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论文-赵颖,赵宏伟,杨来娇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论文-赵颖,赵宏伟,杨来娇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声检查,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外科学,导管,留置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论文文献综述

赵颖,赵宏伟,杨来娇[1](2019)在《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经胸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行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行PDA封堵术的单纯PDA患儿31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胸超声引导下经股动脉行PDA封堵术,术后采用超声、X射线检查封堵效果。术后随访至治疗成功。结果 31例患儿中采用经股静脉入路法封堵成功30例,成功率为96.77%,均于超声引导下成功封堵,其中使用初次选择的封堵器封堵成功28例,更换为较大直径的封堵器1例,更换为较小直径的封堵器1例。1例4岁女患儿封堵失败,封堵器释放后"峰腰"显示不明显,中转体外循环术治疗。30例患儿平均手术时间(47.29±10.56)min,平均住院时间(2.47±0.56)d。术后即刻给予经胸超声多角度检查,完全封堵28例[93.33%(28/30)],存在少量残余分流1例[3.33%(1/30)],不超过5mm。封堵器平均直径(8.21±4.35)mm。30例患儿术中、术后1个月内均未发生心脏穿孔、反流、心包腔积液、外周血管损伤、瓣膜损伤、感染性心内膜炎、降主动脉狭窄、左肺动脉狭窄、器械脱落等严重并发症,未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情况。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行PDA封堵术安全、有效,还能避免放射线与造影剂对患儿及医护人员的损害。(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22期)

叶赞凯,李志强,伊寒露,朱耀斌,孙妍[2](2019)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的经皮及经胸封堵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的经皮及经胸封堵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从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45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将患儿分为2组:A组25例行经皮介入封堵术,B组20例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术,循左胸胸骨旁微创入路。比较两种方法的安全性,可行性,并发症和总费用。结果:A组与B组患儿手术后封堵即刻成功率100%。B组患儿接受治疗后的术中失血量多于A组,手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长于A组,但总住院费用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及12个月随访封堵成功率两组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均为零,无死亡病例报告。结论:选择这两种封堵术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方式都是安全可行的。经皮介入封堵术具有更美观的结果,更少的创伤和更短的住院时间。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更适合那些年龄小,导管粗大不适合经皮封堵的患儿。(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张庆,吴奇,杨帅,叶菁菁,杨秀珍[3](2019)在《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动脉导管未闭ADOⅡ封堵术的单中心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以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作为唯一影像学工具,并应用ADOⅡ封堵器开展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封堵术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以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68例于单纯TTE下行PDA封堵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30例,平均月龄(29. 35±16. 52)个月,平均体重(13. 09±4. 19) kg。术前通过TTE测量PDA的主动脉端内径、肺动脉端内径、最细处内径及PDA长度,并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采用股动脉径入路,于单纯TTE引导下监测PDA ADOⅡ封堵术的全过程。术后1 d即开始进行病情观察,门诊随访1~6个月。结果 68例PDA肺动脉端平均开口直径(2. 38±0. 97) mm,主动脉端平均开口直径(4. 48±2. 70) mm,PDA平均长度(5. 37±1. 42) mm。ADOⅡ平均大小(4. 46±1. 20) mm,平均长度(4. 38±0. 79) mm,其中管型27例,漏斗形41例。64例在TTE引导下成功完成经皮PDA封堵术,平均手术时间(11. 16±5. 18) min; 4例中转为X线引导下经皮PDA封堵术。