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岭云杉论文-李立

雪岭云杉论文-李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雪岭云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雪岭云杉

雪岭云杉论文文献综述

李立[1](2019)在《天山雪岭云杉(二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芙蓉》期刊2019年06期)

罗庆辉,许仲林,徐泽源,李路,常亚鹏[2](2019)在《天山雪岭云杉个体生物量分配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天山雪岭云杉林生物量在个体组织中的分配情况及其变化规律,在研究区进行了大量的野外测量,利用已有的雪岭云杉林估算方程,分析了天山雪岭云杉林生物量在各器官(干、枝、叶、皮、根)中的分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雪岭云杉林的平均生物量为388.74 t·hm~(-2),树木各器官中,干、枝、根、叶和皮分别占生物量的43.65%、28.60%、13.49%、11.08%和3.18%。(2)各径级生物量所占百分比为:33.53%(40~50 cm)、20.13%(20~30 cm)、19.59%(30~40 cm)、18.19%(50~60 cm)和2.05%(10~20 cm);树木生物量在不同树高中的分配表现为:48.78%(20~30 m)>35.27%(10~20 m)>14.70%(30~40 m)>1.25%(0~10 m);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比例为:87.54%和12.46%,分别为340.30 t·hm~(-2)和48.44 t·hm~(-2)。(3)随海拔升高,天山雪岭云杉林生物量呈"单峰"变化,在海拔2 100~2 400 m处达到最大值611.58 t·hm~(-2);干、皮生物量所占比例随海拔升高而减小,枝生物量逐渐增加,叶、根生物量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径级20~30 cm、30~40 cm和50~60 cm的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均呈"单峰型"变化趋势,都在海拔2 100~2 400 m处达到最大;雪岭云杉林不同树高生物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的趋势不同。天山雪岭云杉林生物量和年均降水量随经纬度的升高均呈降低变化,研究区林分生物量自西向东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林分密度、海拔和降水共同决定了森林生物量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海拔2 100~2 400 m是本研究区雪岭云杉林生长的最适宜场所。结果可为雪岭云杉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资料,对研究区进行综合管理与生态健康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9年06期)

