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平原论文-徐羽,许有鹏,王强,吴雷,杨金艳

太湖平原论文-徐羽,许有鹏,王强,吴雷,杨金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太湖平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网密度,河道衰退,空间尺度,土地城镇化

太湖平原论文文献综述

徐羽,许有鹏,王强,吴雷,杨金艳[1](2018)在《太湖平原河网区城镇化发展与水系变化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太湖流域下游的武澄锡虞和阳澄淀泖水利片区为研究区,基于1980s和2010s两期水系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河网密度空间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研究区河网密度下降幅度达11.3%,其中,一、二级支流密度分别下降18.1%和11.3%。城市及周边地区下降幅度最大;因淤积和填埋造成的区域河道衰退是河网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土地城镇化速度与支流衰减长度呈指数关系,且存在区域差异;当土地城镇化速度达40%以上时,支流长度快速减少。此外,水网密布区域河网密度下降和衰退强度更大。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大对水系的保护力度。(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4期)

王涛[2](2018)在《太平天国时期英军在太湖平原的地图测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期间,英军对太湖平原进行了大范围的地图测绘。自1862年3月英军陆续测量了南翔、嘉定、青浦、南桥、柘林等主要战场,绘出各城镇大比例尺地图。12月至次年3月,戈登带领工兵部队在上海周边一百里内进行地图测绘,获取水路交通信息。此后英军驻扎上海,戈登率常胜军前往苏常地区作战。他利用实地调查和中文地图获取地理情报,并通过测量绘制准确的太湖平原地图。后来这些测绘成果被推广应用,提高了英军的地理认知,在其军事行动、商业扩张以及欧洲地理知识传播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清史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连慧姝[3](2018)在《太湖平原水网区氮磷流失特征及污染负荷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富营养化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面源污染成为了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研究导致面源污染的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来源、当量和迁移过程中的浓度变化特征,从产生到进入湖泊、河口、海湾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是其核心内容。以太湖流域为典型的平原水网区具有错综复杂的水网及水体流动的不确定性,使得在此类区域的面源污染研究成为环境领域的一大难题。同时,由于平原水网区域具有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和平坦的地形,使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研究以太湖流域为代表的平原水网区的面源污染发生机制与控制措施十分紧迫。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实地污染调查与水文水质气象连续监测,应用污染物估算模型(净氮输入模型、输出系数模型),开展了流域氮、磷、COD等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氮磷污染物负荷估算研究。结果表明:(1)蠡河流域上游水质较好,下游入湖口污染严重。流域污染物浓度受种植、养殖、生活和工业的影响从上游到下游入太湖港口逐渐升高。降雨作为污染物迁移的驱动力对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影响较大,使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尤其是城镇用地的增加是导致水质变差的主要因素。蠡河流域种植业对污染物的贡献较小,生活源和畜禽养殖源是流域的主要污染源,流失高风险区位于流域中下游。(2)6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乌溪港水体污染情况严峻,劣Ⅴ类水质的时期占90%以上。总氮年均值在4.41~5.92 mg·L~(–1)之间,氨氮为1.09~1.72 mg·L~(–1)。总氮和氨氮浓度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春冬季节浓度高,夏秋季节浓度较低。在不同的降雨强度下,污染物浓度的响应不同。在小雨和中雨强度下,氮素浓度较低;在大雨强度下,氮素浓度升高;在暴雨和大暴雨强度下,氮素浓度较低。降雨带来的侵蚀作用和稀释作用共同影响水体的氮素浓度。(3)太湖流域氮输入输出的时空变化差异明显。流域净氮输入强度从6431.97 kg N km~(-2) yr~(-1)增加到9722.42 kg N km~(-2) yr~(-1),氮输出强度从3169.84 kg N km~(-2) yr~(-1)增加到4581.73 kg N km~(-2)yr~(-1),种植业是最主要的氮素输入和输出源。流域东南部人口密度大、城镇化程度高的县市氮输入输出强度更高。(4)在2010年平均有38%净氮输入输出到水体中,而这一比例在1980年仅为19%。这一比例的变化表明太湖流域氮素循环的平衡被打破,而经济、人口和城市化进程是影响太湖流域氮素平衡的驱动因素。