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胸中段癌论文-孙之昀,邹志强

食管胸中段癌论文-孙之昀,邹志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食管胸中段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食管鳞癌,改良Ivor-lewis手术,淋巴转移复发,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

食管胸中段癌论文文献综述

孙之昀,邹志强[1](2019)在《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半乳糖凝集素-7和半乳糖凝集素-9表达与胸中段食管鳞癌改良Ivor-lewis术后淋巴结转移性复发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胸中段食管鳞癌(ESCC)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FITM3)、半乳糖凝集素-7(Galectin-7)和Galectin-9表达及与改良Ivor-lewis术后淋巴结转移性复发的关系。方法改良Ivor-lewis手术治疗的胸中段食管癌病人9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IFITM3、Galectin-7、Galectin-9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术后淋巴结转移性复发的关系。结果 ESCC病灶组织中IFITM3、Galectin-7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Galectin-9表达量低于癌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CC病灶组织中IFITM3、Galectin-7、Galectin-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4%、65.93%和60.44%,癌旁组织分别为13.19%、5.49%和89.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NM分期的升高,IFITM3、Galectin-7的阳性表达率也明显升高(P<0.05)。术后3年内有37例(40.66%)淋巴结复发性转移,TNM分期、IFITM3和Galectin-7过表达、Galectin-9欠表达是淋巴结转移性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FITM3、Galectin-7过表达和Galectin-9欠表达参与了胸中段ESCC的发生及发展,且与改良Ivor-lewis术后淋巴结转移性复发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临床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韩飞,戴天阳,何开明,宋琦,胡智[2](2019)在《改良管状胃代食管在开放手术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中应用的短期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改良管状胃与传统管状胃代食管在开放手术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中应用的短期临床效果,并探讨改良管状胃在临床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普胸外科收治的134例食管胸中下段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管状胃制作步骤不同分为试验组65例和对照组69例。试验组采用改良管状胃代食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管状胃代食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管胃壁损伤长度、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材费用、管状胃宽度、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随访3个月~1年,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肿瘤复发率等指标。结果试验组管胃壁损伤长度、手术操作时间、手术耗材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 <0. 01);两组术中出血量、管状胃宽度、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两组出现吻合口瘘、心律失常、声音嘶哑、胸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狭窄等术后并发症,但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与传统管状胃相比,改良管状胃可避免对管状胃壁再次损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耗材费用,且不会增加吻合口瘘、心律失常、声音嘶哑、胸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狭窄等术后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李海峰[3](2017)在《左胸后外侧单切口手术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左胸后外侧单切口手术在食管胸中下段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食管胸中下段癌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行右胸腹二切口食管胸中下段癌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实施左胸后外侧单切口手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目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低于对照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胸后外侧单切口手术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手术效果较右胸腹二切口食管胸中下段癌切除术好,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期刊2017年12期)

陈俊[4](2017)在《Ⅱ-Ⅲ期胸中段食管鳞癌放化疗敏感性相关血清miRNA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在Ⅱ-Ⅲ期胸中段食管鳞癌放化疗抵抗患者与放化疗敏感患者间表达存在明显差异的血清miRNA,探索血清miRNA与食管鳞癌放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探寻有效预测食管鳞癌放化疗疗效的新型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食管鳞癌初治患者,对入组的55例患者进行同步放化疗,治疗后按2000年万钧版“食管癌放疗后近期疗效评价标准”结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进行疗效评价,将患者分为放化疗抵抗组和放化疗敏感组。选取临床资料匹配的8例Ⅱ-Ⅲ期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运用miScript miRNA PCR Array方法检测384种血清miRNA的表达,按变化倍数(FC)>2/<0.25且t检验P<0.05标准筛选出两组表达明显差异的血清miRNA。结果:在放化疗抵抗组及放化疗敏感组两组间筛选出8种表达有明显差异的血清miRNA,其中在放化疗抵抗组中表达上调的血清miRNA有:miR-21-5p(FC=9.6396,P=0.002)、miR-223-3p(FC=5.4258,P=0.038)、miR-423-5p(FC=6.2532,P=0.025)、miR-720(FC=8.1305,P=0.016);在放化疗抵抗组中表达下降的血清miRNA有:miR-16-5p(FC=0.1349,P=0.027)、miR-1280(FC=0.1554,P=0.041)、miR-320a(FC=0.1419,P=0.032)、miR-144-3p(FC=0.2038,P=0.049)。结论:1、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Ⅱ-Ⅲ期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的血清micro RNA表达谱。2、本研究筛选出的8种血清miRNA:miR-21-5p、miR-423-5p、miR-720、miR-223-3p、miR-1280、miR-320a、miR-144-3p、miR-16-5p,可能与Ⅱ-Ⅲ期胸中段食管鳞癌放化疗敏感性相关,可望成为预测Ⅱ-Ⅲ期胸中段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新型的生物标志物。(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5-20)

