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油松林论文-卢钟宝,高泰,水生英,史宏亮,任利利

天然油松林论文-卢钟宝,高泰,水生英,史宏亮,任利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然油松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肃,新渡户树蜂,鉴定,生物学特性

天然油松林论文文献综述

卢钟宝,高泰,水生英,史宏亮,任利利[1](2018)在《甘肃哈思山天然油松林新渡户树蜂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渡户树蜂(Sirex nitobei)是我国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报道了新渡户树蜂在甘肃省有分布。通过木段饲养试验获得标本并记录数据,研究新渡户树蜂的形态特征、羽化规律、雌雄对比等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新渡户树蜂雌虫虫体明显大于雄虫;在甘肃哈思山的羽化期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羽化孔直径1.45~4.77mm,其数量在树干210~280cm高处最多。通过对其形态及发生规律的研究,为新渡户树蜂的形态鉴定、监测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扆凡[2](2018)在《土壤水分对秦岭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不同坡位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森林大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这导致了森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常常因地形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时空变异。空间尺度上,坡位间环境因子的变化是温室气体通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在秦岭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内从上到下选取四个坡位,以野外样地各坡位土壤孔隙充水率(WFPS)在一年间的变动范围为依据,设置低、中、高叁个水分梯度,监测叁种水分梯度下各坡位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在培养周期内(6、12、24、48、72h)的变化趋势,并采用乙炔抑制法,对不同水分梯度下的各坡位土壤反硝化势进行测定,结果发现:(1)同一坡位内,上坡位土壤在中等水分处理条件下达到CO_2排放最大值(579.45±24.24μg·g~(-1)),且各水分处理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中坡位土壤CO_2排放量随WFPS的增大而增大,高水分处理组的CO_2排放量(360.13±31.79μg·g~(-1))显着大于其余处理组(P<0.05)。不同坡位间,高水分条件下,上坡位土壤CO_2排放量显着大于其余坡位(P<0.05)。整体而言,中、下坡位CO_2排放速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但上坡位、中上坡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会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而在培养中后期,上、中上坡位会出现小幅的CO_2排放速率上升现象。(2)高水分条件下,反硝化作用是土壤产生N_2O的主要方式,当土壤硝态氮含量不足时,反硝化细菌产生N_2O的速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减弱,但N_2O向N_2还原的速率不受影响,因而可能出现N_2O吸收的现象。同一坡位内,高水分处理组的N_2O排放量均显着大于低、中等水分处理组(P<0.05);不同坡位间,中坡位土壤的N_2O排放量(4069.88±257.90μg·g~(-1))显着高于其余坡位(P<0.05)。低、中等水分条件下,硝化作用是土壤产生N_2O的主要方式。同一坡位内,低、中水分处理组的N_2O排放量不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坡位间,下坡位的N_2O排放量(46.98±35.18μg·g~(-1)、36.27±29.16μg·g~(-1))最高,中坡位N_2O排放量(17.85±0.79μg·g~(-1)、17.07±0.57μg·g~(-1))最小。(3)同一坡位内,各水分处理组的CH_4排放量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坡位间,高水分状况下中坡位土壤的CH_4排放量显着低于上坡位土壤(P<0.05)。培养初期,容器内水分分布不均是导致各坡位土壤在前期排放CH_4的主要原因,培养后期水分分布均匀,激活了甲烷氧化菌活性,同时容器内CO_2浓度升高导致土壤酸性增强,抑制了甲烷生成菌活性,出现CH_4吸收的现象。总体来说,低、中等水分条件下,各坡位N_2O排放量无显着差异,上坡位土壤CO_2排放量最大;高水分条件下,NO_3~-含量不足可能会诱导产生N_2O吸收现象;各水分条件下的CH_4排放量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赵育鹏,武秀娟,茹豪,奥小平[3](2018)在《山西黄土丘陵区天然油松林幼苗更新等级评定及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山西省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城庄沟林场内典型天然油松林,采用标准地调查法调查其更新情况,结果显示:该区域内天然油松林下更新树种主要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皂柳(Salix wallichiana)、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更新等级为中等。油松幼苗的年龄结构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各年龄阶段的油松幼苗个体数分布不均匀;油松天然更新幼苗都在4年生以上,占总数量的90.6%,4年生以下的幼龄苗数量非常少。油松天然更新幼苗高度级个体数结构图呈"L"形,个体频率高峰出现在高度级较高的级别上,高度级较低的油松幼苗数量较少,可采取适当的人为干扰措施,减轻幼苗间的生存竞争,以促进该区域内油松天然更新幼苗成林。(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矢佳昱,韩海荣,程小琴,董玲玲,田慧霞[4](2018)在《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不同年龄天然油松林林下草本层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林下草本层植物在森林群落结构稳定性的调节和生态功能的发挥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森林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揭示天然林林下物种组成的主导因子出发,以不同年龄天然油松林林下草本层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林下草本层物种组成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林龄是影响林分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变化的重要因子,但林龄与林下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间不存在线性关系。