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吸附与解吸论文-刘真娟

磷吸附与解吸论文-刘真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磷吸附与解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外源有机物料,黑土,磷吸附

磷吸附与解吸论文文献综述

刘真娟[1](2019)在《有机质对黑土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质是土壤磷吸附-解吸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其对土壤磷吸附-解吸影响的研究结论分歧较多。本文在兼顾内、外源有机质的前提下,系统地探究了有机质对典型东北黑土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从而为阐明土壤磷的供应和贮存机制、实现减肥增效和有机物料的循环再利用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可行的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选择典型黑土采样点(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学试验田、吉林省公主岭定位观测站、辽宁省昌图市、吉林省榆树市和黑龙江佳木斯市)采集黑土,并对五种黑土进行批量吸附解吸试验,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其吸附磷的能力越弱。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机质含量适中的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学试验田土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化学浸提的方法去除土壤中的有机质,再结合吸附-解吸试验,研究土壤内源有机质对磷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土壤相比,有机质的去除提高了土壤颗粒的最大吸附量,降低了土壤颗粒的亲和力常数和最大缓冲容量,但同时降低了土壤吸附磷的解吸率,其中磷的最大缓冲容量下降了32%左右,磷的解吸率下降了61%,二者综合来看磷的固持能力还是以提高为主,有机质的去除减弱了磷的供应能力,间接说明土壤有机质的存在能够提高磷的供应能力。(2)在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学试验田土中掺杂外源有机物料牛粪和活性污泥,按5g/kg、10g/kg、20g/kg叁个梯度添加,培养30d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牛粪和活性污泥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土壤磷的吸附能力随有机质的增加反而降低,最大吸附量下降18%-46%;同时解吸率大于未施加外源有机物料的对照土壤。因此外源有机质对土壤的磷吸附具有抑制作用,但对土壤磷的解吸有促进作用,能够提高磷的供应能力。(3)外源有机物料掺杂24h后进行玉米盆栽试验,考察外源有机物料对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外源有机物料牛粪和活性污泥的施入,土壤有机质和Olsen-P均有所提高,植株总磷吸收和净磷吸收亦增加;同时随植物的生长,土壤中Olsen-P/TP比也有所提高;且盆栽试验前后土壤的磷吸附解吸试验发现,盆栽后对照土壤的磷最大吸附量增大,但有机质添加后土壤的磷最大吸附量降低,且有机质添加越多的土壤、其磷最大吸附量降低的幅度越大、土壤磷解吸率的增加幅度也逐渐增加,说明有机质的添加增强了土壤的供磷能力,从而增加了植株的磷吸收。综上,无论是施加外源有机物料短期增加土壤有机质、还是土壤有机质本身就相对较高的土壤,其对磷的吸附能力相对较弱,但解吸能力较强。因此可知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可通过适量施用有机肥或其他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提高磷的解吸能力,进而提高土壤中磷的利用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陈弘,林韵[2](2019)在《退役养猪企业污水处理系统及周边河流底泥氮磷吸附-解吸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掌握退役养猪企业对水环境造成遗留环境问题的状况,本次选择永泰县富泉乡桃园养殖场退役场址开展底泥营养盐释放规律研究。退役项目的氧化塘等各级处理设施存留的底泥总磷和氨氮释放强度和其处于处理系统中的级别有关,第一级氧化塘的释放强度最大。建议各地政府应针对大型已退役养殖场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重点关注遗留污水处理设施(氧化塘等)的水体和底泥环境质量,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应采取适用的技术进行水环境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9年05期)

