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群分化论文-秦声远,崔相艳,赵耀,邹玉璟,陈凯

居群分化论文-秦声远,崔相艳,赵耀,邹玉璟,陈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居群分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茶,山茶属,地理分布,遗传多样性

居群分化论文文献综述

秦声远,崔相艳,赵耀,邹玉璟,陈凯[1](2018)在《普通油茶野生居群遗传分化的地理格局及近缘种系统发育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其栽培面积和年产油量均居我国木本油料作物首位。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高达80%以上,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是一种优质健康的食用植物油。大力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作物生产,可以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特别是优质健康食用植物油的供给,有助于贫困山区的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普通油茶野生近缘种是宝贵的遗传资源,但是普通油茶野生居群遗传分化的地理格局及近缘种系统发育关系仍不清楚,限制了普通油茶野生近缘种遗传资源的有效挖掘与利用。本研究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了野生普通油茶的潜在分布,对普通油茶野生居群进行了调查;开发了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多倍体微卫星基因分型技术,对六倍体普通油茶进行了准确基因分型;基于35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了17个普通油茶野生居群及65份主要栽培普通油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对野生普通油茶籽脂肪酸组成等关键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基于比较转录组分析,筛选了450个直系同源基因,对山茶属油茶组、短柱茶组、红山茶组和茶组的22个物种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分析了普通油茶及其野生近缘种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发现,普通油茶野生居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结构。庐山、越城岭猫儿山野生居群与其他野生居群间有明显的遗传分化。我国东部与西部的野生居群间存在明显遗传分化。野生居群间遗传多样性相近,没有呈现从南向北的下降趋势。主要栽培普通油茶品种的遗传背景与东部的野生居群相似,推测可能主要选育自东部的野生居群。野生油茶籽的含油量与纬度呈显着负相关,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维生素E和茶皂素含量与纬度呈显着正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油茶组物种聚成单独的分支(包括狭叶油茶、小果油茶、普通油茶、越南油茶、高州油茶和茶梅),可以独立成组,部分短柱茶组物种可以归并入油茶组(包括窄叶短柱茶、落瓣短柱茶、短柱茶);其余短柱茶组物种不能聚成单独的分支,不能独立成组,部分物种(冬红短柱茶、小果短柱茶)与红山茶组物种聚在一起。普通油茶近缘种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区域是南岭山脉、苗岭山脉、武陵山脉、武夷山脉等区域,这也是野生普通油茶潜在的高适生区,可能是普通油茶及其野生近缘种潜在的种间杂交带,可能蕴含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为普通油茶野生近缘种的有效挖掘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胡俊仪,杨丽萍,郑文佳,刘慧芬,董丹丹[2](2018)在《云南红河水系李仙江麦穗鱼不同地理居群的形态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自李仙江流域江城、墨江和镇沅叁个居群89尾麦穗鱼标本进行11个常规性状和16个框架结构性状的测量,应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结合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差异系数分析等3种方法比较李仙江3个地理居群间的形态差异。结果均支持镇沅居群较为独立。其中,主成分分析中PC1、PC2和PC3贡献率分别为55.094%,8.397%,6.988%,累积贡献率达70.469%,在PC1、PC2散点图中,镇沅居群个体基本独立分出。应用判别分析,从27个性状变量逐步筛选出对区分3个居群标本贡献较大的7个性状(P<0.01),建立麦穗鱼叁个地理居群的判别函数式,发现对镇沅居群的判别率高达100%,对江城、墨江居群的判别率均为96.7%。同样取起主要贡献作用的7个性状与体长的比值进行形态差异系数分析,发现江城居群与镇沅居群之间差异系数大于1.28的性状有3个,墨江居群与镇沅居群之间亦有3个。镇沅居群产生形态变异,除可能受来源、生境因素影响外,遗传因素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后续研究中还需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齐婕[3](2017)在《老芒麦居群核型和45S rDNA遗传分化式样》一文中研究指出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披碱草属(Elymus)多年生禾草,含有StStHH基因组。该物种广泛分布于欧洲东部、中亚、东亚地区,生长在潮湿草地以及疏林灌木,对干旱、寒冷、盐碱等不良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目前老芒麦的研究多集中于栽培品种、分子生物学机理、披碱草属物种的系统分类与进化等方面,对老芒麦细胞学以及各居群间的亲缘关系等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核型分析、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e in situ hybrydization,GISH)、45SrDNA FISH、ITS 序列分析,对来自东亚、中亚、欧洲、青藏高原的15份老芒麦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15份老芒麦染色体核型主要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核型变异分析显示:染色体长度比变化范围1.3862~1.8635,不对称系数的变化范围54.85%~59.33%,具有1A和2A两种类型,大多为2A。