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早期喘息论文-王勇

婴幼儿早期喘息论文-王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婴幼儿早期喘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孟鲁司特钠,婴幼儿喘息,早期干预,预防哮喘

婴幼儿早期喘息论文文献综述

王勇[1](2019)在《孟鲁司特钠对婴幼儿喘息的早期干预及预防哮喘发生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于喘息婴幼儿中应用孟鲁司特钠早期干预治疗,探究分析其治疗效果以及对哮喘的预防作用。方法从2017年4月开始到2018年9月结束,在我门诊儿科选取100例喘息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探讨,遵守均匀分组的原则进行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孟鲁司特钠早期干预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评分以及哮喘发生率予以比较。结果完成治疗干预后,治疗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显着较高(P<0.05);完成治疗干预后,临床症状评分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完成治疗干预后的1年时间内,哮喘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喘息婴幼儿中应用孟鲁司特钠早期干预治疗的效果显着,在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的同时降低了哮喘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21期)

黄碧梅[2](2015)在《对352例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早期干预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进行早期干预的疗效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 352例第1次发作喘息并需要住院的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患儿,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6例。观察组患儿住院期间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在进行常规治疗时,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患儿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出院后喘息再次发作次数、需再次住院次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对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患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能使患儿住院时症状消失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出院后喘息再次发生的次数减少、需要再次住院的次数减少,患儿和家属的痛苦得以减轻,家属的经济负担也得以减轻,以后发展为哮喘的风险率也得以降低,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5年23期)

周西,冯晓鹏,刘寒梅,刘小凡[3](2014)在《刘小凡教授温阳扶正法治疗婴幼儿早期喘息经验撷菁》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小凡教授长期从事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对婴幼儿早期喘息的治疗具有独到之处,文章初步总结了刘小凡教授治疗本病的中医临床经验:认为病因病机为幼稚天哮,阳虚为本;治疗上当温阳扶正,豁痰定喘,并附验案1则。(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周西,冯晓鹏,刘寒梅,刘小凡[4](2013)在《刘小凡教授温阳扶正法治疗婴幼儿早期喘息经验撷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源自刘小凡教授关于婴幼儿喘息的丰富中医辨治经验,基于"幼稚天哮"说,结合小儿体属"纯阳",又是"稚阳"之体,及"肺、脾、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提出婴幼儿喘息主要病因病机是"幼稚天哮,阳虚为本",探讨了脏腑之虚有所偏重及感寒程度不同,将寒哮发作期分为风寒犯肺、阳虚痰饮、寒痰内郁、痰湿内阻4种常见类型,并提出温阳扶正法论治本病的治疗思路,体现"治病求本"之精髓,并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文来源于《“新成果·新进展·新突破”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叁次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论文集》期刊2013-11-16)

刘娟,高欣义,张珍[5](2013)在《婴幼儿早期喘息血清MMP-9、TIMP-1及VEGF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早期喘息的婴幼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16例喘息婴幼儿(喘息组)和36例健康婴幼儿(对照组)血清MMP-9、TIMP-1和VEGF水平。结果喘息组血清MMP-9、TIMP-1和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喘息组MMP-9与VEGF之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P<0.05);喘息组MMP-9/TIMP-1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喘息婴幼儿存在气道重塑的危险因素;检测血清MMP-9、TIMP-1和VEGF水平对判断预后,尽早进行干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3年30期)

