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主义价值观论文-沈杰

物质主义价值观论文-沈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物质主义价值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英格哈特,主观幸福,发展理论

物质主义价值观论文文献综述

沈杰[1](2019)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从发展理论到发展策略的意义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往的社会科学理论视域中,财富增长是提高人的主观幸福的最强力机制。"世界价值观调查"结果揭示,在一个国家,当经济增长处于初期阶段,人们的收入数量与其主观幸福之间的正相关性非常强。然而,当超过一定界限之后,这种相关性就会减弱乃至消失。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研究结果的最重要启示在于,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财富数量的增加仅只是可能带来人的主观幸福提升的次要因素,而经济因素之外的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对于提升主观幸福将会起主导性作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之间这种发展理论意义上的相关性,应作为后发优势的一种重要体现受到重视,应在发展规划、发展政策和发展实践当中加以充分体现。(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陈云祥,李若璇,刘翔平[2](2019)在《青少年社交疏离与物质主义价值观:一项追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拥有物质财富的重要性,给青少年带来低自尊、焦虑、抑郁等不良影响。诸多研究发现,同伴拒绝/排斥对青少年物质主义具有重要影响。基于领域功能模型,本研究假设社交疏离—定义为人际疏离、回避、孤独等不良状况—可预测青少年物质主义。究其潜在机制,问题性手机使用可能具有中介作用:社交疏离会增加问题性手机使用倾向,个体遭遇拒绝/排斥后会通过使用手机来补偿,以此降低孤独感、增加联结感;手机使用可正向预测物质主义水平,而问题性手机使用会加剧这种影响。此外,这种影响可能存在个体差异:购物类手机应用的使用,会进一步加剧问题性手机使用对物质主义的影响;物质主义总是和购物密切相关。方法:选取北京市顺义十叁中(n=175)与北京五十中(n=305)中学生(Mage=14.04±1.55; 194男)为被试,以班级为单位群体施测,完成自我报告的纸质问卷:前测T1社交疏离与人口学变量,半年后后测T2问题性手机使用、物质主义与手机应用的使用情况;使用Mplus分析数据。结果:(1)直接效应模型拟合良好,T1社交疏离正向预测T2物质主义(β=0.39, p <0.001)。(2)间接效应模型拟合亦良好,T1社交疏离正向预测T2问题性手机使用(β=0.37, p <0.001)与物质主义(β=0.25, p <0.001),且问题性手机使用正向预测物质主义(β=0.43, p <0.001):问题性手机使用中介作用显着(Effect=0.16, p <0.001)。(3) Wald卡方检验发现,问题性手机使用→物质主义的系数差异显着(χ~2=6.06, p=0.01):相比于不浏览购物类应用(β=0.31, p <0.001),浏览的个体系数更高(β=0.64, p <0.001);即,浏览购物类应用会加剧问题性手机使用对物质主义的影响。讨论:本研究为纵向研究,相比于横断研究具有因果性推论的优势;本研究验证了自我决定理论"需要受挫后追求物质作为替代"的理论观点,并进一步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部机制与个体差异。然而,T1、T2并未测量所有变量,可能会影响结果的推广性;未来研究可关注社交疏离与物质主义的双边关系,如物质主义对社交疏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莫林桂,潘金凤,钟宁泽,叶丽芝[3](2019)在《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和探讨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孤独感的关系,能够为学校通过有效的价值观教育缓解青少年的情绪情感问题提供参考。研究者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和儿童孤独感量表对906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各个维度及总分与孤独感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看重财富拥有""将财富拥有视为成功"能显着地预测男生的孤独感。"看重财富拥有"能显着地预测小学生的孤独感。可见,物质主义价值观较高的青少年个体具有较高的孤独感,其中"看重财富拥有"起到主要的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15期)

任杨洁,候丽艳,邱红燕[4](2019)在《“80后”职业女性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社会支持在"80后"职业人群物质主义价值观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方法]通过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MVS)修订版、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客观测量573名研究对象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水平,然后采用偏差校正Bootstrap方法检验社会支持在物质主义价值观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研究对象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平均得分是(36. 22±5. 99)分,主观幸福感的平均得分是(10. 02±2. 63)分,社会支持的平均得分是(39. 70±5. 82)分。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单位类型对叁者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社会支持(r=-0. 090,P=0. 038)和主观幸福感(r=-0. 130,P=0. 003)均呈显着的负相关,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r=0. 273,P <0. 001)。控制了相关影响因素后,社会支持利用程度在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为-0. 006 (95%CI:-0. 017~-0. 001),对总体情感指数的中介作用为-0. 023 (95%CI:-0. 062~-0. 004)。[结论]银川市"80后"女性职业人群的物质主义价值观能够负向预测其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利用程度在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卫生软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周静,谢天[5](2019)在《居所流动预期能预测个体物质主义价值观——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及心理需要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居所流动预期是个人对未来居所是否发生变化的估计。本研究在已有居所流动性,以及居所流动预期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居所流动预期通过增加个体不安全感而进一步增强个体物质主义价值观倾向,同时心理需要在居所流动预期与个体不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随后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理论模型。最后本研究讨论了上述研究结果对思考中国的居所流动现象、构建居所流动性的概念、扩展居所流动预期的已有研究,以及考察物质主义成因研究的意义,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汤思尧,肖蓉,张瑞雪[6](2019)在《医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和抑郁: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医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抑郁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物质主义倾向量表(MTS)、简版生活目的量表(PIL-SF)、患者健康问卷-9(PHQ-9)对某医科大学1158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7.33%的医学生有明显抑郁症状;医学生物质主义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呈显着负相关(r=-0.229,P<0.01),生命意义感与抑郁之间呈显着负相关(r=-0.476,P<0.01),物质主义与抑郁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246,P<0.01);生命意义感在物质主义和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41.2%。结论物质主义价值观可直接影响医学生的抑郁水平,也可通过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抑郁水平。(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鼎申[7](2019)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九十年代传入我国,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受其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通过九十年代大学生就业观与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的比较,可以发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此二十余年间使大学生就业观逐渐趋向追求个性、自由开放和多元化,但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更趋迷茫,自私利己的消极效应。为抵制这些消极影响,需政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高校做好职业规划课程并用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13期)

