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质土壤论文-徐越,巩闪闪,赵佳宝,朱龙飞,孔玉华

石质土壤论文-徐越,巩闪闪,赵佳宝,朱龙飞,孔玉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石质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栓皮栎人工林,坡位,土壤累积CO_2排放量,土壤累积N_2O排放量

石质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徐越,巩闪闪,赵佳宝,朱龙飞,孔玉华[1](2019)在《华北石质山区坡位对栓皮栎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及丘陵地带的坡位变化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影响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选取华北石质山区不同坡位栓皮栎人工林下土壤为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将不同坡位过筛土壤含水率调至60%的田间持水量(WHC)并培养256 h,测定分析了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吸收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坡位土壤整体表现为CO_2、N_2O的源,CH_4的汇。坡位变化通过改变栓皮栎人工林植被的生长状况以及林下土壤的物理结构、速效养分和矿质氮含量的分布,间接影响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吸收。受土壤矿质氮和速效养分含量等影响,土壤累积CO_2排放量呈坡上>坡下>坡中的趋势,累积N_2O排放量与累积CH_4吸收量均呈坡上>坡中>坡下的趋势,坡上土壤温室气体增温潜势显着高于坡下与坡中土壤(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累积CO_2排放量与土壤硝态氮(NO_3~--N)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累积N_2O排放量与土壤容重(BD)显着正相关,累积CH_4吸收量与土壤pH、铵态氮(NH_4~+-N)、全氮(TN)及溶解性有机碳(DOC)显着相关,且累积CO_2排放量与累积N_2O排放量呈显着正相关。因此,在该地区山地及丘陵地带进行人工林种植并评估土壤固碳效应时,应当高度重视坡上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与吸收的变化。(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杜满义,封焕英,张连金,裴顺祥,辛学兵[2](2018)在《华北石质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碳、氮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恢复是华北石质山区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以北京九龙山灌木林、侧柏林、油松林为对象,探讨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碳、氮特征及其耦合关系,为该区域植被恢复树种配置和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灌木林0~30 cm各土层SOC含量均显着高于侧柏林和油松林,而两种针叶林之间差异不显着;灌木林各土层TN含量最高,油松林最低,差异性随土层深度加深逐渐变小;侧柏林各土层C/N均最小,在0~10和20~30 cm土层中与灌木林和油松林差异显着。(2)叁种类型森林土壤SOC与TN均存在表层富集现象,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但降低趋势随土层增加逐渐平缓;土壤C/N在不同土层中变化不显着,灌木林、侧柏林与油松林0~30 cm土层C/N波动范围分别为18.40~21.97、11.70~12.52和18.08~20.69。(3)土壤SOC和TN与大部分土壤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其中与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p H值呈显着正相关(P<0.05)。(4)灌木林作为华北石质山区重要植被恢复类型之一,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可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有针对性的运用,发挥其重要固碳增汇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徐佳佳,于占成,史陇俊,张小侠,张建军[3](2017)在《北京石质山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抗冲性的影响——以房山区蒲洼小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北京山区多年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效果,也为以后小流域治理和植被重建提供理论支撑,以房山区蒲洼小流域为研究地,采用典型样地调查、野外抗冲性实验和室内样品处理的方法,对比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质地和抗冲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层加深,各类措施下土壤密度均呈现增大趋势,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呈现减小趋势,而非毛管孔隙度没有明显规律。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密度、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有改善(侧柏林除外),改善程度由好到差依次为:辽东栎次生林>油松落叶松混交林>石坎梯田>油松林>落叶松林>灌丛;各类措施下土壤颗粒均以细、中粉粒为最多,分形维数显示各类水保措施土壤通透性均较为良好;相比荒地,各类措施下土壤冲刷量显着减小,径流时间延长,冲刷量依次为油松落叶松混交林(0.82 kg/cm~3)<侧柏林(1.14 kg/cm~3)<落叶松林(1.30 kg/cm~3)<辽东栎次生林(3.91 kg/cm~3)<油松林(5.96 kg/cm~3)<荆条灌丛(10.88 kg/cm~3),延缓径流冲刷时间由大到小依次为:辽东栎次生林(55.65 s/m)>油松落叶松混交林(46.82 s/m)>落叶松(28.19 s/m)>荆条灌丛(22.39 s/m)>侧柏林(17.48 s/m)>油松林(16.94 s/m)。土壤抗冲性与细、中粉粒体积分数(正相关)、非毛管孔隙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最为密切,由此推出大根径的根系穿插形成的非毛管孔隙对土壤抗冲性是负效应。综上,油松落叶松林混交林提升土壤蓄水持水性能、土壤抗冲性均显示出很大的优势;石坎梯田效果也较好,是小流域治理应首先考虑的2类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陈家林,裴丙,刘红恩,付梦瑶,郭二辉[4](2016)在《华北石质山区不同水土保持树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水土保持树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华北石质山区3种30a生典型树种刺槐、侧柏和栓皮栎林为对象,研究各人工林地及对照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样地土壤质量指数。结果表明:1)侧柏林种植对土壤粘粒体积分数和孔隙度的提高作用最大,刺槐林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土壤粉粒及含水率,栓皮栎林对土壤硬度降低作用最大;2)侧柏林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积累作用最大,刺槐林对土壤速效磷增加作用最好,而栓皮栎林则有利于土壤速效钾的累积;3)综合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得到侧柏、刺槐和栓皮栎林地土壤质量指数分别为1.42,0.99,0.53。刺槐、侧柏、栓皮栎等3种树种均显着提高了土壤质量,且不同水土保持林土壤质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建议在华北石质山区水土保持林构建中,可以选择侧柏作为先锋树种。(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6年02期)