邹映雪[6](2013)在《婴幼儿喘息早期诊断评价及干预性治疗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婴幼儿喘息是全世界范围内儿童常见的临床症候群,反复发作的婴幼儿喘息多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基于喘息临床表型而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是达到喘息/哮喘最优化临床控制的关键。大多数哮喘儿童的首次喘息症状发生在学龄前期,但约50%左右的喘息到6岁时可完全缓解,与呼吸道病毒感染高峰年龄一致,对病毒感染与婴幼儿喘息之间关系的深入了解,有助于认识感染与变态反应相关炎症之间内在的免疫学机制,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婴幼儿喘息与哮喘的异同点,最终达到哮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推行。已证实诱发婴幼儿喘息急性发作最常见的病毒是RSV,与年长儿和成人不同。病毒感染相关的婴幼儿喘息因其与支气管哮喘的密切相关性而日益受到重视,反复发作的喘息是哮喘的高危因素,患有反复喘息的婴幼儿,哮喘的发生率是没有喘息症状儿童的5~10倍。因此,观察喘息婴幼儿病情发展变化特点,并进行准确的评估及早期干预性治疗,是降低哮喘发病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始终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是目前临床缺乏婴幼儿哮喘早期诊断的标准,也没有提示早期治疗必要性的客观依据,究其根源,是缺乏对婴幼儿慢性气道炎症及功能评价的行之有效的临床判定方法。近年来,哮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嗜酸细胞被认为是哮喘的主要效应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反应是哮喘的基本特征,已证实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是哮喘加重的很好的预测指标,并且认为嗜酸性粒细胞对病毒感染无反应。然而,有研究揭示嗜酸性粒细胞可以促进病毒清除和增强宿主的防御能力,提出了嗜酸性粒细胞可以在获得性免疫反应不足的情况下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原发性宿主抗病毒防御反应。已有国内外许多研究证实,哮喘患儿痰液细胞分型能客观反映气道炎症变化,但与成人哮喘不同,儿童哮喘不具有两种特有的稳定炎症表型,即嗜酸性粒细胞和非嗜酸性粒细胞型,虽然在成人依据这两种表型而制定的哮喘治疗策略在临床工作中都获得了成功,但是,儿童哮喘的诊断远比成人复杂,儿童哮喘治疗方案的确定也较成人有很大不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针对哮喘儿童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不太可能获得临床成功,因为有一大群“儿童哮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哮喘,而一部分被当成呼吸道反复感染而治疗的患者却极有可能是被忽视的哮喘,因此,确定儿童哮喘和/或喘息性疾病的临床表型,可以为儿童喘息相关性疾病提供潜在的治疗目标和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因此,我们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研究哮喘的高危人群,即具有特应性体质的反复发作喘息的婴幼儿,采集诱导痰液进行痰炎症细胞表型检测,并按病情严重程度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参照以往研究结果,拟定痰液EOS%>2.5%为痰液EOS增高,痰液NEU%>54%为NEU增高,结合两者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①嗜酸性粒细胞型(EOS%>2.5%);②中性粒细胞型(NEU%>54%);③少中性粒细胞型(NEU%≤54%+EOS%≤2.5%);④混合粒细胞型(EOS%>2.5%+NEU%>54%)。同时对反复喘息患者进行气道炎症标志物血清EDN水平检测,及婴幼儿潮气肺功能检测,并对比孟鲁司特钠干预性治疗前后婴幼儿喘息气道炎症指标及肺功能的变化,以期探讨婴幼儿喘息与哮喘之间发病机制的异同,对婴幼儿哮喘做到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本研究联合应用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血清EDN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及婴幼儿潮气肺功能检测技术,对反复喘息婴幼儿临床表现、气道炎症表型及气道功能进行综合评价,以期证实婴幼儿喘息不同于典型哮喘的发病机制及其与哮喘密切相关的共同特征,以期发现婴幼儿喘息的治疗折点并探索早期治疗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如下:1婴幼儿喘息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密切相关,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病原筛查发现约76.0%的喘息患儿鼻咽抽吸物中可检出呼吸道病毒,其中单一感染RSV为主要病毒(占48.0%),副流感病毒1、2、3占16.0%,流感病毒A、B占4.5%,腺病毒占7.5%,混合感染常占9.0%,并可见叁重病毒感染者,仅15.0%的患儿未检出病毒病原体。2890例患者共采集合格痰液标本867例,其中至少表现为一种炎症细胞型为504例(占58.1%),分别为中性粒细胞型(占65.2%),嗜酸细胞型(占30.6%),混合细胞型(占4.2%)。中性粒细胞型是婴幼儿炎症细胞型的主要类型,嗜酸性粒细胞型在重症组更具有优势,与轻症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诱导痰液标本炎症细胞计数显示更高计数值,与轻症组相比,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3血清EDN水平在不同炎症细胞组有差异,以嗜酸细胞型组为最高(112.6±41.2)μg/l,其次依次为混合性细胞组(104.8±39.4)μg/l、中性粒细胞组(88.2±36.6)μg/l和少中性粒细胞型(60.9±34.6)μg/l,各组间血清ED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虽然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在各炎症组中并没有显着差异,但血清EDN水平显示与外周血嗜酸细胞增高有显着正相关性(γ=0.781,P<0.05)。5潮气肺功能提示反复喘息儿童潮气量减低,低潮气量与血清EDN水平增高相关(γ=0.499,P<0.05)。6婴幼儿喘息发作期患儿呼吸频率比同龄对照组明显增快,潮气量明显减少,反映气道阻塞的指标TPTEF/TE和VPEF/VE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缓解期患儿呼吸频率下降,VT/kg、TPTEF和VPEF、TPTEF/TE、VPEF/VE均明显回升,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缓解期VT/kg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TPTEF/TE、VPEF/VE差异显着(P<0.05)。7应用孟鲁司特钠治疗106例患者12周临床症状改善42.5%(45/106),治疗后4周、12周时患儿喘息、咳嗽、活动后咳嗽/喘息(活动力)、潮气肺功能等与基础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在喘息发作次数、年平均住院天数、年均使用β2AG天数、肺功能改善等方面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随访2年治疗组11例(占10.4%)诊断为哮喘,对照组19例(占39.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3967,P<0.05)。8在3个月的治疗观察结束时(观察终点),未予孟鲁司特钠治疗组嗜酸细胞型喘息患者血清EDN水平较相比治疗组显着增高的(P<0.05),且较初始水平相比明显增高(P<0.05);而治疗组血清EDN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9治疗前喘息患儿潮气量明显减少,反映气道阻塞的指标TPTEF/TE和VPEF/VE明显减低。经12周孟鲁司特钠治疗后,治疗组患儿PTEF(ml/s)、VT/kg、TPTEF和VPEF、TPTEF/TE、VPEF/VE均明显回升,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P<0.05),而未经治疗者,12周后PTEF(ml/s)也有改善(P<0.05),但TPTEF/TE、VPEF/VE差异显着下降,观察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应用DFA方法对婴幼儿喘息进行常见7种呼吸道病毒进行筛查,并首次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对患者进行炎症分型,并用EDN作为气道炎症标志物作为评价,同时应用潮气肺功能对婴幼儿阻塞性气道疾病进行诊断及预后评估,发现婴幼儿喘息与成人典型哮喘相比炎症分型不同且不稳定,嗜酸细胞活化很难及早发现,所以嗜酸细胞活化的标志物因其更敏感,可以作为非侵袭性气道功能评价的标记物,而潮气肺功能动态监测及评估气道功能值得推广。孟鲁司特钠能够阻断嗜酸细胞脱颗粒,是婴幼儿喘息早期干预性治疗的有效地可选方案。(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4-01)

