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吸附论文-聂兆君,秦世玉,王媛,刘红恩,赵鹏

锌吸附论文-聂兆君,秦世玉,王媛,刘红恩,赵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锌吸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灰性潮土,施氮,锌吸附特性,锌解吸特性

锌吸附论文文献综述

聂兆君,秦世玉,王媛,刘红恩,赵鹏[1](2019)在《施氮量对石灰性潮土锌吸附和解吸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吸附等温线法,设置8个锌水平(0、0.5、1、5、10、50、100、1 000 mg·L~(-1))和3个氮水平(0、20、40 mg·L~(-1)),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石灰性潮土锌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锌的吸附曲线在3个施氮处理下与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都吻合,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7 8、0.944 7和0.992 7。而土壤锌的吸附曲线采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拟合,R~2分别为0.939 1、0.934 1和0.761 0,其适应性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N_(40)处理下不适宜采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3个施氮水平下,随着平衡液锌质量浓度的增加,土壤锌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在Zn_(1000)水平下达到最大值(1 232~1 693 mg·kg~(-1)),而锌吸附率则先增加后降低,在Zn_(10)水平下达到最大值(98.0%~99.1%)。3个施氮处理下,土壤锌的最大吸附量Q_m分别为1 662.4、1 513.2和1 262.1 mg·kg~(-1),吸附强度因子K_L分别为0.069 1、0.053 5和0.041 6 L·mg~(-1),表明与不施氮(N_0)处理相比,2个施氮处理(N_(20)和N_(40))的Q_m和K_L降低了。同时,N_(20)处理下的吸附平衡常数K_F(244.6 (mg·kg~(-1))·(L·mg~(-1))~(1/n))和n(3.52)也低于N_0处理下的K_F(276.7 (mg·kg~(-1))·(L·mg~(-1))~(1/n))和n(3.56)。N_(20)和N_(40)处理也降低了不同施锌水平下的吸附量和吸附率。3个施氮水平下,土壤锌的解吸量和解吸率均随着平衡液锌质量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最大解吸量(472~553 mg·kg~(-1))和解吸率(32.0%~44.5%)均出现在Zn_(1000)水平下。N_(20)和N_(40)处理对土壤锌的解吸量和解吸率的影响取决于施锌水平。3个施氮水平下,土壤对锌的解吸量均随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加,且锌解吸量小于锌吸附量。因此,施氮可以抑制土壤对锌的吸附,影响土壤对锌的解吸,进而提高土壤锌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马培,张庆甫,吴佳,韩新庆[2](2018)在《NaOH预处理香菇废弃物对铜、锌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用NaOH预处理后的香菇废弃物作为吸附材料,处理含铜、锌的重金属废水。研究了吸附时间、pH值、初始金属离子质量浓度、香菇废弃物质量浓度等因素对预处理后香菇废弃物吸附铜、锌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后香菇废弃物对铜和锌的吸附平衡时间均为10 min;对铜和锌吸附的最佳pH值范围分别为5~7和5~6,其中对锌的吸附率在pH=2~4的范围内也能保持在87%左右。当香菇废弃物质量浓度大于4 g/L,铜/锌的吸附率均不再增大;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预处理后香菇废弃物对铜和锌的动力学吸附过程,相关系数R2均为0.999 9;热力学分析表明,香菇废弃物对铜和锌的吸附热力学过程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Langmuir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预处理后香菇废弃物对铜和锌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8.993 mg/g和20.16 mg/g。(本文来源于《工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8年07期)

