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酸衍生物论文-陈霖,郭正峰,崔东亮,马宏娟,连伟祥

羧酸衍生物论文-陈霖,郭正峰,崔东亮,马宏娟,连伟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羧酸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除草剂,PPO抑制剂,合成,农药

羧酸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陈霖,郭正峰,崔东亮,马宏娟,连伟祥[1](2018)在《一种环己烯二羧酸衍生物的PPO抑制剂类除草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卟啉原氧化酶(PPO)抑制剂类除草剂对阔叶杂草和一年生禾本科杂草通常具有具有很好的防效。本文以丙炔氟草胺、氟丙嘧草酯为先导,将环己烯二羧酸基团引入其中,设计、合成了10个化合物并进行除草活性和作物安全性研究。生测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对阔叶杂草普遍具有较好活性,其中化合物I-1、I-3、I-4、I-5在18.8ga.i./hm~2的剂量下,对阔叶杂草(百日草、苘麻)的整体防效高于95%。(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15)

康蕊[2](2018)在《苝二酰亚胺羧酸衍生物还原行为与主客体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芳香酰亚胺衍生物因具有较强的缺电子性、结构可设计性以及丰富的光电性能备受关注。其中,苝二酰亚胺作为一类典型的芳香酰亚胺化合物,以其高荧光量子产率、良好的光热稳定性、丰富可调的光电性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包括有机电子学、荧光传感器、生物探针在内的诸多领域。从其结构出发,苝二酰亚胺两端强吸电子酰亚胺基团以及中间的芳香不饱和结构的存在,使其具有较强的缺电子性,因而极易得到电子,形成自由基负离子和二价负离子,这两类活性物种统称为还原性物种。这些还原性物种由于独特的电子结构、较高的反应活性以及近红外吸收成为光催化、活性氧清除和光热转换材料创制等领域的重要材料。苝二酰亚胺、苝二酰亚胺自由基负离子和二价负离子叁者的分子结构极为相似,但电子结构相差较大,由此导致这叁类物种之间在性质上的较大差异。因此,在同一个体系中,叁类物种的相对含量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体系的性质,使得调节以花二酰亚胺为核心结构的自由基负离子以及二价负离子的相对浓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超分子化学的蓬勃发展为构筑刺激响应性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其中,基于大环化合物的主客体化学因其空腔络合作用在超分子化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见的大环化合物有冠醚、环糊精和葫芦脲等,它们因具有较大的空腔体积而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输送、催化和光学器件等领域。而杯吡咯作为一类新的大环化合物,因构象丰富、结构简单、易于修饰以及可以靶向识别多组离子对等优势备受亲睐。我们将杯吡咯大环化合物引入到芳香酰亚胺研究体系中,以探究构筑超分子复合物这一策略,是否可以作为一种通用的手段来调控芳香酰亚胺衍生物还原物种的形成。基于此,本论文以双杯[4]吡咯衍生物为主体分子,末端羧基修饰的苝/萘二酰亚胺衍生物为客体分子,构筑超分子体系。不仅研究了主客体作用调控下的苝二酰亚胺活性物种的形成过程,而且还证明了活性物种的形成与其聚集状态密切相关。此外,将杯吡咯引入难溶的萘二酰亚胺衍生物体系中,利用超分子作用构筑组装体,促使NDI解聚集,从而使萘二酰亚胺荧光被点亮。具体来讲,本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首先,设计合成了末端双羧基修饰的苝二酰亚胺衍生物(PDA)和双杯[4]吡咯衍生物(D-CP),利用去质子的PDA与D-CP之间的主客体作用构筑超分子复合物,以调控PDA活性物种的形成。结果证明,在体系中形成超分子复合物可以有效调节PDA活性物种的形成效率。推测是复合物中体积较大的杯吡咯的存在有效抑制了核心结构PDA的堆积,由此证明,PDA活性物种的形成过程与其聚集程度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在PDA湾位引入体积较大的原子(Br、C1),合成一系列PBI衍生物,通过对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电子顺磁共振光谱的考察,进一步论证PBI活性物种的形成与其聚集状态密切相关。在实验中首次发现,在碱缺失条件下,一些PBI衍生物在DMF溶液中仍然可以以稳定的自由基负离子形式存在。该发现对于深入理解芳香酰亚胺衍生物还原物种的形成机理和拓宽其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设计合成了末端双羧基修饰的萘二酰亚胺衍生物(NDA),在碱的调控下,利用杯吡咯衍生物(D-CP)与之构筑超分子组装体。核磁滴定实验和红外测试均表明,体系中确实形成了 NDA/D-CP/DBU组装体,且发现组装体在乙醇和四氢呋喃两种溶剂中可以分别聚集成短棒状和纤维状的结构。进一步的工作发现该薄膜对苯胺气体有明显地响应,为传感应用奠定了基础。该研究结果对以萘二酰亚胺为传感单元的传感薄膜的制备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高大帅[3](2018)在《1,2,3-叁唑羧酸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2,3-叁唑羧酸衍生物与过渡金属离子反应形成的配合物在荧光、磁性、气体吸附、光催化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性能,在发光材料、磁性储存材料、光催化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研究新的1,2,3-叁唑羧酸过渡金属配合物,本文设计合成了3种不同的1,2,3-叁唑羧酸衍生物配体:5-苯基-2H-1,2,3-叁唑-4-甲酸(HL_1)、4-[4-(2H-1,2,3-叁唑基)]苯甲酸(HL_2)和4-对甲苯基-1,2,3-叁唑-2-乙酸(HL_3),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分析对3个配体进行了结构表征,用重结晶的方法得到了配体HL_3的单晶并对其做了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晶体数据表明配体HL_3属于正交晶系,为手性P2_12_12_1空间群。分别采用中温水热、自然挥发和试管界面扩散等方法,利用HL_1、HL_2和HL_3配体与Zn~(2+)、Mn~(2+)和Cd~(2+)等金属离子合成了4个过渡金属配合物:[Zn(H_2O)(L_1)_2](1)、[Zn(H_2O)_2(L_2)_2](2)、[Mn(H_2O)_2(L_2)_2](3)和[Cd(H_2O)_2(L_3)_2](4)。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表征了4个配合物的结构。单晶结构数据表明配合物1属于正交晶系,为中心对称的Pbca空间群,是一个具有一维链状结构的锌配合物。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为中心对称的P2_1/c空间群,配合物3属于正交晶系,为中心对称的Pbca空间群,二者都是具有二维的网状结构的配合物。配合物4属于叁斜晶系,为中心对称的P?1空间群,是一个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镉配合物。论文中也探讨了不同反应条件对配合物1的单晶形貌和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中性的反应环境更有利于配合物单晶的生成;在其它反应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金属盐阴离子的改变不会影响该体系配合物的结构。对4个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热重测试、元素分析测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和荧光光谱测试等表征。热重测试结果表明,4个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随着温度的升高,最先失去配位水分子,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配合物骨架开始坍塌,最后剩余的是稳定的金属氧化物。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这4个配合物在一定强度的光源激发下,均能表现很好的荧光性能,在荧光材料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8-05-20)