钱月芳,高兰平,汤华平,顾晓玲,马泽南[7](2013)在《呼吸道合胞病毒与婴幼儿早期喘息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RSV病毒与婴幼儿喘息性肺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婴幼儿肺炎患者106例,其中临床诊断为喘息性肺炎33例,非喘息性肺炎73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所有患儿鼻咽部的分泌物进行RSV病毒抗原的快速检测,分析RSV病毒感染与喘息性肺炎的发生有无相关性。结果喘息性肺炎组中RSV阳性的患儿有25例,非喘息性肺炎组中RSV阳性的患儿为8例。两组感染RSV病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发生的概率明显高于后者。结论喘息性肺炎的患儿感染RSV病毒概率较高,临床治疗要注意考虑该因素。(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李伟伟[8](2012)在《毛花甙丙早期干预婴幼儿喘息性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一文中研究指出婴幼儿喘息性肺炎是由感染、变态反应、理化因素刺激等引起,气道痉挛、肺泡渗出、气道阻塞等导致呼吸功能不全引起通气和换气障碍,致使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缺氧使肺小动脉反射性收缩,肺循环压力升高,使心脏负荷增加诱发心力衰竭。毛花甙丙为正性肌力药物,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早期小剂量应用毛花甙丙,既安全又缩短病程。现将笔者所在科2006-09~2011-08应用小剂量毛花甙丙早期干预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早期心力衰竭结果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实用医药杂志》期刊2012年11期)

