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过敏原论文-刘婧婧,陈爱兰

接触性过敏原论文-刘婧婧,陈爱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接触性过敏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镜手术,导电胶,接触性,皮肤过敏

接触性过敏原论文文献综述

刘婧婧,陈爱兰[1](2019)在《内镜手术使用负极板致患者接触性过敏一例的预防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创手术越来越受患者的青睐,特别是近年来高频电刀在微创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微创外科的发展。在手术中,需要完整的回路才能形成电流,作用到人体的电流需经过负极板回到高频电刀内部而形成完整的回路,因此,负极板的使用就尤为重要,足够面积的负极板,就成为术中必不可少的部件~([1-3])。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患者烫伤,接触性过敏或无电流产生。1资料与方法1.1病历摘要患者女,68岁,主诉:中上腹不适3个月余,行常规检查后在手术室行全身麻醉下,内镜下胃贲门黏膜剥离术,术前(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蒋宏博,刘士瑞,杨加琳,张亚芹[2](2019)在《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过敏原诊断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生于面部的皮炎是皮肤科门诊中常见的皮肤病,鉴别诊断可包括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ICD)、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特应性皮炎、螨虫病及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症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面部皮疹等~([1])。其中,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在面部皮炎中占有很大比重,一项在曼谷的调查显示ACD的患病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9年05期)

邸倩[3](2019)在《综合方法治疗接触性过敏皮炎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综合方法治疗接触性过敏皮炎的疗效。方法:收集来我院就诊的面部接触性过敏皮炎患者13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用地氯雷他定联合地塞米松、外涂氧化锌软膏、冷喷治疗的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地氯雷他定联合地塞米松的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愈总有效率91.18%(62/68),对照组患者治愈总有效率为70.59%(48/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方法治疗面部接触性过敏皮炎患者的疗效显着高于对照组,具有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08期)

郭礼妍[4](2019)在《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接触性过敏反应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有广泛免疫调节作用的多潜能干细胞,主要用于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作为细胞治疗,MSCs具有局限性和可塑性等缺点。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 derived from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Exo)能发挥MSCs相同的免疫调节作用,且作为非细胞制剂MSC-Exo避免了MSCs细胞治疗的缺点。已有研究报道MSCs治疗小鼠接触性过敏反应(contact hypersensitivity,CHS)的有效性,但目前还没有研究深入报道MSC-Exo治疗CHS的作用及机制,故本研究拟探讨MSC-Exo对CHS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为开发MSC-Exo非细胞生物治疗提供新的临床前证据。方法和结果:研究通过酶消化贴壁培养脐带华通氏胶来源MSCs,分离扩增培养的第3代MSCs呈成纤维梭形贴壁生长,具有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能力,表达CD90、CD105、CD44、CD73、CD29、CD166等表面标志物,不表达CD45、CD34、HLA-DR、CD19、CD31、CD14,符合国际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标准。超高速离心提取的MSC-Exo电镜下呈杯盘状双膜结构,平均粒径102nm(96.4nm?201.5nm),表达外泌体特异性标志物CD9和CD63。研究通过建立小鼠CHS模型,观察MSC-Exo对CHS小鼠的治疗作用和机制。实验动物分3组:control组(无CHS+PBS),CHS组(CHS+PBS)和MSC-Exo组(CHS+MSC-Exo)。结果提示:MSC-Exo治疗后CHS小鼠耳朵肿胀较CHS组明显减轻,且炎症分泌物、皮肤结痂和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流式结果提示MSC-Exo治疗抑制CHS小鼠耳后引流淋巴结中CD8~+IFN-?~+Th1和CD4~+IFN-?~+Tc1细胞分化,增加Treg(CD4~+CD25~+Foxp3~+)细胞比例;同时,MSC-Exo治疗组小鼠血浆中TNF-?,IFN-?的表达水平降低,IL-10表达水平增高。体外共聚焦显微结果提示MSC-Exo能直接被CD3+T细胞摄取,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周围;且MSC-Exo与T细胞体外共培养4d后,MSC-Exo显着降低CD8~+IFN-?~+Th1和CD4~+IFN-?~+Tc1细胞比例,增加Treg(CD4~+CD25~+Foxp3~+)细胞比例;同时抑制IFN-?和TNF-?的表达,促进IL-10的表达水平,且作用效果与外泌体剂量呈依赖性;同时,MSC-Exo能显着降低T细胞中STAT1和pSTAT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酶消化贴壁培养的人脐带MSCs符合国际间充质干细胞的标准,超高速离心能成功提取形态完整的外泌体,且表达CD63和CD9特异性标志物。MSC-Exo治疗能改善CHS临床表现,抑制CHS小鼠炎症反应,减轻耳朵肿胀程度及炎症细胞的浸润,抑制淋巴结中Th1和Tc1细胞分化,降低IFN-?和TNF-?的表达水平;同时促进Treg细胞分化,增加IL-10的表达水平。体外共培养实验进一步证实MSC-Exo抑制T细胞中Th1,Tc1的分化和培养上清中IFN-?和TNF-?表达;同时,促进Treg分化及IL-10的表达,且作用效果与MSC-Exo剂量呈依赖性。MSC-Exo参与T细胞免疫调节的机制可能是通过MSC-Exo直接作用于CD3~+T细胞,抑制STAT1及pSTAT1蛋白的表达,从而调节免疫反应。(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3)

