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沉积物论文-彭翠英,李志良,黄微,左慧,谌苏

湘江沉积物论文-彭翠英,李志良,黄微,左慧,谌苏

导读:本文包含了湘江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湘江,衡阳-株洲段,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

湘江沉积物论文文献综述

彭翠英,李志良,黄微,左慧,谌苏[1](2019)在《湘江中游衡阳-株洲段沉积物几种典型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湘江中游衡阳-株洲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对24个沉积物样品进行重金属检测分析,使用多种方法评价污染程度及等级。研究表明,湘江中游衡阳-株洲段沉积物中重金属存在很强的积累现象,尤其是Cd污染特别严重。且Cd主要以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存在于沉积物,Pb主要以铁锰氧化物态存在于沉积物中,容易被外界利用或者受外界因素变化而使其被动植物吸收增加。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比较,各采样点Cu、Pb、Zn尚未超标,但Cd超标4.98~22.08倍。单因子指数和地积累指数均表明,Cd达到了严重污染,各采样点底泥的Cd的Igeo值均为6级,已达到了极强的污染程度;虽然各采样点Fe的Igeo也均为6级,但主要以残渣态为主,对生态环境影响较低; Mn只产生了轻度的污染,Mg对环境无污染。各采样点分析发现,松柏镇和霞湾可能是此江段主要污染源。在后续治理中,应该加大对于Cd污染的治理,减少对于周边生命健康的危害。(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盛维康,侯青叶,杨忠芳,余涛,袁嘉欣[2](2019)在《湘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湘江流域水系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As?Cd?Cr?Cu?Hg?Ni?Pb?Sb?Zn)含量进行统计分析,以地累积指数(Igeo)为参数分析了1982年以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变化趋势,采用富集因子法和对数回归模型评价了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水生生物风险,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判别了重金属的可能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湘江流域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近30a以来重金属元素的Igeo大体呈缓慢上升的趋势,长株潭地区和衡阳地区大部分重金属元素的Igeo逐渐降低.湘江流域污染程度最高的重金属元素为Cd,其次为As和Hg,郴州地区呈现出以Cd为主,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特征,具有很强的潜在水生生物危害性,是湘江流域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可能的2个主要污染来源为采选?冶炼废水的排放和尾矿库的泄漏,岩石的化学风化和河流的搬运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丁玮,陈新跃,南茂才[3](2019)在《湘江株洲段河流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湘江株洲段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运用了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数据表明:株洲段Cr、Cd、Pb、As和Hg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71. 27、10. 06、87. 66、158. 69、0. 21 mg·kg-1,分别是长株潭地区底泥背景值的1. 19、20. 12、3. 51、10. 58、0. 85倍,除Hg外均超过长株潭地区底泥背景值。根据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的计算结果,湘江株洲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为Cd>As>Hg>Pb>Cr;而地累积指数法则表明其污染程度为Cd>As>Pb>Cr>Hg。(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颜川云[4](2018)在《湘江株洲段河岸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来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湘江株洲段河岸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进行分析,并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r、Mn、Co、Ni、Cu、Zn和Pb在沉积物中含量变化较大,分布不均匀,这些元素在沉积物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且自市域河流上段到下段,重金属的富集程度明显加深.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沉积物中Pb的生态风险系数(Eir)平均值达183.40,存在很强的生态风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排序为Pb>Cu> Ni> Zn> Co> Mn> Cr> V> B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9种重金属元素可分为3大类:I类为Zn、Pb、Cu、Co、Ni,以人为源为主;II类为Ba、V、Cr,以自然源为主;III类为Mn,既有自然源又有人为源.(本文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钟宇,付广义,向仁军,杨麒,姚福兵[5](2018)在《湘江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及释放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湘江石峰大桥至马家河大桥区段的湘江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该区段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Cu、Pb、Zn、Cd、Cr、Mn、As和Hg的含量和赋存形态.结果表明,Cd和As的平均含量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叁级标准限值,Mn平均含量超过我国土壤元素背景值(583mg/kg).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表明5个采样点中有4个采样点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均超过600,属于很强生态危害程度.最后通过连续实验研究了不同流速、不同pH值对沉积物中Cu、Zn、Cd以及Mn释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水流速度、降低上覆水体pH值均可促进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实验还发现4种重金属的释放通量都比较小,其中释放通量最大的Mn为7.50μg/(g·d),沉积物中重金属向水环境的释放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李欢,陈亮,欧阳彬,胡宏[6](2018)在《湘江(松柏段)表层沉积物Pb和Zn季节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于2015年对湘江(松柏段)上、中、下游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四个季节的采样,用ICP-MS进行了Pb、Zn等元素的分析,结果显示Pb夏季浓度最低,秋冬季最高,这与雨季河流水量增大沉积物再悬浮造成重金属快速释放有关。鉴于沉积物中各元素形态的复杂性,还需利用高能和高强度同步辐射产生的X射线吸收光谱分析检测出重金属邻近原子间距、数量、化学价态和配位结构等,从而进一步论证沉积物重金属迁移转化机制。(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期刊2018年03期)

