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小流域论文-尹强华,王良杰,刘霞,初磊,宋媛媛

平原小流域论文-尹强华,王良杰,刘霞,初磊,宋媛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平原小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两区一网一带,平原区

平原小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尹强华,王良杰,刘霞,初磊,宋媛媛[1](2019)在《江苏省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发展模式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江苏省平原区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水质安全与河(沟、渠)道整治、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借助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理论,赋予了"叁道防线"理论在江苏省实践应用中的新内涵,提出了平原区"人居生态区、农林生态区,水系生态景观网,道路生态景观带"即"两区一网一带"新型分区分块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生态与景观并行的"水网与路带",并通过二者将两区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按照整体化、集约化、模块化思路建设。(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9年09期)

丁洋,赵进勇,徐征和,彭文启,冯健[2](2019)在《基于SWAT模型的平原河湖水网区小流域径流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拟湖北省松滋市小南海流域径流过程,为未来运用SWAT模型诊断小南海流域面源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小南海流域地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最上游,是洞庭湖上游重要的生态涵养地。流域处于山地丘陵地区与平原河湖地区的交界地段,上游地区为山地丘陵区,下游地区为平原河湖区,水系结构和产流汇流过程较为复杂。该流域内无水文站点,水文资料缺失。选择了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与梁子湖流域3个相似流域运用SWAT模型时所采用的水文参数,运用参数移植法确定了小南海流域的水文参数;对比基于DEM直接定义水系、使用Burn In功能对河网进行修正和Pre-defined streams预定义水系3种水系定义方法,选择最适合的Pre-defined streams方法按照现状进行水文模拟。模型划分了25个子流域,验证结果表明确定系数R~2与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_(ns)均大于0.85,表明使用水系预定义法及参数移植法的SWAT模型模拟小南海流域径流过程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来雪慧,任晓莉,安晓阳,贺晓晨,白田宇[3](2018)在《叁江平原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灰色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江平原阿布胶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0~10 cm、>10~20 cm土层中旱地、水田、湿地、林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p H值、阳离子交换量、土壤粒径分布含量、土壤有机碳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对于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土壤p H值、阳离子交换量、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小,而土壤粒径分布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相同土层中水田的p H值最大,湿地的阳离子交换量最大,林地的有机碳、氮、钾含量最高;而水田的磷含量则较高。同时,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外,湿地的有机碳、氮、钾含量均高于旱地和水田。按照灰色关联度大小,0~10 cm土层各土地利用类型由大到小的排序为水田(0.863 7)>旱地(0.835 1)>湿地(0.717 1)>林地(0.573 6);>10~20 cm土层的排序为湿地(0.986 0)>旱地(0.682 6)>水田(0.539 5)>林地(0.515 5)。综合分析,筛选出湿地为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的最佳土地利用方式。(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7期)