闫金龙,吴文丽,江韬,魏世强[3](2019)在《土壤组分对磷形态和磷吸附-解吸的影响——基于叁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土壤》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选择性去除土壤组分的方法,探讨了叁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3种典型土壤中有机质、铁氧化物组分对磷形态和磷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发现,叁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3种典型土壤去除的有机质以易氧化组分为主,去除有机质后,土壤中各种磷形态的含量变化较小.然而,去除游离铁氧化物后,土壤中各种磷形态的含量均发生明显降低.同时,去除有机质、游离铁氧化物组分后并未改变土壤中各种磷形态的相对大小顺序,均为:钙结合磷(Ca-P)>有机磷(OP)>铁/铝结合磷(Fe/Al-P).此外,黄壤(FJ)、紫色潮土(KX)和灰棕紫泥(FL)去除有机质后对磷的吸附能力较原始土壤仅分别降低0.5%、2.3%、6.5%(P=0.017<0.05,显着性差异),表明3种土壤中有机质组分对磷吸附的影响较小;而去除游离铁氧化物后对磷的吸附能力分别降低45.6%、51.7%、43.9%(P=0.004<0.05,显着性差异),表明土壤中游离铁氧化物组分是决定磷吸附大小的重要因素.另外,3种土壤去除游离铁氧化物后较原始土壤吸附磷的解吸能力明显增加,表明游离铁氧化物组分是控制3种土壤吸附磷的解吸的重要因素.FL土壤去除有机质组分后较原始土壤吸附磷的解吸能力略有降低,而KX和FJ土壤去除有机质组分后较原始土壤吸附磷的解吸能力无明显差异,表明有机质组分对土壤吸附磷的解吸的影响与土壤类型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迟玉杰,何晶,赵英,马艳秋,安瑞琪[4](2019)在《基于水滑石的全蛋液中磷吸附与解吸及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蛋液营养全面,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脂类、糖类和维生素等多种成分。基于肾病患者低磷饮食的需求,采用水滑石(Layered double hydroxide,LDH)吸附法减少全蛋液中磷的含量,开发一款低磷型液蛋制品,为肾病患者提供专用型饮食。实验研究了不同吸附温度下,吸附时间、磷初始质量浓度及LDH添加量对LDH磷吸附量及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并对其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同时探究了解吸液体积、解吸时间对LDH解吸特性的影响以及LDH重复利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1~7 h内,吸附量与吸附时间成正比;各温度下(20~45℃)吸附量和溶解度均随磷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LDH添加量为10 g/L时,各温度下吸附效果均较好。在模型分析中,Langmuir等温式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度较高,尤其吸附温度在25℃和30℃时拟合效果最佳。解吸实验中,最佳条件为解吸时间5 h,液料比1. 00 L/g,且循环利用前2次可维持较好吸附效果。脱磷后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大于40%,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质量百分比大于60%,对蛋白质营养性的影响较小。综上可知,LDH是一种适于去除全蛋液中磷的吸附材料,可用于专用型液蛋制品的开发。(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悦[5](2018)在《不同有机质含量黑土磷吸附—解吸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重要营养元素,也对作物高产起到重要贡献。磷在土壤中易固定,难于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效性低;黑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粮食的重要生产基地,但由于耕种、退化等原因,有机质含量呈现不均匀的分布,一般为南高北低;不同有机质含量的黑土供给养分特性不同,包括磷素。为了探究有机质对黑土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本试验选取叁个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农田黑土,以北安黑土(50.96 g/kg)、双城黑土(28.5 g/kg)、东农校园黑土(17.71 g/kg)为研究对象,在外源加入碳、低分子量有机酸诱导、去除铁氧化物、有机质等条件下研究其磷吸附解吸特性,为探究黑土磷转化及其影响有效性的因素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不同有机质含量黑土磷等温吸附特性供试黑土样品分别加入0.5、10、20、40、60和100 mg/L KH_2PO_4标准溶液,吸附平衡之后测得东农校园黑土、双城黑土、北安黑土磷吸附量随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65-660.65mg/kg、1.03-722.58 mg/kg、3.03-754.83 mg/kg,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磷吸附性能越强,磷吸附量越高。(2)不同有机质含量黑土磷解吸特性供试黑土样品加入去离子水,水土比分别为1:1、2:1、3:1、5:1、10:1、15:1,测得东农校园黑土、双城黑土、北安黑土磷解吸量随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29-3.91mg/kg、0.28-3.48 mg/kg、0.21-2.27 mg/kg,表明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磷解吸量越大,解吸能力越强。(3)去除铁氧化物、有机质黑土磷等温吸附特性变化不同有机质黑土去除铁氧化物与没有去除铁氧化物的黑土相比,磷吸附量减少了40%-75%,去除有机质的黑土较之前磷吸附量减少了5.9%-17.33%。(4)低分子量有机酸对黑土磷吸附特性的影响有机酸对黑土磷的吸附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其中柠檬酸作用比草酸的作用稍强,且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增加,黑土磷吸附量逐渐减小。(5)加入不同碳源对北安黑土、东农校园黑土磷吸附特性的影响在北安黑土、东农校园黑土加入有机肥、生物炭、葡萄糖培养90 d后,供试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显着增加,依次为:70.25、61.87、78.75 g/kg;39.8、36.4、49.03 g/kg,其中,加入葡萄糖的土壤有机质增加最为明显,而加入生物炭土壤有机质增加较少;北安黑土加入不同浓度的磷标准溶液,磷吸附量随浓度变化范围为3.03-754.83 mg/kg,北安黑土加入生物炭培养磷吸附量为:3.64-784.66 mg/kg;加入葡萄糖培养磷吸附量依次为:3.78-827.75mg/kg;加入有机肥培养磷吸附量附依次为:2.29-582.60 mg/kg,东农校园黑土加入不同浓度的磷标准溶液,磷吸附量依次为0.65-660.65 mg/kg,加入生物炭的东农校园黑土磷吸附量依次为3.37-701.86 mg/kg;加入葡萄糖培养的东农校园黑土,磷吸附量为:2.56-738.58mg/kg,加入有机肥培养的东农校园黑土,磷吸附量依次为:-60.05、-45.95、-36.75、30.84、136.93、492.07 mg/kg,表明生物炭和葡萄糖能够加大黑土磷吸附强度,有机肥抑制黑土磷吸附过程,增大黑土磷解吸量。综上,有机质含量高的农田黑土磷吸附强度较大,应多施用磷肥,农田黑土在增施有机肥时,可适量减少磷肥施用量。(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仁英,吴洪生,黄利东,张朴,杨江俐[6](2017)在《不同来源生物炭对土壤磷吸附解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研究了水稻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花生壳四种来源的生物炭对土壤磷吸附解吸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对土壤磷吸附的影响取决于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与对照相比,在中低磷浓度(0~90 mg L-1)时,四种生物炭对土壤磷的吸附影响较小,而在较高磷浓度时,小麦秸秆生物炭和花生壳生物炭均抑制了土壤磷的吸附,而水稻秸秆生物炭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均能促进土壤磷的吸附。吸附动力学试验表明,在反应开始的4小时内,土壤对磷的吸附较快,吸附量基本达到平衡吸附量的50%;到达吸附平衡时,添加生物炭能够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四种生物炭对土壤磷的吸附量依次为: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花生壳>水稻秸秆。此外四种生物炭都能促进土壤中磷的解吸,其中玉米秸秆的促进效果最为显着,解吸量比对照高1.76倍。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都能很好地拟合生物炭存在下土壤磷的吸附等温线(P<0.01),Freundlich拟合程度要比Langmuir方程的高。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都能很好地描述生物炭存在下土壤磷的吸附动力学(P<0.01)。(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7年06期)