肖瑶[7](2018)在《湘江下游河床重金属污染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湘江是我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本文借助逐级分离实验,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湘江下游湘阴、长沙、湘潭、株洲等重金属污染河段的河床沉积物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沉积物重金属等元素的赋存形态和化学活性。为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参考。初步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微量元素分布特征: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变化大,基本依照从上游至下游的顺序逐渐降低,沉积柱ZX2中元素平均含量最高。重金属U、Ba、Mn、Th、Sc、Co元素含量在沉积柱中分布相对较均匀,总体上元素含量不随深度变化而变化。除元素Sir外沉积柱沉积物中各高场强元素平均含量均超过背景值,元素Zr、Hf及Nb、Ta的变化模式趋于高度一致,暗示其可能具有同一物源。沉积柱ZX2元素变异系数大于0.5,这表明沉积柱ZX2受到的人为活动的扰动可能非常大。球粒陨石分配模式图表明,不同沉积柱沉积物具有基本一致的配分曲线,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缺、存在明显的Eu负异常的右倾型模式。(2)微量元素富集特征:富集系数(EF)表明,重金属Sc、Cu、Zn、Pb存在显着污染,尤其以沉积柱ZX2污染最为严重,达到极强污染。高场强元素Sr在沉积柱ZX2中存在轻微污染,Zr、Hf在沉积柱SG1及ZB6中存在轻污染,部分沉积物样品达到中度污染。除沉积柱ZX2中的重稀土元素(Tb、Yb、Lu)达到中度污染外,其余沉积柱所有稀土元素均为轻微污染,但存在叁个显着富集层,分别是ZX2沉积柱42cm处、ZB6沉积柱16cm处、SG1沉积柱2cm处,与河流流向一致,并且与重金属富集层存在相似,这表明稀土元素可能是指示重金属污染的重要证据。(3)微量元素赋存形态特征:重金属V、Cr、Ni、Ba以残渣态为主,Co、Zn、Cu、U残渣态比例超过50%,次生相态占有较高比重,Pb、Th、Sc、Cd以次生相态为主,残渣态比重较低,其中以Cd次生相态比重最大。除元素Sr次生相态较高外,其余高场强元素均以残渣态为主。除元素Er外,稀土元素形态比例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可还原态与可氧化态比重较高。总体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复杂多样,高场强元素与稀土元素赋存形态具有高度一致性。(4)微量元素活性特征:重金属元素Cd、Zn的弱酸提取态比重高与流域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有关,弱酸可提取态易受pH影响,活性高。元素Pb可还原态最高主要与湘江流域广泛分布红壤和黄壤有关,能够提供较多的铁锰水化合物与重金属离子发生作用形成铁锰氧化物,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是湘江流域重金属的主要净化途径。Cu、Sc的可氧化态比重最高,这是由于Cu、Sc对有机质有特别强的亲合力,该形态易在氧化环境下的湘江流域分解,具有一定活性。高场强元素Zr、Hf、Nb、Ta以残渣态为主,活性低。元素Sr有较高弱酸可提取态,活性较高。稀土元素形态结构与南方离子型稀土元素形态保持一致。(5)微量元素潜在危害特征:根据元素组成特征及元素活性将微量元素潜在危害程度分为四类,无潜在危害元素:Ge、Ga、Cs、Rb、Nb、Ta、Zr、Hf、Sr;低潜在危害元素:V、Cr、Ni、Ba、Co、U、Th、REE;高潜在危害元素:Cu、Sc;极高潜在危害元素:Zn、Pb、Cd。(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陶维[8](2017)在《纳米银在湘江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及对沉积物重金属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银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食品包装、水质净化、美容产品及纺织产品等各方面,其在生产、使用以及废弃的过程中被释放到水体环境中的机会大大增加。银纳米材料做为一种新的环境污染物,不仅会对水体中的各种生物产生毒性,同时还有可能影响到水体中其他重金属的形态及分布。本研究选择被重金属污染的湘江上覆水和沉积物作为实验对象,研究银纳米材料在重金属污染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并考察其对沉积物孔隙水中重金属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化学方法合成了无包裹的纳米银和分别用柠檬酸叁钠和Tween 80包裹的银纳米材料,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流体动力学直径分析和表面电荷分析对合成的银纳米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合成了粒径分别为26.10±0.94、27.46±0.91和30.12±0.76 nm、表面电荷分别为-25.6mV、-15.2 mV和-6.7mv叁种银纳米颗粒。采用这叁种成功合成的银纳米颗粒,研究了纳米银在重金属污染上覆水及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发现包裹物质会显着影响银纳米材料在重金属污染上覆水及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Tween 80包裹的纳米银可以在水中存在更长时间而不聚集,而无包裹的纳米银和柠檬酸叁钠包裹的纳米银则更容易与水体中的有机物反应从而发生聚集。沉积物中银的纵向分布的实验证明了Tween 80因为更稳定不易聚集,所以能够渗透到沉积物深层,而无包裹的纳米银和柠檬酸叁钠包裹的纳米银则主要集中在沉积物的表层,叁种银纳米材料最终大部分都位于表层0-3 cm深度区间。通过测定沉积物孔隙水中铜、锌、铅、镉和汞的浓度,加上环境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得知,银纳米材料在沉积物孔隙水中通过异聚集及吸附的作用,影响了重金属的浓度和形态,电镜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孔隙水颗粒物质中汞和银含量具有线性关系,可能是生成了银汞齐。(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25)