徐娟,赵鑫雨,康从民[4](2018)在《吡唑[1,5-a]并吡啶-3-羧酸衍生物合成方法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取代吡啶为原料,在羟胺-O-磺酸的作用下,得到取代的N-氨基吡啶的硫酸盐,再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与丙炔酸乙酯生成吡唑[1,5-a]并吡啶-3-羧酸乙酯衍生物,然后在质量分数30%的Na OH水溶液作用下水解成酸。该方法将取代的N-氨基吡啶的硫酸盐直接投入到下步反应,省去传统方法中将硫酸盐转化为碘盐的步骤,解决了碘盐不易析出的问题,并将取代的N-氨基吡啶硫酸盐和丙炔酸乙酯分别用水和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后再混合,增加了原料和K2CO3在体系中的溶解性,提高了产率。本文成功合成了6种化合物(4a~4f),产率为88%~93%,该方法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成本低,是适合大规模生产的新工艺。(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8年05期)

史娟,张尊听[5](2018)在《苯并香豆素羧酸衍生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具有较高荧光性能的香豆素衍生物:7-羟基-6-氧代-6H-苯并香豆素-8-羧酸(3a)及2,3-苯并-7-羟基-6-氧代-6H-苯并香豆素-8-羧酸(3b),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3a和3b在乙醇溶液、晶体结构下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Ф_F).3a晶体结构存在羧酸二聚体,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使其荧光量子效率可达0.32,组成二聚体单元的所有原子处在同一平面内,3a的分子刚性较强.二聚体单元间则通过C—H…O分子间氢键以边对面的堆积方式相连.(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06期)

