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增温论文-高丽莉,李凤丹

模拟增温论文-高丽莉,李凤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模拟增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增温,小麦,生长特征,土壤酶活性

模拟增温论文文献综述

高丽莉,李凤丹[1](2019)在《模拟增温对小麦生长、土壤酶活性和呼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全球增温对我国小麦生长及根区土壤特性的影响。运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OTC)的连续3年控制实验,监测和模拟了全球增温系统对小麦生长、土壤酶活性和呼吸的影响,对提高我国小麦的优质高产提供了基础支撑。结果表明:整个生长期内,小麦土壤湿度和温度均呈季节变化特征,其中在CK和OTC处理下,小麦土壤温度随着季节的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相同时期土壤温度基本表现为OTC>CK;CK和OTC处理下小麦土壤湿度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相同时期土壤湿度基本表现为OTC<CK,在返青期差距达到最大,差距达到最小。模拟增温显着增加了小麦根区土壤呼吸和土壤酶活性,随生长期的变化,CK和OTC处理下土壤脲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和土壤呼吸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相同时期土壤呼吸和土壤酶活性基本表现为OTC>CK,在小麦的整个生长期,CK和OTC处理下土壤呼吸和土壤酶活性分别与土壤温度呈显着的指数关系(p<0.05)。模拟增温显着增加了小麦生长特性,小麦生长特性各指标均表现为OTC>CK,其中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和穗粒数均表现为OTC>CK(p<0.05),比叶重、R/S没有显着差异(p>0.05)。综合分析表明:模拟增温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根区土壤酶活性和呼吸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张丹丹,张晋京,李翠兰,黄玉洁,王永[2](2019)在《模拟增温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特定气候变化条件下,揭示农田土壤有机碳分解转化规律,对东北粮食主产区研发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培养试验,以吉林省6种主要类型农田土壤为试材,探讨了土壤有机碳矿化及腐殖质组成对温度(10℃、30℃和50℃)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6种类型农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有机碳矿化速率均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冲积土和草甸土在低温(10~30℃)的温度敏感性系数(Q10)低于高温(30~50℃),而暗棕壤、白浆土、风沙土和黑土则相反;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表现为50℃>10℃>30℃,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含碳量以及胡敏酸碳/富里酸碳(HAC/FAC)比值随培养温度的升高通常呈降低趋势。这说明,高温(50℃)有利于WSOC的积累,但温度升高不利于腐殖质组分碳(HEC)的积累。(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晁倩,温静,杨晓艳,徐满厚[3](2019)在《云顶山亚高山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对模拟增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亚高山草甸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对温度升高的响应,将云顶山亚高山草甸作为研究区,采用开顶式增温箱(OTC)进行模拟增温样地布设,随机设置对照(CK)、低度增温(OTC1)和高度增温(OTC2) 3种试验处理。结果表明:(1)该区禾草、莎草、杂草叁种功能型植物当中,以杂草类植物为主;禾草类植物在低度增温下重要值增加12. 92%,在高度增温下增加20. 66%;杂草类植物在低度增温下的重要值减小13. 15%,在高度增温下减小10. 73%;而莎草类植物在低度增温下重要值增加0. 23%,在高度增温下其重要值减小9. 93%。(2)该区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增温处理下变化趋势不同,过度增温对草甸物种多样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云顶山亚高山草甸禾草类植物对温度升高的响应更加迅速,物种多样性趋于降低,因此需要对亚高山草甸植物进行保护。(本文来源于《环境生态学》期刊2019年04期)