王晓莉[5](2017)在《胸中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复发模式指导术后靶区勾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已有研究证实食管鳞癌根治术后放疗能够降低复发率及提高患者生存率。但术后预防性放射靶体积仍存在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胸中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首次复发区域及规律,为术后辅助放疗临床靶区勾画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和材料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2年间在我院行根治性手术并经影像学证实有明确复发或转移的338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首次复发或转移的部位。纵隔淋巴结按照第7版AJCC/UICC纵隔淋巴结分区标准,腹腔淋巴结按照日本胃癌协会制定的胃癌淋巴结分组标准进行分组定位,对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局部区域的复发(88.4%)是胸中段食管癌最常见的失败模式,依次是远地转移(11.6%)和局部区域的复发合并远地转移(7.1%)。局部区域复发部位由高到低依次是纵隔内LN(83.1%)、锁骨上LN(28.4%)及腹腔LN(19.5%)。术后纵隔内LN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为:2站(64.8%)、7站(28.7%)、5站(26.9%)、4站(22.7%),其中2站、4站、5站和7站的总转移率为92.3%。术后腹腔LN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为:16a2组(57.6%)、16a1组(40.9%)、9组(36.4%)、13组(31.8%)、8组(22.7%),上腹腔其余部位的LN的复发率均小于10%。其中腹主动脉周围的16a1和16a2、腹腔干LN、胰头后LN和肝总动脉LN的总转移率为89.3%。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与术后病理为N0患者相比,N+患者的腹腔LNM的概率更高。对LNM的个数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与于1或2个的N+组患者相比,术后阳性LN的数目≥3患者的具有更高的腹腔LN的转移率,两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p N分期(p=0.028)、病变的长度(p=0.01)、病变的分化程度(p=0.041,p=0.029)是影响胸中段食管癌术后出现腹腔LNM的独立性因素。结论胸中段食管鳞癌R0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和潜在可预防的初始的复发部位是局部区域的失败。术后N+组患者的腹腔LN的复发率高于N0组患者。亚组分析示阳性淋巴结的数目≥3胸中段病变的患者的腹腔淋巴结出现转移的概率更高。建议对术后病理阴性或1-2阳性淋巴结患者照射范围应包含锁骨上、纵隔内2站、4-5站、7站。建议术后病理阳性LN的个数≥3的胸中段EC进行照射的区域应包含锁骨上、纵隔内2站、4站、5站、7站及腹腔LN。其中,腹主动脉旁的16a1和16a2、腹腔干、胰头后和肝总动脉区是本研究腹腔LNM的主要部位,推荐将以上部位纳入术后进行辅助放射治疗的区域。病变的分化程度及病变的长度也应该作为胸中段食管癌对腹腔淋巴结进行预防性照射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7-05-01)