核型进化趋势分析表明:中亚地区的居群内差异性最大,进化趋势最高;东亚居群的居群内差异性较大,进化趋势较高;青藏居群的居群内差异性较小,进化趋势不高。2、不同居群中45SrDNA信号位点具有明显差异。在东亚居群和青藏居群中45S rDNA信号位点为8个和10个;中亚居群中45S rDNA信号位点为6个;欧洲居群45S rDNA信号位点只有4个。45SrDNA位点多分布于染色体短臂端部(tS),在短臂的节间近端部(itS),长臂节间近端部(itL)和近侧区(ipL)也有分布,不同居群的位点数目和分布位置存在差异。我们推测:45S rDNA信号位点丢失或获得,可能与物种环境生长条件相关。3、比较老芒麦与二倍体供体属种(Pseudoroegneria libanotica(Nevski)Love.和Hordeum bogdanii Wilensky.)45SrDNA信号位点和数目发现:与二倍体供体属种相比,异源四倍体老芒麦中45SrDNA的位点和数目发生较大的变化。除了欧洲居群的45S rDNA信号位点在St和H基因组上均有保留外,其余材料45S rDNA位点仅存在St基因组上,且数目发生了变化,H基因组上的45S rDNA位点完全消失,故在进化的过程中老芒麦更偏向于在St基因组的保留,H基因组上有丢失。导致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基因加倍以及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重组可能导致45S rDNA位点数发生变异。4、对15份老芒麦nrDNAITS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4份老芒麦(ZY2024、ZY2027、ZY11040、ZY11035、15029、15018-6、ZY11120、PI499590、PI435088)的一个拷贝与来自Pseudoroegneria(St)的二倍体物种聚为一支;仅有一个来自欧洲居群的PI442485的拷贝与来自Hordeum(H)的二倍体物种聚为一支。此结果与45SrDNAFISH结果相一致。由于致同进化的不完全导致绝大多数(中亚、东亚和青藏居群)老芒麦nrDNAITS序列向St基因组发生偏向,欧洲居群nrDNAITS进化方向偏向于H基因组类型。因此,不同居群老芒麦ITS序列进化方向不同。(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何茜,李旭,周伟,李奇生[4](2013)在《缺须墨头鱼不同地理居群的形态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于长江、红河和澜沧江水系的缺须墨头鱼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确认不同地理居群之间是否发生形态分化,将采自以上3个水系32个采集点的248尾标本按照所属水系,分为金沙江、澜沧江、元江和李仙江4个组,对其外部形态特征以及可数性状进行比较,并运用多变量形态学方法对其18个常规性状和17个框架结构性状进行分析。形态比较结果显示,金沙江水系个体在头部和吸盘性状上与其他组间的存在一定差异;可数性状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分组间缺须墨头鱼没有明显分化;主成分分析分散值点图显示,没有任一组被独立分出。所以,形态比较与形态度量学研究结果都不能证明其有明显的分化。(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王燕红[5](2013)在《东营野大豆居群的遗传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野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的近缘祖先种,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变异类型,如携带抗病虫、抗旱、耐冷、耐盐、耐瘠薄、高蛋白、结荚多而密等有利基因,是大豆遗传育种的重要资源,也是大豆起源、演化、生态、分类、生理等研究不可多得的育种材料。但目前对野生大豆的研究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一部分野大豆种质的优良基因还未被发掘出来,对野大豆进行研究,对合理的利用和保护野大豆资源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分子标记手段大量的应用于野大豆的遗传研究中,本研究用采自黄河叁角洲东营、滨州地区的野大豆为材料,用RAPD、ISSR、SSR叁种分子标记技术综合研究分析了野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揭示了野大豆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野大豆居群的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为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野大豆,探讨野大豆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一定的分子依据。本研究对野大豆物种遗传多样性的评价主要从3个指标来研究,即多态性位点所占比例(P),平均期望杂合度(H)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在RAPD分析中,6个居群3者的值分别为100.00%,0.4196,0.6057。在ISSR分析中,叁者的值分别为96.55%,0.3671,0.5429。在SSR分析中,叁者的值分别为91.49%,0.3936,0.5659,叁种方法得到的结果相近,表明6个野大豆居群存在着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对野大豆居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RAPD分析的Gst值为0.3706,Nm值为0.8492,ISSR分析的Gst值为0.3317,Nm值为1.0075,SSR分析的Gst值为0.2627,Nm值为0.7017,结果都表明,各居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各野大豆居群间的基因交流频率不是很频繁。叁种标记方法根据遗传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显示,东营市的5个野大豆居群首先聚在了一块,最后与滨州市滨城区的野大豆居群聚在一块,这可能与它们之间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有关。利用Mantel测试检测了叁种分子标记方法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叁种分子标记方法两两相关,说明叁种方法在分析野大豆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数据时是可靠的,叁种分子标记方法均可用于野大豆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可靠。(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3)

