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态高温论文-雒相垚

瞬态高温论文-雒相垚

导读:本文包含了瞬态高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快关蝶阀,瞬态热-结构耦合,升温速率,升温保温时间

瞬态高温论文文献综述

雒相垚[1](2019)在《高温快关蝶阀密封副瞬态热结构耦合与冲击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快关蝶阀广泛应用于火电、核电、冶金及石油化工等行业,起紧急切断作用,是处理系统发生紧急事件最关键的设备之一。实际工作时,快关蝶阀除了承受来自系统介质的高温和压力载荷外,还承受因快速关闭引起的瞬时碰撞冲击载荷。随着紧急切断系统向大型化和高参数化发展,瞬态热载荷与瞬态冲击载荷作用下快关蝶阀的强度与阀座密封问题也日益突出,快关蝶阀能否长期稳定运行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针对快关蝶阀在应用中出现的强度及密封失效问题,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赫兹理论、旋转动力学理论,提出了快关蝶阀密封及冲击的分析方法;基于该方法并考虑密封接触非线性,分析了快关蝶阀关闭瞬间受力情况;建立了冲击瞬间密封副力学模型,为后续快关蝶阀的数值仿真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采用有限元多相场耦合方法进行了快关蝶阀稳态与瞬态热-结构耦合分析,稳态分析表明快关蝶阀在密封试验工况与设计工况下密封性能均满足要求;在稳态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瞬态热-结构耦合分析,对比研究了6种升温速率以及27种升温、保温时间对快关蝶阀密封性能及结构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升温速率以及升温、保温时间对高温快关蝶阀的密封性能及结构强度影响巨大;升温速率越大,热冲击作用越强,对结构的损伤就越大;不同升温、保温时间加热阀门的过程中,最后阶段升温时间的快慢对快关蝶阀阀座密封性能及结构强度的影响最大。(3)基于隐式动力学方法,开展了快关蝶阀关闭过程瞬态动力学数值仿真研究,分析得到了快关蝶阀瞬间冲击速度以及快关过程总位移量,并与理论推导得出的数值对比,误差均在5%以内;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蝶板与阀座接触面上节点应力、密封面上接触压力随冲击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快关冲击对蝶阀蝶板的影响程度大于阀座。进一步研究得出了冲击速度、撞击面积、过关闭角度等关键参数对阀门冲击的影响规律;其中,冲击速度对快关蝶阀的冲击影响最大,过关闭角度次之,撞击面积最小。通过以上研究,为快关蝶阀的瞬态热密封及冲击载荷下结构强度及密封性能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为快关蝶阀有效避免瞬态冲击载荷带来的危害提供优化设计参考与指导。(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1)

