酞酰亚胺论文-柯昌虎,李鹏,边晓丽,严慧,陈琴华

酞酰亚胺论文-柯昌虎,李鹏,边晓丽,严慧,陈琴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酞酰亚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酞酰亚胺,衍生物,生物活性

酞酰亚胺论文文献综述

柯昌虎,李鹏,边晓丽,严慧,陈琴华[1](2015)在《酞酰亚胺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酞酰亚胺衍生物已被发现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是一类潜在的多用途先导化合物,在医药领域备受人们关注。本文对酞酰亚胺衍生物降血脂、抗炎、抗菌、抗惊厥、α-糖苷酶抑制作用等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5年12期)

雷满香,李建明,何莲,任建伟[2](2015)在《新型酞酰亚胺类除草剂应用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酞酰亚胺类除草剂HNPC-B5015具有极高的苗后除草活性,为安全有效应用该除草剂,在室内进行了该除草剂对不同品种小麦的安全性及其在不同温度、pH下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并进行了部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HNPC-B5015对大部分小麦安全,其安全性在10~30℃范围内不受温度影响,在土壤pH 6时对小麦相对较安全;HNPC-B5015在120 g/hm2浓度下对小麦田阔叶杂草防效为80%左右。(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边晓丽,王谦,罗振吉,樊向妮[3](2012)在《5-对甲苯磺酰氨基酞酰亚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α-糖苷酶抑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找具有新型结构的α-糖苷酶抑制剂类降血糖药物。方法 N-取代-5-对甲苯磺酰氨基酞酰亚胺类目标化合物(Ⅰ1~Ⅰ8)以邻苯二甲酰亚胺为起始物,经硝化后,通过烃化反应在亚胺氮上引入含芳基的不同取代结构,再经还原及磺酰化反应合成;N-取代结构的苯环上含有酚羟基的目标化合物(Ⅱ1~Ⅱ3)采用乙酰化保护后再进行还原及磺酰化、去保护基等步骤制得;目标化合物Ⅱ4和Ⅱ5的合成是以5-硝基酞酰亚胺为原料,先与甲醛反应,在亚胺氮上引入羟甲基,再与酚性结构进行偶联反应引入相应取代基,最后经还原及磺酰化制得。采用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反应体系对目标化合物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进行分子Docking分析。结果合成了13个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MS及1H-NMR谱确证。所有目标化合物对酵母α-糖苷酶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小于阳性药物阿卡波糖(Acar);Docking分析显示,5-对甲苯磺酰氨基酞酰亚胺与酶活性催化位点的氨基酸残基能形成多个氢键,N-取代结构以疏水作用或氢键与酶分子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酶活性。结论 5-对甲苯磺酰氨基酞酰亚胺结构是产生α-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有利结构,亚胺氮原子上取代结构对抑酶活性有重要影响,此结果得到分子对接分析的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张兵团,袁淏,闫锁,李宵峰,张旗[4](2010)在《双酚芴双醚酞酰亚胺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含有醚键的双酚芴型二酐单体的合成加以研究,本文利用芴酮和苯酚合成了双酚芴单体,在此基础上与50%的KOH溶液成盐,然后在相转移催化剂四丁基溴化胺的作用下与N-甲基-4-硝基酞酰亚胺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比较重要的单体双酚芴型双醚酞酰亚胺[1]。但是在双酚芴钾盐和N-甲基-4-硝基酞酰亚胺发生亲核取代生成双醚酞酰亚胺的产品非常少,一方面合成方案还有待于改进,另一方面是产品的后处理应找到合适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0年07期)

孔令红[5](2009)在《环保型酞酰亚胺类染色载体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涤纶纤维是一种疏水性纤维,其结晶度高、结构紧密,结构中缺少可与染料发生结合的活性基团,染色较为困难,通常采用高温高压法、热熔法、有机溶剂法或载体法等染色方法。高温高压法和热熔法染色温度高、能耗大,不适合羊毛、蚕丝、醋纤与涤纶纤维混纺织物的染色;有机溶剂染色法成本高、难工业化,而载体染色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对设备要求低,并能实现涤纶常压低温染色。早期常使用的载体,如冬青油、甲基萘、苯基苯酚、氯苯等,毒性大、气味重、生物降解性差、难脱载,使得染色织物带有一定的异味,在应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研究无毒环保的载体是涤纶染色工艺的发展趋势之一。本文以烷基胺、尿素、苯酐为原料,合成了8种邻苯二甲酰亚胺类化合物,从中筛选性能较好的两种产物N-异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及N-正丁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将N-异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及N-正丁基邻苯二甲酰亚胺按质量比1:3混合后乳化制备了一种高效、无毒、环保的染色载体BIP。BIP能明显提高涤纶织物的低温可染性,其最佳染色工艺为:染色温度100℃,染色时间60min,BIP用量3%(owf)。在此条件下分散红FB用量为2%(owf)时,载体BIP染色织物K/S值为11.59,上染率为71.28%,分别高于传统载体冬青油的相应结果。选用小分子量低温型的分散染料可实现载体BIP染色法与高温高压法相近的织物表观深度及颜色特征。载体BIP可显着提高分散染料的移染性、提升性、透染性及匀染性,染色织物的耐水洗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均在4级以上。载体BIP与部分市售载体性能比较表明BIP促染效果较好,环保性能优良。本文还研究了BIP对分散染料溶解性、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对分散染料的增溶作用明显,提纯的分散红FB在1.5g/L的BIP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为115.68mg/L,且载体BIP可提高分散染料的分散性能,对其高温分散稳定性影响较小。载体BIP处理后,涤纶纤维结晶度较空白样增加了4.73%;载体不影响织物的拉伸性能;载体对纤维无刻蚀作用,但纤维表面粒状物增多;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显示,载体BIP可以降低涤纶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09-01-12)