张男[6](2017)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及其羧酸衍生物对Th(Ⅳ)和Eu(Ⅲ)的吸附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加大,传统能源严重短缺,气候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寻找环境友好型新能源迫在眉睫。核能因其不产生有害气体且能量密度大,被称为“清洁能源”,是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新能源之一。核能的发展离不开乏燃料后处理,其中涉及放射性核素的分离提取及镧系锕系元素分离等关键科学问题,相关基础研究方兴未艾。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因其超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而广泛地被应用于气体吸附、催化及分离等领域。本文将考察MOFs材料在锕系镧系元素提取中的应用可行性。具体内容包括:制备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及其羧酸衍生物并研究其对锕系元素Th(Ⅳ)及镧系元素Eu(Ⅲ)的吸附行为;系统考察溶液pH值、时间、初始浓度、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基于FTIR、EXAFS、PALS详细解析吸附机理。得出主要结论如下:PXRD、N_2吸附/脱附、TGA、FTIR表征表明成功制备了具有规整有序结构的UiO-66及其羧酸衍生物,且材料的热稳定性及水热稳定性良好。吸附结果表明,UiO-66及其羧酸衍生物对Th(Ⅳ)和Eu(Ⅲ)均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受溶液pH值影响很大,吸附容量对pH增加而显着增加。同时羧基官能团的引入对材料吸附Th(Ⅳ)和Eu(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使吸附速率加快。此外,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发现,UiO-66-COOH和UiO-66-2COOH吸附Th(Ⅳ)和Eu(Ⅲ)是化学吸附,吸附受离子强度影响较小。而UiO-66吸附Th(Ⅳ)和Eu(Ⅲ)是物理吸附,吸附容量随离子强度增加而增加。基于X-射线吸收谱、FTIR等表征分析发现,UiO-66-COOH和UiO-66-2COOH对Th(Ⅳ)和Eu(Ⅲ)的强吸附能力与其本身含有的竣基官能团的强配位能力直接相关;而未功能化的UiO-66对Th(Ⅳ)和Eu(Ⅲ)的吸附则主要通过沉淀反应及客体分子交换的方式进行。以上研究揭示了功能化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锕系镧系元素提取分离中的巨大潜力。(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31)

张琴[7](2017)在《基于环叁藜芦烃羧酸衍生物的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制备了一种配体:5,12,19-叁甲氧基-6,13,20-叁乙酸醚基环叁藜芦烃(H3L),基于此配体,通过溶剂热的方法合成了四种功能性环叁藜芦烃稀土配合物:Eu(L)(DMF)2(1)、Tb(L)(DMF)2(2)、Gd(L)(DMF)2(3)和Yb(L)(DMF)(H2O)(4)。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仪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结构。配合物1-3是同构的,由碗状L3-阴离子配体和稀土阳离子组成独特的两碗相扣的一维链状结构,链之间通过C–H···π键连接形成二维超分子层。在配合物4中,L3-阴离子配体将Yb3+离子连接成叁维框架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和粉末X-射线衍射对四种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它们的固体紫外-可见光谱和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对配合物1和2在发光检测金属阳离子、阴离子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配合物1和2对Fe3+离子、MnO4-离子和硝基甲烷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路化梅[8](2017)在《奥司他韦羧酸衍生物抗N2型禽流感病毒的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引起以禽类发病为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是禽流感病毒表面的主要蛋白之一,对禽流感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以神经氨酸酶为靶点设计抗禽流感病毒抑制剂成为目前抗禽流感病毒药物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到目前为止,上市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主要有扎那米韦、奥司他韦、帕拉米韦。有研究显示,禽流感病毒对现有药物都陆续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开发基于新靶点和新结构的抗禽流感药物迫在眉睫。2013年,高福院士课题组在解析N2型神经氨酸酶的结构时,发现高浓度奥司他韦羧酸能诱导刚性关闭的N2型150-loop打开。本课题试图利用配体与N2的相互作用,诱导150-loop打开,从而为设计开发高活性NA抑制剂指明方向。本论文主要包括叁部分内容。第一,根据神经氨酸酶的蛋白结构,在奥司他韦羧酸C-5氨基上引入芳甲基、噻吩甲基、酰基和磺酰基等基团,设计了19种目标化合物:Lu17A1~Lu17A19。第二,进行目标化合物在CEF细胞上抗H5N2的活性检测。根据每一化合物的IC_(50)值,比较目标化合物的抑制活性。实验结果显示,Lu17A16、Lu17A17、Lu17A18、Lu17A19抑制活性较差,Lu17A7、Lu17A9、Lu17A10、Lu17A11、Lu17A13抑制活性较好,其它化合物表现出了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为证实目标化合物确实是作用于N2型神经氨酸酶,本论文选取了活性最佳的目标化合物(Lu17A9)进行了神经氨酸酶活性评价。结果显示,以Lu17A9为代表的目标化合物确实作用于N2,可以作为N2型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第叁,筛选出5种抑制活性较好的化合物(Lu17A7、Lu17A9、Lu17A10、Lu17A11、Lu17A13),检测其在鸡胚上抗H9N2的活性。收取鸡胚尿囊液,进行血凝检测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分别得出HA和CP值。结果显示,HA及CP值所对应的化合物所表现出的抑制活性一致,这与其在细胞上抗H5N2所表现的抑制活性也是一致的。通过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化合物结构特点对其抑制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如下:第一,奥司他韦羧酸分子上C-5氨基碱性的保持及疏水性取代基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化合物的抑制活性。芳甲基及噻吩甲基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化合物抑制活性,酰基和磺酰基的引入则不利于提高化合物抑制活性。第二,芳基上取代基的相对位置、取代基的数目、大小以及杂原子的存在对化合物的抑制活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取代基的芳甲基上存在对位取代基时抑制活性好于间位取代基;芳基上有较大体积取代基或多余两个取代基时活性较低;芳甲基芳基中存在杂原子时活性相对较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4-28)

