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阻抗法论文-陈曦,朱媛,石理,李军,吴同果

全血阻抗法论文-陈曦,朱媛,石理,李军,吴同果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血阻抗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全血电阻抗法,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全血阻抗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曦,朱媛,石理,李军,吴同果[1](2017)在《全血电阻抗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程度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全血电阻抗法(whole blood impedance aggregometry,WBIA)法实验室诊断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入选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会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患者300例。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后7 d用WBIA法测定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程度,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和氯吡格雷抵抗组。随访1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进行SYNTAX评分,观察对比各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发生率。评估WBIA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临床意义。结果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26%,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8.7%。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无药物抵抗组SYNTAX评分明显低于阿司匹林抵抗组、氯吡格雷抵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1±9.79)分vs.(18.32±18.78)分,P<0.05;(10.21±9.79)分vs.(19.57±11.32)分,P<0.05]。随访1年无药物抵抗组MACCE发生率与阿司匹林抵抗组、氯吡格雷抵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9(9.0%)vs.14(21.5%),P<0.05;13.9(9.0%)vs.16(22.2%),P<0.05]。结论 WBIA检测血小板聚集程度实验室诊断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有一定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焦瑞宝,李娜,刘娜,唐吉斌[2](2013)在《激光散射法和电阻抗法在全血血小板计数中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激光散射法和电阻抗法在全血血小板(PLT)计数的准确性。方法运用SYSTEM 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同时检测电阻抗法血小板和激光散射法血小板,按电阻抗法将检测结果分为PLT<50×109·L-1、(50~100)×109·L-1、(100~300)×109·L-1、>300×109·L-1共4组,将两种检测方法结果按误差分为:误差在10%以内标本212例,误差在10%以上标本150例,采用10 g·L-1草酸铵溶液稀释人工显微镜计数血小板,评价激光散射法和电阻抗法的准确性,以手工计数为准。结果电阻抗法和激光散射法计数血小板,在误差10%以内,两种方法在四组标本中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在误差10%以上时,当PLT<100×109·L-1和>300×109·L-1时,电阻抗法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而激光法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所有组别电阻抗法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而激光法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结论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仍然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对于低值和高值血小板检测,激光散射法比电阻法准确性高,人工显微镜复检是最客观准确的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3年11期)

张红博[3](2009)在《全血电阻抗法和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方法学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是影响机体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血栓性疾病中,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对血栓的形成、预防和治疗监测有着重要意义。血小板聚集率是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重要指标。目前能够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方法较多,临床上最常用的是比浊法(Turbidimetric platelet aggregometry,TPA )。TPA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是近几十年来在临床和科研中最常用的方法,过去被人们认为是金标准。此法应用离心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和乏血小板血浆(platelet-poor plasma,PPP),根据PRP与PPP之间的差异,利用光学原理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但此方法也存有许多不足,如此法应用的富血小板血浆需离心制备,离心过程会导致血小板数量及活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测定结果;并且此方法可能受到血液中的某些因素如血脂等的影响。电阻抗法(impedance platelet aggregometry, IPA)是一种较新型的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方法,它使用电学原理,利用全血进行检测,它克服了TPA的某些缺陷,在临床检测中具有一定优势。但TPA和IPA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将针对不同人群,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12月至2008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180例,包括冠心病和高血压病人150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60.54±9.61)岁。排除患有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多器官衰竭、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患者血脂高低分为两组:高血脂组(胆固醇CHOL>5.72mmol/L和/或甘油叁酯TG>1.72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LDL-C>3.64mmol/L)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0.62±8.85)岁;正常血脂组(CHOL≤5.72mmol/L且TG≤1.72mmol/L且LDL-C≤3.64mmol/L) 90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60.50±10.13)岁。另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预行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此对照组人群排除患有除PSVT以外的其它任何疾病,且2周内未应用任何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两周内无室上速发作,血脂水平正常。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5.33±14.19)岁。所有病人均抽取空腹静脉血,抽取后的血液样本分别分为2份注入抗凝管,均由柠檬酸钠抗凝,1小时内送至我院凝溶血实验室和心血管内科实验室,分别用TPA和IPA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两方法选用的诱导剂均为ADP(二磷酸腺苷)10μmol/L。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变量构成比分布差异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两变量相关性采取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采用MedCalc9.0统计软件进行TPA与IPA的一致性分析(Kappa一致性检验)。P<0.05为统计学有显着差异。结果:⑴各组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结果:对照组TPA法结果为(52.90±10.36)%,IPA法为(11.20±3.27)Ω;高血脂组TPA法为(50.13±12.85)%,IPA法为(7.75±4.40)Ω;正常血脂组TPA法为(51.40±12.98)%,IPA法为(8.00±3.73)Ω;全体研究对象(总体组)TPA法为(51.55±12.55)%,IPA法为(8.02±4.07)Ω。⑵各组中TPA与IPA两方法检测结果比较:①TPA与IPA两方法检测结果构成比:根据两方法检测结果各划分了四个百分位区间(0-25%、25%-50%、50%-75%及75%-100%):对照组两方法检测结果各百分位区间的构成比分布未见明显差异(χ2=0.079,P>0.05);但正常血脂组(χ2 =23.93,P<0.05)、高血脂组(χ2=38.40,P<0.05)及总体组(χ2=76.54, P<0.05),两方法检测结果各百分位区间的构成比分布存在明显差异。②TPA与IPA两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性:对照组直线相关分析两方法结果存在正相关性(P<0.05),但相关程度一般(r=0.50),为非高度线性相关(r<0.70);正常血脂组直线相关分析两方法存在正相关性(P<0.05),但和对照组相比,相关程度较低(r=0.48),同样为非高度线性相关;高血脂组相关程度更低(r=0.39,P<0.05),为低度线性相关(r<0.40);总体组直线相关分析两方法虽也存在正相关性(P<0.05),但相关程度较低(r=0.45),也为非高度线性相关。③两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性分析: 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对照组、正常血脂组和总体组,两方法虽存在一致性关系,但一致性均较弱(K分别为0.26、0.13、0.08,均小于0.40,P<0.05);而高血脂组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两方法不存在一致性关系(K=0.02, P>0.05)。结论:TPA和IPA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相关程度不高,欠缺高度线性相关性,且一致性关系也较弱。尤其对于合并高脂血症的病人两方法相关和一致性程度更差,因此在临床中不建议两方法替代使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9-03-01)

