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杂离子浓度论文-徐星,贺晓书,徐晟,杜春雨

掺杂离子浓度论文-徐星,贺晓书,徐晟,杜春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掺杂离子浓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铝掺杂,O_2,Ni,量为

掺杂离子浓度论文文献综述

徐星,贺晓书,徐晟,杜春雨[1](2016)在《铝掺杂叁元全浓度梯度Li(Ni_(0.70)Co_(0.13)Mn_(0.17))O_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结构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在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是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相比于传统的LiCoO_2正极材料,叁元NCM材料由于具有比容量高、循环性能好、成本低、无毒害、安全能能好等优势被人们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相较于单一恒定组成的叁元材料,全浓度梯度材料的容量、倍率、循环和热稳定性能均获得了较大提升~([1])。【实验】前驱体材料通过共沉淀法合成。将镍钴锰浓度逐渐变化且总浓度为2mol/L的混合金属盐、O.(本文来源于《第18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国际电化学储能技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11-03)

刘珊珊,徐征,赵谡玲,梁志琴,朱薇[2](2016)在《氟离子浓度对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形貌及荧光寿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Yb~(3+)、Er~(3+)共掺的Na YF4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实验结果表明,不同F-离子对纳米晶的晶型和粒径尺寸起着重要的作用。低F-离子浓度下,NaYF_4纳米材料的粒径尺寸随F-离子浓度的增加逐渐变小且趋于均一;高F-离子浓度下,六方晶相的形成受到抑制,上转换纳米晶出现团聚现象。在一定浓度范围内,F-离子的浓度有利于促进荧光发射。同时F-离子浓度对荧光寿命也有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万军鹏,顾真安[3](2014)在《不同浓度稀土离子掺杂钠钙硅玻璃的发射光谱》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高温熔化工艺制备了Ce、Sm、Eu、Tb、Dy 5种稀土离子不同浓度掺杂的钠钙硅玻璃,利用荧光光谱仪测试了玻璃的发射光谱,并分析研究了这5种稀土离子在不同掺杂浓度下的光谱特性以及浓度淬灭效应。(本文来源于《玻璃与搪瓷》期刊2014年05期)

仇珊珊,张金苏,程丽红,李香萍,孙佳石[4](2014)在《Er~(3+)离子掺杂浓度对碲酸盐玻璃光学跃迁及上转换发光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温熔融淬火法制备了Er3+掺杂碲酸盐玻璃。测量了不同Er3+浓度掺杂的碲酸盐玻璃的吸收光谱,应用Judd-Ofelt理论计算了J-O参数Ωλ(λ=2,4,6),讨论了Er3+离子浓度对碲酸盐玻璃性质的影响。在980 nm激发下,测量了样品的上转换荧光发射谱,在室温下观察到绿光(525 nm)和红光(655 nm)发射,其分别对应于Er3+的2H11/2→4I15/2和4F9/2→4I15/2跃迁到Er3+/Yb3+,通过分析变激光功率激发下上转换发光光谱强度的变化,得到绿光和红光发射都是双光子过程。此外,还研究了样品的浓度猝灭机制,给出了交叉弛豫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4年17期)

