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电导率论文-王兴云,张新强,张鹏,盛福敬,高历文

叶片电导率论文-王兴云,张新强,张鹏,盛福敬,高历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片电导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灰斑病菌,毒素,电导率,离体玉米叶片

叶片电导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兴云,张新强,张鹏,盛福敬,高历文[1](2011)在《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离体玉米叶片电导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玉米灰斑病菌的产毒条件和致病机理,采用电导率法测定了静止培养下,以Fries培养液为基质,不同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下获得的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离体玉米叶片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获得的玉米灰斑病菌毒素(浓度25%)处理不同时间对离体玉米叶片电导率的影响,主要随毒素处理时间的延长,电导率提高率表现为下降趋势;不同培养时间、不同培养温度获得的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离体玉米叶片电导率均有明显的影响,(20±1)℃培养15天获得的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离体叶片电导率的影响效果最理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1年24期)

汪安云,柴家荣,张树堂,陈章玉,L,P,Bush[2](2003)在《白肋烟自然凉制过程中叶片电导率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白肋烟KY171和TR Model自然凉制过程中电导率、水分活性、叶片重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2个品种变化规律相同。电导率在采收后的 0~ 2 1d逐渐升高 ;2 1d达到最高值 ,其后趋于平稳KY171的叶片水分电导率在各阶段都高于TR Model。水分活性在采收后的 0~ 7d变化不大 ;采收后的 7~ 2 1d ,KY171和TR Model中脉水分活性下降较小 ,而叶片水分活性有显着降低 ;采收后 2 1~ 3 5d ,二者的中脉水分活性逐渐下降。叶片重量在采收后 0~ 2 1d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随后趋于平稳。(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3年04期)

傅桂荣,张初,赵晓祥,汪清胤,黄永芬[3](1997)在《转美州拟鲽抗冻蛋白基因(AFP)番茄的叶片电导率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转美州拟鲽抗冻蛋白基因(ADP)的第叁代(D3)番茄及其对照,经低温处理后进行幼苗叶片组织电导率测定,发现转基因各组电导率均比对照明显降低,说明导入的AFP基因已经表达并使番茄获得抗寒性。(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1997年05期)

林国阳[4](1990)在《热胁迫下枇杷种质叶片电导率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0个不同原产地的枇杷种质的叶片进行等温差热胁迫处理,并测定其电导率,初步可以看出:枇杷种质叶片在热胁迫下的电导率所表现的曲线为t-s曲线,符合logeotic定义;不同的枇杷种质生物膜稳定性不同,尤以“栎叶枇杷”、“贵州野生枇杷”两个种质的耐热性为强.(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1990年05期)

叶片电导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白肋烟KY171和TR Model自然凉制过程中电导率、水分活性、叶片重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2个品种变化规律相同。电导率在采收后的 0~ 2 1d逐渐升高 ;2 1d达到最高值 ,其后趋于平稳KY171的叶片水分电导率在各阶段都高于TR Model。水分活性在采收后的 0~ 7d变化不大 ;采收后的 7~ 2 1d ,KY171和TR Model中脉水分活性下降较小 ,而叶片水分活性有显着降低 ;采收后 2 1~ 3 5d ,二者的中脉水分活性逐渐下降。叶片重量在采收后 0~ 2 1d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随后趋于平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片电导率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兴云,张新强,张鹏,盛福敬,高历文.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离体玉米叶片电导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

[2].汪安云,柴家荣,张树堂,陈章玉,L,P,Bush.白肋烟自然凉制过程中叶片电导率的变化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03

[3].傅桂荣,张初,赵晓祥,汪清胤,黄永芬.转美州拟鲽抗冻蛋白基因(AFP)番茄的叶片电导率测定[J].生物技术.1997

[4].林国阳.热胁迫下枇杷种质叶片电导率变化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1990

标签:;  ;  ;  ;  

叶片电导率论文-王兴云,张新强,张鹏,盛福敬,高历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