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名论文-宁济沅

景点名论文-宁济沅

导读:本文包含了景点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翻译观,景点名,再译,韶关

景点名论文文献综述

宁济沅[1](2018)在《文化翻译观视野下的中国景点名再译——以韶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翻译观是侧重文化角度指导翻译实践和审视翻译活动的翻译观,此观点认为翻译的本质就是译者用目标语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文章运用该理论,并结合韶关的实例重新审视我国的景点名翻译,发现当下的翻译存在理解有误、用词不当和译法不妥等问题,建议重译时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综合运用增词、省略、直译、意译和音译等方法,以期更好地再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本文来源于《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杰[2](2016)在《“避暑山庄康熙叁十六景”景点名的四字格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字格结构在汉语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四字格景点名又有着独特的结构特点。本文将以康熙叁十六景景点名为基础,对其词汇特点进行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29期)

邝新娟[3](2016)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地方旅游景点名翻译——以梧州景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合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行为。旅游景点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本文以梧州景点为例,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和分析景点名的翻译。提出景点名翻译应遵循的原则,以及翻译的策略。(本文来源于《读与写(教育教学刊)》期刊2016年06期)

肖霞[4](2016)在《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景点名翻译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着眼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和提升,在景点名称的构成特色的基础上,探讨了景点名称的翻译策略,为地方旅游外宣的翻译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6年12期)

龙仕文,曾小溧[5](2014)在《目的论视角下中文景点名的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虽然起步较晚,但伴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观光游览,这样一来旅游景点名的翻译便成为了一个向世人传达中国旅游资源特色的重要窗口。本文以目的论原理为指导,以中国现有的景点译名为例,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增加旅游景点译名的可受性和可读性,促进我国旅游文化信息的传递。(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4年03期)

喻江江[6](2013)在《汉语专有名词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专有名词翻译研究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界更注重研究英语专有名词汉译情况,而汉语专有名词英译研究则倍受冷落。然而,专有名词有相当大一部分植根于深厚的本土文化之中,系统地规范汉语专有名词英译,尤其是涉及文化背景的汉语专名英译,对传播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显然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因此,本论文旨在研究汉语专有名词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汉语专名英译情况。本文以《红楼梦》及其两个英文全译本,即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霍克斯、闵福德翁婿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作者借助冯其庸、李希凡的《红楼梦大辞典》,利用绍兴文理学院开发的《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使用微软文本数据处理软件,统计了《红楼梦》中大观园园林景点及其英译名称的翻译策略使用情况。然后,作者选取其中典型进行详细描述和理论分析,从中找出几位翻译大家在英译《红楼梦》时,针对园林类专有名词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以及异同。研究发现,英译这类汉语专名时,杨译本以直译法为主,而霍译本则多为替换法;此外,英译中国典籍中的汉语专名时,音译方法不可取,因为这些专名往往带有双关或隐喻义;作者由此归纳出英译汉语专有名词,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汉语专名的一般策略,即直译法、替换法、解释法、增译法、减译法等。(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陈孝静,唐有胜[7](2011)在《景点名翻译试析——以武夷山风景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风景区景点名翻译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以武夷山风景区为例,简要分析了景点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由,讨论景点名梯级翻译标准,论述景点名翻译相应的5大类翻译方法。(本文来源于《福建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仇专专[8](2009)在《从文化角度论中国旅游景点名的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工具的发展和通讯设施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得以出国旅游来调适身心。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度,拥有着丰富和深远的文化传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成为了旅游业中数不尽的珍宝。中国旅游景点名的英译在旅游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旅游景点名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名字,起着区分和标记的作用。另一方面,景点名是一个景点的旅游指南,主要用来激起游客的兴趣从而使游客做出出游的决定。由此可见,旅游景点名的翻译也应该尽量言简意赅,引人入胜。旅游资源里面到处弥漫着特色文化的气息。很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学者已经提出“文化旅游”这个新概念并使其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大多数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并不仅仅是为了领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出自于对中国绝无仅有而引人入胜的文化的仰慕。景点名经常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习俗、哲学、宗教、美学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因此景点名的翻译要也要紧密地和文化结合在一起。但是中国和很多西方国家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障碍。忽视或者不注重这些文化障碍必然会导致文化交流的分歧和失败。美国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也认为文化层面的翻译比语言层面翻译更为重要,一个译者应该尽职地表达各种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翻译出语言层面的意思。基于以上观点,本文选用文化这个视角来探讨中国旅游景点名的英译。研究结果表明:1)景点名有推动旅游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功能,因此景点名的翻译需要译者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尤其是当他们翻译景点名属名,景点名来源以及景点名诗意表达这个叁个方面的时候更是如此。2)根据人类学家的观点,文化的共性大于文化的特性。正是这种共性为相互理解提供了基础,也使文化交际成为可能。文化的共存性和兼容性为中国旅游景点英译的可译性提供了依据。3)旅游者既是原语信息的目标读者,也是评判信息翻译好坏的最终裁判。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反应。只有妥善处理好各种文化障碍难题,我们才能实现成功的文化交流,才能最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本文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来进行中英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从而显示文化对翻译的巨大影响,同时提出一些合适的策略来实现景点名英语的两大原则,即以中国文化为导向的原则和以目标游客为导向的原则。本文旨在唤醒译者的跨文化意识,传扬中国特色文化并帮助外国游客体验中国文化的永恒而奇特的魅力所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陈小凡[9](1988)在《旅游地图上地名景点名翻译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海外游客对我国的风景名胜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必要译出一些地名和景点名的取名意义。一些英文版旅游地图注意到这个问题,作了有益的尝试,但由于缺乏从地图制图的角度统筹考虑,从理论上探索其规律,所以,出现了一些译法上不协调不合理的现象。以下就国际书店82年版《无锡导游图》和浙人版《杭州西湖》图试述之并提出笔者的看法。(本文来源于《地图》期刊1988年04期)

景点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字格结构在汉语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四字格景点名又有着独特的结构特点。本文将以康熙叁十六景景点名为基础,对其词汇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点名论文参考文献

[1].宁济沅.文化翻译观视野下的中国景点名再译——以韶关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

[2].张杰.“避暑山庄康熙叁十六景”景点名的四字格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6

[3].邝新娟.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地方旅游景点名翻译——以梧州景点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

[4].肖霞.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景点名翻译探讨[J].科技视界.2016

[5].龙仕文,曾小溧.目的论视角下中文景点名的英译[J].青春岁月.2014

[6].喻江江.汉语专有名词英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7].陈孝静,唐有胜.景点名翻译试析——以武夷山风景区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1

[8].仇专专.从文化角度论中国旅游景点名的英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9

[9].陈小凡.旅游地图上地名景点名翻译问题[J].地图.1988

标签:;  ;  ;  ;  

景点名论文-宁济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