吴绮霏[4](2018)在《江汉平原典型农业小流域土壤可溶性氮时空分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可溶性氮素是土壤氮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其一方面是土壤有效养分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又是农田中潜在的污染源,可能通过地表径流与深层渗漏的方式分别对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造成污染。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及其形态受施肥、灌溉、种植方式、土壤质地、地形和地下水位等条件共同影响,特别是对于耕作层土壤。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种植方式多样,田块破碎且农田管理方式差异较大。开展小流域尺度可溶性氮素时空分布研究对于指导该地区的精准施氮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地区农田施肥量大,降雨丰富且地下水位浅,农业生产已引起大面积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氮素浓度超标问题。亟需开展农田土壤可溶性氮时空分异特征的相关研究,以期为合理施氮和农田氮素流失控制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以江汉平原典型农业小流域(43 hm2)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布点法,均匀地布设了 119个采样点,分别采集了 0-2 m深土壤剖面样品与不同季节0-20 cm耕作层土壤样品,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农田土壤硝态.氮、铵态氮与可溶性全氮含量在时间(不同季节)与空间(土壤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并且分析了农田类型、作物种类、地形和地下水位等因子对氮素时空分布的影响,评价了各农田类型土壤可溶性氮水平及其对水体造成污染的潜在风险程度,可为合理的农业施肥与灌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土壤剖面可溶性氮的空间分异特征在0-2 m 土壤剖面中硝态氮含量的平均值范围介于1.20~5.55 mg·kg-1之间,铵态氮含量的平均值范围在2.60~12.24 mg·kg-1之间,可溶性全氮含量的平均值范围为6.02~25.53 mg·kg-1之间。变异特征方面,除80-160 cm深度土层铵态氮含量的变异系数大于100%,属于强变异外,其余所有土层硝态氮、铵态氮与可溶性全氮的变异系数均在10%~100%之间,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土壤氮素的空间结构良好,各变量整体上具有中等到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受施肥方式的影响(表施),土壤剖面可溶性氮素含量整体上呈现表层高而深层低的趋势,底层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趋于稳定。硝态氮含量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铵态氮与可溶性全氮呈现出东高,北、西、南低的分布特征,尤其在东部地区的底层土壤中含量显着增加,这可能导致该区域地下水受到污染。(2)耕层土壤可溶性氮的时空分异特征在空间变异特征方面,研究区耕层土壤可溶性氮含量的变异系数大多在50~100%之间,季节差异不大,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但受施肥的影响,土壤中可溶性氮含量的季节差异显着,整体上呈现春季<秋季<夏季的时间分布特征。空间结构从良好到一般排序为春季>夏季>秋季。氮素的含量在不同季节均呈现表层高而下层低的特征。夏、秋季节土壤可溶性氮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为相似,硝态氮含量具有南、北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铵态氮和可溶性全氮含量都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春季土壤中由于氮素含量较低,空间分布的差异不明显,但高值区域也与夏、秋季节一致。(3)影响土壤可溶性氮含量的因子小区域范围内农田土壤差异较小,影响土壤可溶性氮含量的自然因子主要有地形与地下水位,人为因子主要为不同农田类型与作物种类引起的不同耕作方式、施肥管理措施与农田管理措施等。土壤垂直剖面中,由于稻田的地势低,地下水位较高的原因,土壤从中层到底层,铵态氮与可溶性全氮含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底层甚至接近于表土的含量,其中,水旱轮作田相比其他稻田来看递增趋势较弱,旱地则呈现出较好的自上而下氮素含量递减的趋势。在不同类型的农田中,氮素的存在形态不同,旱地土壤中的氮素主要以硝态氮为主,而稻田以铵态氮含量较高。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在时间变异特征方面受施肥的影响较显着。春季除单季稻田与水旱轮作田中硝态氮含量略高以外,其余各用地类型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在各季节中都是最低的;单季稻田、虾稻轮作田与水旱轮作田中氮素含量最高的季节是夏季;秋季双季稻田中氮素的含量与旱地中硝态氮的含量较高。土壤剖面中可溶性氮素的存在形态受地形与地下水的影响较显着,氮素的时空变异性受施肥措施与耕作方式的影响较大。夏秋季节旱地中氮素的淋失量较大,易对地表径流造成污染;而水田深层土壤氮素含量较高,易对浅层地表水造成污染。需要从施肥和农田管理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减少农田在夏秋季节的施肥量,加强氮素含量高值区域的水环境监测,防止氮素通过淋洗、侧漏等途径进入附近水体或地下水,以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居民的用水安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贾瑞燕,吴敬东,尹玉冰,常国梁[5](2016)在《北京市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分析了平原区小流域在污水、垃圾、沟渠、农业面源污染、农田水土流失、村庄人居环境及雨水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思路,按照"村镇及产业生态治理区、农田生态保护区和沟渠生态修复区"叁道防线进行小流域治理措施体系布设,可为平原区后续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设计及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水务》期刊2016年04期)

张小侠,李刚,史陇俊,张君玉,王一之[6](2016)在《北京平原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以房山区平各庄、中干沟小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山区小流域治理措施已成体系,但平原小流域治理尚未形成完备的治理思路。以北京房山区平各庄、中干沟小流域为例研究治理措施。针对平各庄、中干沟小流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平原生态清洁小流域分区治理措施,具体分为村镇生态治理区、农田生态保护区和沟渠生态修复区。将调控地表径流及雨洪集蓄利用作为治理重点,实现村内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流域内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期刊2016年14期)

王一之[7](2016)在《房山区平原小流域生态清洁治理规划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原地区是全市重要的区域,但该区域生态治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基础理论还在研究探索中,也没有较深入的完整系统性研究成果。本次平原地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设计工作,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等方法,对流域内“垃圾、厕所、污水、沟道、环境”等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平原区的特点,将小流域划分为村镇生态治理区、农田生态保护区、沟渠生态修复区共叁个区域,针对平原小流域的水资源现状、农业禀赋、旅游产业发展等多项基础条件,结合今年颁布《北京市水土保持条例》中对平原小流域治理的思路,以及海绵城市中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原则,对平各庄、中干沟清洁小流域进行措施设计。此次设计通过综合治理,在村镇生态治理区采取村庄美化、雨水花园、雨水边沟、尾水回用工程、路面修复、垃圾分类收集等措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田生态保护区采取膜面集雨工程、农业废弃物堆肥等完善农业生产保护措施;沟渠生态修复区扩大沟道行洪断面,保障沟道防洪安全,同时修复破损护岸,栽植植物,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通过该小流域的治理,同时起到了减少了流域的水土流失,美化了村庄的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张宇,凌虹,吴俊锋,任晓鸣,陈丽娜[8](2015)在《武宜运河小流域平原河网地区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改善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武宜运河沿线4个例行监测断面2011年至2013年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武宜运河水质污染情况逐年减轻。在武宜运河流域布设了42个监测断面,其中武宜运河沿程布设14个监测断面,相关河流布设28个监测断面。监测结果表明,武宜运河全线水质属于V类~劣V类,水质总体上表现为宜兴段稍好于武进段。相关河道水质基本属于Ⅲ类~劣V类。目前该区域水质污染以总氮污染为主,且总氮超标最为严重。掌握了武宜运河小流域河网地区的水环境质量现状,从工业、生活、农业面源、船舶污染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建议对策,为开展综合整治奠定了基础,对改善流域水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5年12期)

