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西厢记论文-杜阿敏

南西厢记论文-杜阿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西厢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厢记》,评价,文人立场

南西厢记论文文献综述

杜阿敏[1](2016)在《浅谈陆采对李日华《南西厢记》评价的文人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实甫《西厢记》盛名已久,明万历年间李日华改王本为《南西厢记》,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世人对此争论不一。陆采自负才名,十分不满其改本,评之为"生吞活剥",其评价所站立场引人深思。(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6年02期)

张方圆[2](2015)在《《南西厢记》折子戏选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折子戏”,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一种存在方式。它既是一种戏曲文本的形式,又是一种舞台演出的方式。明万历年间《南西厢记》折子戏演出出现并很快形成风气,至明末清初折子戏逐渐取代全本戏成为《南西厢记》舞台演出的主要形式。戏曲选本是舞台演出的缩影和反映,明清时期刊行的大量的戏曲选本都选录了《南西厢记》折子戏。在《南西厢记》众多的折子戏选本中,乾隆年间的钱编《缀白裘》和乾隆嘉庆年间的《审音鉴古录》最具有代表性。本文梳理了《南西厢记》折子戏舞台演出情形,重点探讨了《缀白裘》、《审音鉴古录》中《南西厢记》折子戏的演出、演变情况。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并对《南西厢记》折子戏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最后对折子戏选本的概念做了界定。本文第一章对明清《南西厢记》的演出情形作了概述。首先对《金瓶梅词话》、《儒林外史》、《红楼梦》和《歧路灯》四部明清小说中关于《南西厢记》的演出资料进行了梳理;其次整理了明清文人笔记、日记关于《南西厢记》家乐、宫廷、专业演员演出的记载;最后从折子戏选本中考察《南西厢记》折子戏的选录情况。本文第二章主要探讨《缀白裘》中的《南西厢记》折子戏。首先介绍了《缀白裘》中《南西厢记》的基本情况;其次对《六十种曲》和《缀白裘》中所选《南西厢记》的相同出目,就标目、脚色行当、用曲、唱词唱法、宾白与剧情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比较,通过比较,动态的展现了《缀白裘》各集所选《南西厢记》的演出、演变情况。本文第叁章主要探讨《审音鉴古录》中的《南西厢记》折子戏。首先介绍了《审音鉴古录》中《南西厢记》的基本情况;其次对《缀白裘》和《审音鉴古录》中所选《南西厢记》相同出目(《游殿》、《惠明》、《佳期》、《拷红》、《长亭》)进行比较,重点分析了作为导演台本的《审音鉴古录》在脚色安排、用曲唱法、念白设计等方面的特色。结语部分对全文做了简要的归纳。(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5-05-01)

叶天山[3](2014)在《凌蒙初、李渔批评崔时佩、李日华《南西厢记》问题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凌蒙初、李渔等人批驳崔时佩、李日华《南西厢记》的言辞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个"从俗从众、推尊经典"的批评心理。而张琦则站在重视新变的立场上,肯定改动经典的积极作用。崔、李改动王《西厢》来制南曲的具体做法主要有摘用和化用两种。凌蒙初的指责,违背了李本的改动实况。李渔所说的"此剧只因改北为南,遂变尽词场格局",也不完全符合实际。从格律上看,崔、李的改动工作还是功大于过的;其难免无误之处,瑕不掩瑜。该作在舞台上具有深远影响,并且某些曲文被后世曲谱收为例曲,这也是其价值的客观体现。(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4年08期)

王锦源[4](2014)在《李日华改本《南西厢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下夺魁”的王实甫《西厢记》以其艳绝的辞采,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在西厢故事中成为历来曲家瞩目之经典。然而随着北曲式微,南曲兴盛的历史嬗变,因其北曲体制不适于南曲搬演而渐渐淡出于舞台。许多后辈新贤据此争相翻改。出现了数十个版本的翻改与续写之作。在众多西厢故事改编本中,以李日华本的《南西厢》影响最为深远,并逐渐取代了北西厢的舞台搬演地位。历来论者对李日华《南西厢记》的评价毁誉参半,得失难述。本文首先通过厘清《南西厢》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审美倾向之改变的角度来探讨《南西厢》翻改北制之必然;其次从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通过比较李本《南西厢》与《北西厢》,来探讨其翻北为南的方法特色。再次,通过与同时期陆采本《南西厢》的比较,以探究氍毹场上之所以选择李本《南西厢》之必然,最后对李日华本《南西厢》的后世评价及影响作了归纳总结。(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4-04-01)