沈宗泽[3](2017)在《不同生存形态耐锌细菌的锌吸附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从土壤中筛选出的两株耐锌细菌S3和S13为对象,结合16SrDNA鉴定确定菌株分类地位。对其在游离与生物膜生长状态下的Zn2+吸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结合16SrDNA鉴定,确定菌株S3属于鞘氨醇杆菌属,S13属于耐重金属根瘤菌。经测定,Zn2+对菌株S3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500mg/L左右,对菌株S13的最小抑制浓度为300mg/L左右,表明S3及S13为中度耐锌细菌。初步测定了两株菌对Zn2+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在初始Zn2+浓度为100mg/L、200mg/L、300mg/L时,菌株S3最大吸附率分别为48.8%、30.6%和22.5%;S13最大吸附率分别为 42.2%、27.4%和 14.5%。(2)对于菌株S3和S13,初始Zn2+浓度越高,生物膜的产量越低。在 48h 内,初始 Zn2+浓度为 100mg/L、200mg/L、300mg/L 时,游离态S3吸附率分别为34.8%、21.8%和14%,生物膜吸附率分别为41.2%、27.3%和20.26%;游离态S13吸附率分别为21.8%、14.7%和5.1%,生物膜吸附率分别为28.1%、20.2%和11.4%,表明两株菌生物膜吸附Zn2+的能力都要强于游离态。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发现两株菌的生物膜在Zn2+胁迫下,菌体密度都有所减小。对于两株菌的游离态菌体,约有20%的Zn2+是进入胞内积累,表明游离态菌株对于Zn2+的富集是由胞内积累和胞外吸附共同完成。对于生物膜菌体,胞内积累的比例不足10%,说明生物膜吸附Zn2+主要是由胞外吸附完成的。(3)研究两株菌游离态菌体和生物膜菌体的Zn2+的吸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菌株以游离态存在或者以生物膜形式存在,对于菌体本身的Zn2+吸附能力并无较大的影响。菌株S3活性菌体的Zn2+吸附率一直高于非活性菌体;S13活性菌体的Zn2+吸附率则低于非活性菌体。并且两株菌活性菌体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都要长于非活性菌体。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更适合描述两株菌活性及非活性菌体的Zn2+吸附过程。菌体吸附Zn2+后FT-IR分析表明,S3细胞壁中主要参与的官能团包括O-H或N-H和C-O;菌株S13细胞壁中主要参与的官能团有O-H或N-H、C=O和C-O。菌株S3和S13游离态菌体的EPS中多糖的含量要高于蛋白质,而生物膜EPS蛋白质的含量则要高于多糖含量。两株菌的生物膜EPS吸附率都要高于游离态菌体EPS,菌株S3游离态菌体EPS平衡吸附率为32.4%,生物膜EPS平衡吸附率为37%;菌株S13游离态菌体EPS平衡吸附率为29.1%,生物膜EPS平衡吸附率为34.5%。并且菌株S3和S13胞外聚合物对Zn2+的吸附过程都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7-04-01)

杨卓[4](2016)在《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锌吸附菌株的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主要进行的是污染土壤中吸附重金属锌菌株的筛选、鉴定。通过采集污染土壤样品,富集培养、菌株分离,以及吸附率测定,得到了4株锌吸附能力较高的菌株。分别命名为ZnA-4、ZnE-3、ZnH-2、ZnL-2,其中ZnH-2菌株对锌的吸附率最高,达到48.30%,其次是ZnL-2,吸附率为42.95%。通过常规细菌鉴定方法,从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等两方面对4株菌进行鉴定,初步鉴定这四株菌均为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p)。此功能性菌株有望在土壤污染原位固定技术作为修复菌剂来使用。(本文来源于《第六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2-01)

张阿惠[5](2016)在《水溶性有机物对土壤中锌吸附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序批试验研究了来自花肥(FM)的水溶性有机物(DOM)在菜园土和竹林土中的吸附行为,来自花肥的DOM对Zn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没有外源DOM加入时,菜园土、竹林土中存在DOM的净释放,分别275.1mg·L-1和226.4mg·L-1。随外源DOM加入量的增加土壤净释放量减小,存在土壤对DOM的吸附作用。与竹林土相比,菜园土对花肥DOM的吸附能力更强,其m,Kd分别为0.8675、58.9245(菜园土),0.2968、3.7986(竹林土)。添加和未添加DOM的土壤对锌的吸附动力学曲线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可分为快速吸附和缓慢平衡两个阶段。锌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由于土壤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30~120min内,DOM对菜园土中Zn的吸附行为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竹林土中吸附Zn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6年04期)