CCA排序及Monte Carlo检验结果表明,林龄、林分密度、平均胸径、郁闭度、坡度为显着影响天然油松林林下物种分布的因子,说明该地区林分的冠层结构特征主导了林下草本层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高杰,郭子健,刘艳红[5](2016)在《北京松山天然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森林土壤有机碳作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森林碳循环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北京松山8块不同林龄天然油松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方差分析及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该地区油松林土壤碳含量平均值为20.61 g·kg~(-1);土壤碳密度为153.67 t·hm~(-2),低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平均值(193.55 t·hm~(-2))。同一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P<0.05)。(2)在0~50 cm土层,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在50~100 cm层差异不显着。随着林龄增大,土壤碳密度显着增加(P<0.05)。各土层土壤碳密度与土壤碳含量随林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均集中分布在较浅表层(0~30 cm),分别占总土层有机碳含量的81.1%、83.6%、82.5%、81.7%。(3)土壤各层碳含量、碳密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显着相关(P<0.001,P<0.05),各层土壤碳含量与土壤容重呈显着负相关(P<0.05)。各样地土壤平均碳含量(ACC)、碳密度(ACD)与地形因子、林分特征因子以及土壤因子之间普遍存在显着关联。地形模型、林分特征模型、土壤模型对ACC、ACD方差的解释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总体而言,林分特征模型能较好地解释ACD方差,地形因子模型、土壤因子模型对结果解释程度相对偏低。林分特征模型和土壤模型结合起来能较好地解释ACC方差,地形因子模型对结果解释程度不高。(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肖迪,王晓洁,张凯,何念鹏,侯继华[6](2016)在《氮添加对山西太岳山天然油松林主要植物叶片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植物性状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与适应机制,该文以中国特有的、在北方温性针叶林中广泛分布的天然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为研究对象,在2009–2013年开展了氮添加对植物叶片性状影响的野外控制试验,4个氮添加浓度分别为0 kg·hm–2·a–1(CK)、50 kg·hm–2·a–1(低氮)、100 kg·hm–2·a–1(中氮)和150 kg·hm–2·a–1(高氮)。试验过程中分别测定了油松、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茶条槭(Acer ginnala)、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沙梾(Cornus bretschneideri)、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金银忍冬(Lonicera maackii)、羊须草(Carex callitrichos)、龙常草(Diarrhena mandshurica)、大火草(Anemone tomentosa)和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等11种主要植物的9种叶片性状,包括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干物质含量(LDMC)、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等。结果表明:1)在氮添加影响下,玉竹等个别物种的LT和SLA、绣线菊等部分物种的叶面积(LA)和LDMC差异显着,上述所有物种的LNC与大多数物种的叶绿素含量(CC)、LPC显着增加,油松等9种植物叶片N:P发生显着变化,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植物叶片对氮添加的响应不同。2)叶性状之间普遍存在显着相关性,如SLA与LNC和LPC极显着正相关,LT与LNC和LPC极显着负相关,且相关性随氮添加强度变化。3)11种植物的叶片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与叶经济谱的描述一致,氮添加使植物在特征空间中的位置向叶片薄、生长快、叶寿命短的"快速投资-收益型"一端发生移动;在垂直方向上,阔叶乔木、灌木及草本的位置与针叶乔木的移动方向相反。当环境改变时,植物会改变生存策略,调整资源分配,从而保证物种间相对位置和群落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叶经济谱的形成不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是植物一种固有的属性。(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高杰,郭子健,刘艳红[7](2016)在《北京松山不同龄级天然油松林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拥有华北地区唯一的天然油松林,通过对松山8块不同林龄天然油松林样地生物量分配格局进行调查,利用RDA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探究环境因子对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1)乔木层生物量随着林龄增大而增加,40、55、70、95年生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16.96、132.31、144.86、170.82 t·hm-2,各器官(根、叶、干材、枝条)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大也呈现增长趋势,但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比在各个林龄无明显差异(P>0.05);(2)林龄与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之间两两呈显着线性正相关。(3)环境因子前两个主成分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分配格局方差解释程度分别为:96.79%、46.04%、86.80%。在乔木层、草本层生物量分配格局的方差解释上,土壤因子模型的独立作用要远大于地形模型,在灌木层生物量分配格局的方差解释上,地形因子模型的独立作用要远大于土壤因子模型。(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鞠文鹏[8](2016)在《成过熟油松林幼树天然更新能力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多年来对油松天然更新能力的调查结果的总结与分析后得出:油松不仅天然更新能力强,效果好,而且其幼树能在上层林木郁闭度0.7以下的林下生活5~10年,条件好的可生活15~20年。幼树数量与林分年龄关系近于直线相关,同时油松林天然更新与环境因子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的环境条件,更新效果不同。上层林木郁闭度0.4~0.7,林龄30~50年,坡度25度以下,半阳、阴坡,地被物覆盖率30%以下,土壤疏松,深厚肥沃,是油松林天然更新的适宜条件。郁闭度与坡向因子可修正更新幼树数量回归方程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6年02期)

