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氧合论文-潘丽,魏万胜,张菁,李真真

体外循环氧合论文-潘丽,魏万胜,张菁,李真真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外循环氧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上腔静脉综合征,血栓,体外循环意外,氧合器堵塞

体外循环氧合论文文献综述

潘丽,魏万胜,张菁,李真真[1](2019)在《上腔静脉综合征进行体外循环手术致氧合器堵塞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4岁,身高170 cm,体重68 kg。面颈部、上肢、胸部淤血水肿伴胸闷气短10 d,以"上腔静脉综合征"收住我院心外科。患者既往体健。阳性体征:面颈部、上肢、胸部淤血水肿,双肺呼吸动度减弱。影像学检查:头颅+胸部+腹部CT检查提示:(1)双侧额叶对称性密度减低;(2)左、右头臂静脉及左侧锁骨下静脉管腔可见狭窄改变,多发栓子形成。心脏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提示(图1),上腔静脉内探及低回声填充,未探及血流信号,上腔静脉血栓形成,心内结构未见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沈嘉渝,张尔永,胡佳[2](2019)在《KL-6与体外循环中行持续低潮气量通气的成年瓣膜患者围术期肺氧合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体外循环(CPB)术中持续低潮气量通气对成年瓣膜患者体内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的表达水平及患者围术期肺氧合功能变化的影响,评估KL-6与此类患者围术期氧合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我科接受心脏瓣膜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例,CPB期间未接受机械通气)和试验组(n=30例,CPB期间接受持续低潮气量通气)。动态监测患者围术期血清学指标及肺氧合功能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结局,并分析KL-6表达水平与患者围术期肺氧合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及试验组患者CPB术后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KL-6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PB术后氧合指数随时间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P<0.05),肺泡-动脉氧分压差随时间上下波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直线相关分析发现,血清KL-6水平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r=-0.525,P=0.003),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呈正相关(r=0.489,P=0.006)。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结局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中持续低潮气量通气可有效抑制患者体内KL-6的表达,但对围术期临床结局无明显影响。KL-6表达水平可有效反映围术期肺氧合功能的改变。(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陶开宇,安琪,杜磊,程海峰,蒋大铭[3](2017)在《体外循环中调节血小板功能对大鼠全身炎性反应及肺氧合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体外循环(ECC)中调节血小板功能对大鼠全身炎性反应及肺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参与ECC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ECC中补充血小板组(MH组)、ECC中补充血浆组(MP组)和持续泵入替罗非班(Tirofiban)+ECC中补充血小板组(TMH组),每组8只大鼠。3组大鼠ECC持续2 h,术后观察2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组大鼠血浆及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测量氧合指数、肺组织含水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循环内皮数量,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学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分析调节血小板功能对ECC大鼠全身炎性反应水平、血管内皮损伤程度、肺组织水肿程度和肺氧合功能的影响。结果:ECC后2 h,MH组与MP组大鼠血小板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H组大鼠明显高于MH、MP组大鼠(P<0.05)。ECC后2 h,3组大鼠氧合指数低于ECC开始时(P<0.05),3组大鼠肺组织含水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H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水平低于TMH组大鼠(P<0.05),TMH组大鼠血浆中NE水平明显低于MP组大鼠(P<0.05)。ECC结束时,3组大鼠循环内皮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MH组大鼠肺间质较其他各组薄,炎性细胞浸润少。结论:在ECC早期血小板急剧减少后立即补充新鲜血小板能明显减轻循环中的炎性反应,该保护效应可能与血小板黏附于ECC相关炎性反应所致的内皮损伤处并减少中性粒细胞与内皮下组织黏附有关。提示在ECC中保持一定数目且具有正常黏附聚集功能的血小板,可能降低ECC术后炎性反应和肺损伤,改善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程翅,何苗,谢飞,张红,向家林[4](2017)在《两种膜式氧合器对大鼠体外循环中动脉血氧分压及超敏肌钙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大鼠型膜式氧合器和家兔型膜式氧合器在大鼠体外循环(CPB)过程中对动脉血氧分压(PaO_2)以及血浆超敏肌钙蛋白T(hs-TNT)的影响,为建立大鼠体外循环模型选择合适的工具提供依据。方法动静脉置管后,将雄性SD大鼠分为大鼠型膜式氧合器组(S组)和家兔型膜式氧合器组(T组)(n=8)。S组采用大鼠型膜式氧合器,T组采用家兔型膜式氧合器。CPB过程中,PaO_2<120mmHg终止实验。CPB 110min后收集动脉血,比较两组的PaO_2以及hs-TNT。结果 S组需要达到实验要求的动物多于T组。CPB末,S组PaO_2显着低于T组(P<0.05),hs-TNT显着高于T组(P<0.05)。结论大鼠CPB模型中,家兔型膜式氧合器较大鼠型膜式氧合器氧合功能更稳定,心肌损害更小。(本文来源于《贵州医药》期刊2017年10期)