王艳丽[5](2016)在《4种土壤改良剂对石质山地造林“两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瘠薄是影响石质山地造林效果的主要因子。笔者通过施用不同量的"黄腐酸"、"海藻肥"、"膨润土+稀土"等4种土壤改良剂研究了提高石质山地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两率)的方法。结果表明:施用适量的黄腐酸、海藻肥改良土壤能显着提高"两率",而"稀土+膨润土"(1∶1)对"两率"无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6年02期)

段玉婷,王志泰,徐小明[6](2015)在《石质边坡植被建植后土壤养分与植物群落特征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09年6月-2013年12月,以贵阳市花溪区环城高速经人工植被恢复的3个石灰岩石质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群落调查法及室内实验对其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群落特征进行定点定期动态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AN、AK、AP、OM含量成波动上升趋势,到2013年,AN、AK、AP、OM平均含量分别为中下、极高、较高、中上水平;2)随着恢复年限延长,边坡总物种数大幅增加且波动幅度渐缓,存在季节性变化,物种组成及比例发生较大改变,优势种也发生转变,群落出现向当地自然植被方向演替的变化规律;3)2009年7月-2012年6月,植物草本层盖度及高度呈上升趋势,到2013年均有所降低,各边坡有一定数量灌木定植,边坡恢复效果良好;4)边坡群落总物种数、植物高度及盖度、土壤速效养分N、P、K和OM之间存在18对显着相关的指标对,但在土壤养分与植物群落特征关系方面只有AN、AP与植物总物种数、灌木层植物高度具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田超,孟平,张劲松,孙守家,黄辉[7](2015)在《降雨对华北石质山地侧柏林土壤温湿度及水分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华北石质山地侧柏林为研究对象,运用氢稳定同位素(δD)技术,结合大气、土壤的温湿度,探讨雨季和旱季降雨对不同深度土壤温湿度动态及水分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在雨季随降雨产生先减小后增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而旱季初期则随降雨持续减小,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雨季和旱季,土壤湿度随降雨先增大后减小,且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雨季前期土壤湿度较低时,中雨可使表、中层土壤湿度增加较多,且该层土壤水δD贫化,即降雨优先补给表、中层土壤;而前期降雨充足时,中雨使下层土壤湿度增加较多,而所有土壤水δD均贫化,即降雨可较快入渗到深层土壤。大雨使所有土层湿度增加且差异较小、δD贫化,即降雨可迅速入渗全部土层。旱季初期,中雨使表层湿度增加较多,即使前期土壤湿度较低时,雨后全部土壤水δD均贫化,即中雨也可较快入渗到深层土壤,进一步补给地下水。表层枯落物水δD值受降雨δD值直接影响,随降雨产生先贫化后富集;而浅层、深层地下水δD值皆较稳定,几乎不受短期降水影响,可为干旱季节植被生长提供重要水源。(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李润奎,彭明,河野泰之,张洪勋,宋现锋[8](2013)在《基于分层策略和模糊推理的北方石质山区土壤厚度制图——以滦平县虎什哈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厚度信息对土壤碳储量估算、水文-生态过程模拟等有着重要影响,但我国北方石质山区缺乏现势性好、分辨率高的土壤厚度分布数据及其快速获取方法。基于北方石质山区土壤厚度的分布特点,先将地貌信息和植被类型迭加生成制图单元,再根据每类单元的特征,针对性地选取地形参数和地表覆被参数作为指示土壤厚度空间分布的环境变量,结合少量土壤样点,依据模糊推理模型,构建了基于分层制图策略的土壤厚度空间推测方法。以河北省滦平县虎什哈流域为例,利用从ASTER GDEMs提取的地形变量和从我国环境减灾卫星影像(HJ-A)提取的地表覆被信息对土壤厚度进行了推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度较高,是利用免费地形和遥感数据进行低成本快速土壤制图的实用途径。(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楚纯洁,李亚丽,周金风,梁亚红,杨风岭[9](2012)在《豫西石质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分形理论,以豫西石质丘陵区土壤为供试材料,分析了天然次生林、荒草地、混交林、杨树林、耕地等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各粒级含量、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细粒化较明显,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应;2)5种用地方式分形维数平均值介于2.510~2.629之间,分维值大小依次为天然次生林>耕地>杨树林>混交林>荒草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石质丘陵区水土流失的程度;3)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含量存在较强相关性,即土壤中黏粒含量越高,尤其是0.002~0.001 mm粒级含量越高,分形维数越大;4)研究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速效钾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其它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均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2年05期)