李响,周明芹,赵凯歌,陈龙清[6](2012)在《山蜡梅复合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山蜡梅、浙江蜡梅、突托蜡梅统称为山蜡梅复合体,应用RAPD和ISSR标记分别对来自7个不同居群共201个山蜡梅复合体单株进行DNA多样性检验。结果显示:从38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2个条带清晰、重现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扩增出总条带数142条,大小在300~2800bp,多态率达94.37%,PIC0.31,MI3.33。在80个RAPD引物中,选出了12条合适的引物,扩增出条带数226条,大小在150~2200bp,多态率达95.13%,PIC0.37,MI4.91。两种分子标记计算出山蜡梅复合体居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952,Shannon信息指数为0.4884,反映出山蜡梅复合体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进一步的AMOVA分析显示,山蜡梅复合体遗传变异大部分来自居群内变异,并且都达到极显着水平,这表明7个地理居群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遗传分化。UPMGA聚类分析发现,7个山蜡梅复合体居群被归为明显的3大支,且地理距离相邻的居群遗传距离也近,说明居群的聚类和地理距离有关。同时分析结果还为解决存在争议的新种的分类工作提供分子水平的有力证据。(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S1期)

黄久香,刘宪宽,庄雪影,翟翠花,黄川腾[7](2012)在《广东豚草居群的遗传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ISSR技术分析了广东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应用11条引物从6个居群182个样品中扩增出186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PPB%)为98.92%。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23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540,反映了广东豚草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基因分化系数(GST=0.3263)和AMOVA分析均显示入侵广东的豚草居群具有很高的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粤北与粤东豚草居群的遗传距离较近,最南部的花都居群(HD)与其他居群遗传距离相对较远,说明向南部扩散的豚草居群与粤北的居群已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蒋志敏,陈玉霞,包颖[8](2011)在《黄河叁角洲柽柳居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黄河叁角洲关键建群物种之一,柽柳(Tamarix chinensis)在维持当地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更好地了解黄河叁角洲柽柳居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水平,本文利用10个ISSR分子标记,对来自叁个柽柳居群的9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叁角洲的柽柳在物种水平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达85%,Nei's基因多样度(H)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276和0.419;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之内,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低(Gst=0.077,Φst=0.072)。这种遗传结构和分化格局的形成除了和柽柳的生活型、交配体系以及种子传播模式紧密相关外,可能还与其生境,特别是土壤的含盐量具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梁月香,梁慧敏,夏阳,燕丽萍,刘翠兰[9](2011)在《狗牙根居群遗传分化的RAPD扩增片段频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Pers.)不同居群由南向北外部性状具有广泛的变异性,为明确其分化的分子基础,以收集到的28份狗牙根为材料,用20个随机引物(10 bp)共扩增出318个RAPD多态性片段,平均每个引物15.9个多态位点,在24个居群中共检测到了46个特异性片段;3种类型有8%的多态性片段明显不同;相似生境或同一地域的居群在一些位点上表现出相似或相同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3期)