杜海燕,常顺利,宋成程,张毓涛[3](2019)在《天山雪岭云杉森林菌根真菌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是天山森林的建群种,在中国北方针叶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按海拔梯度在天山北坡采集菌根样品及表层土壤样品,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根真菌进行鉴定;同时测定土壤有机碳、全N、有效P和全K等含量,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典型对应分析(CCA)等方法,探讨了雪岭云杉森林菌根真菌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雪岭云杉森林中菌根真菌共21种,隶属于2门6纲10目12科14属。②担子菌门真菌在各海拔的雪岭云杉林中均有分布,而子囊菌门真菌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的雪岭云杉林中。随着海拔升高,菌根侵染率与香农-威纳指数先升后降,分别处于13%~36%和1. 14~2. 03之间,辛普森指数在0. 49~0. 63之间则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均匀度指数在0. 47~0. 63,随海拔先降后升。③雪岭云杉森林菌根真菌分布、侵染率和多样性指数主要受海拔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土壤全N含量仅显着影响了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本研究可为雪岭云杉森林菌根真菌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赵晶晶[4](2019)在《氮添加对新疆天山雪岭云杉细根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细根作为植物获取水分与养分的重要器官,与其他根系相比,较为敏感与活跃,且其周转过程又是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碳输入植物的核心途经。同时,细根对外源氮添加的响应,尤其是生理生态的方面,定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吸存与生产力产生巨大影响。雪岭云杉是新疆天山森林的唯一优势植物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本文试图运用野外原位氮素添加性试验,探究新疆疆雪岭云杉地下部分(细根)对外源氮添加的生理生态过程的响应,以期为深入揭示外源氮添加对雪岭云杉森林碳吸存和生产力提供基础性研究数据。为揭示氮沉降对雪岭云杉细根的生理生态影响,对其开展野外氮素添加试验,添加氮肥一年后测定雪岭云杉细根形态学特征、细根生物量、细根生理生化特征、元素化学计量学指标、细根代谢特征。对不同径级与不同土层的雪岭云杉细根生理生态特征进行统计学特征分析,探究不同径级和不同土层的雪岭云杉细根分异规律。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究在不同氮输入水平下雪岭云杉细根生理生态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确定外源氮输入是否会改变其相关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氮添加对雪岭云杉细根生理生态特征影响极其显着,氮添加对雪岭云杉比根长、雪岭云杉比表面积、可溶性糖含量、细根活力、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等指标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而其与土层和径级的二者交互作用以及其叁者交互作用对细根生理生态特征影响不显着。(2)氮添加后不同土层细根的分异规律,细根形态特征少量氮输入会显着改变其形态特征,而过多的氮输入后与无氮添加无差异;细根生化特征氮输入对其影响不显着,但不同土层间间存在一定分异规律,随土层的逐渐加深,呈先增加后减少或先减少后增加或逐渐减小的趋势;细根代谢特征在不同土层间四种氮处理下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细根化学计量特征所有土层均为随氮浓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3)氮添加后不同径级细根的分异规律,细根形态特征少量氮输会显着改变其形态特征,所有径级细根均为随着氮添加浓度的增加,细根形态特征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细根生化特征随着氮输入的剂量增加,不同径级细根均呈逐渐增加或逐渐降低的趋势;细根代谢特征在不同径级间四种氮处理下无显着变化;细根化学计量特征所有径级均为随氮浓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4)细根生理生态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环境因子与细根生理生态特征因子密切相关。细根形态特征,对照组中,土壤磷、土壤pH值和土壤土壤电导率是影响细根形态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低氮组中为土壤磷比磷、土壤容重、土壤氮和土壤磷;中氮组中为土壤氮比磷、土壤电导率、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和土壤氮;高氮组中,主要影响影响因子是土壤土壤容重和土壤氮。细根生化特征,在对照中土壤氮比磷和土壤碳是影响细根生化特征的主要;低氮组、中氮组中和高氮组中均为土壤氮和土壤碳比磷是影响细根生化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细根代谢特征,对照组中,土壤环境因子对细根代谢特征的影响程度重要性排序为:土壤碳比氮>土壤碳比磷>土壤氮比磷>土壤碳>土壤氮>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pH值>土壤电导率>土壤磷,其中土壤碳比氮、土壤碳比磷、土壤氮比磷影响极显着;在N1,N2和N3组中均为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土壤氮对细根代谢特征影响极显着。细根化学计量特征,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和土壤碳比氮影响极显着说明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和土壤碳比氮主要影响因子;低氮组中,土壤氮比磷、土壤电导率和土壤氮主要影响因子;中氮组中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土壤电导率为主要影响因子;高氮组与中氮组呈相似的规律。(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6-30)

刘红文,任豪[5](2019)在《1.66万株雪岭云杉苗在地区“安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阿克苏讯 ( 刘红文 通讯员 任豪) 五月的阿克苏阳光明媚,在距阿克苏市150公里外的天山托木尔峰脚下,一场人工造林活动火热进行。5月24日从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为在天山深处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践行“(本文来源于《阿克苏日报(汉)》期刊2019-05-25)