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 24±1. 24) d,平均住院费用(23 732. 20±1 686. 02)元。术后门诊随访1~6个月,无一例出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肺动脉和主动脉流速增快、上下肢血压反常、瓣膜损伤、心包积液、机械性溶血、外周血管损害等并发症。结论单纯TTE引导下,应用ADOⅡ经皮封堵婴幼儿PDA的可行性和成功率均较高,同时能够避免X线及造影剂造成的副反应,但对于肺动脉开口细小的PDA则需要做好传统介入封堵术预案。(本文来源于《临床小儿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王建军,范文海,孙永红,崔维静,雷晓燕[4](2019)在《封堵治疗甘肃省高原、亚高原地区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和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甘肃省高原、亚高原地区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行封堵治疗的PDA患儿300例,年龄为6个月至3岁,其中高原地区123例、亚高原地区177例。术中封堵前经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根据PDA的形态选择适宜的封堵器,对有轻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行封堵治疗,对有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则行试封堵治疗。术后1、3、6个月随访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根据右房室瓣反流速度评估肺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300例PDA患儿封堵前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缺损,缺损直径为1~10(4.5±2.8)mm。封堵后293例患儿无残余分流。299例患儿封堵手术成功,其中97例伴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均行吸高氧试验,对吸高氧后血氧饱和度<95%的21例患儿行试封堵治疗。235例患儿采用PDA封堵器进行封堵,53例微小动脉导管采用德国PFM医疗集团生产的Duct-Occlud弹簧圈,11例患儿采用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例3岁患儿封堵后即刻肺动脉收缩压增高,其家属放弃进一步治疗。术后6个月299例患儿的肺动脉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封堵治疗甘肃省高原、亚高原地区婴幼儿PDA成功率高;试封堵治疗是一种鉴定严重肺动脉高压性质非常可靠的方法;术中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械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陈柳[5](2019)在《血流向量图技术评价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实施介入封堵术前后左室腔涡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血流向量图(VFM)技术评价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等容收缩期左室涡流的特征变化。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3月本院完成经皮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15例,同期随机抽选40名健康志愿者。使用Prosounda-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1.0~5.0 Hz)、DASRS1超声工作站,内置版本2.0 VFM分析软件。分别留取健康志愿者、PDA患者经皮封堵术前1 d、术后第2天心尖叁腔观左室腔彩色血流信息动态图像。应用VFM分析两组等容收缩期左室腔涡流特征,观察并比较研究对象组间及病例组内术前、术后血液动力学参数、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以及左室涡流的峰值流量(Maximum flow volume of vortex,Qmax)、半流量面积(Half-value area of vortex,S)、半流量涡流直径(Diameter,D)、涡流强度(Vortex intensity)变化。结果:40名健康志愿者按照性别、年龄及体表面积匹配选出15名健康志愿者(正常组)与PDA患者(PDA组)接受统计学检验:PDA组术前1 d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涡流强度较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AV)、Qmax、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5,0.000,0.004,0.002);PDA组封堵术前、后DBP、LVEDD、LVEF、AV、Q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1,0.004,0.01);而术前后HR、SBP、S、D、Vortex intensity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A患者较之正常人LVEDD增加、主动脉瓣口前向血流速度加快,等容收缩期Qmax、S及D明显增大,而涡流强度无变化。PDA患者经皮封堵术后第2天LVEDD缩小,LVEF下降,主动脉瓣口前向血流速度减低,左室等容收缩期涡流Qmax明显减低;但是等容收缩期涡流Qmax、S、D仍高于正常人。(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26期)