温静,张世雄,杨晓艳,秦瑞敏,徐满厚[4](2019)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及其对模拟增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选取8个不同海拔梯度的典型试验区,每个试验区采取对照和增温2种处理。结果表明:(1)海拔梯度<4000 m的高寒草地禾本科为主要优势科,海拔梯度>4000 m的高寒草地莎草科为主要优势科;(2)中等海拔梯度的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低海拔地区的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高于高海拔地区;(3)主动增温和被动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产生不同影响,但整体上增温降低了物种多样性,且群落中优势科(禾本科和莎草科)对增温的响应更为敏感。因此,增温和海拔梯度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两者都降低了物种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朱红雨[5](2019)在《滨海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光合、生长及生物量对模拟增温的动态响应—实验与模型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之一。气候变暖会影响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植物生长发育和种群扩散方式,进而影响植物生物量的变化。本文选择崇明东滩湿地为主要研究区域,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 top chamber,OTC)原位模拟大气温度升高(平均空气温度增幅2016年为1.56±0.15℃,2017年为1.60±0.17℃),以原生优势湿地植物芦苇和互花米草作为研究对象。在芦苇和互花米草的2个完整生长期内(2016-2017年),测定并分析芦苇和互花米草光合特性、生长指标和生物量的变化,并利用数学模型估算了芦苇和互花米草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结果有助于理解长江口盐沼湿地的芦苇与互花米草的生物量时空上的动态变化规律。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除了光补偿点和水分利用效率外,无论是否增温,两年生长季芦苇和互花米草的其他光合指标(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呈现先逐渐增加后逐渐减少的趋势。相较于对照,两年的增温显着提高了芦苇和互花米草的光合能力,但互花米草的增加幅度更大,且互花米草被增温显着影响的月份多于芦苇,可能意味着互花米草对增温的响应更加敏感。2.无论增温与否,两年生长季芦苇和互花米草株高、基径、叶片数都呈现逐渐上升并趋于平缓的趋势,而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相较于对照,增温显着增加芦苇和互花米草的单株总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P<0.05),且在第二年,增温显着增加互花米草的株高(P<0.05),增幅为3.36%。相较于2016年,2017年芦苇和互花米草株高、基径和叶面积指数显着增加(P<0.05)。3.在两年生长季中,芦苇和互花米草总生物量、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茎/叶生物量均呈现逐渐增加后趋于平缓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10月。相较于对照,增温显着促进互花米草总生物量以及地上生物量的增加(P<0.05)。促进芦苇总生物量以及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增加,但统计不显着。较对照,增温显着促进互花米草茎生物量的增加,显着促进后期(9-10月)互花米草叶生物量的增加,对芦苇中后期(8-10月)叶生物量的累积有显着的促进作用(P<0.05)。4.生物量的模型估算结果显示无论增温与否,在生长阶段芦苇和互花米草总生物量呈现相同的趋势,先增加后趋于平缓,在十月达到峰值。芦苇最大生长速率出现在7月,而互花米草出现在9月。模型估算的总生物量趋势基本符合生物量实测值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增温显着促进7-9月芦苇总生物量(P<0.05),增幅达到32.27%,在九月后,虽然增温组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逐渐减小,但增温显着增加互花米草总生物量(P<0.05),增幅达到20.31%。5.通过对分配指数拟合,可以看出无论增温与否,芦苇和互花米草地下部占比变化都是呈曲线。芦苇地上生物量占比峰值都出现在八月,地下部占比先下降后逐渐上升,八月份是谷底值。ET组互花米草地上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9月,而对照组出现在八月。从地上部茎叶指数可以看出,芦苇茎生物量先下降后上升,在九月达到谷底值,叶相反。而互花米草与芦苇趋势相反,茎生物量先上升后下降,在八月达到峰值,叶相反。与对照相比,分析分配指数可以看出增温显着增加芦苇地下部生物量和互花米草叶生物量。(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4-20)