任国浩,裴钰,吴云涛,陈晓峰,李焕英[5](2014)在《铈离子掺杂浓度对氯化镧(LaCl_3:Ce)闪烁晶体发光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垂直Bridgman法,分别生长了未掺杂LaCl3和掺有不同浓度CeCl3的LaCl3闪烁晶体,并对它们的透光性质、发光性质和光衰减特性进行了测试和对比分析.发现未掺杂LaCl3晶体的吸收边位于215 nm附近,本征发射峰为405 nm,衰减时间在1μs以上.该发光属于纯氯化镧晶体的自陷激子发射,但随着CeCl3掺杂浓度的提高,源于自陷激子(STE)的本征发射强度逐渐降低,LaCl3:Ce晶体中的吸收边逐渐红移至300nm,由Ce3+中心所产生的5d→4f发射逐渐增强,其衰减时间加快至~20 ns.这种现象被解释为LaCl3晶格中的自陷激子向Ce3+离子发光中心的能量传递作用所致.(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赵承周,孔祥贵,宋曙光,李晓坤[6](2013)在《Yb~(3+),Tm~(3+)离子掺杂浓度对NaYF_4:Yb~(3+),Tm~(3+)发光光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温热溶剂法合成了不同Yb3+和Tm3+掺杂浓度的NaYF4∶Yb3+,Tm3+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荧光光谱对样品进行形貌和发光性质的表征。结果表明,不同Yb3+和Tm3+离子掺杂浓度对纳米粒子的上转换发光性质有很大影响。随着Tm3+离子浓度的提高,Tm3+离子之间的浓度猝灭和交叉弛豫效应对发光强度的影响愈来愈显着,导致纳米粒子的发光猝灭;同样,随着Yb3+浓度的提高,纳米粒子的发光强度也是先增大后减小,这是因为Yb3+离子浓度掺杂过高导致发光猝灭。(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张鹏,赵路松,姚江宏,曹亚安[7](2013)在《不同浓度Sn~(4+)离子掺杂TiO_2的结构、性质和光催化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纯TiO2和不同浓度Sn4+离子掺杂的TiO2光催化剂(TiO2-Snx%, x%代表 Sn4+离子掺杂的TiO2样品中Sn4+离子摩尔分数). 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表面光电压谱(SPS)确定了 TiO2-Snx%催化剂的晶相结构和能带结构, 结果表明: 当 Sn4+离子浓度较低时, Sn4+离子进入TiO2晶格, 取代并占据Ti4+离子的位置, 形成取代式掺杂结构(Ti1-xSnxO2), 其掺杂能级在导带下 0.38 eV 处; 当 Sn4+离子浓度较高时, 掺入的Sn4+离子在TiO2表面生成金红石SnO2, 形成 TiO2和SnO2复合结构(TiO2/SnO2), SnO2的导带位于TiO2导带下0.33 eV处. 利用瞬态光电压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TiO2-Snx%催化剂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复合的动力学过程, 结果表明, Sn4+离子掺杂能级和表面SnO2能带存在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 有效地抑制了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 然而, Sn4+离子掺杂能级能更有效地增加光生电子的分离寿命, 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 从而揭示了TiO2-Snx%催化剂的光催化机理.(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许健,范灵聪,施鹰,谢建军,雷芳[8](2012)在《Ce~(3+)离子掺杂浓度对掺铈镥铝石榴石(Ce:LuAG)多晶材料组分和烧结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共沉淀法和真空烧结方法制备出了叁种不同浓度(1.0at%,5.0at%和10.0at%)的Ce3+离子掺杂LuAG多晶粉体和陶瓷。采用XRD、SEM和EDS叁种表征方法研究了这两种多晶材料的物相和显微结构。我们发现当粉体在1100oC保温10h条件下,Ce3+离子的掺杂浓度达到或超过5.0at%的时候,CeO2相就会以单相的形式析出,出现"过掺杂"现象,但是当这种粉体经过高温烧结转变成多晶陶瓷的时候,掺杂5.0at%样品中的这种"过掺杂"现象就会消失。同时过高的掺杂浓度会显着降低粉体的烧结活性从而导致不完全烧结现象的发生以及陶瓷光学性能的急剧下降。(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X射线衍射学术大会暨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07-28)