曹伟,王小媛,翟晓艳,朱小英,徐婷[5](2016)在《不同过敏原检测方法在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系统性接触性皮炎(SCD)患者过敏原的分布特征,为诊治预防和过敏原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斑贴和血清IgE过敏原检测系统回顾性分析SCD各项过敏原阳性率和分布差异。结果 60例患者斑贴试验硫酸镍、咪唑烷基脲、重铬酸钾、松香、溴硝丙醇、对苯类混合物、芳香混合物、卡巴混合物、对苯二胺基质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36例IgE检测发现总IgE明显增高,吸入性过敏原中户尘螨、矮豚草、青霉孢霉阳性率明显增高,食物性过敏原中仅牛、羊肉两项阳性率较对照明显增高(P<0.05)。结论斑贴试验在SCD患者中的应用意义重大,血清IgE检测是对斑贴试验有益的补充,能进一步指导患者的生活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姜启君,王贺,曹娜,宫振波,于华[6](2016)在《东港地区青少年荨麻疹8年后接触性过敏原检查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有荨麻疹史的青少年发育成长阶段过敏原的分布状况。方法本研究以人口调查为基础,在相隔8年的两个时间横断面间,以斑贴试验为基础,进行过敏原情况调查。结果镍等金属制品为主要过敏原,硫酸镍的发病率从13.41%提升到25.61%(P<0.05)。女性比男性对镍等过敏原更为敏感,女性占比从63.64%上升到71.43%。对镍、钴、联苯二胺的过敏性,在调查期间内均有增加。各种香水的过敏则呈现下降趋势。结论指导该人群根据自身经验有目的避开使用自身敏感的金属或化学制剂不失为过敏性疾病比较好的预防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刘岳花,陆东庆[7](2014)在《手部湿疹313例接触过敏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手部湿疹患者接触性变应原的分布及其特点。方法:应用斑贴试剂盒检测手部湿疹患者的接触性变应原,并分析与职业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受检的313例手部湿疹患者中有257例(82.11%)斑贴试验出现阳性反应,位列前6种最常见的致敏原分别为重铬酸钾、硫酸镍、芳香混合物、氯化钴、卡巴昆合物、甲醛,从事某些特定职业的手部湿疹患者阳性率明显较高。男性手部湿疹患者对重铬酸钾阳性检出率(34.96%)明显高于女性患者(17.37%),女性患者对硫酸镍的阳性检出率(30.00%)明显高于男性患者(13.01%)。结论:斑贴试验有助于查找手部湿疹患者的接触性变应原;手部湿疹与接触过敏原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临床皮肤科杂志》期刊2014年08期)