方璐[10](2011)在《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研究桐花海南居群的遗传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研究表明一些重要的红树植物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极低,生境破碎化严重。其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对红树林的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桐花树作为红树林的先锋树种之一,前人用等位酶、ISSR和AFLP对桐花进行研究,都发现桐花在红树植物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在此研究中,选取海南省清澜港居群(100个个体样本)、亚龙湾居群(50个个体样本)和叁亚河居群(24个个体根本),对其87个基因运用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其居群内核苷酸多态性。结果有73,497个核苷酸位点测序覆盖度大于0,叁个居群分别获得6500×,3200×和3200×的平均覆盖度,检测出530、323和338个潜在SNP,共727个潜在SNP。(本文来源于《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6-23)

居群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采自李仙江流域江城、墨江和镇沅叁个居群89尾麦穗鱼标本进行11个常规性状和16个框架结构性状的测量,应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结合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差异系数分析等3种方法比较李仙江3个地理居群间的形态差异。结果均支持镇沅居群较为独立。其中,主成分分析中PC1、PC2和PC3贡献率分别为55.094%,8.397%,6.988%,累积贡献率达70.469%,在PC1、PC2散点图中,镇沅居群个体基本独立分出。应用判别分析,从27个性状变量逐步筛选出对区分3个居群标本贡献较大的7个性状(P<0.01),建立麦穗鱼叁个地理居群的判别函数式,发现对镇沅居群的判别率高达100%,对江城、墨江居群的判别率均为96.7%。同样取起主要贡献作用的7个性状与体长的比值进行形态差异系数分析,发现江城居群与镇沅居群之间差异系数大于1.28的性状有3个,墨江居群与镇沅居群之间亦有3个。镇沅居群产生形态变异,除可能受来源、生境因素影响外,遗传因素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后续研究中还需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居群分化论文参考文献

[1].秦声远,崔相艳,赵耀,邹玉璟,陈凯.普通油茶野生居群遗传分化的地理格局及近缘种系统发育关系[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2].胡俊仪,杨丽萍,郑文佳,刘慧芬,董丹丹.云南红河水系李仙江麦穗鱼不同地理居群的形态分化[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8

[3].齐婕.老芒麦居群核型和45SrDNA遗传分化式样[D].四川农业大学.2017

[4].何茜,李旭,周伟,李奇生.缺须墨头鱼不同地理居群的形态分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王燕红.东营野大豆居群的遗传分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李响,周明芹,赵凯歌,陈龙清.山蜡梅复合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分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

[7].黄久香,刘宪宽,庄雪影,翟翠花,黄川腾.广东豚草居群的遗传分化[J].广东农业科学.2012

[8].蒋志敏,陈玉霞,包颖.黄河叁角洲柽柳居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1

[9].梁月香,梁慧敏,夏阳,燕丽萍,刘翠兰.狗牙根居群遗传分化的RAPD扩增片段频率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

[10].方璐.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研究桐花海南居群的遗传分化[C].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标签:;  ;  ;  ;  

居群分化论文-秦声远,崔相艳,赵耀,邹玉璟,陈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