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疗法论文-封常美,魏然,徐菲,张维娜

振动疗法论文-封常美,魏然,徐菲,张维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振动疗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复局部肌肉振动,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脑卒中偏瘫,手功能

振动疗法论文文献综述

封常美,魏然,徐菲,张维娜[1](2019)在《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上肢功能和临床效果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上肢功能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复局部肌肉振动训练。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手功能和上肢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BBS评分、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评分和Fugl-Meyer评测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均显着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 <0.05),手指主动活动范围(active range offinger movement,AROM)、最大屈曲角度和最大伸展角度均显着大于本组治疗前(均P <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BBS评分、STEF评分和FMA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 <0.05),AROM、最大屈曲角度和最大伸展角度均显着大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重复局部肌肉振动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功能、手功能和上肢功能,值得临床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10期)

席建明,门薇,刘承梅,李青敏[2](2019)在《局部肌肉振动疗法对偏瘫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训练前给予局部肌肉振动治疗对偏瘫患者的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常规康复组(对照组,n=25)和振动结合常规康复组(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每周5次,每次30min,共4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前给予局部肌肉振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和最大步行速度(MWS)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步行及平衡能力的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间BBS、TUGT及MWS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2组BBS、MW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均P<0.05),TUGT评分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的BBS、MWS评分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TUGT评分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局部肌肉振动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偏瘫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其效果显着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9年08期)

李斌[3](2019)在《物理振动疗法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物理振动疗法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因上尿路结石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医治的1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n=59)和对照组(n=59),对照组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物理振动疗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石排出时间、结石残留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8.31%(58/59),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8.14%(5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结石排出时间为(4.19±0.5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17±0.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结石残留率为5.08%(3/59),显着低于对照组的22.03%(1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理振动疗法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上尿路结石,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缩短结石排出时间,降低结石残留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16期)

梁显荣,曹建国,吴凌云,肖立城,韦阳湖[4](2019)在《中医辨证分型联合振动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联合振动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月我院66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康复训练及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振动疗法联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行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脑血流变化,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粗大运动功能(GMFM)量表和精细运动功能(FMFM)量表评分以及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6%,低于观察组的9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量表评分、FMFM量表评分及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GMFM量表评分、FMFM量表评分、ACA、MCA、PCA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医分型辨证治疗联合振动疗法可以提高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改善运动功能和脑微循环。(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童孜蓉,许彬,杨炜娟,吴梅,陈珍珍[5](2019)在《振动疗法在神经外科重症病人便秘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腹部振动疗法运用到神经外科重症便秘病人中,并探讨该疗法的安全性、可行性与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历史对照研究。对照组共21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组共19例,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的基础上结合腹部振动疗法。观察并记录干预组病人在T0(干预前5 min)、T_1(干预10 min时)、T_2(干预后5 min)、T_3(干预后60 min)的生命体征变化,干预组与对照组在24 h内的排便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病人在T_0、T_1、T_2、T_3时HR、SBP、MAP、SpO_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在24 h内的排便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腹部振动疗法安全可行,可以改善病人便秘情况,或许能作为一种简单、经济、方便的非药物治疗辅助手段纳入到神经外科重症病人便秘管理中。(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9年06期)

史智君,严隽陶,孔亚敏[6](2019)在《振动疗法在康复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振动疗法利用振动因素使人体局部组织或全身发生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变化,从而产生治疗效果,其作为一种物理疗法在康复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用振动疗法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频率参数的选择,认为存在一种最佳振动频率(谐振)是提高疾病康复效果的最有效方法。应用最佳振动频率刺激作用于机体使之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神经肌肉性能产生影响,并对其进行时-量-效标准化分析以进一步优化振动疗法,这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意义。本文将从振动疗法的定义、起源、作用原理、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影响因素以及未来振动疗法的优化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关于谐振的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周研,刘晓红,郑洁皎[7](2018)在《振动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我国73%的脑卒中患者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4259.1/10万人年~6670.5/10万人年[1],SHS常于脑卒中后1~6月发病,发生率为12.5%~70%[2]。且致残率极高,仅有20%的患者能完全恢复。早期上肢(本文来源于《老年医学与保健》期刊2018年05期)

袁小敏,琚红艳[8](2018)在《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选择在本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46例分为对照组(n=23)和观察组(n=23)。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复局部肌肉振动,分别作用于患者的掌心、前臂桡侧腕伸肌腱、肱二头肌及肩胛周围肌肉;对照组接受相同时长的安慰刺激。每天1次,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力指数上肢部分(MI-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对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MI-UE及FTHUE-HK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F>2.577,P<0.05),且观察组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153,P<0.05)。结论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有助于提高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8期)

蔡文丽,何强勇,陈小芳,曾晓琳,张新斐[9](2018)在《全身振动疗法对痉挛型双瘫粗大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全身振动疗法对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4月~2017年12月在广东叁九脑科医院就诊的痉挛型双瘫患儿30例,并按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试验组(全身振动疗法+常规运动疗法)和对照组(常规运动疗法)各15例;全身振动训练3min/组×3,9min/天,5次/周;常规康复治疗每项30min/次,5次/周;共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项量表)和Berg平衡量表对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果:治疗后,试验组GMFM-88评分及Berg评分改善程度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振动疗法可显着提高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下肢粗大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增强患儿立位的姿势控制能力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按摩与康复医学》期刊2018年15期)

袁松,高峰,刘飞,陈智康,李梦莹[10](2018)在《局部振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局部振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干预疗效。方法:81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中药熏蒸疗法和超短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局部振动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利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指地距离(FFD)评估2组患者的功能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2组VAS及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1);2组FFD评分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振动疗法可以缓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减轻因腰痛引起的功能障碍,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康复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8年03期)

振动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训练前给予局部肌肉振动治疗对偏瘫患者的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常规康复组(对照组,n=25)和振动结合常规康复组(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每周5次,每次30min,共4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前给予局部肌肉振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和最大步行速度(MWS)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步行及平衡能力的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间BBS、TUGT及MWS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2组BBS、MW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均P<0.05),TUGT评分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的BBS、MWS评分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TUGT评分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局部肌肉振动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偏瘫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其效果显着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振动疗法论文参考文献

[1].封常美,魏然,徐菲,张维娜.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上肢功能和临床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

[2].席建明,门薇,刘承梅,李青敏.局部肌肉振动疗法对偏瘫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临床疗效[J].中国康复.2019

[3].李斌.物理振动疗法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9

[4].梁显荣,曹建国,吴凌云,肖立城,韦阳湖.中医辨证分型联合振动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5].童孜蓉,许彬,杨炜娟,吴梅,陈珍珍.振动疗法在神经外科重症病人便秘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19

[6].史智君,严隽陶,孔亚敏.振动疗法在康复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9

[7].周研,刘晓红,郑洁皎.振动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8

[8].袁小敏,琚红艳.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8

[9].蔡文丽,何强勇,陈小芳,曾晓琳,张新斐.全身振动疗法对痉挛型双瘫粗大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

[10].袁松,高峰,刘飞,陈智康,李梦莹.局部振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研究[J].中国康复.2018

标签:;  ;  ;  ;  

振动疗法论文-封常美,魏然,徐菲,张维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