童晓霞,崔远来,赵树君,张平仓[9](2015)在《基于改进的SWAT模型农业面源污染变化规律数值模拟——以赣抚平原灌区芳溪湖小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赣抚平原灌区内的芳溪湖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改进的SWAT模型,针对典型水文年年内不同降雨条件,模拟灌区氮磷面源负荷的迁移规律,同时对灌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流失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降雨是氮磷负荷流失的主要驱动因子,氮磷流失量随降雨的波动而变化,并与降雨同步达到峰值。因此,在灌区需加强汛期田间水肥管理,以减少氮磷的流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在相同降雨条件下,研究区氮、磷负荷流失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呈现出水系上游流失量多下游流失量少的趋势;在防控和治理灌区面源污染时,可适当考虑面源污染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沿途生态沟渠和湿地对灌区内的面源污染负荷进行稀释和净化,以达到减轻和治理面源污染的效果。(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5年03期)

陈丽娜,凌虹,吴俊锋,任晓鸣,张宇[10](2014)在《武宜运河小流域平原河网地区氮磷污染来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源解析法对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面源(含种植业、养殖业)进行分析,并统计分析了武宜运河全线水质现状。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是武宜运河流域总氮、总磷污染的主要来源,且以养殖业为主,生活污染源是太湖流域氨氮污染的主要来源,且以农村生活污水为主;武宜运河水质以氮磷污染为主,总氮污染最为严重。武宜运河核心区研究范围占总研究范围的比例为35%,总氮、氨氮和总磷入河量分别占研究范围内各类污染物总入河量的42.8%,45.0%,34.1%,污染分布重点区域为武进前黄镇、牛塘镇及宜兴和桥镇所辖行政村。研究范围内农业面源污染分布重点区域为武进前黄镇、牛塘镇、宜兴屺亭街道及和桥镇;生活污染源氮磷污染物排放主要来自高新区及牛塘镇的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其次是屺亭街道和前黄镇的农村生活污水。(本文来源于《环境科技》期刊2014年06期)

平原小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模拟湖北省松滋市小南海流域径流过程,为未来运用SWAT模型诊断小南海流域面源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小南海流域地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最上游,是洞庭湖上游重要的生态涵养地。流域处于山地丘陵地区与平原河湖地区的交界地段,上游地区为山地丘陵区,下游地区为平原河湖区,水系结构和产流汇流过程较为复杂。该流域内无水文站点,水文资料缺失。选择了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与梁子湖流域3个相似流域运用SWAT模型时所采用的水文参数,运用参数移植法确定了小南海流域的水文参数;对比基于DEM直接定义水系、使用Burn In功能对河网进行修正和Pre-defined streams预定义水系3种水系定义方法,选择最适合的Pre-defined streams方法按照现状进行水文模拟。模型划分了25个子流域,验证结果表明确定系数R~2与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_(ns)均大于0.85,表明使用水系预定义法及参数移植法的SWAT模型模拟小南海流域径流过程是可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原小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尹强华,王良杰,刘霞,初磊,宋媛媛.江苏省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水土保持.2019

[2].丁洋,赵进勇,徐征和,彭文启,冯健.基于SWAT模型的平原河湖水网区小流域径流过程模拟[J].水生态学杂志.2019

[3].来雪慧,任晓莉,安晓阳,贺晓晨,白田宇.叁江平原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灰色关联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8

[4].吴绮霏.江汉平原典型农业小流域土壤可溶性氮时空分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5].贾瑞燕,吴敬东,尹玉冰,常国梁.北京市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研究[J].北京水务.2016

[6].张小侠,李刚,史陇俊,张君玉,王一之.北京平原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以房山区平各庄、中干沟小流域为例[J].中国水利.2016

[7].王一之.房山区平原小流域生态清洁治理规划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6

[8].张宇,凌虹,吴俊锋,任晓鸣,陈丽娜.武宜运河小流域平原河网地区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改善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

[9].童晓霞,崔远来,赵树君,张平仓.基于改进的SWAT模型农业面源污染变化规律数值模拟——以赣抚平原灌区芳溪湖小流域为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5

[10].陈丽娜,凌虹,吴俊锋,任晓鸣,张宇.武宜运河小流域平原河网地区氮磷污染来源解析[J].环境科技.2014

标签:;  ;  ;  ;  

平原小流域论文-尹强华,王良杰,刘霞,初磊,宋媛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