卢圣勋,罗俊辉,邢亚闯,范义兵,张娜[5](2017)在《东莨菪碱改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体外循环术后氧合指数的效果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东莨菪碱改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儿体外循环(CPB)术后氧合指数(OI,PaO_2/FiO_2)的效果。方法将49例VSD合并PH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均在麻醉前30分钟肌肉注射东莨菪碱(0.01 mg/kg)和术后静脉注射东莨菪碱(初始剂量0.03~0.05 mg·kg~(-1)·h~(-1));对照组23例,不用此类药物。两组其它治疗方案均相同。监测和对比两组患儿术后6 h内平均OI、平均气道峰压、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拔管后IO,以评价东莨菪碱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6 h内平均OI为(268.5±58.0)mmHg,对照组为(233.5±40.8)mmHg,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t=2.402,P=0.011);治疗组平均气道峰压(21.2±2.2)cmH_2O,对照组为(22.0±3.2)cmH_2O,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意义(t=0.979,P=0.164);机械通气时间治疗组(13.7±7.9)h,短于对照组的(19.7±13.0)h,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t=1.935,P=0.029);治疗组拔管后氧合指数为(285.0±32.3)mmHg,对照组(243.7±40.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7,P=0.001)。2例患儿出现用药不良反应(腹胀)。结论东莨菪碱的适量应用能明显提高VSD合并PH患儿CPB术后OI,缩短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本文来源于《临床小儿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金媛,于波,刘锦屏[6](2016)在《血红素氧合酶-1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O-1表达水平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AKI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江苏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外科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发生AKI的患者38例(AKI组),并选择4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非AKI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液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O-1水平。结果 AKI组术后48 h内血清HO-1水平变化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5.32,P<0.05),AKI组术后2、4、8、24、48 h HO-1水平显着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32、3.654、3.051、2.948,2.855,均P<0.01),AKI患者术后4 h HO-1表达即达峰值。AKI组血肌酐(Scr)峰值出现在术后24 h,术后4 h HO-1水平与术后24 h Scr呈正相关(r=0.243,P<0.01)。对照组HO-1及Scr各时段动态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AKI患者血清HO-1水平显着升高,其峰值表达时间早于Scr,可应用于AKI的早期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6年22期)

周荣华,熊际月,秦臻,谭赵霞,罗明[7](2015)在《氧合器更换的体外循环模拟训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体外循环氧合不良及氧合器更换进行模拟训练,旨在规范体外循环中氧合不良的处理流程、氧合器更换的操作流程,从而提高体外循环团队对于氧合器故障的处理能力。方法 8名具备1年以上体外循环临床经验的体外循环学员参与本模拟训练,包括首次训练及1月后的重复训练。通过设计体外循环中氧合不良的场景,指导老师带领学员共同讨论氧合不良的处理流程,并训练学员更换氧合器。记录各学员氧合器更换所需时间,并对学员的临床思维、操作技术及交流互动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分。结果与首次训练相比,1个月后重复训练后,体外循环学员的综合评分显着提高[(4.63±0.52)vs(3.0±0.76),P<0.05],氧合器更换所需时间显着缩短[(152.4±18.8)s vs(381.0±70.1)s,P<0.05]。结论体外循环模拟训练有助于规范体外循环氧合不良的处理流程和氧合器更换的操作步骤,降低氧合器更换所需要的时间,提高团队处理氧合器故障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体外循环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李均[8](2014)在《帕瑞昔布钠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肺氧合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帕瑞昔布钠对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肺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叁组(n=21):对照组(I组)、帕瑞昔布钠20 mg组(Ⅱ组)和帕瑞昔布钠40 mg(Ⅲ组)。手术结束前20 min,分别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20 mg(Ⅱ组)、40 mg(Ⅲ组)或等容量生理盐水(I组)。对术后PA-a O2、OI、Ca O2及呼吸机辅助时间进行观察,并记录气管插管拔除24 h内自主呼吸频率。结果:I组患者术后各时间节点的PA-a O2、OI分别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而Ca O2则显着下降(P<0.05)。术后各时间节点比对情况,Ⅲ组患者的PA-a O2、OI值显着低于Ⅰ组、Ⅱ组(P<0.05),Ⅲ组拔除气管插管后自主呼吸频率最平稳、肺部干湿性啰音的发生率最低(P<0.05)。结论:术毕前20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可改善肺氧合功能。(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4年34期)

