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通量论文-郭小伟,戴黎聪,李以康,张法伟,林丽

温室气体通量论文-郭小伟,戴黎聪,李以康,张法伟,林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温室气体通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草地生态,高寒草甸,草地退化,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通量论文文献综述

郭小伟,戴黎聪,李以康,张法伟,林丽[1](2019)在《不同退化程度下的高寒草甸主要温室气体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对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敏感而脆弱,以高寒草甸4个退化阶段:原生草甸(NM)、轻度退化草甸(LM)、中度退化草甸(MM)和重度退化草甸(HM)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研究了草甸退化对于草地主要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于草地温室气体通量影响显着,重度退化草甸相比原生草甸CH_4吸收显着增加(p<0.05),CO_2排放能力逐渐降低,N_2O排放能力显着增强(p<0.05),放牧活动对于高寒草甸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植被上,而土壤环境的变化相比植被更加迟滞,因此退化年限对于草地温室气体通量至关重要。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知,草甸甲烷通量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紧实度、有机质、植被盖度;二氧化碳通量主要影响因子为全磷、植被盖度、全氮;氧化亚氮通量主要影响因子为有机质、紧实度、死根,高寒草甸退化演替发展到重度退化阶段时释放大量温室气体。(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张斌,李哲,李翀,陈永柏,郭劲松[2](2019)在《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评估模型(G-res Tool)及在长江上游典型水库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准确量化温室气体排放量已成为气候变化研究和政策制定的关键.在IPCC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的概念性框架下,国际水电协会汇总分析了全球223座水库的CO2和CH4研究成果,构建了G-res Tool,其可以用于评估已建或待建水库在长时间尺度下的温室气体净通量.本文介绍了G-res Tool模型的基本原理与模型框架,利用模型内置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中国长江上游12座典型水库数据进行初步应用分析,12座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平均值为88.17 g CO2e/(m2·a),在全球约7000座水库中所处水平为11.67%,处于低阈值范围.在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分析结果中,其他非相关人类活动产生的水库温室气体通量(UAS)在蓄水后总通量(Post)中所占比重远高于蓄水前温室气体通量(Pre).长江上游水库蓄水后的CH4和CO2通量对于温室效应的贡献量相当.通过将G-res Tool模型蓄水后的温室气体通量评估结果和所涉及到的12座水库中已发表的数据对比分析发现,G-res Tool具有简便、适用面广等特点.但G-res Tool毕竟仍为经验性模型,其基本原理和模块设计上的内在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并造成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个案水库而言,长期跟踪观测与机理研究仍是未来减少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不确定性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陈优阳,陈淑云,曾从盛,王维奇[3](2019)在《螃蟹活动对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沼泽湿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5年1月(冬季)、4月(春季)、6月(夏季)和9月(秋季),以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沼泽湿地为研究区,采用静态箱与气相色谱结合的方法,研究螃蟹对湿地土壤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及综合增温潜势的影响。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排放季节变化较为显着,CO_2、CH_4排放通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N_2O排放通量最大值出现在秋季,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最小值均出现在春季。与无螃蟹组相比,高潮滩和中潮滩螃蟹组CO2、CH4和N2O排放通量均值都增大,其中高潮滩螃蟹组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依次增大了46.36%、66.67%和69.66%,中潮滩螃蟹组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依次增大了53.57%、142.97%、73.0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显着正相关(n=96,p<0.05),CH_4和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显着正相关(n=96,p<0.01);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pH显着正相关(n=96,p<0.01),与土壤含水量显着正相关(n=96,p<0.05)。综上所述,螃蟹活动对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沼泽湿地土壤的干扰促进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为有效调节湿地碳、氮固持作用和湿地生态系统科学管理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程功,刘廷玺,李东方,段利民,王冠丽[4](2019)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干旱区玉米农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生物炭及秸秆还田对干旱区玉米农田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以内蒙古科尔沁地区玉米农田为试验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分别施入生物炭0t·hm~(-2)(CK)、15t·hm~(-2)(C15)、30t·hm~(-2)(C30)、45t·hm~(-2)(C45)及秸秆还田(SNPK)的土壤进行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通量的原位观测,并估算生长季CH_4和N_2O的综合增温潜势(GWP)与排放强度(GHGI)。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能够显着减少土壤CO_2和N_2O的排放量,并促进土壤对CH_4的吸收作用。其中处理C15对CO_2的减排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CO_2排放量降低21.16%。随着施入生物炭量的增加,生物炭对N_2O排放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强,处理C45对减排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N_2O排放量降低86.25%。处理C15对土壤吸收CH_4的促进效果最好, CH_4吸收量增加56.62%;处理C45对CH_4的排放有促进作用,使生长季土壤吸收CH_4减少81.36%。SNPK对温室气体的减排作用接近处理C15。添加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提高玉米产量和降低农田GWP与GHGI均有显着效果,施用生物炭及秸秆还田均有效提高了科尔沁地区的玉米产量,且玉米产量随着施入生物炭含量的增大而提升。从GWP上来看,施用15t·hm~(-2)生物炭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整体效果最好。从GHGI上来看,施用生物炭及秸秆还田均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减排意义,其中施用15 t·hm~(-2)生物炭的综合效益最高。因此综合经济效益与环境因素,建议科尔沁地区农田在种植玉米时添加15t·hm~(-2)生物炭,如不具备购买生物炭条件,可以考虑秸秆还田来实现玉米增产与温室气体减排。(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7期)