李翾然,常顺利,张毓涛[6](2019)在《天山雪岭云杉林粗木质残体储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在天山雪岭云杉林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结构性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解释其储量特征是研究CWD的基础,但尚未有大尺度研究见诸报道。以天山雪岭云杉8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试验以及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样地内CWD的储量组成、径级以及分解等级分布格局等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天山雪岭云杉8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内共有直径≥10 cm的CWD 936株,CWD的密度、体积、储量分别为117株/hm~2,15.13 m~3/hm~2,4.52 t/hm~2;其中倒木是CWD的主要贡献者,占CWD总储量的52.21%;(2)样地内各径级CWD的数量呈典型的倒"J"型结构,直径<30 cm的CWD个体占全部CWD的83%;(3)样地内CWD总体上处于以Ⅱ、Ⅲ分解等级为主的中度分解状态,CWD径级越大,分解程度越高;(4)林分密度、郁闭度和海拔是影响天山雪岭云杉林CWD储量特征的主要因素。研究可为天山雪岭云杉林的可持续发展与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常亚鹏[7](2019)在《雪岭云杉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养分物质循环过程、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因此受到了生态学家的广泛关注。当前,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然而关于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异性以及影响因素,而对于其他养分元素,如氮(N)、磷(P)等以及元素之间的空间耦合特征及其控制机制的理解,仍然相对缺乏。本研究以天山北坡雪岭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分析,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研究了天山雪岭云杉林分布区土壤有机碳(C)、全N、全P含量以及C∶N比、C∶P比、N∶P比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雪岭云杉林土壤0-30 cm深度土壤C、N、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85.76±30.77)g/kg、(6.86±2.76)g/kg和(0.87±0.30)g/kg,C∶N比、C∶P比、N∶P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3.00±4.94)、(104.08±38.68)和(8.20±2.57);30-50 cm深度土壤C、N、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7.56±29.05)g/kg、(4.00±2.14)g/kg和(0.67±0.22)g/kg,C∶N比、C∶P比、N∶P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1.86±4.43)、(72.78±37.77)和(6.13±2.33);50-80 cm深度土壤C、N、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2.76±21.33)g/kg、(2.84±1.48)g/kg和(0.59±0.18)g/kg,C∶N比、C∶P比、N∶P比平均值分别为(11.48±4.69)、(56.04±32.66)和(4.86±2.09)。雪岭云杉林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呈中等程度变异。(2)雪岭云杉林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土壤深度C与N、P、C∶N比、C∶P比、N∶P比之间极显着正相关;0-30 cm深度土壤的N含量与P、N∶P比之间为极显着正相关,与C∶N比极显着负相关,与C∶P比不相关,在30-50 cm与50-80 cm深度土壤中,N含量与P、C∶P比、N∶P比之间均为极显着正相关,与C∶N比不相关;0-30 cm土壤中的P含量与C∶P比、N∶P比之间极显着负相关,与C∶N比不相关,在30-50 cm与50-80 cm土层上,P含量与N∶P比之间显着负相关,与C∶N比、C∶P比不相关。(3)垂直分布特征: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减小。随海拔的升高,各土层土壤C与C∶P比、N∶P比均增加;N在0-30 cm土层增加,在30-80 cm土层变化不显着;P含量在0-30 cm土层变化不显着,在30-80 cm土层减少;C∶N比在0-50 cm土层变化不显着,在50-80 cm土层上增大。(4)水平分布特征:随经度的增加,0-30 cm深度土壤中的C、N、P含量减少,而化学计量比均变化不显着;30-50 cm深度土壤中的C、P减少,C∶P比减小,而N与C∶N比、N∶P比变化不显着;50-80 cm土层,C减少,C∶N比、C∶P比减小,N、P与N∶P比变化不显着。随纬度的升高,0-30 cm深度土壤中C、N、P含量减少,N∶P比减小,C∶N比增加,C∶P比变化不显着;30-80 cm深度土壤中的C、N、P及化学计量比均变化不显着。(5)雪岭云杉林分布区各土层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与相似性。总体而言,土壤C、N与C∶P比、N∶P比表现为西南部含量相对较高,西北部与东部相对较低,西南部区域出现低值。土壤C∶N比空间分布特征在各土层上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0-30 cm深度土壤中西北部与东部相对较高、西南部相对较低,50-80 cm深度土壤中西部相对较高、东部相对较低,呈现由西到东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P含量无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可被用以估算区域土壤元素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布。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自变量(生物、非生物和人为因素)、调整MLR模型或利用其他空间估算模型,以期更好地描述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化学计量比的空间格局。(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01)

