瑰糠疹不同,呈出血性瘀斑。组织病理表现为非特异性皮肤炎症伴血管及毛囊周围较多红细胞外溢,不伴有血管炎。治疗一个月,患者无新发皮疹,少许皮疹色泽变暗。两个月后,患者皮疹无增多,部分皮疹色泽变暗,未完全消退。半年后,皮疹已消退。结论紫殿型玫瑰糠疹皮疹表现多样。病程多在3~6个月,口服抗组胺药、外用激素药膏有效,预后较好。

葛芸,刘建军,宗丽娜,吕世超[3](2020)在《水疱型玫瑰糠疹1例》文中提出玫瑰糠疹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急性炎症性、病程呈自限性的皮肤病。典型皮疹是表面覆盖糠秕状鳞屑的玫瑰色红斑、丘疹。水疱型玫瑰糠疹是玫瑰糠疹特殊分型中的一种少见类型,多见于儿童、年轻人。近日我科门诊诊治了1例发生在青年男性的较典型的水疱型玫瑰糠疹。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主因躯干、四肢、双足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2周余。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双足背、趾缝、足底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自行外用足癣药膏,未见明显好转。

邵玉筱[4](2020)在《色素性痒疹4例报告附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收集本院及国内外已经报道的色素性痒疹(Prurigo Pigmentosa,PP)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从而降低误诊率,有利于临床医生对该病进行正确地诊疗。方法本研究描述了2017年至2019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诊治的4例色素性痒疹的患者,详细记录其一般情况、病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及转归等资料。通过从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中心以及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色素性痒疹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收集2007年至2019年间诊断为PP、并且各项资料较完整的病例,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复习了既往发表的有关PP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相关的文献。结果我院诊治的4例PP患者,男女比例1:1,平均年龄(31.0±11.3)岁,病程1月~6年不等。3例患者在确诊PP前均被误诊为“湿疹”,1例被误诊为“湿疹”和“药物性皮炎”。确诊前均予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3例患者均表现为红斑、丘疹,皮疹消退后见网状色素斑;1例患者就诊时仅见散在性丘疹及色素沉着。4例患者皮损处真菌检查均为阴性,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非特异性,真皮内可见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其中3例有表皮水肿现象。诊断为PP后,4例患者均予米诺环素治疗,剂量100~200mg/d,平均治疗1周后皮疹明显好转,巩固治疗4周仅见遗留的网状色素沉着斑,未见新发皮疹。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共收集42个病例。其中亚洲地区36例,其他国家或地区6例。其男女比例1:2.5(12:30),平均年龄(24.2±9.5)岁(除去具体年龄不明确的3例),病程1周~40年不等。确诊PP前诊断为其他疾病的占69%(29/42),而直接诊断为PP的占31%(13/42)。确诊前大多诊断为“湿疹”、“过敏性皮炎”或“药物性皮炎”,也有部分诊断为“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花斑癣”等。治疗予米诺环素或多西环素,100~200mg/d,平均2~3周开始好转。结论PP容易误诊、漏诊,可能由于早期对疾病的认知不够。近年来国内外报道逐渐增多,表明PP并非是一个极其罕见的皮肤病。PP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抗组胺药及激素类对PP无效,多选用四环素类药物,尤其是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作为一线药物。氨苯砜、异维A酸也被证实对PP有效,但易复发。临床应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正确诊断疾病。

王雅清[5](2019)在《人类白细胞抗原DQB1和DRB1与内蒙古地区汉族人群风热疮患者易感性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与风热疮之间的相关性来了解风热疮的发病机制,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可降低发病率,也为临床治疗提供免疫学基础,同时为实现精准医学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研究风热疮的中医证型与HLA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我们从基因水平认识中医的证,从微观学角度对风热疮的中医辨证提供一种更加准确、便捷的诊疗方式。方法通过搜集整理有关文献,按照中、西医诊断标准选取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汉族风热疮患者63例,中医辨证为风热蕴肤和风热血燥两种证型,风热蕴肤型患者32例,风热血燥型患者31例,另选取100例内蒙古地区汉族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收集血样,提取DNA,运用多重PCR技术以及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对HLA-DQB1与HLA-DRB1基因进行分型,采用卡方检验对分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风热疮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HLA-DQB1与HLA-DRB1各等位基因是否具有相关性,同时对风热疮各中医证型与HLA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1.通过实验发现HLA-DRB1*11:04在风热疮患者中的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3.97%vs0.5%,P=0.033,P<0.05;OR=8.176,95%CI:0.899-390.058),其六位分型HLA-DRB1*11:04:01在风热疮患者中的频率也高于正常对照组(5%vs1%,P=0.043,P<0.05;OR=7.453,95%CI:0.819-356.077);HLA-DRB1*07:04在风热疮患者中的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0.79%vs5.5%,P=0.032,P<0.05;OR=0.138,95%CI:0.003-0.971)。2.风热疮各中医证型中,HLA-DRB1*11:04在风热蕴肤型中的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7.81%vs0.5%,P=0.003,P<0.05;OR=16.646,95%CI:1.812-797.884)。两种证型之间比较没有发现HLA-DRB1*11:04、HLA-DRB1*07:04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有差异。结论1.实验表明,在内蒙古地区汉族风热疮患者的发病过程中,HLA-DRB1*11:04可能是其一个易感基因,而HLA-DRB1*07:04可能是风热疮的一个保护基因。2.风热疮的中医证型风热蕴肤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A-DRB1*11:04可能是风热疮风热蕴肤型的一个易感基因。