陈芃螈,周超然,李刚[6](2019)在《第二代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分析第二代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为更加系统地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儿分成第一代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Ⅰ)组和第二代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组,所有患儿选用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均符合治疗准则及患儿的解剖特点),每组各23例;并比较围术期两组患儿的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滞留时间,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以及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的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指标计数等指标。结果 ADOⅡ组患儿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滞留时间显着低于ADOⅠ组(P <0. 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显示,ADOⅡ组出院后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百分率、每搏输出量均显着高于ADOⅠ组(P <0. 05),而舒张末期左心房内径显着低于ADOⅠ组(P <0. 05)。两组患儿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比较,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指标计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从治疗结局来看,ADOⅠ组有效率为82. 61%、ADOⅡ组有效率为95. 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第二代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整体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小儿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扶剑,潘征夏[7](2019)在《外科手术与介入封堵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我院胸心外科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患儿38例为观察组(动脉导管未闭切断缝合术12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26例,男14例、女24例,年龄0.08~8.67岁)。随机抽取同期于心内科行介入封堵术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38例为对照组(均行介入封堵术,男17例、女21例,年龄0.50~5.42岁)。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血情况均长于或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一动脉导管未闭或者管径较小的患儿,行介入封堵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而对于低体重、早产儿、合并有其他心内畸形或导管粗大、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情况的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外科手术更加合适。(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杨宏波,张戈军,唐永研,许虹莉,潘家华[8](2019)在《高海拔地区动脉导管未闭并发重度肺高压患者的经导管封堵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在综合评估指导下,高海拔地区患动脉导管未闭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即刻、短期疗效。方法 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应用指脉氧饱和度、心脏听诊、胸片、超声心动图综合评估手段对18例患者进行评估,分别在不同时机进行吸氧试验和封堵试验,封堵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 16例封堵有效,释放封堵伞,1例封堵后肺动脉压上升收回封堵伞,1例患者因动脉导管过大不能有效封堵而放弃封堵。经评估后可直接封堵组吸氧前后肺-体循环血流量的比值(Qp/Qs)均大于试封堵组;封堵后肺动脉平均压低于试封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肺高压危象和严重并发症;患者心功能改善,心脏不同程度缩小。结论针对高海拔地区动脉导管未闭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和药物、吸氧治疗,选择时机进行经导管封堵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胡波,潘金勇,陈永林[9](2019)在《数字减影下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分型与封堵器选择的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的造影形态及封堵器选择的策略。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符合动脉导管未闭诊断标准患儿42例,男15例,女27例,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后,静脉麻醉下运用Amplatzer法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术中行降主动脉侧位造影,观察动脉导管的形态并测量直径,选择合适类型的封堵器封堵治疗,术后给予穿刺部位加压包扎,适度镇静治疗,定期复查心脏彩超。结果:4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中,造影分别显示管型26例、圆锥型9例、窗型6例、串珠型1例,依据PDA形态及直径的不同分别选用PDA封堵器、VSD封堵器及PDA-ADO-II封堵器封堵治疗,术后未见残余分流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通过对PDA分型的分析及认识,有助于临床选择恰当的手术治疗方法,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农垦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王涛,张戈军,徐仲英,蒋世良,万俊义[10](2019)在《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新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 Ⅱ)在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中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应用ADO Ⅱ治疗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28例,年龄中位数5岁(5个月~42岁),体重中位数19.3 kg(4.2~91.0 kg)。封堵后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形态及封堵效果。结果:28例患者应用ADO Ⅱ封堵手术均成功。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14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行体肺动脉侧支血管封堵患者10例,其他适合应用ADO Ⅱ封堵的患者4例。28例患者未发生与股动脉穿刺有关的并发症、溶血和血栓栓塞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ADO II形态小、可控性好,容易输送,对血管损伤小,适用于小型膜部室间隔缺损、粗大迂曲体肺侧支血管及一些少见的结构性心脏病,封堵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的经皮及经胸封堵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从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45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将患儿分为2组:A组25例行经皮介入封堵术,B组20例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术,循左胸胸骨旁微创入路。比较两种方法的安全性,可行性,并发症和总费用。结果:A组与B组患儿手术后封堵即刻成功率100%。B组患儿接受治疗后的术中失血量多于A组,手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长于A组,但总住院费用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及12个月随访封堵成功率两组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均为零,无死亡病例报告。结论:选择这两种封堵术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方式都是安全可行的。经皮介入封堵术具有更美观的结果,更少的创伤和更短的住院时间。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更适合那些年龄小,导管粗大不适合经皮封堵的患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论文参考文献

[1].赵颖,赵宏伟,杨来娇.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9

[2].叶赞凯,李志强,伊寒露,朱耀斌,孙妍.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的经皮及经胸封堵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9

[3].张庆,吴奇,杨帅,叶菁菁,杨秀珍.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动脉导管未闭ADOⅡ封堵术的单中心临床研究[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9

[4].王建军,范文海,孙永红,崔维静,雷晓燕.封堵治疗甘肃省高原、亚高原地区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和安全性[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9

[5].陈柳.血流向量图技术评价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实施介入封堵术前后左室腔涡流特征[J].中国社区医师.2019

[6].陈芃螈,周超然,李刚.第二代Cer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9

[7].扶剑,潘征夏.外科手术与介入封堵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对照研究[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9

[8].杨宏波,张戈军,唐永研,许虹莉,潘家华.高海拔地区动脉导管未闭并发重度肺高压患者的经导管封堵疗效评价[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9

[9].胡波,潘金勇,陈永林.数字减影下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分型与封堵器选择的特点分析[J].农垦医学.2019

[10].王涛,张戈军,徐仲英,蒋世良,万俊义.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新应用[J].中国循环杂志.2019

标签:;  ;  ;  ;  ;  ;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论文-赵颖,赵宏伟,杨来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