江明华,武新梅,陈小剑[4](2006)在《抗凝剂、孵育温度及时间对电阻抗法检测全血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电阻抗法检测全血血小板聚集(ADP为诱导剂)试验的影响因素。方法用Chrono-log560型血小板聚集仪的电阻抗通道检测10例健康体检者全血血小板的聚集(ADP为诱导剂)。每人抽血11.4ml,分别用肝素、枸橼酸钠抗凝,平均分为6管(肝素管各2ml、枸橼酸钠管各1.8ml),在不同的孵育温度(室温、37℃、4℃)与不同的放置时间(0min、30min、60min、120min)下检测血小板聚集情况(电阻值表示)。结果肝素与枸橼酸钠两种抗凝剂结果分别为10.35±5.98?,7.30±3.41?,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1);肝素抗凝血在室温、37℃时,血小板的聚集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但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4℃时,血小板的聚集随时间的变化而降低(P<0.05);枸橼酸钠抗凝血在不同的孵育温度及时间下,血小板聚集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枸橼酸钠抗凝血适合于临床全血血小板聚集的检测,但需考虑红细胞压积对其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6-05-01)

武新梅,江明华[5](2005)在《抗凝剂、孵育温度及时间对电阻抗法检测全血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电阻抗法检测全血血小板聚集(ADP为诱导剂)试验的影响因素。方法用Chrono-log560型血小板聚集仪的电阻抗通道检测10例健康体检者全血血小板的聚集(ADP为诱导剂)。每人抽血11.4ml,分别用肝素、枸橼酸钠抗凝,平均分为6管(各2ml),在不同的孵育温度(室温、37℃、4℃)与不同的放置时间(0min、30min、60min、120min)下检测血小板聚集情况(电阻值表示)。结果肝素与枸橼酸钠两种抗凝剂结果分别为10.35±5.98Ω,7.30±3.41Ω,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1);肝素抗凝血在室温、37℃时,血小板的聚集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但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4℃时,血小板的聚集随时间的变化而降低(P<0.05);枸橼酸钠抗凝血在不同的孵育温度及时间下,血小板聚集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枸橼酸钠抗凝血适合于临床全血血小板聚集的检测,但需考虑红细胞压积对其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教育》期刊2005年04期)

廉维,曾祥元,刘映雪,马宁[6](1992)在《用全血阻抗法观察多抗甲素对心肾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患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时,血小板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功能发生改变,而血小板聚集性的变化对病情影响甚大。研究心肾疾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的特点,对于估价病情、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均有一定帮助。本文报告了用全血阻抗法观察的心肾疾病患者血小板的聚集性及多抗甲素的影响,进一步证实了多抗甲素对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1992年03期)

全血阻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激光散射法和电阻抗法在全血血小板(PLT)计数的准确性。方法运用SYSTEM 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同时检测电阻抗法血小板和激光散射法血小板,按电阻抗法将检测结果分为PLT<50×109·L-1、(50~100)×109·L-1、(100~300)×109·L-1、>300×109·L-1共4组,将两种检测方法结果按误差分为:误差在10%以内标本212例,误差在10%以上标本150例,采用10 g·L-1草酸铵溶液稀释人工显微镜计数血小板,评价激光散射法和电阻抗法的准确性,以手工计数为准。结果电阻抗法和激光散射法计数血小板,在误差10%以内,两种方法在四组标本中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在误差10%以上时,当PLT<100×109·L-1和>300×109·L-1时,电阻抗法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而激光法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所有组别电阻抗法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而激光法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结论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仍然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对于低值和高值血小板检测,激光散射法比电阻法准确性高,人工显微镜复检是最客观准确的方法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血阻抗法论文参考文献

[1].陈曦,朱媛,石理,李军,吴同果.全血电阻抗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程度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7

[2].焦瑞宝,李娜,刘娜,唐吉斌.激光散射法和电阻抗法在全血血小板计数中的比较[J].安徽医药.2013

[3].张红博.全血电阻抗法和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方法学比较[D].河北医科大学.2009

[4].江明华,武新梅,陈小剑.抗凝剂、孵育温度及时间对电阻抗法检测全血血小板聚集的影响[C].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

[5].武新梅,江明华.抗凝剂、孵育温度及时间对电阻抗法检测全血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检验医学教育.2005

[6].廉维,曾祥元,刘映雪,马宁.用全血阻抗法观察多抗甲素对心肾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2

标签:;  ;  ;  ;  

全血阻抗法论文-陈曦,朱媛,石理,李军,吴同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