崔云先,杨琮,薛生俊,殷俊伟,杜鹏[2](2019)在《C/SiC复合材料表面高温瞬态温度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C/SiC复合材料制造的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瞬时表面温度监测困难的问题,研究了一种C/SiC复合材料瞬时表面温度测量方法。采用磁控溅射法结合电镀工艺在C/SiC复合材料表面沉积了Ni-Cr-ZrO_2复合过渡层,采用磁控溅射法在Ni-Cr-ZrO_2复合过渡层上依次制备了SiO_2绝缘膜、NiCr/NiSi薄膜热电偶和SiO_2保护膜。对不同厚度SiO_2绝缘膜的绝缘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μm厚的SiO_2薄膜绝缘电阻值可达1.64×10~9Ω。对传感器静态性能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50~600℃,塞贝克系数为42.1μV/℃,非线性误差1.52%。用理论计算与实验结合的方式对传感器的动态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传感器的动态响应时间在微秒级,可实现瞬态温度测试。对传感器进行测温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能满足室温~600℃范围内瞬态温度检测的需求。(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周丽丽,刘正坤,宝剑光,柴葳,洪义麟[3](2018)在《基于薄膜热电堆的新型高温瞬态热流密度传感器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针对国内薄膜瞬态热流传感器一致性较差、制备工艺不成熟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刻工艺和离子束溅射镀膜工艺的制备方法,200对T型金属薄膜热电偶沉积在10mm×10mm的水冷块上,测量1μm的氧化铝热阻层温差,从而得到瞬态热流密度值。对新型高温瞬态热流密度传感器进行比对法标定,一致性误差为0.211%,即工艺的一致性约为99.79%。实验表明,研制的新型高温瞬态热流密度传感器的一致性好,制备工艺具备良好重复性和可移植性,能够满足高温瞬态热流检测需要,为热流传感器的推广应用及标准化、批量化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宇航计测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李岁,王元华[4](2019)在《油田水套加热炉高温空气燃烧瞬态模拟及最小换向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析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过程,采用Fluent软件对油田水套加热炉高温燃烧系统进行换向瞬态模拟,分析了氧气体积分数、空气预热温度、负荷对燃烧特性及最小换向时间选取的影响。结果表明:换向后炉内燃烧可分为4个过程:乏汽排空、火焰再燃、火焰扩散、稳定燃烧;NO质量分数与温度有相同变化规律,但稍有滞后;降低氧气体积分数、提高助燃空气预热温度能减少最小换向时间,负荷变化对最小换向时间无明显影响;建议将15 s作为油田水套加热炉高温空气燃烧工业应用中最小换向时间的参考值。(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秦浩,王成龙,秋穗正,田文喜,苏光辉[5](2018)在《氟盐冷却高温堆氚输运特性瞬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氚是熔盐堆运行过程中的固有产物,具有强腐蚀性和渗透性,是限制熔盐堆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本文围绕氟盐冷却高温堆(FHR)中氚输运特性在事故工况下的瞬态响应开展研究,主要讨论在无保护反应性引入(URI)及无保护冷却剂入口过冷(UOC)事故下,熔盐堆一回路中的氚产率、石墨吸附量、熔盐溶解量、腐蚀与沉积反应以及氚向二回路的扩散等特性。研究发现,瞬态条件下氚输运特性较稳态时更为复杂多变,呈现出强烈的动态耦合特点,这对氚控设备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表明,在URI和UOC事故下,氚向二回路的扩散速率均降低,不需投入额外的氚控安全设施。(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周丽丽[6](2018)在《基于薄膜热电堆的新型高温瞬态热流密度传感器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市场上的热流密度传感器大多仿制国外的产品,对于高温情况下的热流密度测量大都由国外厂商提供,尤其用于飞行器的高温瞬态热流密度传感器的研究少之又少,并且由于每一个热流密度传感器制作方面出现的差异,工艺不成熟,传感器一致性较差,灵敏度受到限制。因此,研制一款用于高温瞬态热流密度测量的传感器对飞行器防热系统的设计和适航审定具有深远的意义。本论文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提出利用热电偶组成热电堆的方式组成热流密度传感器的温差检测元件,确定200对铜—康铜热电偶组合热电堆,线宽为0.1mmm,线长为1mm,选取厚度为1 μm的氧化铝带作为热阻层。(2)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新型高温瞬态热流密度传感器的制作工艺,基于光刻工艺和离子束溅射镀膜技术的制备方法来制作传感区域。确定在800eV下镀膜速率一致性最好,薄膜均匀性更高。最佳工艺参数为:离子束能量800eV、离子束流120mA、中和电流156mA。(3)采用自行搭建的标定系统对3支新型热流密度传感器进行标定,传感区域系数分别 8.222kW/m2 · mV)、8.273kW/m2 · mV)、8.269kW/m2 · mV),提出通过补偿量△yi对测试环境下的输出结果的校正,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测试误差为0.211%,通过重复性测试,精度可达99.65%,99.787%,99.86%。对误差进行分析,主要来源为环境中空气扰动和标定装置的延迟响应。研究表明创新研制的新型高温瞬态热流密度传感器的一致性非常好,制备工艺具备良好重复性和可移植性,能够实现高温瞬态热流检测需要,为热流密度传感器的推广应用及标准化、批量化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3)

喻健良,张阳,闫兴清,汪程明,任利杰[7](2018)在《高温闸阀不同升温保温时间下瞬态密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均匀的螺栓载荷是实现闸阀法兰长期有效密封的保证。针对工业中开停工温度波动引起的法兰变形等问题,建立了闸阀瞬态热-结构耦合有限元模型,搭建了高温闸阀试验装置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了不同升温保温时间组合下螺栓载荷与垫片应力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升温时间的延长,螺栓平均载荷下降速度减缓,螺栓间不均匀程度逐渐降低。在保温过程中,平均载荷有所回升,不均匀程度进一步降低,最小垫片应力的变化同步于螺栓载荷的变化。研究指出,多段温度连续加热中,最后阶段升温时间的长短是决定整个法兰系统密封性能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设备》期刊2018年02期)

吴浩,桂南,杨星团,屠基元,姜胜耀[8](2017)在《高温球床颗粒堆积与瞬态传热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温气冷堆的堆芯是一个大量燃料球稠密堆积的球床。从高温堆的核安全分析角度而言,研究燃料球的堆积以及瞬态颗粒传热算法至关重要。球床内的颗粒行为具有明显的非连续特征,故采用离散单元法(DEM)进行颗粒运动的模拟。进而在开源代码的基础上增加了颗粒导热与辐射模型。颗粒配位数和Voronoi单元体的面数表现为单峰离散分布。配位数在6~8分布最多,单元体面数最多分布在13~15之间。球床中局部孔隙率主要分布在0.3~0.5之间,而球形度集中在0.86~0.92之间。针对Polamuri实验进行仿真,瞬态颗粒传热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9-24)