宗宁,石培礼[6](2019)在《模拟增温对西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供氮潜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几十年青藏高原呈现显着的增温趋势,冬季增温幅度显着高于生长季的季节非对称特征。气候变暖会对生态系统氮素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但关于全年增温与冬季增温对高寒生态系统氮循环的不同影响仍缺乏研究。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开展模拟增温试验,研究季节非对称增温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该试验布设于2010年7月,设置3种处理(不增温、冬季增温与全年增温)。研究结果发现,开顶箱增温装置造成了小环境的暖干化:显着提高了地表空气温度和表层土壤温度,降低了表层土壤含水量。冬季增温会加剧土壤中氮素的流失,所以在经历了冬季增温后土壤氮含量显着降低;在生长季节,土壤氮素周转速率受土壤水分的调控,在降雨较少的季节,增温引起的土壤含水量降低会抑制土壤氮周转速率。对于土壤微生物量而言,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碳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在生长季旺盛期较低,在生长季末期和初冬季节反而较高,这说明为了降低对土壤养分的竞争,高寒草甸植物氮吸收与土壤微生物氮固持在时间上存在分离。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增温导致的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会影响随后生长季植物群落的生产力、结构组成与碳氮循环等过程,对生态系统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李娜[7](2019)在《模拟增温对宁夏盐碱地春小麦生长发育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成为引起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盐碱化重要因子,且未来该区域很可能是气温上升最为显着的地区之一。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对小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壤土或绵土上作物的形态指标与产量性状上,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土上小麦生长发育以及养分利用方面的研究却鲜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索气候变暖对宁夏盐碱地春小麦生长发育及养分利用的影响,进一步阐明气候变暖对干旱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气候变化下春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于2017年和2018年在宁夏平原石嘴山市平罗县西大滩宁夏大学盐碱地改良试验站,采用自动控制红外线辐射器野外增温模拟气候变化的方法,以不做增温处理的春小麦冠层温度为基础温度,设置不同增温梯度(OCK:0℃、T1:0.5℃、T2:1℃、T3:1.5℃、T4:2.0℃),开展气温升高对春小麦全生育期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养分利用、产量品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增温使春小麦生生长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春小麦苗期—拔节期温度升高0.5℃,有利于春小麦株高、干物重的增长,增温幅度大于0.5℃或者增温时间超过拔节期,则对春小麦株高、干物重的增加起负作用。2、增温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生理特性产生一定影响。春小麦苗期—拔节期增温0.5℃,叶片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CAT(过氧化氢酶)、POD(过氧化物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较对照升高,叶片膜透性、MDA(丙二醛)摩尔质量分数、Pro(脯氨酸)质量分数较对照降低,多数差异显着,随着增温时间的延长和增温梯度的加大,以上指标均呈相反趋势。苗期—拔节期增温0.5℃叶片叶面积、叶绿素含量、Pn(净光合速率)、WUE(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对照,有利于叶片提高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进行光合作用,增温1.0~2.0℃,叶片叶面积、叶绿素含量、Pn、WUE则较对照下降,但此时Pn的下降主要是气孔因素导致;春小麦拔节期以后,增温0.5~2.0℃,叶片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可逆性失活,叶面积、叶绿素含量、Pn、WUE则较对照下降,光合机构受到破坏。3、增温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养分利用产生影响。春小麦苗期—拔节期增温0.5℃,植株地上部总N、P、K养分累积吸收量、地上部各器官N、P、K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吸收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增温1.0℃苗期植株N素累积吸收量和N、K含量以及拔节期叶片的N、P、K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增温1.5℃仅苗期植株K含量上显着高于对照;增温2.0℃以上各项指标均显着低于对照。拔节期以后,除增温0.5℃时K素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外,其余指标均显着低于对照,增温梯度越大,各指标下降的幅度越大。4、增温0.5~2.0℃,春小麦产量、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大多显着低于对照,增温梯度越大,下降幅度越多,减产越明显;春小麦籽粒面粉中的水分含量、直链淀粉、面筋含量、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均呈显着下降的趋势,面粉灰分含量、吸水率则呈显着上升趋势。在增温条件下,春小麦各生育时期春小麦株高、干物重,叶片Pn、Gs,N、P、K累积吸收量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多数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叶片Tr则多数呈极显着负相关。(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9-04-01)