王红,杨峰,贾明,侯晓彤[9](2014)在《成人体外循环脱机困难的体外膜式人工肺氧合治疗单中心早期临床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成人心脏术后体外循环脱机困难接受体外膜式人工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临床资料,评估影响辅助结果的风险因素。方法:2004年10月至2014年4月,北京安贞医院共89例成人脱离体外循环困难患者进行ECMO辅助治疗。按照临床结果将患者分为出院存活组(S组,n=44)和死亡组(D组,n=45)。结果:67例(75.3%)患者顺利脱机,44例存活出院,出院生存率为49.4%。ECMO辅助前D组乳酸水平较S组高[(15.22±5.16)vs.(12.35±3.50)mmol/L,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术后24小时胸腔引流量较多[2 500(1 500,3 600)vs.950(450,2 450)m L,P=0.005],D组患者ECMO辅助期间悬浮红细胞[24(17,34)vs.18(10,24)U,P=0.019]和血小板[6(3,11)vs.3(0,5)U,P=0.030]输入量均较S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CMO辅助前高乳酸(≥12.0 mmol/L,OR=2.75,95%CI:1.79~4.52,P=0.005)和经胸插管建立ECMO(OR=3.17,95%CI:1.09~9.07,P=0.001)是患者死亡的高危风险因素。结论:ECMO可为成人心脏术后脱离体外循环困难患者提供有效的循环辅助,积极推荐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ECMO辅助。(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胡玲[10](2014)在《无肝素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体外循环术后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对体外循环术后出现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实施无肝素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临床效果。方法行体外循环术的患者中选取58例术后心源性休克病例,其中25例为冠心病,10例瓣膜病,8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扩张性心肌病,3例大血管疾病,2例冠心病伴瓣膜病,4例其他病种,对所有患者实施无肝素ECMO辅助治疗,观察包括脱机率、生存率、并发症情况等在内的治疗效果。结果 ECMO辅助时间为8~335 h,平均时间(84.8±75.6)h,其中20例未脱机死亡(34.48%),38例脱机(65.52%),18例脱机后死亡,20例脱机后生存(34.48%)。结论无肝素ECMO可为体外循环术后心源性休克患者提供有效的循环辅助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4年16期)

体外循环氧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初步探讨体外循环(CPB)术中持续低潮气量通气对成年瓣膜患者体内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的表达水平及患者围术期肺氧合功能变化的影响,评估KL-6与此类患者围术期氧合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我科接受心脏瓣膜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例,CPB期间未接受机械通气)和试验组(n=30例,CPB期间接受持续低潮气量通气)。动态监测患者围术期血清学指标及肺氧合功能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结局,并分析KL-6表达水平与患者围术期肺氧合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及试验组患者CPB术后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KL-6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PB术后氧合指数随时间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P<0.05),肺泡-动脉氧分压差随时间上下波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直线相关分析发现,血清KL-6水平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r=-0.525,P=0.003),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呈正相关(r=0.489,P=0.006)。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结局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中持续低潮气量通气可有效抑制患者体内KL-6的表达,但对围术期临床结局无明显影响。KL-6表达水平可有效反映围术期肺氧合功能的改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外循环氧合论文参考文献

[1].潘丽,魏万胜,张菁,李真真.上腔静脉综合征进行体外循环手术致氧合器堵塞一例[J].中国循环杂志.2019

[2].沈嘉渝,张尔永,胡佳.KL-6与体外循环中行持续低潮气量通气的成年瓣膜患者围术期肺氧合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陶开宇,安琪,杜磊,程海峰,蒋大铭.体外循环中调节血小板功能对大鼠全身炎性反应及肺氧合功能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7

[4].程翅,何苗,谢飞,张红,向家林.两种膜式氧合器对大鼠体外循环中动脉血氧分压及超敏肌钙蛋白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7

[5].卢圣勋,罗俊辉,邢亚闯,范义兵,张娜.东莨菪碱改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体外循环术后氧合指数的效果探讨[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7

[6].金媛,于波,刘锦屏.血红素氧合酶-1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

[7].周荣华,熊际月,秦臻,谭赵霞,罗明.氧合器更换的体外循环模拟训练意义[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5

[8].李均.帕瑞昔布钠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肺氧合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

[9].王红,杨峰,贾明,侯晓彤.成人体外循环脱机困难的体外膜式人工肺氧合治疗单中心早期临床结果[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4

[10].胡玲.无肝素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体外循环术后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

标签:;  ;  ;  ;  

体外循环氧合论文-潘丽,魏万胜,张菁,李真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