王雅清,白美娇,吴英楠,刘白雪,王秀艳,于希军[6](2019)在《中西医结合诊治玫瑰糠疹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玫瑰糠疹临床表现、病因、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该病表现为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有突发性、炎症性、自限性特点。病因病机为血分蕴热,外加感受邪气,湿毒蕴结肌肤,治疗有中医内治、外治及中西医结合方法。参考文献41篇。

张玮[7](2019)在《皮肤镜在扁平苔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扁平苔藓的诊断方法,即皮肤镜图像分析技术在扁平苔藓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的皮肤科门诊疑似诊断为扁平苔藓的76名门诊患者,均进行皮肤镜检查、组织病理活检确诊,对76例患者的皮肤镜资料、病理资料、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总结,使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皮肤科门诊疑似诊断为扁平苔藓的76例患者中,皮肤镜检查诊断为扁平苔藓的62例,阳性率为81.58%。组织病理确诊64例,阳性率为84.21%。进行皮肤镜与皮肤组织病理活检后诊断结果均为扁平苔藓的患者共有61例。与组织病理结果相比较,皮肤镜诊断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4.74%,特异度为91.67%,灵敏度为95.31%,误诊率为8.33%,漏诊率为4.69%,Kappa值0.815,Youden指数为0.870。结论:对于扁平苔藓的临床诊断,皮肤镜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异性、灵敏性,可以作为扁平苔藓的有效诊断方式。

吕忠敏[8](2016)在《消风散加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风热蕴肤型玫瑰糠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消风散加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风热蕴肤型玫瑰糠疹,观察该疗法在改善皮损积分、瘙痒程度等方面的作用,并观察其安全性和对复发情况的影响,分析消风散加减与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使用治疗玫瑰糠疹的优势。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60例玫瑰糠疹属风热蕴肤证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消风散加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30例,对照组(依巴斯汀片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30例,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红斑消退后停止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口服药继续使用,疗程结束后随访1个月。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皮损、瘙痒程度、起效时间、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复发等情况,并监测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的PRSS积分、疗效指数、瘙痒程度、起效时间、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复发等情况。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PRSS积分、治疗前瘙痒程度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PRSS积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PRSS积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PRSS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与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疗效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与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瘙痒程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治疗2周后的瘙痒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的瘙痒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起效时间和照光次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患者在用药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出现1例胃部不适,治疗组和对照组各出现2例和1例轻度红斑反应;(7)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复发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消风散加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风热蕴肤型玫瑰糠疹疗效确切,可以改善患者皮损的PRSS积分、瘙痒程度,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玫瑰糠疹。

郭萍,谭福跃[9](2013)在《色素性玫瑰糠疹1例》文中提出色素性玫瑰糠疹是近20年来新命名的皮肤病种之一。临床上少见,报道不多,我所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躯干四肢近端皮肤反复发生色素斑8

金哲虎[10](2007)在《不典型二期梅毒部分免疫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疑似二期不典型梅毒患者部分免疫学指标的检测,探讨在梅毒的发病过程中机体免疫学的动态变化情况。从免疫学角度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为将来通过免疫学手段对该病进行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收取门诊患者,按临床表现进行分组。分为玫瑰糠疹样皮疹伴淋巴结肿大组和不伴淋巴结肿大组,并以健康献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用流式细胞仪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不典型二期梅毒患者和典型二期梅毒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各亚型的表达,血清中IL-12和IFN-r的水平。结果玫瑰糠疹样皮疹伴淋巴结肿大组RPR检出率明显高于不伴淋巴结肿大的玫瑰糠疹样皮疹组和正常人对照组(P=0.001,P<0.001),TPHA和TPPA检出率也显着高于其它组(P<0.001,P<0.001)。不典型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髓系树突状细胞亚型(CD11c+)的表达为(2.51±1.26)%,与正常对照组(0.41±0.19)%比较有显着升高(P<0.001),与典型二期梅毒患者组(2.54±1.40)%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典型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系树突状细胞亚型(CD123+)的表达为(0.34±0.17)%,与正常对照组(0.34±0.14)%及典型二期梅毒患者组(0.35±0.18)%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不典型二期梅毒患者血清中IL-12、IFN-r的水平分别为(28.08±12.34)pg/mL、(4.10±3.24)pg/mL,分别与正常对照组(0.65±0.17)pg/mL、(0.27±0.21)pg/mL比较显着升高(P<0.001、P<0.001)。与典型二期梅毒患者组(28.49±13.13)pg/mL、(4.33±3.44)pg/mL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玫瑰糠疹样皮疹伴淋巴结肿大时与诊断梅毒的免疫学指标(RPR、TPHA、TPPA)具有相关性;梅毒螺旋体进入体内后主要诱导CD11c+型DC表达而引发Th1型反应,IL-12及IFN-r参与了梅毒螺旋体进入体内后的免疫过程,可能在梅毒螺旋体的清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不典型二期梅毒与外周血免疫学指标(CD11c+、CD123+、IL-12、IFN-r)变化有相关性。