李路[8](2019)在《天山北坡雪岭云杉林叶片-枯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C)、氮(N)、磷(P)及其化学计量比对控制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与植物生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和未来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以天山雪岭云杉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空间尺度上的植物叶片、枯落物和不同土壤层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海拔、温度(MAT)和降水(MAP)的响应,并利用冗余分析(RDA)技术分析了叶片、枯落物和土壤与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阐明叶片、枯落物和土壤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这叁者之间养分的循环过程和对不同植物生境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雪岭云杉林叶片C、N、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62.312 g/kg、15.925 g/kg、1.395 g/kg,C:N比、C:P比、N:P比的平均值分别为32.139、377.614、11.602。叶片C和N含量有高度的依存关系,而N和P含量有极高度的依存关系;C:N比、C:P比受到C、N、P含量控制,N:P比受到N、P含量控制。(2)枯落物C、N、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79.762 g/kg、13.954 g/kg、1.052g/kg,枯落物C:N比、C:P比、N:P比的平均值分别为30.927、455.903、13.155。叶片N和P含量存在极高度的依存关系;枯落物C:N比、C:P比同叶片的C:N比、C:P比一样,也受到C、N、P含量控制,N:P比仅受到N含量控制。(3)0-30 cm层土壤C、N、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83.214 g/kg、6.314 g/kg、0.822 g/kg,C:N比、C:P比、N:P比的平均值为12.255、99.617、8.042。C、N、P之间均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性;C:N比受到C、N含量控制,C:P比、N:P比受到C、N、P含量控制。30-80 cm层土壤C、N、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1.709g/kg、2.995 g/kg、0.629 g/kg,C:N比、C:P比、N:P比的平均值为10.586、61.322、5.351。C、N、P之间同样均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性;C:P比受到C、N含量控制,N:P比受到C、N、P含量控制,C:N比受到C含量控制。(4)海拔与叶片C含量、C:N比、C:P比、枯落物N、P含量、C:P比、0-30cm层土壤C、N含量、C:N比、N:P比、30-80 cm层土壤C、N、P含量、C:N比、C:P比呈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MAT与叶片N含量、C:N比、C:P比、0-30cm层土壤C含量、C:P比、N:P比、30-80 cm层土壤C、P含量、C:P比、N:P比呈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MAP与叶片C含量、C:P比、0-30 cm层土壤C、N、P含量、30-80 cm层土壤C含量、C:P比、N:P比、C:N比呈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5)叶片P与枯落物C、P含量、N:P比、0-30 cm层土壤C、P含量、C:N比有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叶片N:P比与枯落物C、P含量、N:P比、0-30 cm层土壤P含量、N:P比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叶片C:P比与枯落物P含量呈显着线性负相关,枯落物N:P比与0-30 cm层土壤P含量呈显着线性负相关。叶片和枯落物化学计量特征与30-80 cm层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之间没有显着的变化趋势。(6)通过冗余分析可知,在0-30 cm层中,CEC、坡度、SWC对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解释程度显着,SWC对枯落物C、N、P化学计量特征的解释程度显着;在30-80 cm层中,CEC对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解释程度显着,理化因子与枯落物无显着的相关性。在0-30 cm和30-80 cm层中,SWC、CEC、pH对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解释程度均显着。(7)R_(C3)(C_(土壤(0-30))/C_(枯落物))与MAP呈显着正相关。R_(N1)(N_(叶片)/N_(土壤(0-30)))与MAP呈显着正相关,R_(N3)(N_(土壤(0-30))/N_(枯落物))与海拔呈负相关,与MAT呈正相关。R_(P1)(P_(叶片)/P_(土壤(0-30)))与海拔呈负相关,与MAT呈正相关,R_(P3)(P_(土壤(0-30))/P_(枯落物))与MAP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01)