钱月芳,高兰平,汤华平,顾晓玲,马泽南[9](2012)在《呼吸道合胞病毒与婴幼儿早期喘息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RSV病毒与婴幼儿早期喘息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喘息性肺炎患儿鼻咽部分泌物进行RSV病毒的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将患儿分成二组,A组为53例RSV(+)的患儿,B组为53例RSV(-)的患儿,二组经住院治疗好转后出院,随访半年。结果53例RSV(+)患儿,有25例再发喘息,53例RSV(-)患儿有8例再发喘息,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感染RSV病毒的患儿发生婴幼儿喘息的发病率高。(本文来源于《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2-11-01)

周智源,孟媛媛[10](2012)在《外周血CD23、CD30、CD34在婴幼儿喘息中的早期预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外周血CD23、CD30、CD34表达水平与婴幼儿喘息发病的关系和叁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94例观察组(其中包括过敏性喘息组35例、暂时性喘息组29例和非过敏性持续喘息组30例)和42例对照组(急性支气管炎19例、急性支气管肺炎23例)外周血CD23、CD30、CD34的表达水平并作比较。结果观察组中的过敏性喘息组的CD23、CD30、CD34表达水平分别与暂时性喘息组、非过敏性持续性喘息组和对照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暂时性喘息组的CD23、CD30、CD34与非过敏性持续性喘息组和对照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23、CD30、CD34叁者呈正相关。结论外周血的CD23、CD30、CD34叁者的表达水平在过敏性喘息中均明显升高,与婴幼儿过敏性喘息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2年17期)

婴幼儿早期喘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进行早期干预的疗效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 352例第1次发作喘息并需要住院的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患儿,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6例。观察组患儿住院期间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在进行常规治疗时,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患儿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出院后喘息再次发作次数、需再次住院次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对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患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能使患儿住院时症状消失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出院后喘息再次发生的次数减少、需要再次住院的次数减少,患儿和家属的痛苦得以减轻,家属的经济负担也得以减轻,以后发展为哮喘的风险率也得以降低,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婴幼儿早期喘息论文参考文献

[1].王勇.孟鲁司特钠对婴幼儿喘息的早期干预及预防哮喘发生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2].黄碧梅.对352例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早期干预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

[3].周西,冯晓鹏,刘寒梅,刘小凡.刘小凡教授温阳扶正法治疗婴幼儿早期喘息经验撷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

[4].周西,冯晓鹏,刘寒梅,刘小凡.刘小凡教授温阳扶正法治疗婴幼儿早期喘息经验撷菁[C].“新成果·新进展·新突破”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叁次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论文集.2013

[5].刘娟,高欣义,张珍.婴幼儿早期喘息血清MMP-9、TIMP-1及VEGF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13

[6].邹映雪.婴幼儿喘息早期诊断评价及干预性治疗的可行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3

[7].钱月芳,高兰平,汤华平,顾晓玲,马泽南.呼吸道合胞病毒与婴幼儿早期喘息的相关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

[8].李伟伟.毛花甙丙早期干预婴幼儿喘息性肺炎合并心力衰竭[J].实用医药杂志.2012

[9].钱月芳,高兰平,汤华平,顾晓玲,马泽南.呼吸道合胞病毒与婴幼儿早期喘息的相关分析[C].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2012

[10].周智源,孟媛媛.外周血CD23、CD30、CD34在婴幼儿喘息中的早期预测作用[J].广东医学.2012

标签:;  ;  ;  ;  

婴幼儿早期喘息论文-王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