南茂才[9](2017)在《湘江(湘潭—长沙段)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污染物具有毒性强、迁移转化能力强、不易被微生物分解、易累积等特性,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国际环境科学界的焦点。湘江流域是我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其污染来源多样,既有成土母质等地质体通过风化作用产生,又有湘江流域上游地区矿产的开采和冶炼、工业“叁废”排放等人为活动产生。本文以湘江(湘潭-长沙段)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易家湾河滩冲积土、老水泥厂底泥、叁大桥底泥以及易俗河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入手开展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研究。沿湘江(湘潭-长沙段)布置了4个剖面共取43个样品,对土壤和底泥的pH、有机质含量以及Cr、Cd、As、Pb、Hg等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探讨了重金属含量的垂向分布特征和沿程分布特征,并对沉积物pH值、有机质与重金属含量做了相关性矩阵分析,最后应用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样品的pH在7之下,推测该区为不饱和冲积土,由于受母质影响,土壤pH呈酸性;湘江水的pH在8左右致使底泥样品中pH呈中性至弱碱性。底泥剖面的pH变化幅度与水体的自我净化和采样位置密不可分。垂向分布特征上看,土壤剖面在5-10cm和40-50cm段四种元素都出现了峰值说明当时水体中所含金属已严重超过了水体的自净化能力,沉淀积蓄下来。叁个底泥剖面重金属元素垂向分布特征同时说明湘江底泥中重金属污染元素顺序为Cd>As>Pb>Hg>Cr。沿程分布特征上看,底泥剖面中0-20cm段受水动力等外界条件影响较大,重金属元素含量大小没有规律;20-60cm段,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为剖面04>剖面03>剖面01;60-100cm段,剖面03>剖面01>剖面04。土壤和底泥中各重金属元素间的相关性显示,底泥中各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比土壤中重金属间相关性好,说明湘江流域两岸的工业废弃物和人类生活污水的排放有可能是它们共同的污染来源,有机质与重金属元素之间显着的相关性,说明样品中有机质含量影响了重金属的分布与富集。地积累指数法表明:剖面02中各重金属污染程度为:Hg>Cd>As>Pb,并且对表层土壤0-15cm以及深层土壤40-50cm处造成的污染最大。各重金属对叁个剖面不同深度造成的污染程度不同,底泥剖面同时显示污染程度顺序:Cd>As>Pb>Cr>Hg。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表明:剖面02各个元素危害程度顺序Cd>Hg>As>Pb。剖面01、03、04共同显示Cd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贡献率最大,危害程度为Cd>As>Hg>Pb>Cr。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表明:剖面02中Cd、As和Hg为重度污染,Pb为轻度污染;剖面01、03、04所有元素中,重金属元素Cd、As和Pb为重度污染,Cr表现为轻度污染,重金属元素Hg除剖面01尚清洁外,其他两个底泥剖面为轻度污染。叁种评价方法同时说明污染最严重的元素为Cd和As,总体上湘江(湘潭-长沙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不容乐观。(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黄欣嘉[10](2017)在《湘江衡阳段沉积物氮形态分析及对水体中硝态氮吸附—解吸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湘江是流经湖南省境内面积最大的河流,其水环境质量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水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氮素直接影响水体质量。因此,针对沉积物对水体中硝态氮的吸附及解吸特性开展研究,对于了解沉积物对硝态氮的承载能力以及硝态氮在氮循环的作用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湘江衡阳段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级浸取分离法研究湘江衡阳段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同时通过室内模拟吸附解吸实验,探讨温度、扰动速率、有机质含量与粘土矿物含量等因素对沉积物吸附及解吸硝态氮的影响。最后研究不同因素水平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并且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和衍射光谱(XRD)等表征手段揭示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湘江衡阳段各采样点中黄茶岭断面处总氮及有机质含量最高,污染最为严重,新塘埠断面污染程度最低,最能代表湘江衡阳段最原始水源状况。各形态氮对总氮含量的贡献大小与其绝对含量分布情况大致相同,均为SOEF-N(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IEF-N(离子交换态氮)>WAEF-N(弱酸可提取态氮)>SAEF-N(强碱可提取态氮),SOEF-N与IEF-N在各采样点均属优势形态。环境和沉积物理化因素的改变会对硝态氮的吸附及解吸产生一定影响:温度升高会使沉积物对硝态氮的吸持率降低;扰动速率的增加更有利于沉积物中硝态氮的解吸释放作用;去除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会使其对硝态氮吸附量降低的同时释放少量的硝态氮;向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可使其对硝态氮的吸持率增大。沉积物吸附硝态氮的过程在60min后吸附逐渐稳定,解吸过程达到平衡的过程更加缓慢。沉积物吸附和解吸硝态氮的过程均能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的吻合,表明该过程以化学反应为主。热力学研究表明该反应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是自发放热的单层吸附过程。SEM分析表明沉积物呈粗糙多孔的片层结构,具有较多的吸附位点;FTIR分析表明沉积物中含有羟基、酰基等多种基团,与硝态氮反应的机理主要表现为置换和吸附作用;XRD图像表明沉积物晶格内部主要成分为Si O_2。(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7-05-01)