王睿,张永艳,牟玉兰[6](2015)在《锰氧化物改性炭基铁酸锌吸附脱硫剂的制备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锰氧化物脱硫剂机械强度高,反应速率快的特性,对炭基铁酸锌进行改性。在超声波辅助下共沉淀法制备活性炭负载复合金属氧化物(Fe,Zn,Mn)脱硫剂。采用XRD、SEM-EDS及XPS分析手段进行表征,分析其晶型结构、分散度、孔隙结构及其表面元素结构分布。结果表明,负载型铁锌锰金属氧化物在500℃下煅烧后,ZFM(1∶2∶0.6)形成的物相有Zn Mn O3,(Zn,Mn)Fe2O4,几乎没有单一金属氧化物的特征峰出现,说明铁锰锌氧化物之间均能形成复合晶相,其晶粒粒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复合金属氧化物在活性炭上高度分散,且形成大量孔隙,且Mn以Mn3+,Mn4+存在。(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5年17期)

李静,贝荣塔[7](2013)在《小白河污染底质粒径与铅、锌吸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对都龙矿区污染河流的底泥进行采样分析,分析了底泥质量分数与不同底质粒径的关系及其铅、锌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底泥中不同粒径底质的质量分数在垂向不同层次上没有明显区别;底质的粒径越小,对铅、锌吸附量越大;底质质量分数对铅、锌吸附贡献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3年07期)

王浩杰[8](2012)在《五种土壤矿物胶体的合成及其对镉、铅、锌吸附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和重金属污染的水的处理早已成为全球环境科学,地球化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热点。为了研究天然土壤矿物胶体在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中的应用,本文合成了五种土壤矿物胶体,并模拟其对重金属的吸附解吸行为,考察了pH对吸附特征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土壤矿物胶体对重金属吸附解吸的机制。重要研究的内容归纳如下:一、合成了五种矿物胶体,分别是针铁矿,氢氧化铝,氢氧化锰胶体,羟基铝-蒙脱石复合物胶体,羟基铝硅酸盐-蒙脱石复合物胶体,并对这五种胶体进行了IR(红外光谱)、XRD(X射线衍射)等表征,证明合成的方法是可行的;二、分别研究这五种合成的矿物胶体对重金属Cd2+、Pb2+、Zn2+的吸附-解吸热力学行为,并通过Linear、Freundlich、Langmuir这叁个等温吸附方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五种土壤矿物胶体对Cd2+、Pb2+、Zn2+有良好的吸附性,吸附平衡后难于解吸;Cd2+、Pb2+、Zn2+的等温吸附曲线都能较好的符合上述叁个等温吸附模型,且Cd2+、Pb2+的等温吸附曲线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最好,Zn2+的等温吸附曲线用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最好。叁、分别研究这五种合成的矿物胶体对重金属Cd2+、Pb2+、Zn2+的吸附-解吸动力学行为,并通过Lagergren准一级方程、Lagergren准二级方程、Elovich方程、双常数动力学一级方程、粒间扩散方程(抛物线扩散方程)这五个动力学模型对动力学吸附结果进行拟合。结果表明,Cd2+、Pb2+、Zn2+在各胶体上的吸附和解吸都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且它们在各胶体上的吸附动力学曲线都能很好的符合Lagergren准二级方程,同时也能较好的符合别的动力学模型拟合。四、用单因子变量实验法,分析溶液pH的变化对Cd2+、Pb2+、Zn2+在五种土壤矿物胶体上的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土壤矿物胶体对Cd2+、Pb2+、Zn2+的吸附量随着pH的变化曲线相似,这是在不同pH条件下,各土壤矿物胶体对的Cd2+、Pb2+、Zn2+吸附机制和胶体表面电荷变化情况相似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2-06-01)

刘世亮,陈娇君,王明娣,刘芳,介晓磊[9](2012)在《磷含量和秸秆添加量对褐土锌吸附—解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通过人为添加不同量的玉米秸秆和磷,研究不同含量磷和作物秸秆对土壤锌吸附—解吸的影响,以探讨磷—锌在土壤中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低锌(Zn10:添加Zn2+浓度为10 mg L-1)条件下,土壤对Zn2+的吸附量随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明在石灰性土壤中,随磷含量的增加提高了土壤锌的有效性;而Zn2+的解吸量随土壤中磷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添加Zn2+浓度为80 mg L-1(Zn80)条件下,土壤对Zn2+的吸附量明显大于Zn10条件下。土壤中添加不同秸秆量对不同浓度Zn2+吸附时,低锌(Zn10)处理下,在相同磷含量情况下,土壤对Zn2+的吸附量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少,而土壤对Zn2+的解吸量随秸秆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磷水平下,不同秸秆添加量对Zn2+的吸附趋势差异较大。高锌(Zn80)处理下,土壤对Zn2+的吸附量在不同秸秆量处理下趋势大致相同,且Zn2+吸附量随磷含量的提高先升高后降低;在同一磷水平下,土壤对Zn2+的吸附趋势和Zn10时相似。利用KNO3进行解吸Zn2+时,不添加秸秆和低量秸秆处理变化趋势相同,均在添加磷量为360 mg kg-1时解吸量达到最大,分别为363.5 mg kg-1、424 mg kg-1,而高量秸秆处理下,Zn2+解吸量随磷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2年02期)