张鑫,谷会岩,陈祥伟[7](2018)在《择伐干扰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土壤磷吸附解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经过轻度、中度和强度择伐干扰后形成的天然林以及未经干扰的原始林(对照)林地表层(0~10 cm)土壤为对象,对土壤磷素的最大吸附量、吸附强度、最大缓冲容量、最大解吸量、平均解吸率和易解吸磷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研究不同干扰强度导致土壤磷吸附解吸的规律性变化,分析择伐干扰对阔叶红松林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地土壤磷最大吸附量为1383.93~1833.34 mg·kg~(-1),中度和强度干扰林地显着高于轻度干扰林地和原始林地;磷吸附强度为0.024~0.059 L·mg~(-1),强度和轻度干扰显着增加了林地土壤磷吸附强度;最大缓冲容量为35.68~97.97 L·kg~(-1),强度干扰林地土壤的最大缓冲容量最高.择伐干扰显着降低了林地土壤的供磷潜力.各样地土壤磷最大解吸量、平均解吸率和易解吸磷量分别为526.32~797.54 mg·kg~(-1)、14.7%~25.5%和1.79~5.41mg·kg~(-1),林地土壤磷素释放能力随干扰强度的增加显着降低.择伐干扰通过降低林地土壤磷的供应及释放能力改变了阔叶红松林土壤磷吸附与解吸特征.(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宁[8](2017)在《生物炭对土壤磷吸附解吸及磷形态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磷(Phosphorus)是植物生长是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磷施入土壤后,易形成难溶性的磷酸盐并被土壤矿物固定,其在当季的作物利用率仅为10%~25%。且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最主要的营养元素,大量磷肥施入土壤中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会产生一定的环境风险。生物炭已被作为一种改良剂而广泛应用,其具有含磷量高表面积大的特点。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都表明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有效磷的含量。但有关生物炭对土壤自身磷的转化及外源磷肥进入土壤后的转化等的影响的研究尚少,且目前关于生物炭对土壤磷吸附解吸影响的结论尚不统一。为此,本实验采用等温吸附试验来研究生物炭加入土壤后对土壤磷吸附的影响。再通过培养试验,分别在不加磷肥和加磷肥的情况下,研究生物炭对土壤中磷形态转化的影响,以及生物炭对外源磷肥进入土壤后形态转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有:(1)吸附试验的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当平衡浓度低于100 mg/L时,生物炭添加比例为0.5%和1%的处理表现出促进土壤磷吸附的作用,生物炭添加比例为3%和6%的处理表现出抑制土壤磷吸附的作用。当平衡浓度高于100 mg/L时,生物炭添加比例为0.5%和1%的处理则表现出促进土壤磷吸附的作用,生物炭添加比例为3%和6%的处理也表现出促进土壤磷吸附的作用。解吸试验的结果表明,在不同初始磷浓度下,均表现在同一初始磷浓度条件下生物炭添加比例为0.5%时解吸量较高。所以,生物炭对土壤磷吸附有促进作用。但应当注意添加比例,适量的生物炭既能减少磷的淋溶损失,又能很好的解吸出来供植物吸收利用。(2)单施生物炭培养试验的结果表明,生物炭能够显着提高土壤Olsen-P的含量,且土壤Olsen-P含量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Hedley-P分级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各处理土壤各形态磷含量均高于对照,且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各处理土壤中NaHCO3-Po、NaOH-Po和HCl-Po的含量均在增加,添加生物炭各处理的增加量和增加幅度均高于对照,且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生物炭促进土壤磷素从无机态向有机态发生转化。(3)供磷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降低了磷肥在土壤中的有效性。Hedley-P分级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生物炭各处理土壤H2O-P含量均低于对照,而其他形态磷的含量均高于对照;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各处理土壤的H2O-P,HCl-Pi和HCl-Po含量在减少,而NaHCO3-Pi,NaHCO3-Po,NaOH-Pi和NaOH-Po的含量在增加。其中,添加生物炭各处理土壤的NaHCO3-Po,NaOH-Pi增加幅度均高于对照。通过磷肥转化可以发现生物炭促进外源磷向Na HCO3-Pi,Na HCO3-Po,Na OH-Pi和NaOH-Po这四种形态发生转化。(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7-06-01)