朱毓卿[9](2017)在《含氮杂环羧酸衍生物及其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吡唑羧酸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且实用价值高的有机配体,在医药合成及化工反应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吡唑羧酸类化合物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吡唑羧酸类化合物含有N、O等丰富的配位原子;(2)具有吡唑环的刚性能保证配位结构更加稳定;(3)其羧基的配位平面可以发生转动,能与多种金属包括过渡金属甚至是稀土金属离子发生配位,使最终得到结构新型、功能强大的金属有机配合物。本论文以3-氨基吡啶为反应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步骤合成了 1-(3-吡啶基)-5-甲基-1H-1,2,3-叁唑-4-羧酸(H2L1),并利用该化合物作为有机配体与多种金属盐通过自组装反应得到了 5个配合物。并对得到的配合物进行元素分析以确定其所含元素成分、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以确定其空间结构,而且还对配合物进行荧光光谱测试和热重分析以研究其热稳定性。以吡唑-4-甲酸为反应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步骤合成了二(4-甲酸乙酯-吡唑)甲烷(L2)及其水解产物二(4-甲酸-吡唑)甲烷(H2L3),并分别利用这两种化合物作为有机配体与多种金属盐通过自组装反应共得到了 6个配合物。并对得到的配合物进行元素分析以确定其所含元素成分、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以确定其空间结构,而且还对配合物进行荧光光谱测试热重分析以研究其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4-27)