伏涤修[5](2007)在《论陆采改编本《南西厢记》》一文中研究指出陆采对他改创的《南西厢记》颇为自负,他认为自己的改作必能取代李日华改编本而盛演于场上,然而实际上陆采的改作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陆采改编本为人所弃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其曲词过于标新立异,此外该作品在情节安排、人物关系设置、人物形象塑造及美学风格处理上也都存有明显的不妥之处,这些都使得陆氏改作只成为案头之作而未能成为场上之剧。(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苏子裕[6](2005)在《《南西厢记》作者崔时佩生平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证《南西厢记》的作者崔时佩为明景泰、正统间浙江海盐人崔绶,他以海盐腔将《北西厢》改编为《南西厢》。(本文来源于《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伏涤修[7](2005)在《重评李日华《南西厢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文人从文学角度出发对李日华《南西厢记》批评、呵责甚多 ,但是我们若从戏曲演出史、接受史方面考察 ,就会发现李记《南西厢》长期盛演 ,具有广泛巨大的社会影响。明清及民国初年的许多戏曲选本都收录了它的散出 ,《金瓶梅词话》中也有关于它演出的详细记载。李记《南西厢》适应了戏曲演唱南腔取代北声的变化发展之势 ,我们有必要重新评价和肯定它在戏曲演出、传播方面曾发生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南西厢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折子戏”,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一种存在方式。它既是一种戏曲文本的形式,又是一种舞台演出的方式。明万历年间《南西厢记》折子戏演出出现并很快形成风气,至明末清初折子戏逐渐取代全本戏成为《南西厢记》舞台演出的主要形式。戏曲选本是舞台演出的缩影和反映,明清时期刊行的大量的戏曲选本都选录了《南西厢记》折子戏。在《南西厢记》众多的折子戏选本中,乾隆年间的钱编《缀白裘》和乾隆嘉庆年间的《审音鉴古录》最具有代表性。本文梳理了《南西厢记》折子戏舞台演出情形,重点探讨了《缀白裘》、《审音鉴古录》中《南西厢记》折子戏的演出、演变情况。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并对《南西厢记》折子戏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最后对折子戏选本的概念做了界定。本文第一章对明清《南西厢记》的演出情形作了概述。首先对《金瓶梅词话》、《儒林外史》、《红楼梦》和《歧路灯》四部明清小说中关于《南西厢记》的演出资料进行了梳理;其次整理了明清文人笔记、日记关于《南西厢记》家乐、宫廷、专业演员演出的记载;最后从折子戏选本中考察《南西厢记》折子戏的选录情况。本文第二章主要探讨《缀白裘》中的《南西厢记》折子戏。首先介绍了《缀白裘》中《南西厢记》的基本情况;其次对《六十种曲》和《缀白裘》中所选《南西厢记》的相同出目,就标目、脚色行当、用曲、唱词唱法、宾白与剧情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比较,通过比较,动态的展现了《缀白裘》各集所选《南西厢记》的演出、演变情况。本文第叁章主要探讨《审音鉴古录》中的《南西厢记》折子戏。首先介绍了《审音鉴古录》中《南西厢记》的基本情况;其次对《缀白裘》和《审音鉴古录》中所选《南西厢记》相同出目(《游殿》、《惠明》、《佳期》、《拷红》、《长亭》)进行比较,重点分析了作为导演台本的《审音鉴古录》在脚色安排、用曲唱法、念白设计等方面的特色。结语部分对全文做了简要的归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西厢记论文参考文献

[1].杜阿敏.浅谈陆采对李日华《南西厢记》评价的文人立场[J].戏剧之家.2016

[2].张方圆.《南西厢记》折子戏选本研究[D].河南大学.2015

[3].叶天山.凌蒙初、李渔批评崔时佩、李日华《南西厢记》问题剖析[J].四川戏剧.2014

[4].王锦源.李日华改本《南西厢记》研究[D].苏州大学.2014

[5].伏涤修.论陆采改编本《南西厢记》[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苏子裕.《南西厢记》作者崔时佩生平考[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5

[7].伏涤修.重评李日华《南西厢记》[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5

标签:;  ;  ;  

南西厢记论文-杜阿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