朱文静,杨艳芳,陈星,张平究[9](2017)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生物炭对磷吸附解吸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350℃和600℃2种不同裂解温度下的芦苇秸秆生物炭作洗涤和未洗涤处理后,与巢湖十五里河河口湿地土壤进行网隔培养,培养的水分处理分为:淹水、干湿交替和75%田间持水量,共得到12个样品。对培养后生物炭进行磷素吸附-解吸实验,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分析处理3种水分培养后的生物质炭对磷的吸附-解吸差异。结果表明:吸附量均随磷平衡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且淹水的吸附量远远大于75%田间持水量。Langmuir和Freundich方程均能很好地描述12种不同处理的生物质炭对磷的等温吸附过程。淹水的各个拟合参数均高于干湿交替和75%田间持水量。解吸量均随添加磷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解吸率随添加磷浓度的增加而减少。淹水的解吸量和解吸率均高于干湿交替和75%田间持水量。(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赵瑞,胡芳,姚玲爱,马千里,许振成[10](2017)在《高州水库底泥磷吸附与解吸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实验模拟高州水库底泥中磷的吸附与解吸过程,分别对比不同样点底泥和不同磷浓度上覆水对底泥磷释放和吸附的影响,研究了水库底泥中磷的吸附与解吸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州水库不同样点底泥对磷的吸附和解吸的动态平衡浓度为0.03 mg/L~0.05 mg/L,不同磷浓度上覆水底泥对磷的吸附和解析动态平衡浓度为0.05 mg/L。上覆水和底泥中磷含量的高低均会影响磷的吸附和解吸动态变化。底泥中磷含量与磷吸附速率成反比;上覆水中磷含量与磷吸附速率成正比关系。(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7年02期)

磷吸附与解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掌握退役养猪企业对水环境造成遗留环境问题的状况,本次选择永泰县富泉乡桃园养殖场退役场址开展底泥营养盐释放规律研究。退役项目的氧化塘等各级处理设施存留的底泥总磷和氨氮释放强度和其处于处理系统中的级别有关,第一级氧化塘的释放强度最大。建议各地政府应针对大型已退役养殖场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重点关注遗留污水处理设施(氧化塘等)的水体和底泥环境质量,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应采取适用的技术进行水环境功能恢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吸附与解吸论文参考文献

[1].刘真娟.有机质对黑土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9

[2].陈弘,林韵.退役养猪企业污水处理系统及周边河流底泥氮磷吸附-解吸特征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

[3].闫金龙,吴文丽,江韬,魏世强.土壤组分对磷形态和磷吸附-解吸的影响——基于叁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土壤[J].中国环境科学.2019

[4].迟玉杰,何晶,赵英,马艳秋,安瑞琪.基于水滑石的全蛋液中磷吸附与解吸及动力学模型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9

[5].李悦.不同有机质含量黑土磷吸附—解吸特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

[6].李仁英,吴洪生,黄利东,张朴,杨江俐.不同来源生物炭对土壤磷吸附解吸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7

[7].张鑫,谷会岩,陈祥伟.择伐干扰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土壤磷吸附解吸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

[8].王宁.生物炭对土壤磷吸附解吸及磷形态转化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7

[9].朱文静,杨艳芳,陈星,张平究.不同培养条件下生物炭对磷吸附解吸能力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7

[10].赵瑞,胡芳,姚玲爱,马千里,许振成.高州水库底泥磷吸附与解吸模拟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

标签:;  ;  ;  ;  

磷吸附与解吸论文-刘真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