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胺论文-徐姗姗

增产胺论文-徐姗姗

导读:本文包含了增产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增产胺,植物生长调节剂,醚类,生物活性

增产胺论文文献综述

徐姗姗[1](2017)在《增产胺类似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增产胺从出现至今,一直是农业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涉及结构改造、合成工艺研究、肥料的复配和剂型的研究等。因其创造的增产奇迹实属惊人,以及环境友好的特点,更是被称为“神奇之药”。药物创制工作也在此基础上展开,获得了许多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物质,有望产生更大的增产效果。本论文在相关文献和他人的合成经验的基础上,选择最易实施的合成方法合成增产胺以及有吡啶结构的增产胺类似物,进一步探索各类增产胺类似物的合成方法,有利于实现工业化生产。以2,4-二氯苯酚为基本基团,以二乙氨基乙醇和2-吡啶乙醇为拼接基团,得到化合物。通过比较两者的活性,确定吡啶结构的优越性,并探索新的合成方法,合成了13个化合物,均通过核磁、气相质谱等鉴定方法确定结构。测试了其植物生长调节活性,部分化合物超过了增产胺。对植物生长调节活性较为优越的化合物进行剂型研究,获得状态稳定、效果好的优秀配方,并通过进一步大田实验证明了其药效。本文合成了13个增产胺类似物,其中7个是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它们的结构通式如下。并通过小麦、小白菜的发芽生根实验简单测定其促生长原理,发现其具有普遍促进根部生长,特别是侧根生长的作用。其中有四种类似物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能起到增产和杀菌的双重作用。筛选出5种效果突出的增产胺类似物,通过微乳剂剂型配方的开发,确保其市场应用前景,通过科学的大田试验证明其结果。(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7-04-20)

尤洪星,庄文明,朱孔杰,袁凤英,王学燕[2](2015)在《增产胺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增产胺(DCPTA)是一种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优异的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在中国已越来越多的被关注,其合成与应用的研究报道也屡见报端,本文详细综述了近30年来关于增产胺合成和应用方面的工作,并对各条合成路线进行评价。(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5年20期)

朱恒光[3](2015)在《增产胺(DCPTA)对玉米苗期耐低温性的调控机理及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Zea mays.L)是一种起源于热带亚热带的喜温作物,其用途多、种植面积广、产量潜力大等特点使玉米已经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玉米从发芽到秋收整个生长阶段中有很多因素(温度、光照、水分、病虫害等)会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其中低温可算是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之一。近年发现化控技术是提高玉米抗逆能力最简便、快捷、直接的方法之一,叔胺类物质则是化控剂中的一种,DCPTA(2-(3,4-二氯苯氧基)-乙基-二乙胺)是叔胺类的典型代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论文以丰禾1(低温敏感型)、郑单958(抗冷型)两个玉米品种为试材,在5/7℃(昼/夜)(昼/夜)低温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0.5 mg/L、1.0 mg/L、1.5 mg/L、2.0 mg/L)的DCPTA浸种对玉米萌发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发芽指数、鲜重含水量、抗氧化酶活性(SOD、CAT和POD)、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以及浓度为50 mg/L的DCPTA对幼苗5种抗氧化酶活性(SOD、CAT、POD、APX和GR)、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膜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DPPH(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活性氧清除效率、超氧阴离子含量、H202含量的影响。萌发阶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DCPTA浸种都一定程度的增强了玉米在低温胁迫条件下的萌发能力。较对照总体增强幅度大小是丰禾1大于郑单958,2个品种4个处理浓度中,浓度为1.5 mg/L和1.0 mg/L的DCPTA效果相对明显,郑单958的1.5 mg/L的效果最好,丰禾1则是1.0 mg/L的浓度效果更好。与对照组CK处理相比,不同浓度的DCPTA处理对低温胁迫环境下,不同耐冷型的玉米种子萌发的地上和地下部分都有较大的正面促进作用,显着提高了玉米种子在低温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促进了芽和根的生长发育,其中发芽势提升幅度最大。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的DCPTA处理显着增加了两个品种幼芽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提高了SOD、POD和CAT叁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加了植物的抗低温能力。幼苗阶段结果表明,叶片喷施浓度为50 mg/L的DCPTA,增强了玉米幼苗的抗冷性。丰禾1的增强幅度大于郑单958。低温胁迫下,50 mg/L的DCPTA处理显着增加了两个品种苗期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提高了SOD、POD、CAT、APX和GR的活性,降低了MDA、电导率、超氧阴离子和H2O2的含量,提高了玉米苗期叶片内源激素(IAA、GA、ZR)的含量,降低了ABA的含量。(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郭方玉[4](2014)在《萘乙酸钠和增产胺的合成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萘乙酸钠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助于细胞的分裂与扩大,诱导不定根的形成,还能调控植物的生长,加快其长根、发芽、开花,调控花果的脱落,形成无核果实,进而达到促进果实早熟以及增加产量的目的,同时还可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增产胺则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很优秀地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它毒害性低、污染小、残留少、可以充分发挥肥料的使用率。施用增产胺的作物还能表现出较强的抗逆能力。通过在醋酸中滴加氯化亚砜来制备1-氯甲基萘,改变了原有通氯化氢的方式;而后1-氯甲基萘在相转移催化剂作用下进行氰化,最后水解得到萘乙酸钠,叁步收率达到72.97%。以3,4-二氯苯胺为原料,经过重氮化、水解合成3,4-二氯苯酚。二乙氨基乙醇则与氯化亚砜反应生成β-氯代叁乙胺盐酸盐。在相转移催化剂条件下,3,4-二氯苯酚与β-氯代叁乙胺盐酸盐反应生成2-(3’,4’-二氯苯氧基)叁乙胺,总收率达到76.34%。最终产物均经1H-NMR确证为目标化合物。通过对两条工艺的优化,最终产品的收率以及纯度都明显提高,并且所用原料价廉易得,后处理简便,对反应设备要求不高,适合于工业化生产。(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4-06-06)