卢温民,郭占领,王珏,陈晓伟,李彬[6](2015)在《改良管状胃在食管胸中下段癌消化道重建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管状胃的改良法及其在食管胸中下段癌患者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12月我院胸外科收治117例食管胸中下段癌行左侧开胸,食管癌切除,使用改良的管状胃重建消化道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并探讨管状胃的改进方法。结果本组117例患者经改良管状胃代食管手术后,无手术死亡病例,均未发生吻合口瘘及残胃瘘、乳糜胸、胃出血。发生左下肺不张4例,吻合口狭窄2例,房颤2例,术后病理证实残端癌残留1例。术后1月检查上消化道造影无胃潴留病例,胃排空良好;随访半年发现反流性食管炎2例,无胸胃综合征发生,无膈疝发生。结论改良管状胃在食管胸中下段癌手术中便于获取,制作简易,长度可满足弓上及胸顶部吻合需要,术后并发症少,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卢温民,郭占领,李书清,张萌,王珏[7](2015)在《改良管状胃和管状胃代食管对食管胸中下段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食管胸中下段癌患者手术中分别应用管状胃和改良管状胃代食管的治疗效果及肺功能改变情况,探讨改良管状胃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食管胸中下段癌患者221例患者分为改良管状胃组和管状胃组。改良管状胃组108例,男67例、女41例,年龄47~73(63.50±6.75)岁,其中食管胸中段癌62例,食管胸下段癌46例;管状胃组113例,男69例、女44例,年龄49~76(63.38±7.21)岁,其中食管胸中段癌68例,食管胸下段癌45例。观察记录手术结果和并发症,并分别于术前3 d、术后1周、术后4周记录患者的肺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管状胃组术后死亡1例,发生吻合口瘘1例。改良管状胃组无死亡及吻合口瘘病例。改良管状胃组手术时间显着短于管状胃组[(150.65±11.88)min vs.(174.58±11.99)min,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周及术后第4周肺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管状胃较管状胃不增加食管胸中下段癌患者术后肺功能损害,可缩短手术时间,临床制作简易,应用安全,是基层医院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疗效更好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卢温民,郭占领,杨国红,李彬,高文平[8](2015)在《改良管状胃在食管胸中下段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管状胃的改良方法及其在食管胸中下段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12月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胸外科收治的食管胸中下段癌患者213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改良管状胃组(n=108)和管状胃组(n=105),改良管状胃组制作改良管状胃,管状胃组制作管状胃。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术后残胃出血量、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管状胃组术后死亡1例,发生吻合口瘘1例,改良管状胃组无死亡及吻合口瘘病例。改良管状胃组手术时间[(147.89±11.32)min]少于管状胃组[(172.72±11.76)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453,P=0.000)。改良管状胃组术后残胃出血量[(371.33±99.13)m L]少于管状胃组[(456.89±109.62)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6,P=0.019)。改良管状胃组术后住院时间[(14.78±3.72)d]与管状胃组[(15.89±4.09)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3,P=0.399)。结论改良管状胃在食管胸中下段癌手术中可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残胃出血量,是基层医院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疗效更好的手术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5年17期)

王培松[9](2015)在《两种手术径路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在中国最常见的食管恶性肿瘤是食管鳞状细胞癌,食管的胸中段是食管鳞癌的好发部位,对于早、中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仍是手术治疗。目前国内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最常用的两种手术路径为经左胸入路和经右胸入路。其中经左胸入路根据吻合部位的不同分为经左胸的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左颈部吻合术和经左胸的食管癌切除、主动脉弓上胃食管吻合术;根据右胸入路吻合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后外侧切口开胸+腹部正中开腹(Ivor-Lewis术)和颈胸腹联合叁切口食管癌切除术。目的:比较右胸、上腹部、左颈部叁切口和左胸、颈部两切口入路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97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病理均证实为鳞状细胞癌,其中55例经右胸入路(观察组),42例经左胸入路(对照组),回顾性分析这两种径路的术后引流量、手术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情况及生存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右胸组术后因吻合口瘘及呼吸功能衰竭死亡2例,左胸组无死亡病例;右胸组并发症与左胸组并发症发生率大多无显着差异,但右胸组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有显着性(P<0.05);观察组清扫淋巴结990个,阳性率23.8%,对照组清扫淋巴结504个,阳性率12.4%(P<0.05);右胸组5年生存率(45.5%)高于左胸组5年生存率(21.4%)(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术后第1天引流量无显着差异。结论:对于一般情况良好,并且又无法确定上纵膈及颈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有选择性的行右胸叁切口手术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5-12)