陈新[9](2019)在《季节性雪被下新疆天山雪岭云杉林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过程,尤其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作为森林中碳和养分归还的主要途径,凋落物分解将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输送到土壤,以保持土壤肥力、供给植物生长发育,同时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能量来源,推动土壤的生态转化过程。展开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微生物关系的研究,可深入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碳素周转和矿质养分循环过程,一直是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研究以天山北坡中山带雪岭云杉林(Picea schrenkiana)为对象、样区内林窗至林下的不同厚度天然雪被为梯度,分析不同厚度雪被下雪被覆盖期及后续非雪被期雪岭云杉林凋落物分解特征和微生物群落动态,讨论雪被作用下凋落物分解动态与环境因子及微生物群落的关系,探求凋落物分解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揭示了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特征和驱动机制,补充了雪因子对森林生态过程驱动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促进森林的优化管理和合理保护,同时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下冬季环境改变对物质循环等生态过程的影响提供了小尺度数据。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全年凋落叶干质量损失约为25~28%,分解系数k在0.277~0.322之间,冬季雪被覆盖期雪岭云杉凋落叶分解量对当年分解总量的贡献达46.0%~48.5%,其中冻融初期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最为明显。此外,不同雪被厚度下质量损失综合表现为厚雪被>中型雪被>薄雪被>无雪被。(2)随着分解进行,凋落叶C浓度整体呈现为下降趋势,C素逐渐释放;N浓度整体呈现出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N素表现为先富集然后再释放的规律;P浓度表现为冬季较高于生长季,P素释放特征表现为先略微富集后逐渐释放的规律。凋落叶木质素表现为富集状态;凋落叶纤维素的释放规律表现为先释放然后富集最后再释放的规律。此外分解时期和雪被厚度对凋落叶C、N、P元素、木质素及纤维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3)基于高通量测序结果,通过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物种分类统计发现并鉴定注释土壤细菌有57门63纲135目256科566属390种,总计9061个OTUs;鉴定注释土壤真菌17门55纲133目286科609属705种,总计7052个OTUs。总体而言,细菌类别高于真菌。夏季(生长季前、中、后期)的土壤细菌、真菌种类略高于冬季(冻融初期、深冻期、解冻期)。细菌在各雪被梯度间无明显差异;真菌在属和种水平上表现为中、厚型雪被低于薄或无雪被梯度。(4)土壤细菌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约占总和的80%,属于优势种群;土壤真菌中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约占总和的70%,属于优势种群。土壤细菌多样性表现出在冻融初期较小,在深冻期和生长季中期较大;土壤真菌多样性则在生长季中期最高。雪被厚度对细菌、真菌各优势种群及多样性的影响各不相同,无明显规律。(5)冗余分析及显着性水平表明,不同雪被梯度下凋落叶干质量与凋落叶有机碳、全磷、纤维素、C:N和C:木质素间均具有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的正相关关系,与凋落叶全氮、木质素、C:P和木质素:纤维素间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凋落叶质量与土壤含水量、容重、N:P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细菌Observed species指数与凋落物性质间均呈负相关关系;细菌Shannon、Simpson指数与凋落物干质量、C和纤维素呈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的负相关关系,与凋落叶木质素为显着(P<0.05)正相关关系。真菌4种多样性指数均与凋落物C、木质素呈现负相关关系。此外,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凋落物分解与土壤性质间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细菌、真菌)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土壤性质与微生物多样性间表现出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01)

陈文静[10](2019)在《改变碳输入对新疆天山雪岭云杉林土壤呼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表植物残体和地下植物根系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C库的主要来源,其在质和量上的微妙波动都可能导致土壤呼吸速率(Soil respiration rate,Rs)较大幅度变动。全球极端气候变化极大地改变着森林生物生产力,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凋落物-土壤(Vegetation-Litter-Soil)各C库间的动态平衡,继而作用于森林土壤呼吸速率。然而在切断植物根系和控制凋落物输入后,干旱区山地森林土壤呼吸速率是如何响应这一问题仍有较大争议。本研究以新疆天山北麓中段的雪岭云杉纯林(Picea schrenkiana)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空白(Check Plot,CK)、双倍凋落物(Double Litter,DL)、切断植物根系(No Root,NR)、去凋落物(No Litter,NL)和切断植物根系去除凋落物(No Input,NI)5种处理方式,研究改变碳源输入后土壤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异规律,进一步探讨土壤呼吸速率及其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土壤呼吸速率月动态变化。土壤呼吸速率在不同碳源输入下表现出明显的月动态变化特征,且存在类似的单峰度曲线变化格局。不同处理方式下月均值大小关系为:DL(3.93μmol·m~(-2)·s~(-1))>CK(3.38μmol·m~(-2)·s~(-1))>NL(2.88μmol·m~(-2)·s~(-1))>NR(2.79μmol·m~(-2)·s~(-1))>NI(2.01μmol·m~(-2)·s~(-1));改变碳源输入后雪岭云杉林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幅度不尽一致,相较于对照处理,NI、NR和NL这叁种处理使土壤呼吸速率在整个观测期间平均降低了40.87%、14.50%和11.06%,而其在DT处理下平均增加了20.05%。(2)调控土壤呼吸速率的关键因素-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不同碳源输入方式下土壤5 cm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极其显着的指数关系(P<0.01)。土壤呼吸速率与5 cm土层温度间的指数模型能够诠释土壤碳排放量变化的72.31%-83.03%。NI处理方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敏感系数Q_(10)值大于其他处理方式下的Q_(10)值,NL、DL和NR这叁个处理方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温度敏感系数Q_(10)值均小于对照处理方式下的Q_(10)值。不同碳源输入方式下土壤5 cm湿度与土壤呼吸速率之间存有不同显着性的线性函数关系,其中只有DL处理方式下呈现出极显着相关关系(P<0.01),其他处理方式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5 cm湿度间的单因素线性模型仅能解释23.64%-36.5%的土壤呼(3)吸速率变异程度。相较于土壤温度或湿度与土壤呼吸速率之间的单因素模型,土壤温湿度综合作用的双因素复合因素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土壤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不同碳输入方式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湿度双因素复合模型共同解释了75.4%-88.2%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可见天山雪岭云杉林土壤呼吸速率受到5 cm土层温湿度的协同作用。(4)雪岭云杉林土壤呼吸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改变碳源输入后土壤呼吸速率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C/N和土壤电导率(Soil Electric Conductivity,EC)的相关性不显明(P>0.05),而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土壤pH值和容重对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性较为显着(P<0.05)。(5)各分室土壤呼吸的贡献率。试验结束后,雪岭云杉林矿质土壤呼吸(Mineral soil respiration,R_m)、凋落物土壤呼吸(Litter soil respiration,R_L)和根系土壤呼吸(Root soil respiration,R_r)对土壤总呼吸的相对贡献率大小为:R_m(59.45%)>R_r(17.27%)>R_L(11.41%)。(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01)