湘江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湘江流域水系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As?Cd?Cr?Cu?Hg?Ni?Pb?Sb?Zn)含量进行统计分析,以地累积指数(Igeo)为参数分析了1982年以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变化趋势,采用富集因子法和对数回归模型评价了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水生生物风险,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判别了重金属的可能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湘江流域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近30a以来重金属元素的Igeo大体呈缓慢上升的趋势,长株潭地区和衡阳地区大部分重金属元素的Igeo逐渐降低.湘江流域污染程度最高的重金属元素为Cd,其次为As和Hg,郴州地区呈现出以Cd为主,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特征,具有很强的潜在水生生物危害性,是湘江流域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可能的2个主要污染来源为采选?冶炼废水的排放和尾矿库的泄漏,岩石的化学风化和河流的搬运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湘江沉积物论文参考文献

[1].彭翠英,李志良,黄微,左慧,谌苏.湘江中游衡阳-株洲段沉积物几种典型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盛维康,侯青叶,杨忠芳,余涛,袁嘉欣.湘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9

[3].丁玮,陈新跃,南茂才.湘江株洲段河流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评价[J].广州化工.2019

[4].颜川云.湘江株洲段河岸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来源与评价[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

[5].钟宇,付广义,向仁军,杨麒,姚福兵.湘江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及释放通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8

[6].李欢,陈亮,欧阳彬,胡宏.湘江(松柏段)表层沉积物Pb和Zn季节变化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

[7].肖瑶.湘江下游河床重金属污染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8

[8].陶维.纳米银在湘江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及对沉积物重金属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7

[9].南茂才.湘江(湘潭—长沙段)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D].湖南科技大学.2017

[10].黄欣嘉.湘江衡阳段沉积物氮形态分析及对水体中硝态氮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南华大学.2017

标签:;  ;  ;  ;  

湘江沉积物论文-彭翠英,李志良,黄微,左慧,谌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