以上研究结果为今后平原水网区的面源污染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陈艇[4](2017)在《中晚全新世太湖平原南部水文环境变化及其对新石器文明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未来气候变暖、海平面加速上升的背景下,河口叁角洲地区面临咸水入侵、洪涝、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为应对这些自然灾害造成的可能危害,迫切需要了解河口叁角洲地区过去水文环境变化情况及其与古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以为预测未来这些地区水文环境对气候、海平面变化的响应以及人地关系的演化趋势提供理论基础。中全新世期间,在海平面升降、气候变化等作用下,长江叁角洲太湖平原古水文环境发生了显着变化,与此同时,太湖平原上还相继出现了马家浜、崧泽、良渚等新石器文明。因此,太湖平原是研究全新世期间叁角洲地区过去水文环境变化及其与新石器时期古人类之间相互关系的理想场所。末次冰盛期到早中全新世期间太湖平原南部的东苕溪平原为与杭州湾连通的太湖古深切谷/古太湖湾,其对海平面变化以及径流输入变化敏感,是研究太湖平原古水文环境变化的关键区域。因此,本研究在东苕溪平原布设两个钻孔(DTX4孔和DTX10孔),通过对这两个钻孔进行AMS14C定年、硅藻鉴定、有机碳氮及其稳定同位素分析等研究,试图恢复东苕溪平原中晚全新世期间在海平面等因素作用下的古水文演化过程(包括海水作用强弱变化、径流输入变化以及湖泊扩张等),并探讨这些古水文变化对新石器文化发展的影响。主要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DTX4孔中,在~7100-6500cal.yr BP期间,一般用来指示河流与湖泊/河口湾的连通,并在长江径流中含量较高的淡水-略耐盐浮游硅藻Aulacoseira granulata百分含量保持高值,指示了长江淡水的输入。并且在~7000-6500 cal.yr BP期间,当半咸水种底栖硅藻含量升高、淡水-略耐盐属种含量降低、海洋藻类有机质输入也增强时,Aulacoseiragranulata的百分比保持不变,说明该种硅藻含量不受杭州湾潮流的影响,即长江淡水向古太湖湾的输入与杭州湾潮流是否输入无关。结合前人在太湖西北部发现了全新世古河道的证据,推测在~7100-6500 cal.yrBP期间部分长江径流可能经过现今安徽芜湖—南京高淳—江苏溧阳或江苏金坛—深阳之间的古河道或低洼地区与太湖平原西侧的太湖古深切谷相连,并汇入古太湖湾和杭州湾。2)~7500 cal.yr BP之前,DTX10孔硅藻属种组合以在河口/河口湾经常出现的海相咸水、半咸水种为主,有机碳氮及其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有机质以海洋藻类为主,指示东苕溪平原处于河口湾环境(即古太湖湾),海水作用强烈。此时,Aulacoseira granulata含量极低,指示在海平面快速上升背景下,该区还未受到长江径流的影响。另外,此时沉积速率较高,表明古太湖湾当时正发生快速填充。3)DTX10孔,在~7500-2800 cal.yrBP期间,接受成壤作用,发生沉积间断。~7100 cal.yr BP到7000 cal.yr BP期间,DTX4孔中硅藻以淡水-略耐盐浮游和底栖种为主,有机质主要由陆源C3植被和淡水藻类共同组成,另混有少量海洋藻类,指示该区域演化为低盐沼泽,海水作用显着减弱。此时处于全新世大暖期,长江径流的输入可能为低盐沼泽/成陆环境的形成提供了条件。~7000-6500 cal.yrBP期间,DTX4孔硅藻属种和有机质来源特征指示海水作用突然加强,推测此次海侵是对海平面加速上升的响应。结合收集的前人研究钻孔中的结果,发现此次海水入侵可能是太湖平原在全新世期间受到的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海侵。4)~5600 cal.yr BP之后,DTX4孔硅藻以淡水底栖/附生种为主,有机质以陆源C3植被占主导,DTX10孔区域继续成陆,反映东苕溪平原形成了稳定的淡水环境,古太湖湾显着填充、缩窄,并可能基本成陆。此时,A.granulata百分含量显着降低,指示长江淡水输入减少。其一方面的原因可能在于随着古太湖湾填充缩窄,长江径流与西部茅山-天目山山区河流一同从经过古太湖湾流入杭州湾变为流入太湖平原东部地区。另一方面可能是随着太湖平原西侧太湖古深切谷、太湖西北部古河道的填充缩窄以及西部茅山地区的抬升,长江汇入太湖古深切谷的径流相应减弱。~3000 cal.yrBP之后,两孔碳氮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都指示东苕溪平原发生了湖泊扩张,可能反映了现代太湖平原碟形洼地的形成以及东苕溪改道北流入太湖。5)中晚全新世期间东苕溪平原古水文环境的变化对该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有显着的影响。在~7500-7000 cal.yrBP期间,古太湖湾及其周边低盐-淡水环境可能为马家浜早期古人类在这些地区活动创造了条件。~7000 cal.yr BP到~6500 cal.yr BP期间,古太湖湾再次受到较强的海水入侵,极可能是马家浜文明晚期和崧泽文明早中期古人类被限制在太湖东部、北部古地势较高地区活动的原因。~5600 cal.yrBP之后,古太湖湾/东苕溪平原的成陆和淡水环境的形成,与良渚文明(5500-4500cal.yrBP)的飞跃发展相对应。推测古太湖湾的成陆一方面阻碍了来自杭州湾海水的入侵,为太湖平原淡水环境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使西部茅山-天目山山区径流和长江径流由汇入杭州湾变为向太湖平原输送,为良渚文明水稻种植的扩张和水稻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和肥沃的洪泛沉积物;另外,古太湖湾的成陆也为良渚时期古人类在太湖平原、杭州湾顶部莫角山古城遗址地区以及杭州湾南部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迁移提供了便利。(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30)