关健缨,李锦芳,李娜,苏雨桐[8](2014)在《1856例接触性过敏皮炎、湿疹、斑贴试验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湿疹是最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生与外源性接触性致敏原密切相关[1]。为进一步了解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湿疹的过敏源,我院于2008年4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标准筛选斑贴试剂盒,对1856例患者进行测试。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856例,男性732例,女性1126例,年龄18岁~75岁,平均年龄42.5岁,均为接触性皮炎、湿疹患者。1.2方法采用"瑞敏"公司提供的试剂,将已知抗原共20种按顺(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美容》期刊2014年02期)

陈跃[9](2014)在《预防哮喘要避免接触过敏原》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梧州晓珏我孩子患有哮喘,每年总有几次发作,请问该怎么预防?哮喘发病与过敏有关,从预防上说,避免接触过敏原很重要,具体措施有:①减少室内其他产生异性蛋白的来源,室内要避免潮湿、阴暗,减少霉菌的孳生;避免种植一些有花植物,特别是当春季等花粉飘扬高峰季节,宜关闭门窗。②室内不要喂养各种宠物,因猫、狗、鸟类等宠物的皮毛、皮屑、分泌物及排泄物均有可能作为(本文来源于《健康博览》期刊2014年03期)

刘蔚,胡白,张兰芳,姚秀华[10](2013)在《面部不明原因皮炎接触过敏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面部不明原因皮炎患者的接触过敏物质进行分析。方法对106例面部不明原因皮炎患者进行中国筛查系列斑贴试验,对其中20例可疑的化妆品致敏患者进行化妆品系列斑贴试验,按照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推荐的标准为依据。结果中国筛查系列斑贴试验总阳性率54.72%,阳性率较高的前5位变应原是硫酸镍(18.87%)、甲醛(13.21%)、5-氯-2-甲基-4-异噻唑啉-3-酮(CL+Me-异噻唑)(12.26%)、氯化钴(9.43%)和芳香混合物(8.49%)。化妆品系列斑贴试验总阳性率100%,阳性率较高的前3位变应原是山梨糖醇酐倍半油酸酯(司盘-83)(40.00%)、月桂醇葡萄苷(30%)和十二烷酸盐(25%)。结论面部不明原因皮炎患者多数存在接触过敏原,中国筛查系列的斑贴试验结果反映该类群体普遍存在体质敏感的现象;化妆品相关变应原的斑贴试验结果显示此类患者主要对乳化剂、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原料过敏。(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接触性过敏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发生于面部的皮炎是皮肤科门诊中常见的皮肤病,鉴别诊断可包括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ICD)、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特应性皮炎、螨虫病及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症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面部皮疹等~([1])。其中,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在面部皮炎中占有很大比重,一项在曼谷的调查显示ACD的患病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触性过敏原论文参考文献

[1].刘婧婧,陈爱兰.内镜手术使用负极板致患者接触性过敏一例的预防思考[J].实用医技杂志.2019

[2].蒋宏博,刘士瑞,杨加琳,张亚芹.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过敏原诊断结果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

[3].邸倩.综合方法治疗接触性过敏皮炎的疗效分析[J].人人健康.2019

[4].郭礼妍.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接触性过敏反应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5].曹伟,王小媛,翟晓艳,朱小英,徐婷.不同过敏原检测方法在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

[6].姜启君,王贺,曹娜,宫振波,于华.东港地区青少年荨麻疹8年后接触性过敏原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

[7].刘岳花,陆东庆.手部湿疹313例接触过敏原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

[8].关健缨,李锦芳,李娜,苏雨桐.1856例接触性过敏皮炎、湿疹、斑贴试验结果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14

[9].陈跃.预防哮喘要避免接触过敏原[J].健康博览.2014

[10].刘蔚,胡白,张兰芳,姚秀华.面部不明原因皮炎接触过敏原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

标签:;  ;  ;  ;  

接触性过敏原论文-刘婧婧,陈爱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