罗瑞奎[8](2019)在《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现状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基于性别、年级、独生与否、专业、生源地、父母学历和家庭经济状况等要素对大学生进行物质主义调查。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物质主义高于男生,大二学生的物质主义高于其他年级,文科学生的物质主义高于理工科,家庭背景对物质主义影响不大。基于现状提出从家庭氛围、价值导向和舆论环境等角度采取措施,阻断物质主义形成、加剧的源头。(本文来源于《中国商论》期刊2019年06期)

王静,张心怡,任凤芹,霍涌泉[9](2019)在《物质主义价值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缓解干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质主义价值观是聚焦于拥有物质财富的重要性,过多追求物质需求,关注物质利益的一种观念和生活方式。心理学范畴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研究,将物质主义价值观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生存智慧,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对物质主义价值观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无论在理论探讨和实证方法方面都有创新。但是,在如何克服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树立理性的物质主义与精神超越相结合的价值观,显然是心理学价值观研究中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9年01期)

任杨洁,李颖颖,邱红燕[10](2019)在《银川市职业人群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生育意愿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的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本研究通过分析银川市职业人群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为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出生日期在1980-01-01以后的职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1 003份。采用χ~2检验进行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物质主义价值观总分为(39.18±6.86)分,其中"幸福"最高(9.37±1.81)分,其次是"成功"(11.35±2.55)分和"中心"(15.80±3.59)分。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χ~2=18.694,P=0.001)、户籍(χ~2=19.354,P<0.001)、是否独生子女(χ~2=16.306,P<0.001)、职业(χ~2=7.425,P=0.024)、婚姻状况(χ~2=27.818,P<0.001)、生育态度(χ~2=236.261,P<0.001)和物质主义价值观为"成功"(χ~2=9.498,P=0.009)的生育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控制相关的影响因素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水平高者生育1个孩子的可能性越高,是物质主义价值观水平低者的1.047倍(OR=1.047,95%CI为1.005~1.090,P=0.029)。结论物质价值观对银川市职业人群的生育意愿有一定影响,物质主义价值观水平高者生育一孩的意愿较高。(本文来源于《社区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物质主义价值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拥有物质财富的重要性,给青少年带来低自尊、焦虑、抑郁等不良影响。诸多研究发现,同伴拒绝/排斥对青少年物质主义具有重要影响。基于领域功能模型,本研究假设社交疏离—定义为人际疏离、回避、孤独等不良状况—可预测青少年物质主义。究其潜在机制,问题性手机使用可能具有中介作用:社交疏离会增加问题性手机使用倾向,个体遭遇拒绝/排斥后会通过使用手机来补偿,以此降低孤独感、增加联结感;手机使用可正向预测物质主义水平,而问题性手机使用会加剧这种影响。此外,这种影响可能存在个体差异:购物类手机应用的使用,会进一步加剧问题性手机使用对物质主义的影响;物质主义总是和购物密切相关。方法:选取北京市顺义十叁中(n=175)与北京五十中(n=305)中学生(Mage=14.04±1.55; 194男)为被试,以班级为单位群体施测,完成自我报告的纸质问卷:前测T1社交疏离与人口学变量,半年后后测T2问题性手机使用、物质主义与手机应用的使用情况;使用Mplus分析数据。结果:(1)直接效应模型拟合良好,T1社交疏离正向预测T2物质主义(β=0.39, p <0.001)。(2)间接效应模型拟合亦良好,T1社交疏离正向预测T2问题性手机使用(β=0.37, p <0.001)与物质主义(β=0.25, p <0.001),且问题性手机使用正向预测物质主义(β=0.43, p <0.001):问题性手机使用中介作用显着(Effect=0.16, p <0.001)。(3) Wald卡方检验发现,问题性手机使用→物质主义的系数差异显着(χ~2=6.06, p=0.01):相比于不浏览购物类应用(β=0.31, p <0.001),浏览的个体系数更高(β=0.64, p <0.001);即,浏览购物类应用会加剧问题性手机使用对物质主义的影响。讨论:本研究为纵向研究,相比于横断研究具有因果性推论的优势;本研究验证了自我决定理论"需要受挫后追求物质作为替代"的理论观点,并进一步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部机制与个体差异。然而,T1、T2并未测量所有变量,可能会影响结果的推广性;未来研究可关注社交疏离与物质主义的双边关系,如物质主义对社交疏离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质主义价值观论文参考文献

[1].沈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从发展理论到发展策略的意义呈现[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陈云祥,李若璇,刘翔平.青少年社交疏离与物质主义价值观:一项追踪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莫林桂,潘金凤,钟宁泽,叶丽芝.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9

[4].任杨洁,候丽艳,邱红燕.“80后”职业女性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卫生软科学.2019

[5].周静,谢天.居所流动预期能预测个体物质主义价值观——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及心理需要的调节作用[J].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19

[6].汤思尧,肖蓉,张瑞雪.医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和抑郁: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9

[7].刘鼎申.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

[8].罗瑞奎.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9

[9].王静,张心怡,任凤芹,霍涌泉.物质主义价值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缓解干预策略[J].心理学探新.2019

[10].任杨洁,李颖颖,邱红燕.银川市职业人群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生育意愿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9

标签:;  ;  ;  ;  

物质主义价值观论文-沈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