解迎革[10](2012)在《多石质林地土壤电阻率特性及持水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部分地区的植物生长出现衰退甚至死亡现象。为了研究植物生长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需要对土壤—根系系统内的水分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土壤贮水能力是指土壤所保持的可供植物利用的水分储量,决定了在干旱期内有多少水分可以供植物吸收利用,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土壤贮水能力是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多石质林地土壤内部砾石含量、土层厚度等具有较强空间变异性,现有的研究手段在应用于多石质林地土壤时难以以点代面,在应用时也具有较大难度。对多石质林地土壤的特性及变化无法进行全面和立体的反映,使得对林地石质土壤的贮水性能认识受到一定限制。本文采用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可立体的反映石质土壤内部空间的特性,对多石质林地土壤的电阻率特性和持水性能进行研究,对影响贮水能力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并对该技术应用于土壤电阻率特性与树木生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采用四电极法对细土样品的电阻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含水量是引起细土样品电阻率值变化的主要原因。表层土壤由于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而表现出特殊的电阻率特性。压力膜仪对砾石与细土的持水特性研究表明,相比于细土部分,所研究地区砾石对土壤持水性能的贡献可以被忽略。(2)通过将石质土壤看做由砾石镶嵌于细土中而组成的二相介质,采用二维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数值模拟了不同砾石体积含量的石质土壤。结果表明对已知二相各自电阻率特征值的石质土壤,其等效电阻率与其中砾石体积含量相关,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相符合。验证了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应用土壤中砾石体积含量估计的可适用性,提出在土壤较湿润时为该技术的适宜使用条件。(3)土壤砾石体积含量的野外实际测定结果对估计结果进行了验证,实测值和有效电阻率之间的关系与理论预测结果相吻合,且细土电阻率值对二者之间关系影响较大。若设定细土电阻率为单一的优化值160m,对砾石体积含量估计的绝对误差为22%。(4)研究地区基岩的特征电阻率值为1200~1600m,采用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对影响石质土壤贮水能力的另一重要特性—土层厚度进行了有效研究,确定了基岩位置及其变化范围。明确了对林地石质土壤进行贮水能力评估的土壤传递函数并对各参数进行确定。(5)土壤中砾石体积含量和土壤厚度及细土的持水能力被用于对土壤的贮水能力进行评估。相比于砾石体积含量误差所引起的对土壤贮水能力评估的影响,来自于土层厚度的影响程度较小。(6)多石质林地土壤电阻率特性与树木生长状况存在显着对应关系。叁维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的应用,更为精确和详细的对树木立地土壤电阻率特性进行反映。(7)树木生长指标和立地土壤电阻率定量研究表明,树木的生长指标与土壤电阻率存在相关性。大型树木应对外界环境、气候变化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在研究区域的立地土壤条件下,根系和土壤之间的作用导致根际区电阻率值较高,树木立地土壤内部不同水平切面的电阻率和树木的生长指标关系之间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的相关实验和探测表明,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对于基于石质土壤的相关研究具有良好的可适用性,具有省力和高效等特点。所得到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林地石质土壤的认识,将为林地石质土壤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指导。