于洪杰,赵凤艳,曲莹莹[9](2012)在《不同掺杂离子浓度对Yb:YAG微片激光器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激光物理理论对Yb:YAG微片激光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用于研究镱浓度对Yb:YAG微片激光器性能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不同浓度下,通过改变晶体厚度和输出镜透过率提出了Yb:YAG微片激光器的优化运转方案。通过选择较厚的2mm、较低浓度10at.%掺杂的Yb:YAG晶体可以获得较好的激光性能,或薄1mm的具有较高浓度20at.%掺杂的Yb:YAG晶体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激光性能。(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姚成顺[10](2011)在《Sm~(3+)掺杂浓度对CeO_2基离子导体的电学和光学性质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第四代燃料电池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简称SOFC)的电解质材料,掺杂CeO_2基电解质材料由于制备简单、在中温区(500-700oC)电导率比钇稳定氧化锆(YSZ)高近一个数量级而受到广泛的青睐。本文以Sm~(3+)掺杂CeO_2基电解质(SDC)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Sm~(3+)掺杂浓度对CeO_2基离子导体的微结构、表面形貌、离子电导率和光致发光的影响。从体相导电的角度来说,Sm~(3+)掺杂CeO_2基电解质材料的载流子浓度、氧空位迁移焓和缺陷缔和焓均与掺杂浓度有关。同时,从晶界导电的角度来说,由于Sm~(3+)掺杂CeO_2基电解质材料一般是以多晶形式存在的,因此,掺杂浓度可能会改变晶界电导率在材料总电导率中所占的比例。本文采用甘氨酸-硝酸盐法制备了不同掺杂浓度的Ce1-xSmxO2-x/2(x=0.1, 0.15,和0.20 )电解质材料,研究了掺杂浓度对氧离子导体的微观结构、电学性能和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XRD测试结果显示,不同掺杂浓度样品经1300oC烧结10小时后均为单相性好的立方萤石结构,从XRD谱图中未观察到其它非立方萤石结构的衍射峰,样品的晶胞参数随掺杂浓度增加逐渐增大。SEM结果表明,1300oC烧结10小时后,Sm~(3+)的掺杂浓度的变化不会显着改变材料的平均晶粒尺寸的大小。交流阻抗测试表明,掺杂浓度为0.10时,材料具有最大的体相电导率,主要是由于降低了氧空位的迁移焓导致的;掺杂浓度为0.20时,材料具有最大的晶界电导率,主要是由于降低了晶界的空间电荷势和增大了晶界的载流子浓度导致的;总电导率的变化就是体相电导率和晶界电导率的迭加的结果。从总电导的角度而言,Sm~(3+)的掺杂浓度在0.15-0.2间时的样品最有利于氧离子的传导。光致发光谱结果表明,观察到了Sm~(3+)的特征激发和发射,且随Sm~(3+)掺杂浓度增加,光致发光峰的强度逐渐减弱,归因于高掺杂浓度下的浓度淬灭机制。(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掺杂离子浓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Yb~(3+)、Er~(3+)共掺的Na YF4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实验结果表明,不同F-离子对纳米晶的晶型和粒径尺寸起着重要的作用。低F-离子浓度下,NaYF_4纳米材料的粒径尺寸随F-离子浓度的增加逐渐变小且趋于均一;高F-离子浓度下,六方晶相的形成受到抑制,上转换纳米晶出现团聚现象。在一定浓度范围内,F-离子的浓度有利于促进荧光发射。同时F-离子浓度对荧光寿命也有显着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掺杂离子浓度论文参考文献

[1].徐星,贺晓书,徐晟,杜春雨.铝掺杂叁元全浓度梯度Li(Ni_(0.70)Co_(0.13)Mn_(0.17))O_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结构及性能研究[C].第18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国际电化学储能技术论坛论文集.2016

[2].刘珊珊,徐征,赵谡玲,梁志琴,朱薇.氟离子浓度对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形貌及荧光寿命的影响[J].物理化学学报.2016

[3].万军鹏,顾真安.不同浓度稀土离子掺杂钠钙硅玻璃的发射光谱[J].玻璃与搪瓷.2014

[4].仇珊珊,张金苏,程丽红,李香萍,孙佳石.Er~(3+)离子掺杂浓度对碲酸盐玻璃光学跃迁及上转换发光性质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4

[5].任国浩,裴钰,吴云涛,陈晓峰,李焕英.铈离子掺杂浓度对氯化镧(LaCl_3:Ce)闪烁晶体发光性能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4

[6].赵承周,孔祥贵,宋曙光,李晓坤.Yb~(3+),Tm~(3+)离子掺杂浓度对NaYF_4:Yb~(3+),Tm~(3+)发光光谱的影响[J].发光学报.2013

[7].张鹏,赵路松,姚江宏,曹亚安.不同浓度Sn~(4+)离子掺杂TiO_2的结构、性质和光催化活性[J].物理化学学报.2013

[8].许健,范灵聪,施鹰,谢建军,雷芳.Ce~(3+)离子掺杂浓度对掺铈镥铝石榴石(Ce:LuAG)多晶材料组分和烧结性能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X射线衍射学术大会暨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2

[9].于洪杰,赵凤艳,曲莹莹.不同掺杂离子浓度对Yb:YAG微片激光器性能的影响[J].长春大学学报.2012

[10].姚成顺.Sm~(3+)掺杂浓度对CeO_2基离子导体的电学和光学性质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标签:;  ;  ;  ;  

掺杂离子浓度论文-徐星,贺晓书,徐晟,杜春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