程功,刘廷玺,王冠丽,段利民,李东方[5](2019)在《降雨和凋落物对人工杨树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中人工杨树林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5—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CO_2、CH_4和N_2O进行了原位观测,探究降雨和凋落物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实验共设3个处理:"Ⅰ-去除凋落物"、"Ⅱ-维持原状"和"Ⅲ-加倍凋落物"。结果表明:土壤状态较干燥的5月23日及7月20日雨后CH_4吸收值在短时间内均有所增加,土壤温度较高的7月20日雨后CH_4吸收值增长率远大于土壤温度较低的5月23日,土壤状态较湿润的8月4日雨后CH_4吸收值呈明显降低趋势;降雨前后CH_4通量均表现为吸收,且其吸收强度表现为: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生长季N_2O排放与CH_4吸收之间呈现显着的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Ⅰ、Ⅱ、Ⅲ处理后生长季CO_2通量平均值分别为243.47、357.14、406.36 mg·m~(-2)·h~(-1),去除凋落物使土壤CO_2通量显着降低30.81%,加倍凋落物则使CO_2通量显着提高13.78%,去除凋落物处理对土壤CO_2通量的降低幅度远大于加倍凋落物对土壤CO_2通量的提高幅度;生长季土壤CO_2的温度敏感性(Q10)表现为:处理Ⅰ(1.070)>处理Ⅱ(1.046)>处理Ⅲ(1.011),不同凋落物处理下林地土壤CO_2通量对土壤温度响应的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郭小伟,戴黎聪,李茜,李以康,林丽[6](2019)在《青藏高原放牧高寒草甸主要温室气体通量及其主控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放牧强度区设4个试验样地,分别为原生草甸(NM)、轻度退化草甸(LM)、中度退化草甸(MM)和重度退化草甸(HM),监测草地温室气体通量。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温室气体通量影响显着,放牧活动对高寒草甸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植被上,而土壤环境的变化比较迟滞。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和因子拆分得知,草甸甲烷通量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为土壤紧实度和有机质,分别能解释44.6%和28.4%的总变异,CO_2通量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为紧实度和生物量,分别能解释36.1%和32.8%的总变异,氧化亚氮通量影响较大的环境要素为紧实度和有机质,分别能解释50.1%和22.9%的总变异,家畜的践踏作用使退化草地紧实度增加,进而引起温室气体通量的改变,高寒草甸退化演替发展到重度退化阶段时释放大量温室气体。(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9年03期)