二、色素型玫瑰糠疹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色素型玫瑰糠疹1例(论文提纲范文)

(2)紫癜型玫瑰糠疹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案
2 结果与转归
    2.1 检查结果
        2.1.1 体格检查
        2.1.2 实验室检查
        2.1.3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
    2.2 预后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点
    3.2 发病机制
    3.3 临床特征
    3.4 组织病理表现
    3.5 诊断与鉴别诊断
    3.6 治疗及预后
4结论

(3)水疱型玫瑰糠疹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4)色素性痒疹4例报告附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病例资料及研究设备
        2.1.1 本院病例1
        2.1.2 本院病例2
        2.1.3 本院病例3
        2.1.4 本院病例4
        2.1.5 研究设备
    2.2 文献病例资料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流行病学资料
    3.3 病因及影响因素
    3.4 临床表现
        3.4.1 皮疹分布部位
        3.4.2 皮疹特点
    3.5 组织病理学及其他实验室检查
        3.5.1 组织病理学
        3.5.2 其他辅助检查
    3.6 治疗及转归
第四章 讨论
    4.1 影响色素性痒疹发病的因素
    4.2 色素性痒疹的临床特征
    4.3 诊断及鉴别诊断
    4.4 与PP相关的并发症
    4.5 四环素类药物在治疗色素性痒疹中的作用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综述 色素性痒疹的临床、病理及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人类白细胞抗原DQB1和DRB1与内蒙古地区汉族人群风热疮患者易感性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介
致谢

(6)中西医结合诊治玫瑰糠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西医病因病机
        1.2.1 病毒感染
        1.2.2 细胞免疫
    1.3 其他病因病机
2 治疗
    2.1 中医内治法
    2.2 中医外治法
    2.3 西医治疗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3 结语

(7)皮肤镜在扁平苔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皮损分布
    2.3 组织病理结果
    2.4 皮肤镜诊断结果
    2.5 临床分型
    2.6 皮肤镜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活检结果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消风散加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风热蕴肤型玫瑰糠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安全性评测及不良反应
    5 复发情况
第二部分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玫瑰糠疹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2 现代医学对玫瑰糠疹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3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治疗玫瑰糠疹
    4 玫瑰糠疹的特殊类型
    5 立法依据
    6 消风散选方依据
    7 窄谱中波紫外线的选择依据
    8 依巴斯汀选择依据
    9 PRSS积分方法的选择依据
    10 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色素性玫瑰糠疹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10)不典型二期梅毒部分免疫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二期梅毒形态学变化
    1.2 体液免疫
    1.3 细胞免疫
    1.4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主要试剂
    2.3 统计方法
    2.4 实验方法
    2.5 研究对象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图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四、色素型玫瑰糠疹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伊马替尼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J]. 杨敏,常建民.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08)
  • [2]紫癜型玫瑰糠疹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徐志莉,庄逢康,赵俊英.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20)
  • [3]水疱型玫瑰糠疹1例[J]. 葛芸,刘建军,宗丽娜,吕世超. 皮肤病与性病, 2020(05)
  • [4]色素性痒疹4例报告附文献复习[D]. 邵玉筱. 南通大学, 2020(08)
  • [5]人类白细胞抗原DQB1和DRB1与内蒙古地区汉族人群风热疮患者易感性的相关研究[D]. 王雅清.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6]中西医结合诊治玫瑰糠疹研究进展[J]. 王雅清,白美娇,吴英楠,刘白雪,王秀艳,于希军. 山东中医杂志, 2019(04)
  • [7]皮肤镜在扁平苔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张玮. 山西医科大学, 2019(11)
  • [8]消风散加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风热蕴肤型玫瑰糠疹临床疗效观察[D]. 吕忠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9]色素性玫瑰糠疹1例[J]. 郭萍,谭福跃. 皮肤病与性病, 2013(03)
  • [10]不典型二期梅毒部分免疫学研究[D]. 金哲虎. 延边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色素性玫瑰糠疹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