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论文-吴盼盼

华师版论文-吴盼盼

导读:本文包含了华师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实验活动,核心素养,思维生长点

华师版论文文献综述

吴盼盼[1](2019)在《初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实验活动课设计——以华师版科学七年级下《细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基于核心素养的实验活动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关注学生的探究需求,以寻找最优活动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科学学科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学)》期刊2019年07期)

吴盼盼[2](2019)在《科学核心素养的“前概念”突破策略初探——以华师版《科学》八年级上“运动和力”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概念"是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经验及其事物表象而形成的对事物的元认知,普遍存在于学生的各个知识板块中。"前概念"在教学中会影响概念的建构,所以教师必须分析把握学生的前概念,并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转换和突破,才能让教学顺利有效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2期)

吴盼盼[3](2019)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的转变——以华师版《科学》七年级下《空气的成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减弱自己的主观意愿及强势地位,更多地参与、引导、促进及助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的"退"往往能促进学生的"进",教学行为的"弱"恰恰能促成学生的"强",真正做回学习主体、课堂核心。将课堂还给学生所创造的课堂生命力远比一味以强者自居的教师所创造的课堂生命力要强大和深远。(本文来源于《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期刊2019年04期)

阮巧艳[4](2019)在《新课改下思维导图优化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以华师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深化教育改革下,初中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其特殊性,要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而思维导图作为可视化工具,它能利用其特殊的、连贯性的线条结构建立科学概念间的联系。(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徐晓丹[5](2018)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课的教学创新尝试——以华师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课教学面临着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质量优化等多个方面的挑战,教师必须要结合新时期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活动创新,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为学生未来的综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以华师版中学教材为例,探究了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课教学创新的相关内容,以期为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学)》期刊2018年11期)

戴明[6](2018)在《初中数学方程部分习题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是学校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本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行“一标多本”,十多年来,数学教材在开发学生能力、培养数学精神和加强应用意识等方面做了有益尝试。教材比较研究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热门话题,有关教材重要组成部分习题的比较亦蔚然成风。然而,初中核心内容方程的习题比较研究尚存空白。基于此,笔者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对“苏科版”(2012)和“华师版”(2012)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方程习题进行比较,希望能为我国初中数学方程部分习题设计和编排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教材文本比较两版方程章节习题,得到了如下结论:(1)在习题题量上,“苏科版”(388道)高于“华师版”(321道);(2)在习题类型上,两版教科书均以计算题为主导,填空题均较少,“苏科版”简答题较少,应用题较多:(3)在呈现方式上,“华师版”语言风格较“苏科版”更加贴近学生,“苏科版”配图数量多于“华师版”,但图质较华师版粗糙,实物照片占比重较“华师版”低;(4)在难度上,“苏科版”在“背景”“运算”等维度上水平高于“华师版”,“华师版”在“探究”“推理”“知识点含量”上高于“苏科版”;(5)在落实《课标(2011版)》理念上,两版均很好地落实了“计算能力”“符号意识”“应用意识”等核心概念,在落实“推理能力”“创新意识”上“华师版”史胜一筹。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到了有关两版本教材方程习题的如下结论:(1)“苏科版”习题题量偏大;(2)“苏科版”习题整体难度低于“华师版”;(3)“华师版”习题表达更受学生欢迎;(4)“苏科版”运算量较大。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获悉教师对“苏科版”方程习题的总体评价:(1)习题整体难度中等偏上;(2)习题题量偏大,基础题比重较低;(3)习题计算量偏大;(4)习题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6)习题在落实《课标(2011版)》“符号意识”“应用意识”核心概念上表现良好,在落实“数感”“模型思想”和“创新意识”上有待加强。基于此,笔者就初中数学课程中方程习题编写提出如下建议:(1)精简计算题;(2)改进呈现方式;(3)下调运算量;(4)配强基础题;(5)关注对《课标》和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落实。(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10-01)