李想,王锦,赵娜,李玉灵[9](2016)在《木兰围场天然次生油松林年龄结构及更新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天然次生油松林下更新状况的调查,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研究分析河北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立地条件(坡底、坡中、坡顶)下天然油松次生林的年龄结构和更新动态,结果表明:(1)影响天然次生油松林更新的主要因子是郁闭度、灌草盖度。较高郁闭度、较高湿度更利于油松更新,幼苗更新密度最大值达4.192株/m2。(2)该保护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种群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年龄锥体;0~10a生个体数最多,坡中处最多达525株;生命期望最大值集中于10~20a龄级,该龄级属于生理旺盛期,应予以保护。(3)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种群的存活曲线变化趋势相似,油松存活率均在10~20a生间急剧下降;在20~60a生间,除坡底30~60a生存活曲线逐渐下降外,坡中和坡顶的存活曲线均大体趋于稳定,但60a生后3块标准地存活曲线均大幅下降,其中坡底处油松种群在70a存活率最小,为0;整体而言,存活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坡顶、坡底、坡中。(本文来源于《河北林果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陈书军,邹伯才,曹田健,黄建,吴胜义[10](2015)在《秦岭天然次生油松林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雨水充足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光合有效辐射(PAR)是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控制因子,同时也会对森林的垂直结构、群落组成和系统演替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研究秦岭典型地带性植被群落天然次生油松林近成熟龄阶段林内不同层次光合有效辐射(PAR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在陕西宁陕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油松林内4个层次(第1层:灌木层,PAR_1;第Ⅱ层:林冠下层,PAR_2;第Ⅲ层:林冠中层,PAR_3;第Ⅳ层:林冠顶层,PAR_4)对其PARs进行长期定位观测.本研究对2007和2008连续两年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林冠结构对PARs影响显着,PARs从林冠顶层到灌木层垂直衰减十分明显.2007和2008年油松林PAR_4、PAR_3、PAR_2和PAR_1的年总量分别为7604.68和7939.77mol·m~(-2)、1436.70和1389.98mol·m~(-2)、1503.42和1392.12mol·m~(-2)、1000.68和917.11mol·m~(-2);全年相对光量子通量密度RPFD_3、RPFD_2、RPFD_1分别为18.89%和17.51%、19.77%和17.53%、13.16%和11.55%.PARs时间变化上表明,PARs月均值曲线2007年呈多峰变化,2008年呈单峰变化.PARs月均值均在5月份达到最高,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2月份(2007)和1月份(2008).2007和2008年备层PARs全年日总量平均值间相差较小,春、夏生长季PARs日最高值和日平均值均明显高于秋、冬非生长季.(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天然油松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森林大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这导致了森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常常因地形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时空变异。空间尺度上,坡位间环境因子的变化是温室气体通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在秦岭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内从上到下选取四个坡位,以野外样地各坡位土壤孔隙充水率(WFPS)在一年间的变动范围为依据,设置低、中、高叁个水分梯度,监测叁种水分梯度下各坡位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在培养周期内(6、12、24、48、72h)的变化趋势,并采用乙炔抑制法,对不同水分梯度下的各坡位土壤反硝化势进行测定,结果发现:(1)同一坡位内,上坡位土壤在中等水分处理条件下达到CO_2排放最大值(579.45±24.24μg·g~(-1)),且各水分处理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中坡位土壤CO_2排放量随WFPS的增大而增大,高水分处理组的CO_2排放量(360.13±31.79μg·g~(-1))显着大于其余处理组(P<0.05)。