董星丰,陈强,李浩,吴祥文,臧淑英[7](2019)在《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高寒地区冻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以气候变暖为主的全球变化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而冻土活动层厚度对此具有指示作用,因此,气候变化对冻土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已成为环境地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青藏高原及东北大、小兴安岭等冻土中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产生途径与排放方式归纳总结,探讨温度变化、降水格局变化以及氮沉降对我国冻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温度和降水变化以及外源氮添加均可显着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从而影响土壤碳氮循环,导致温室气体通量发生变化,但不同土壤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未来应加强不同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以期为制定适应全球变化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9年02期)

程功[8](2019)在《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各种影响因子的响应,本文以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中呈梯级分布的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人工林地、农田及草甸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通量(CO2、CH4、N2O进行测量,对比分析该地区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并使用气象站和实地测量的土壤环境因子,探究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半流动沙丘和草甸湿地在生长季的日变化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日温室气体通量的变化趋势主要由土壤温度主导。(2)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中相间分布的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人工林地、农田及草甸湿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季节变化明显。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均对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通量有显着影响(P<0.05)。(3)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2017年CO2通量平均值表现为:半流动沙丘(180.85mg·-2·h-1)<固定沙丘(241.31mg·m-2·h-1)<人工林地(357.14mg.·m-2·h-1)<农田(404.54 mg·m-2·h-1)<草甸湿地(486.16mg·m-2·h-1);2018 年生长季 CO2 通量平均值表现为:半流动沙丘(236.61mg·m-2·h-2)<固定沙丘(267.91mg·m-2·h-1)<人工林地(397.88mg·m-2·h-1)<农田(450.68mg·m-2·h-1)<草甸湿地(541.49mg·m-2·h-1)。CH4 和N20通量具有和Co2通量相同的规律,其主要原因是呈现梯级分布的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人工林地、农田和草甸湿地土壤中总有机质、总氮、总磷含量也呈现出梯级分布的特性。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CO2通量与总有机质、总磷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CH4通量与总有机质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即CH4吸收值与总有机质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N2O通量与总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4)降雨对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主要通过短时间内快速增大土壤含水率的方式来改变土壤中植物根系呼吸强度和微生物活性,从而改变土壤温室气体通量。。(5)凋落物对土壤(CO2和N2O的排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土壤CH4吸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叁种凋落物处理后的温度敏感性(Q10)表现为:去除凋落物处理(1.070)>维持原凋落物处理(1.046)>加倍凋落物处理(1.011),添加凋落物没有显着影响温室气体通量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P>0.05)。(6)农田中添加生物炭有效降低了科尔沁地区玉米生长季农田土壤CO2和N2O的累计排放量,并对土壤吸收CH4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曹晓霭[9](2019)在《草原区河流河滨带湿地融冻期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冻融交替是广泛存在于中高纬度地区生态系统中的一种重要自然现象,对寒冷地区土壤碳、氮循环有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冻融交替现象更加广泛和普遍,冻融格局改变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反馈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探明土壤冻融交替过程中,尤其是春季土壤融化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及影响通量的作用机制,对评估季节性冻融区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温室效应,理清冻融交替作用对土壤养分循环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预测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选取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锡林河河滨带芦苇和灰脉苔草两个典型湿地植物群落,采用静态暗箱法于2018年3月末至5月末土壤冻融期进行温室气体测定及采样,研究融冻期湿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以及冻融交替对不同植物群落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春季融冻期内两种植物群落CO_2排放通量随土壤融化而逐渐增加,且融冻前期灰脉苔草湿草甸土壤CO_2排放通量高于芦苇沼泽土壤CO_2排放通量,融冻后期芦苇沼泽土壤CO_2排放通量高于灰脉苔草湿草甸土壤CO_2排放通量。芦苇沼泽是重要的甲烷排放“源”。芦苇沼泽CH_4排放通量随土壤融化而逐渐增加,而灰脉苔草湿草甸土壤CH_4排放通量整体变化很小。两种植物群落土壤春季融冻期的3月和4月是土壤N_2O的“源”,5月份是土壤N_2O的“汇”。整体上,芦苇沼泽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均高于灰脉苔草湿草甸(P<0.05)。(2)不同植物群落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异质性决定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芦苇群落CO_2和CH_4主要受到土壤微生物氮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土壤氨态氮是芦苇群落N_2O的主导因素。灰脉苔草群落CO_2主要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土壤硝态氮是灰脉苔草群落N_2O的主导因素。(3)由于植物群落的差异,芦苇群落春季冻融期温室气体排放高于灰脉苔草群落,因而,春季冻融期芦苇群落比灰脉苔草具有更高的温室气体排放潜力。总体来说,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的差异,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土壤冻融格局的变化将通过影响土壤温度、湿度、土壤养分周转、微生物活动等进而影响温室气体排放,且春季融冻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不可忽略。此外,在评价湿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时既要重视土壤冻融过程,亦要考虑湿地植物群落间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东[10](2019)在《不同放牧强度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内蒙古典型草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放牧作为其主要利用方式,影响着草原生态系统过程,调节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反馈作用。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典型草原温室气体通量和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通过分析温室气体通量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机理,有助于为内蒙古典型草原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典型草原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3个不同放牧强度,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测定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叁种温室气体全年排放通量,并测定了放牧条件下土壤环境因子变化,分析了典型草原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典型草原CO_2的通量显着升高(P<0.05),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土壤温度以及湿度均显着促进了CO_2排放通量(P<0.05)。(2)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强,典型草原CH_4的通量显着降低(P<0.05)。随土壤湿度增加CH_4通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典型草原CH_4吸收通量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土壤温度均表现为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容重有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3)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典型草原N_2O通量显着增加(P<0.05)。典型草原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pH、土壤温度和湿度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4)放牧显着影响叁种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的通量(P<0.05),且叁种气体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出生长季通量大于非生长季通量。温室气体年总排放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显着增加(P<0.05),其中CO_2累计排放量主导温室气体年排放总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01)