李晓华[7](2018)在《资源融合促乐学 循序渐进学中乐——以华师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我的飞行表演》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画图中的翻转与旋转》选自华师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七课《我的飞行表演》中的一个内容。依据教材内容,有鉴于农村小学生对飞行表演感性材料的不足,结合其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借鉴了学校校本课程中的剪纸与刺绣,对该课作了相应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乐中学、学中乐营造了一个相得益彰的课堂生态。(本文来源于《读写算》期刊2018年26期)

赵桂云[8](2018)在《华师版7.4实践与探索问题2的新视角及教学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华东师大2011课标版数学学科七年级下册7.4实践与探索中问题2内容:小明在拼图时,发现8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如图1所示,恰好可以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小红看见了,说:"我来试一试."结果小红七拼八凑,拼成了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怎么中间还留下了一个洞,恰好是边长为2mm的小正方形!请问你能求出这些小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么?(本文来源于《中学数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王青松[9](2018)在《华师版“平方差公式”教学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数形两方面探究、推导"平方差公式",观察并总结出公式的形式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期刊2018年14期)

石尚书[10](2018)在《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中数学教材“课题学习”编写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问题解决能力已然成为21世纪的核心能力之一,而“课题学习”走进初中数学教材是新一轮数学基础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这为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场所。但是如何才能让“课题学习”在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挥的更好,这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事情。本文以初中数学教材的叁个典型版本(人教版、北师版和华师版)为例,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为主的研究方法,从“课题学习”的内容及该内容在“问题解决”的能力、过程和教学叁个层面的呈现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了叁个版本教材“课题学习”的内容在问题解决层面的编写特点与规律,试图寻找其不同版本教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之处,从而分析叁个版本的优势和不足之处。通过研究,我们归纳为以下几点:1.在内容上,叁个版本教材课题学习的内容都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符合《标准》要求;在内容的分布上,人教版偏少,华师版适中,北师版偏多。2.在问题解决的能力层面上,叁个版本教材在课题学习的内容设置方面,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内容偏多,凸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在推理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中,只有北师版有专门的课题学习内容,人教版和华师版没有对这两种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应的课题学习内容。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层面上,叁个版本教材课题学习的内容都强调了问题解决的四个过程:理解过程、设计或选择过程、执行过程、反思和评价过程。人教版,更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执行过程,即给定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而北师版和华师版比较注重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设计或选择过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自己设计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4.在问题解决的教学层面上,叁个版本教材课题学习的内容都有对应叁种教学模式:“中国式问题解决”、“问题本位”和“问题引领”的教学模式。人教版和北师版的多倾向于“问题引领”教学模式,而华师版的课题学习内容多数适合采用“中国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总体而言,叁个版本的教材在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成功的尝试,为教材改革做出了贡献。但是,这叁个版本教材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此,笔者尝试提出如下的改进建议:(1)在内容的编写方面,课题的数目尽量适中,每学期一到两个即可;在内容的选取上,应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不能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2)在教师教学方面,教师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土的教学方式,更要把外来的教学观念加以吸收,扩大知识面,转变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教学评价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8-04-10)

华师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前概念"是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经验及其事物表象而形成的对事物的元认知,普遍存在于学生的各个知识板块中。"前概念"在教学中会影响概念的建构,所以教师必须分析把握学生的前概念,并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转换和突破,才能让教学顺利有效进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师版论文参考文献

[1].吴盼盼.初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实验活动课设计——以华师版科学七年级下《细胞》为例[J].新课程(中学).2019

[2].吴盼盼.科学核心素养的“前概念”突破策略初探——以华师版《科学》八年级上“运动和力”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

[3].吴盼盼.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的转变——以华师版《科学》七年级下《空气的成分》为例[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

[4].阮巧艳.新课改下思维导图优化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以华师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

[5].徐晓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课的教学创新尝试——以华师版为例[J].新课程(中学).2018

[6].戴明.初中数学方程部分习题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8

[7].李晓华.资源融合促乐学循序渐进学中乐——以华师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我的飞行表演》教学为例[J].读写算.2018

[8].赵桂云.华师版7.4实践与探索问题2的新视角及教学反思[J].中学数学杂志.2018

[9].王青松.华师版“平方差公式”教学案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

[10].石尚书.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中数学教材“课题学习”编写特点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华师版论文-吴盼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