不同坡位间,高水分条件下,上坡位土壤CO_2排放量显着大于其余坡位(P<0.05)。整体而言,中、下坡位CO_2排放速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但上坡位、中上坡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会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而在培养中后期,上、中上坡位会出现小幅的CO_2排放速率上升现象。(2)高水分条件下,反硝化作用是土壤产生N_2O的主要方式,当土壤硝态氮含量不足时,反硝化细菌产生N_2O的速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减弱,但N_2O向N_2还原的速率不受影响,因而可能出现N_2O吸收的现象。同一坡位内,高水分处理组的N_2O排放量均显着大于低、中等水分处理组(P<0.05);不同坡位间,中坡位土壤的N_2O排放量(4069.88±257.90μg·g~(-1))显着高于其余坡位(P<0.05)。低、中等水分条件下,硝化作用是土壤产生N_2O的主要方式。同一坡位内,低、中水分处理组的N_2O排放量不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坡位间,下坡位的N_2O排放量(46.98±35.18μg·g~(-1)、36.27±29.16μg·g~(-1))最高,中坡位N_2O排放量(17.85±0.79μg·g~(-1)、17.07±0.57μg·g~(-1))最小。(3)同一坡位内,各水分处理组的CH_4排放量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坡位间,高水分状况下中坡位土壤的CH_4排放量显着低于上坡位土壤(P<0.05)。培养初期,容器内水分分布不均是导致各坡位土壤在前期排放CH_4的主要原因,培养后期水分分布均匀,激活了甲烷氧化菌活性,同时容器内CO_2浓度升高导致土壤酸性增强,抑制了甲烷生成菌活性,出现CH_4吸收的现象。总体来说,低、中等水分条件下,各坡位N_2O排放量无显着差异,上坡位土壤CO_2排放量最大;高水分条件下,NO_3~-含量不足可能会诱导产生N_2O吸收现象;各水分条件下的CH_4排放量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然油松林论文参考文献

[1].卢钟宝,高泰,水生英,史宏亮,任利利.甘肃哈思山天然油松林新渡户树蜂生物学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

[2].扆凡.土壤水分对秦岭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不同坡位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3].赵育鹏,武秀娟,茹豪,奥小平.山西黄土丘陵区天然油松林幼苗更新等级评定及结构分析[J].防护林科技.2018

[4].矢佳昱,韩海荣,程小琴,董玲玲,田慧霞.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不同年龄天然油松林林下草本层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J].生态学杂志.2018

[5].高杰,郭子健,刘艳红.北京松山天然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16

[6].肖迪,王晓洁,张凯,何念鹏,侯继华.氮添加对山西太岳山天然油松林主要植物叶片性状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6

[7].高杰,郭子健,刘艳红.北京松山不同龄级天然油松林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子[J].生态学杂志.2016

[8].鞠文鹏.成过熟油松林幼树天然更新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6

[9].李想,王锦,赵娜,李玉灵.木兰围场天然次生油松林年龄结构及更新动态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16

[10].陈书军,邹伯才,曹田健,黄建,吴胜义.秦岭天然次生油松林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变化规律[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5

标签:;  ;  ;  ;  

天然油松林论文-卢钟宝,高泰,水生英,史宏亮,任利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