王新颖[10](2017)在《吲哚羧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肿瘤的发生率也日益增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重要的血管诱导因子。研究表明,它能够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酪氨酸激酶发生特异性结合,激活下游信号,从而导致肿瘤的增生。因此,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应运而生,成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吲哚羧酸类化合物是通过从头设计和类药性筛选获得的潜在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本文重点对其进行了合成和生物活性方面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首先以吲哚为原料合成了5-溴吲哚和5-硝基吲哚,然后以吲哚及其衍生物为原料,与叁氟乙酸酐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反应、水解得到了吲哚-3-甲酸及其衍生物。2以邻苯二胺及其衍生物为原料,和羟基乙酸作用生成了2-羟甲基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并和L-乳酸在磷酸作溶剂条件下,经亲核取代、脱水合环生成苯并咪唑-2-乙醇及其衍生物。3以苯胺及其衍生物为原料,与硫氰酸铵、液溴反应合成了2-氨基苯并噻唑及其衍生物。4以水杨醛及其衍生物为原料,与氯乙酸乙酯经酯化,缩合,水解反应生成苯并呋喃-2-羧酸及其衍生物。5首先,以吲哚-3-羧酸及其衍生物、2-羟甲基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作原料,以N,N-二环己基碳酰亚胺(DCC)作为脱水剂,4-二甲氨基吡啶(DMAP)为催化剂,经酯化反应生成了(1H-苯并咪唑-2-基)甲基1H-吲哚-3-羧酸酯类化合物。然后,以2-氨基苯并噻唑和吲哚-3-羧酸及其衍生物为原料,生成了N-(苯并噻唑-2-基)-1H-吲哚-3-酰胺类化合物。最后,以苯并呋喃-2-甲酸和2-羟甲基苯并咪唑为原料,合成了(1H-苯并咪唑-2-基)甲基1H-苯并呋喃-2-甲酸酯类化合物。6测定了所合成目标化合物对VEGFR-2酪氨酸激酶以及5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羧酸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芳香酰亚胺衍生物因具有较强的缺电子性、结构可设计性以及丰富的光电性能备受关注。其中,苝二酰亚胺作为一类典型的芳香酰亚胺化合物,以其高荧光量子产率、良好的光热稳定性、丰富可调的光电性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包括有机电子学、荧光传感器、生物探针在内的诸多领域。从其结构出发,苝二酰亚胺两端强吸电子酰亚胺基团以及中间的芳香不饱和结构的存在,使其具有较强的缺电子性,因而极易得到电子,形成自由基负离子和二价负离子,这两类活性物种统称为还原性物种。这些还原性物种由于独特的电子结构、较高的反应活性以及近红外吸收成为光催化、活性氧清除和光热转换材料创制等领域的重要材料。苝二酰亚胺、苝二酰亚胺自由基负离子和二价负离子叁者的分子结构极为相似,但电子结构相差较大,由此导致这叁类物种之间在性质上的较大差异。因此,在同一个体系中,叁类物种的相对含量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体系的性质,使得调节以花二酰亚胺为核心结构的自由基负离子以及二价负离子的相对浓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超分子化学的蓬勃发展为构筑刺激响应性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其中,基于大环化合物的主客体化学因其空腔络合作用在超分子化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见的大环化合物有冠醚、环糊精和葫芦脲等,它们因具有较大的空腔体积而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输送、催化和光学器件等领域。而杯吡咯作为一类新的大环化合物,因构象丰富、结构简单、易于修饰以及可以靶向识别多组离子对等优势备受亲睐。我们将杯吡咯大环化合物引入到芳香酰亚胺研究体系中,以探究构筑超分子复合物这一策略,是否可以作为一种通用的手段来调控芳香酰亚胺衍生物还原物种的形成。基于此,本论文以双杯[4]吡咯衍生物为主体分子,末端羧基修饰的苝/萘二酰亚胺衍生物为客体分子,构筑超分子体系。不仅研究了主客体作用调控下的苝二酰亚胺活性物种的形成过程,而且还证明了活性物种的形成与其聚集状态密切相关。此外,将杯吡咯引入难溶的萘二酰亚胺衍生物体系中,利用超分子作用构筑组装体,促使NDI解聚集,从而使萘二酰亚胺荧光被点亮。具体来讲,本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首先,设计合成了末端双羧基修饰的苝二酰亚胺衍生物(PDA)和双杯[4]吡咯衍生物(D-CP),利用去质子的PDA与D-CP之间的主客体作用构筑超分子复合物,以调控PDA活性物种的形成。结果证明,在体系中形成超分子复合物可以有效调节PDA活性物种的形成效率。推测是复合物中体积较大的杯吡咯的存在有效抑制了核心结构PDA的堆积,由此证明,PDA活性物种的形成过程与其聚集程度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在PDA湾位引入体积较大的原子(Br、C1),合成一系列PBI衍生物,通过对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电子顺磁共振光谱的考察,进一步论证PBI活性物种的形成与其聚集状态密切相关。在实验中首次发现,在碱缺失条件下,一些PBI衍生物在DMF溶液中仍然可以以稳定的自由基负离子形式存在。该发现对于深入理解芳香酰亚胺衍生物还原物种的形成机理和拓宽其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设计合成了末端双羧基修饰的萘二酰亚胺衍生物(NDA),在碱的调控下,利用杯吡咯衍生物(D-CP)与之构筑超分子组装体。核磁滴定实验和红外测试均表明,体系中确实形成了 NDA/D-CP/DBU组装体,且发现组装体在乙醇和四氢呋喃两种溶剂中可以分别聚集成短棒状和纤维状的结构。进一步的工作发现该薄膜对苯胺气体有明显地响应,为传感应用奠定了基础。该研究结果对以萘二酰亚胺为传感单元的传感薄膜的制备开辟了新的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羧酸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陈霖,郭正峰,崔东亮,马宏娟,连伟祥.一种环己烯二羧酸衍生物的PPO抑制剂类除草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C].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2018

[2].康蕊.苝二酰亚胺羧酸衍生物还原行为与主客体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8

[3].高大帅.1,2,3-叁唑羧酸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

[4].徐娟,赵鑫雨,康从民.吡唑[1,5-a]并吡啶-3-羧酸衍生物合成方法的改进[J].应用化学.2018

[5].史娟,张尊听.苯并香豆素羧酸衍生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英文)[J].有机化学.2018

[6].张男.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及其羧酸衍生物对Th(Ⅳ)和Eu(Ⅲ)的吸附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7].张琴.基于环叁藜芦烃羧酸衍生物的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8].路化梅.奥司他韦羧酸衍生物抗N2型禽流感病毒的活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

[9].朱毓卿.含氮杂环羧酸衍生物及其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D].东南大学.2017

[10].王新颖.吲哚羧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测定[D].青岛科技大学.2017

标签:;  ;  ;  ;  

羧酸衍生物论文-陈霖,郭正峰,崔东亮,马宏娟,连伟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