李太行,李东风,杨慧丽,阎敬灵,王震[6](2008)在《含3-氨基(N-氨基酞酰亚胺)的新型聚酰亚胺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一种不对称含肼二胺单体3-氨基(N-氨基酞酰亚胺),通过1H NMR、IR确认了其结构,并用15NNMR证实了该化合物两种氨基活性存在差异。采用传统的一步法用对氯苯酚做溶剂,用该二胺单体与二酐4,4’-BP-DA,4,4’-ODPA 4,4’-BTDA,4,4’-HQDPA和BPADA聚合得到一系列新型聚合物,并进行了表征。其中由4,4’-HQDPA和BPADA聚合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有较好的机械性能。(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08年05期)

郭丽琴,李长乐,刁亚梅,马海军,洪露[7](2007)在《N-取代苯基酞酰亚胺新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N-苯基酞酰亚胺类衍生物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对氟(氯)苯酚、四氢邻苯二甲酸酐、不同取代的卤代化合物等为原料,通过氯化、保护、硝化、去保护、还原、醚化、缩合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了18个N-取代苯基酞酰亚胺类新化合物。按照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江苏基地生测SOP,以苘麻、反枝苋、藜、稗草、马唐、狗尾等6种不同单双子叶杂草为生物靶标,对这些化合物进行除草活性筛选,发现其中14个化合物对阔叶杂草具有A级生物活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农药》期刊2007年04期)

任叶果[8](2005)在《四氢酞酰亚胺类除草剂的研究与开发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人类环境和自身健康的认识越来越重视,设计开发出与环境友好的高效安全的农药品种已成为新农药创制的主流。从1942年发现第一个除草剂2,4-D以来,除草剂的开发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理、生化、生物分子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基因和生物信息技术以及高通量生物筛选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寻得了不少害物靶标有关的酶,针对杂草和作物代谢机理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本文来源于《农化新世纪》期刊2005年05期)

任叶果,黄明智,侯仲轲[9](2004)在《四氢酞酰亚胺类除草剂的研究与开发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四氢酞酰亚胺类除草剂的研究现状、作用机制、构效关系和目前已商品化与正在开发的主要品种,以及分子设计构想与前景展望。(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中间体》期刊2004年06期)

曾向潮,徐石海,邓芹英[10](2003)在《相转移催化合成N-取代酞酰亚胺衍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相转移催化条件下,酞酰亚胺与α_位有吸电子基团的含活泼双键化合物的Michael加成反应,应用这一有效方法合成了N_取代酞酰亚胺构建单元,例如β_酞酰亚胺基丙酸丁酯、β_(4_硝基酞酰亚胺基)丙腈等8个化合物。并用IR、EA和1HNMR等方法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6期)

酞酰亚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型酞酰亚胺类除草剂HNPC-B5015具有极高的苗后除草活性,为安全有效应用该除草剂,在室内进行了该除草剂对不同品种小麦的安全性及其在不同温度、pH下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并进行了部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HNPC-B5015对大部分小麦安全,其安全性在10~30℃范围内不受温度影响,在土壤pH 6时对小麦相对较安全;HNPC-B5015在120 g/hm2浓度下对小麦田阔叶杂草防效为80%左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酞酰亚胺论文参考文献

[1].柯昌虎,李鹏,边晓丽,严慧,陈琴华.酞酰亚胺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15

[2].雷满香,李建明,何莲,任建伟.新型酞酰亚胺类除草剂应用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5

[3].边晓丽,王谦,罗振吉,樊向妮.5-对甲苯磺酰氨基酞酰亚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α-糖苷酶抑制活性[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2

[4].张兵团,袁淏,闫锁,李宵峰,张旗.双酚芴双醚酞酰亚胺的合成研究[J].广州化工.2010

[5].孔令红.环保型酞酰亚胺类染色载体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09

[6].李太行,李东风,杨慧丽,阎敬灵,王震.含3-氨基(N-氨基酞酰亚胺)的新型聚酰亚胺合成与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2008

[7].郭丽琴,李长乐,刁亚梅,马海军,洪露.N-取代苯基酞酰亚胺新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J].现代农药.2007

[8].任叶果.四氢酞酰亚胺类除草剂的研究与开发进展[J].农化新世纪.2005

[9].任叶果,黄明智,侯仲轲.四氢酞酰亚胺类除草剂的研究与开发进展[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4

[10].曾向潮,徐石海,邓芹英.相转移催化合成N-取代酞酰亚胺衍生物[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标签:;  ;  ;  

酞酰亚胺论文-柯昌虎,李鹏,边晓丽,严慧,陈琴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