刘芳,刘忠珍,刘世亮,介晓磊,化党领[10](2011)在《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探讨及磷对锌吸附-解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培养和吸附解吸两种方法,探讨了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壤中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随添加锌量的增加而增加,低磷质量分数处理可提高土壤锌有效性,但高磷质量分数处理却降低了土壤锌的有效性;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均随锌添加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在施锌25 mg.kg-1背景下,土壤中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随施磷质量分数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添加磷量小于180 mg.kg-1时,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显着地高于其他处理,但随添加磷量的增加,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显着降低,当磷添加量大于540 mg.kg-1时,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明显低于其他磷处理,说明当添加磷量小于180 mg.kg-1时,磷提高土壤中锌有效性的主要机制是二者竞争吸附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点位的竞争机制;当添加磷量大小540 mg.kg-1时,磷影响锌有效性的主要机制为沉淀作用。在土壤施磷量为180 mg.kg-1时,随添加锌质量分数的提高,土壤中速效磷质量分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吸附-解吸研究表明,随土壤中速效磷质量分数的提高(27.60~2773.86 mg.kg-1),土壤对锌的吸附量先降低再增加,而KCl解吸的锌量却是先增加再降低。因此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为,土壤中磷和锌质量分数均较低时,磷与锌有效性呈协同作用;当磷或锌质量分数过高时,协同作用减弱;磷和锌质量分数再增加二者的有效性将出现拮抗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锌吸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用NaOH预处理后的香菇废弃物作为吸附材料,处理含铜、锌的重金属废水。研究了吸附时间、pH值、初始金属离子质量浓度、香菇废弃物质量浓度等因素对预处理后香菇废弃物吸附铜、锌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后香菇废弃物对铜和锌的吸附平衡时间均为10 min;对铜和锌吸附的最佳pH值范围分别为5~7和5~6,其中对锌的吸附率在pH=2~4的范围内也能保持在87%左右。当香菇废弃物质量浓度大于4 g/L,铜/锌的吸附率均不再增大;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预处理后香菇废弃物对铜和锌的动力学吸附过程,相关系数R2均为0.999 9;热力学分析表明,香菇废弃物对铜和锌的吸附热力学过程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Langmuir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预处理后香菇废弃物对铜和锌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8.993 mg/g和20.16 mg/g。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锌吸附论文参考文献

[1].聂兆君,秦世玉,王媛,刘红恩,赵鹏.施氮量对石灰性潮土锌吸附和解吸特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2].马培,张庆甫,吴佳,韩新庆.NaOH预处理香菇废弃物对铜、锌吸附性能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8

[3].沈宗泽.不同生存形态耐锌细菌的锌吸附行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

[4].杨卓.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锌吸附菌株的筛选研究[C].第六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5].张阿惠.水溶性有机物对土壤中锌吸附行为的影响[J].低碳世界.2016

[6].王睿,张永艳,牟玉兰.锰氧化物改性炭基铁酸锌吸附脱硫剂的制备及其表征[J].广东化工.2015

[7].李静,贝荣塔.小白河污染底质粒径与铅、锌吸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

[8].王浩杰.五种土壤矿物胶体的合成及其对镉、铅、锌吸附特征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2

[9].刘世亮,陈娇君,王明娣,刘芳,介晓磊.磷含量和秸秆添加量对褐土锌吸附—解吸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2

[10].刘芳,刘忠珍,刘世亮,介晓磊,化党领.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探讨及磷对锌吸附-解吸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1

标签:;  ;  ;  ;  

锌吸附论文-聂兆君,秦世玉,王媛,刘红恩,赵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