王颖,耿惠敏,赵晶晶[5](2010)在《增产胺浸种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浓度的DCPTA浸种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了增产胺(DCPTA)对玉米种子发芽成苗及其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CPTA浸种处理能显着增加玉米幼苗的高度,使2叶期幼苗的株高增加了7.41%~40.10%,使根冠比、地下部分干重增加,增长率分别达到13.36%~29.77%和2.47%~113.58%。玉米幼苗叶片叶绿素总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在0.67 mL/L,0.4 mL/L,0.29 mL/L浓度下低于对照,2 mL/L浓度下高于对照;发芽种子呼吸速率在0.67 mL/L,0.4 mL/L,0.29 mL/L浓度下高于对照,2 mL/L浓度下低于对照;玉米幼苗丙二醛含量在0.67 mL/L,0.4 mL/L,0.29 mL/L浓度下高于对照,2 mL/L浓度下低于对照。(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孟凡磊[6](2009)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增产胺、6-苄氨基嘌呤合成工艺研究及增产胺类似化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与植物激素相似作用化合物。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用量小,增产作用大,使用方便安全,投入小见效快等许多优点,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增产胺是一类优良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生理活性极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增产胺的生理活性、生产应用、合成路线进行了综述,在对一些合成路线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以3,4-二氯苯胺和N,N-二甲基-2-氯乙醇为原料,通过制备3,4-二氯苯酚和二乙基β-氯乙基胺盐酸盐,最后进行胺化,叁步反应得到成品增产胺。本文探讨了增产胺的合成工艺,分析了影响产品收率的时间、温度、催化剂、溶剂和物料配比等因素,得到了较佳的工艺条件。提出了创新的产品处理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安全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效益。在优化增产胺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合成了一系列增产胺类似化合物,对所合成的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1H NMR、IR等表征手段进行了分析,证明所合成的产品与预期结构相符,初步探索了化合物生物活性。6-苄氨基嘌呤(6-BA)是迄今人工合成细胞分裂素中较成功的一个,在农业和园艺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查阅资料,从廉价的原料乙酰次黄嘌呤开始,经过水解、酚的羟基置换、N-烷基化得到产品6-苄氨基嘌呤,分析了影响产品收率的各种因素,提高了产品收率。(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09-06-14)

辛贵云,余刚,秦林强,冯敏,吉民[7](2007)在《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增产胺的合成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一种可用于棉花、大豆等多种农作物的新型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2-(3,4-二氯苯氧基)乙基二乙胺(增产胺)的合成新工艺。该工艺以3,4-二氯苯酚和2-氯乙醇为原料,先通过酚的烷基化反应,然后磺化,最后进行胺化,叁步反应得到成品增产胺。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污染小、产率高、周期短、条件温和等优点,是一条适于工业化生产的合成新方法。化合物的结构已为元素分析1、H核磁共振谱等表征所证实。(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董锐[8](2002)在《增产胺合成路线及生物活性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增产胺 (DCPTA)及其几个重要的类似物的合成方法、生物活性 ,充分表明了增产胺及其类似物是一类可用于多种农作物的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02年11期)

程相春,董继贵[9](2002)在《增产胺在甜菜上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增产胺在甜菜生长的几个时期喷施 ,对甜菜块根产量、甜菜块根含糖、甜菜块根产糖量的影响。发现用浓度为 1.0× 10 -4g/ml的增产胺在苗期和繁茂期喷施效果最好。①(本文来源于《应用科技》期刊2002年05期)

程相春[10](2002)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增产胺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增产胺在大豆、甜菜、玉米、小麦等植物的应用 ,以及不同浓度在植物生长时期的喷施对植物产量及质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02年02期)

增产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增产胺(DCPTA)是一种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优异的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在中国已越来越多的被关注,其合成与应用的研究报道也屡见报端,本文详细综述了近30年来关于增产胺合成和应用方面的工作,并对各条合成路线进行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产胺论文参考文献

[1].徐姗姗.增产胺类似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

[2].尤洪星,庄文明,朱孔杰,袁凤英,王学燕.增产胺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5

[3].朱恒光.增产胺(DCPTA)对玉米苗期耐低温性的调控机理及效应[D].东北农业大学.2015

[4].郭方玉.萘乙酸钠和增产胺的合成工艺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

[5].王颖,耿惠敏,赵晶晶.增产胺浸种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0

[6].孟凡磊.植物生长调节剂增产胺、6-苄氨基嘌呤合成工艺研究及增产胺类似化合物的合成[D].青岛科技大学.2009

[7].辛贵云,余刚,秦林强,冯敏,吉民.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增产胺的合成新方法[J].江苏农业学报.2007

[8].董锐.增产胺合成路线及生物活性述评[J].农药.2002

[9].程相春,董继贵.增产胺在甜菜上的应用研究[J].应用科技.2002

[10].程相春.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增产胺的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2

标签:;  ;  ;  ;  

增产胺论文-徐姗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