电阻率断层扫描技术也将会成为土壤学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对其应用的进一步研究将会对土壤学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帮助。(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石质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被恢复是华北石质山区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以北京九龙山灌木林、侧柏林、油松林为对象,探讨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碳、氮特征及其耦合关系,为该区域植被恢复树种配置和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灌木林0~30 cm各土层SOC含量均显着高于侧柏林和油松林,而两种针叶林之间差异不显着;灌木林各土层TN含量最高,油松林最低,差异性随土层深度加深逐渐变小;侧柏林各土层C/N均最小,在0~10和20~30 cm土层中与灌木林和油松林差异显着。(2)叁种类型森林土壤SOC与TN均存在表层富集现象,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但降低趋势随土层增加逐渐平缓;土壤C/N在不同土层中变化不显着,灌木林、侧柏林与油松林0~30 cm土层C/N波动范围分别为18.40~21.97、11.70~12.52和18.08~20.69。(3)土壤SOC和TN与大部分土壤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其中与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p H值呈显着正相关(P<0.05)。(4)灌木林作为华北石质山区重要植被恢复类型之一,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可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有针对性的运用,发挥其重要固碳增汇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石质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徐越,巩闪闪,赵佳宝,朱龙飞,孔玉华.华北石质山区坡位对栓皮栎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2].杜满义,封焕英,张连金,裴顺祥,辛学兵.华北石质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碳、氮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8

[3].徐佳佳,于占成,史陇俊,张小侠,张建军.北京石质山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抗冲性的影响——以房山区蒲洼小流域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

[4].陈家林,裴丙,刘红恩,付梦瑶,郭二辉.华北石质山区不同水土保持树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林业资源管理.2016

[5].王艳丽.4种土壤改良剂对石质山地造林“两率”的影响[J].中国林副特产.2016

[6].段玉婷,王志泰,徐小明.石质边坡植被建植后土壤养分与植物群落特征动态研究[J].草业学报.2015

[7].田超,孟平,张劲松,孙守家,黄辉.降雨对华北石质山地侧柏林土壤温湿度及水分运移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15

[8].李润奎,彭明,河野泰之,张洪勋,宋现锋.基于分层策略和模糊推理的北方石质山区土壤厚度制图——以滦平县虎什哈流域为例[J].地理研究.2013

[9].楚纯洁,李亚丽,周金风,梁亚红,杨风岭.豫西石质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J].林业资源管理.2012

[10].解迎革.多石质林地土壤电阻率特性及持水性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标签:;  ;  ;  ;  

石质土壤论文-徐越,巩闪闪,赵佳宝,朱龙飞,孔玉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