温室气体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准确量化温室气体排放量已成为气候变化研究和政策制定的关键.在IPCC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的概念性框架下,国际水电协会汇总分析了全球223座水库的CO2和CH4研究成果,构建了G-res Tool,其可以用于评估已建或待建水库在长时间尺度下的温室气体净通量.本文介绍了G-res Tool模型的基本原理与模型框架,利用模型内置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中国长江上游12座典型水库数据进行初步应用分析,12座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平均值为88.17 g CO2e/(m2·a),在全球约7000座水库中所处水平为11.67%,处于低阈值范围.在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分析结果中,其他非相关人类活动产生的水库温室气体通量(UAS)在蓄水后总通量(Post)中所占比重远高于蓄水前温室气体通量(Pre).长江上游水库蓄水后的CH4和CO2通量对于温室效应的贡献量相当.通过将G-res Tool模型蓄水后的温室气体通量评估结果和所涉及到的12座水库中已发表的数据对比分析发现,G-res Tool具有简便、适用面广等特点.但G-res Tool毕竟仍为经验性模型,其基本原理和模块设计上的内在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并造成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个案水库而言,长期跟踪观测与机理研究仍是未来减少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不确定性的关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室气体通量论文参考文献

[1].郭小伟,戴黎聪,李以康,张法伟,林丽.不同退化程度下的高寒草甸主要温室气体通量[J].水土保持研究.2019

[2].张斌,李哲,李翀,陈永柏,郭劲松.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评估模型(G-resTool)及在长江上游典型水库初步应用[J].湖泊科学.2019

[3].陈优阳,陈淑云,曾从盛,王维奇.螃蟹活动对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沼泽湿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J].地球环境学报.2019

[4].程功,刘廷玺,李东方,段利民,王冠丽.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干旱区玉米农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5].程功,刘廷玺,王冠丽,段利民,李东方.降雨和凋落物对人工杨树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6].郭小伟,戴黎聪,李茜,李以康,林丽.青藏高原放牧高寒草甸主要温室气体通量及其主控因素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9

[7].董星丰,陈强,李浩,吴祥文,臧淑英.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高寒地区冻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J].土壤与作物.2019

[8].程功.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9].曹晓霭.草原区河流河滨带湿地融冻期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10].张东.不同放牧强度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9

标签:;  ;  ;  ;  

温室气体通量论文-郭小伟,戴黎聪,李以康,张法伟,林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