雪岭云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天山雪岭云杉林生物量在个体组织中的分配情况及其变化规律,在研究区进行了大量的野外测量,利用已有的雪岭云杉林估算方程,分析了天山雪岭云杉林生物量在各器官(干、枝、叶、皮、根)中的分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雪岭云杉林的平均生物量为388.74 t·hm~(-2),树木各器官中,干、枝、根、叶和皮分别占生物量的43.65%、28.60%、13.49%、11.08%和3.18%。(2)各径级生物量所占百分比为:33.53%(40~50 cm)、20.13%(20~30 cm)、19.59%(30~40 cm)、18.19%(50~60 cm)和2.05%(10~20 cm);树木生物量在不同树高中的分配表现为:48.78%(20~30 m)>35.27%(10~20 m)>14.70%(30~40 m)>1.25%(0~10 m);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比例为:87.54%和12.46%,分别为340.30 t·hm~(-2)和48.44 t·hm~(-2)。(3)随海拔升高,天山雪岭云杉林生物量呈"单峰"变化,在海拔2 100~2 400 m处达到最大值611.58 t·hm~(-2);干、皮生物量所占比例随海拔升高而减小,枝生物量逐渐增加,叶、根生物量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径级20~30 cm、30~40 cm和50~60 cm的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均呈"单峰型"变化趋势,都在海拔2 100~2 400 m处达到最大;雪岭云杉林不同树高生物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的趋势不同。天山雪岭云杉林生物量和年均降水量随经纬度的升高均呈降低变化,研究区林分生物量自西向东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林分密度、海拔和降水共同决定了森林生物量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海拔2 100~2 400 m是本研究区雪岭云杉林生长的最适宜场所。结果可为雪岭云杉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资料,对研究区进行综合管理与生态健康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雪岭云杉论文参考文献

[1].李立.天山雪岭云杉(二首)[J].芙蓉.2019

[2].罗庆辉,许仲林,徐泽源,李路,常亚鹏.天山雪岭云杉个体生物量分配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9

[3].杜海燕,常顺利,宋成程,张毓涛.天山雪岭云杉森林菌根真菌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J].干旱区研究.2019

[4].赵晶晶.氮添加对新疆天山雪岭云杉细根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D].新疆大学.2019

[5].刘红文,任豪.1.66万株雪岭云杉苗在地区“安家”[N].阿克苏日报(汉).2019

[6].李翾然,常顺利,张毓涛.天山雪岭云杉林粗木质残体储量特征[J].生态学报.2019

[7].常亚鹏.雪岭云杉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D].新疆大学.2019

[8].李路.天山北坡雪岭云杉林叶片-枯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D].新疆大学.2019

[9].陈新.季节性雪被下新疆天山雪岭云杉林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D].新疆大学.2019

[10].陈文静.改变碳输入对新疆天山雪岭云杉林土壤呼吸的影响[D].新疆大学.2019

标签:;  

雪岭云杉论文-李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