王培松,刘汉杰,窦辉,尹成栋,彭忠民[10](2015)在《右胸叁切口与左胸二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效果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右胸叁切口、左胸二切口入路行食管癌切除并胃食管颈部吻合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的效果。方法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胸中段食管鳞癌的患者97例,均行食管癌切除并胃食管颈部吻合手术,其中55例采用右胸叁切口入路(叁切口组),42例采用左胸二切口入路(二切口组)。对比两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切缘癌残留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首日胸腔引流量、胸腔总引流量、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生存期。结果叁切口组肿瘤完整切除54例(98.2%)、切缘阳性0例,二切口组肿瘤完整切除40例(95.5%)、切缘阳性0例,两组相比,P均>0.05。叁切口组清扫淋巴结990个,其中淋巴结转移阳性236个(23.8%);二切口组清扫淋巴结504个,其中阳性63个(12.5%),两组相比,P<0.05。叁切口组手术时间较二切口组延长,失血量较二切口组增多(P均<0.05)。叁切口组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二切口组(P均<0.05)。叁切口组中位生存时间为54.75个月、5年生存率为45.5%,二切口组分别为30.33个月、21.4%,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右胸叁切口入路行食管癌切除并胃食管颈部吻合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淋巴结清扫更方便、彻底,术后5年生存率高;但对于肥胖患者,尤其年龄较大、心肺功能较差者,宜选左胸二切口入路。(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5年02期)

食管胸中段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改良管状胃与传统管状胃代食管在开放手术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中应用的短期临床效果,并探讨改良管状胃在临床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普胸外科收治的134例食管胸中下段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管状胃制作步骤不同分为试验组65例和对照组69例。试验组采用改良管状胃代食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管状胃代食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管胃壁损伤长度、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材费用、管状胃宽度、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随访3个月~1年,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肿瘤复发率等指标。结果试验组管胃壁损伤长度、手术操作时间、手术耗材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 <0. 01);两组术中出血量、管状胃宽度、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两组出现吻合口瘘、心律失常、声音嘶哑、胸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狭窄等术后并发症,但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与传统管状胃相比,改良管状胃可避免对管状胃壁再次损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耗材费用,且不会增加吻合口瘘、心律失常、声音嘶哑、胸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狭窄等术后并发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食管胸中段癌论文参考文献

[1].孙之昀,邹志强.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半乳糖凝集素-7和半乳糖凝集素-9表达与胸中段食管鳞癌改良Ivor-lewis术后淋巴结转移性复发的关系[J].临床外科杂志.2019

[2].韩飞,戴天阳,何开明,宋琦,胡智.改良管状胃代食管在开放手术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中应用的短期效果[J].中国临床研究.2019

[3].李海峰.左胸后外侧单切口手术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2017

[4].陈俊.Ⅱ-Ⅲ期胸中段食管鳞癌放化疗敏感性相关血清miRNA的筛选[D].山西医科大学.2017

[5].王晓莉.胸中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复发模式指导术后靶区勾画研究[D].济南大学.2017

[6].卢温民,郭占领,王珏,陈晓伟,李彬.改良管状胃在食管胸中下段癌消化道重建术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

[7].卢温民,郭占领,李书清,张萌,王珏.改良管状胃和管状胃代食管对食管胸中下段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5

[8].卢温民,郭占领,杨国红,李彬,高文平.改良管状胃在食管胸中下段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

[9].王培松.两种手术径路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的对比分析[D].山东大学.2015

[10].王培松,刘汉杰,窦辉,尹成栋,彭忠民.右胸叁切口与左胸二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效果对比[J].山东医药.2015

标签:;  ;  ;  ;  

食管胸中段癌论文-孙之昀,邹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