侯磊,薛蓓,薛会英[8](2019)在《利用高通量测序法对模拟增温条件下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为探讨气候变化对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以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模拟增温3个月,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OTC内外不同深度土壤线虫的群落组成,探索这种方法在高原土壤线虫研究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OTC内色矛纲(Chromadorea)线虫的相对丰度都较OTC外小,OTC内刺嘴纲(Enoplea)线虫都较OTC外大;OTC内矛线目(Dorylaimida)线虫的相对丰度都较OTC外大,OTC内垫刃目(Tylenchida)线虫都较OTC外小。土壤理化指标Cu~(2+)、Zn~(2+)、有机质和pH与纲水平土壤线虫相关性较大。短期增温已使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在纲、目水平上发生改变,在长期增温及大幅度增温的未来有可能发生更大的不可测变化,从而深刻影响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姜风岩,位晓婷,康濒月,邵新庆[9](2019)在《模拟增温对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因其环境脆弱的特征,高寒植物群落生产力和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当前,关于高寒针茅化草甸多样性和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做出何种应答还不明确。本研究利用开顶气室法(Open top growth chambers,OTCs)进行模拟增温,通过研究高寒针茅化草甸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探讨高寒针茅化草甸对增温效应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温度升高对高寒针茅化草甸部分物种的重要值产生显着影响(P<0.05),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着下降(P<0.05),物种丰富度指数显着下降(P<0.05),群落的总初级生产力变化不显着;2)物种多样性与初级生产力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此,增温处理使得土壤水资源匮乏,导致物种多样性与初级生产力的相关性减弱。(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管东旭,冯春慧,田昆,王志保,张依南[10](2019)在《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茎解剖结构对模拟增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是影响植物茎解剖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但过去对温度如何影响植物茎解剖结构的研究较少涉及湿地植物。基于IPCC对未来大气增温的预测,本研究以滇西北典型高原湿地——纳帕海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TCs)模拟大气增温,研究了湖滨带优势植物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茎解剖结构对大气增温的响应。结果显示,增温显着增加了地上茎的表皮细胞厚度及角质层厚度,且地上茎的薄壁细胞大小及表皮细胞大小也呈增大趋势,所有地上茎性状均表现出随温度升高逐步增大的趋势。同时,增温对地下茎角质层厚度也存在显着影响,所有地下茎性状均表现出随温度升高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众多温度变量中,年平均温度和日间平均温度对杉叶藻地上茎解剖性状的影响最为显着,且上述两温度变量与地上茎解剖性状均为正相关;年最高温和年平均温度对杉叶藻地下茎解剖性状的影响最为显着,且上述两温度变量与地下茎解剖性状均为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显着影响杉叶藻的茎解剖结构,体现了杉叶藻对增温的有效适应,进而揭示了高原湿地植物形态结构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规律及其生理生态适应策略。(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模拟增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特定气候变化条件下,揭示农田土壤有机碳分解转化规律,对东北粮食主产区研发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培养试验,以吉林省6种主要类型农田土壤为试材,探讨了土壤有机碳矿化及腐殖质组成对温度(10℃、30℃和50℃)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6种类型农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有机碳矿化速率均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冲积土和草甸土在低温(10~30℃)的温度敏感性系数(Q10)低于高温(30~50℃),而暗棕壤、白浆土、风沙土和黑土则相反;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表现为50℃>10℃>30℃,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含碳量以及胡敏酸碳/富里酸碳(HAC/FAC)比值随培养温度的升高通常呈降低趋势。这说明,高温(50℃)有利于WSOC的积累,但温度升高不利于腐殖质组分碳(HEC)的积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拟增温论文参考文献

[1].高丽莉,李凤丹.模拟增温对小麦生长、土壤酶活性和呼吸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2].张丹丹,张晋京,李翠兰,黄玉洁,王永.模拟增温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9

[3].晁倩,温静,杨晓艳,徐满厚.云顶山亚高山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对模拟增温的响应[J].环境生态学.2019

[4].温静,张世雄,杨晓艳,秦瑞敏,徐满厚.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及其对模拟增温的响应[J].农学学报.2019

[5].朱红雨.滨海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光合、生长及生物量对模拟增温的动态响应—实验与模型估算[D].华东师范大学.2019

[6].宗宁,石培礼.模拟增温对西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供氮潜力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7].李娜.模拟增温对宁夏盐碱地春小麦生长发育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研究[D].宁夏大学.2019

[8].侯磊,薛蓓,薛会英.利用高通量测序法对模拟增温条件下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的研究[J].草地学报.2019

[9].姜风岩,位晓婷,康濒月,邵新庆.模拟增温对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9

[10].管东旭,冯春慧,田昆,王志保,张依南.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杉叶藻(Hippurisvulgaris)茎解剖结构对模拟增温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19

标签:;  ;  ;  ;  

模拟增温论文-高丽莉,李凤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