赵学敏[9](2017)在《瞬态高温传感器动态特性分析及爆温测试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防事业的建设中,随着弹药武器的快速发展,在评估弹药爆炸时所产生温度场的热效应方面,对爆温测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爆炸时产生火球的温度峰值高、作用时间短、变化剧烈,且其他强干扰元素颇多,因此爆温测试面临难题。经验表明,在进行爆温测试时,如果采用非接触式测温方式,则会因很难获得爆炸产物实际的发射率而使测试结果偏差很大,因此目前多采用以热电偶测温为主的接触式测温方式。由于传感器本身的热惯性及有限的热传导作用,用热电偶进行瞬态高温测试时,也会使热电偶的测量值与被测对象的真实值之间存在动态响应误差,而误差的大小与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在相应温度场中的动态响应特性息息相关。本文针对火焰温度场环境下的瞬态高温测试,基于接触式测温理论,提出了一种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动态响应特性的分析方法——高温火焰法。首先用此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获取了热电偶的时间常数,也即热电偶在火焰温度场中的动态响应特性。然后在热电偶的动态响应特性无法满足爆温测试要求的情况下,用高温火焰法所得结果,基于系统逆建模的思想,在MATLAB环境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建立了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的动态补偿滤波器模型,对此热电偶在火焰温度场中的动态特性进行了补偿。继而以FPGA为核心,设计并实现了用于瞬态高温测试的存储式温度测试系统,并将所设计的测试系统应用到爆炸现场,获得了弹药爆炸时火球温度的测量值。最后在此基础上,用所建立的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的动态补偿滤波器模型对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修正,从而得到了弹药爆炸时火球温度的补偿值。本文提出的高温火焰法对于评估传感器在火焰温度场中实际的动态响应特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用数据处理方式对消除动态测试中的部分误差因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设计的瞬态高温测试系统不仅能满足爆温测试要求,而且性能可靠、使用方便,测试所得爆炸现场试验数据的动态补偿结果也可为弹药的研制和威力评估等提供可靠的实测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7-05-23)

崔永静,陆峰,高俊国,张欢欢[10](2016)在《等离子喷涂YSZ涂层瞬态超高温冲蚀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等离子喷涂YSZ涂层的瞬态超高温烧蚀性能。方法借助超音速火焰喷涂设备实现超高温高速火焰,对等离子喷涂YSZ涂层进行瞬态冲蚀,通过火焰中加送氧化铝颗粒模拟对涂层的高温冲刷。采用常规手段评价涂层的抗瞬态超高温冲蚀性能,并对冲蚀部位进行微观观察,探讨涂层的失效机理。结果在3000 K、不添加砂粒的条件下,火焰冲击3 s后钢基体材料表面发生沸腾;喷涂0.6 mm YSZ的试样在火焰冲击60 s后涂层完好。在3000 K、添加砂粒的条件下,火焰冲击3 s后钢基体材料被冲刷出约1.0 mm深坑;喷涂0.6 mm YSZ试样的涂层被火焰冲刷剥落,但基体未受明显损伤;喷涂1 mm YSZ的试样,试验后仍保留部分涂层。结论在3000 K高温瞬态冲蚀条件下,热喷涂1 mm厚YSZ涂层可对材料表面形成有效防护。(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6年03期)

瞬态高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C/SiC复合材料制造的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瞬时表面温度监测困难的问题,研究了一种C/SiC复合材料瞬时表面温度测量方法。采用磁控溅射法结合电镀工艺在C/SiC复合材料表面沉积了Ni-Cr-ZrO_2复合过渡层,采用磁控溅射法在Ni-Cr-ZrO_2复合过渡层上依次制备了SiO_2绝缘膜、NiCr/NiSi薄膜热电偶和SiO_2保护膜。对不同厚度SiO_2绝缘膜的绝缘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μm厚的SiO_2薄膜绝缘电阻值可达1.64×10~9Ω。对传感器静态性能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50~600℃,塞贝克系数为42.1μV/℃,非线性误差1.52%。用理论计算与实验结合的方式对传感器的动态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传感器的动态响应时间在微秒级,可实现瞬态温度测试。对传感器进行测温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能满足室温~600℃范围内瞬态温度检测的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瞬态高温论文参考文献

[1].雒相垚.高温快关蝶阀密封副瞬态热结构耦合与冲击的影响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2].崔云先,杨琮,薛生俊,殷俊伟,杜鹏.C/SiC复合材料表面高温瞬态温度传感器的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19

[3].周丽丽,刘正坤,宝剑光,柴葳,洪义麟.基于薄膜热电堆的新型高温瞬态热流密度传感器的研制[J].宇航计测技术.2018

[4].李岁,王元华.油田水套加热炉高温空气燃烧瞬态模拟及最小换向时间[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秦浩,王成龙,秋穗正,田文喜,苏光辉.氟盐冷却高温堆氚输运特性瞬态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8

[6].周丽丽.基于薄膜热电堆的新型高温瞬态热流密度传感器的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7].喻健良,张阳,闫兴清,汪程明,任利杰.高温闸阀不同升温保温时间下瞬态密封分析[J].石油化工设备.2018

[8].吴浩,桂南,杨星团,屠基元,姜胜耀.高温球床颗粒堆积与瞬态传热算法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9].赵学敏.瞬态高温传感器动态特性分析及爆温测试应用[D].中北大学.2017

[10].崔永静,陆峰,高俊国,张欢欢.等离子喷涂YSZ涂层瞬态超高温冲蚀性能研究[J].装备环境工程.2016

标签:;  ;  ;  ;  

瞬态高温论文-雒相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