王跃峰,许有鹏,张倩玉,李广,雷超桂[5](2016)在《太湖平原区河网结构变化对调蓄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河网水系萎缩,连通性受阻,河网调蓄能力降低,加大了区域洪灾风险和洪涝损失。基于1960s、1980s、2010s的1:5万地形图水系及叁个控制站的水位数据,选取河网密度(Rd)、水面率(WP)、盒维数(D)、水位Hurst指数(H),分析了近50年来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地区的水系演变与河网调蓄能力变化;并借助代表性单元流域概念,以水位Hurst指数来表征河网调蓄能力,从河网调蓄的物理机理出发,探讨了河网调蓄与河网结构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受快速城镇化影响,1960s-2010s武澄锡虞地区河网密度、水面率及盒维数分别下降了18.87%、24.59%、7.60%,且1980s至2010s各水系指标的衰减率均高于1960s-1980s;2 1960-2010年,研究区年均及汛期的水位Hurst指数呈下降趋势,其所反映的河网调蓄能力与该地区河网水系各指标变化同步,这表明城镇化引起的河流水系衰减导致河网调蓄能力发生明显下降,非汛期水位Hurst指数先增加后降低,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3基于REW概念与水位Hurst指数值,初步构建了河网结构参数与调蓄能力的关系式,并对关系式进行了验证,基本可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城镇化下水系变化对河网调蓄能力的影响,从而为评价平原水网区河网调蓄能力提供了一种相对简便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贾灿[6](2014)在《宋代太湖平原的农民兼业》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的太湖平原农业发达,当地农民在土地上精耕细作以求尽地力来维持生计。但由于北宋中期以后人地矛盾的不断尖锐,单纯依靠农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家庭的生活开支,一些占有"尺寸之地"的农户更是出现劳动力的间歇性闲置,这也使得农民或从家庭内部着眼调整生产结构或转为"他业"来贴补家用,走上兼业化的道路。(本文来源于《沧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陈艇,王张华,强小科,马春燕,战庆[7](2013)在《太湖平原WJ孔矿物磁学特征以及晚第四纪海侵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古地磁和AMS14 C定年结果,对长江叁角洲太湖平原的WJ孔进行岩性特征、矿物磁学、粒度分析及有孔虫化石研究,拟重建WJ孔记录的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环境演变过程与海侵事件,并探讨环境磁学参数对河口叁角洲地区沉积环境演化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WJ孔可以划分为中更新世阶段I、中更新世阶段II、晚更新世、全新世四个阶段,沉积地貌环境分别为:河湖、滨海—阶地、河口坝—河口湾—潮滩与阶地、湖沼平原.WJ孔揭示了叁次海侵事件,分别为中更新世晚期海侵,晚更新世MIS5海侵和晚更新世MIS3海侵.其中记录的MIS5e海侵最为强盛,MIS3后期也存在一次海侵加强事件.另外,滨海潮滩—河口坝环境的沉积物磁性特征明显,χlf、SIRM、HIRM等为显着高值.(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朱乾德,孙金华,颜志俊,秦飞,陈成[8](2013)在《太湖平原水网区非点源污染模型的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治理,非点源污染成为太湖流域平原水网区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引入AnnAGNPS模型对太湖流域雪堰镇非点源污染进行模拟研究。在模型的应用中,建立了数字高程模型、土壤质地、土地利用等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并通过实地试验、调查研究等多途径确定了模型分析计算所需的气象、作物、作物管理、径流曲线数、曼宁系数、氮磷输入等参数,对模型分析计算成果用典型研究区同步的水质水量监测数据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太湖流域平原水网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氮模拟效果比磷好,为进一步加强太湖流域平原水网区非点源污染研究奠定了基础,为防治太湖水体富营养化提供科技支撑。(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3年11期)

李琳[9](2013)在《太湖平原全新世沉积物TS/TOC和铁硫化物的分布及其沉积环境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在太湖平原松江地区小昆山获得的一个全新世钻孔(SL67),进行AMS14C测年,并综合运用地层学、沉积学手段进行沉积地貌环境演变恢复。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和环境磁学分析,旨在揭示有机地球化学元素以及自生硫复铁矿在全新世钻孔沉积微相中的分布规律,以探讨硫元素和铁硫化物指标在全新世沉积地貌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SL67孔AMS14C年龄、岩性以及粒度特征表明钻孔所在地全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变如下:末次盛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本区发育硬土层。全新世早期,海平面快速上升,本区受到海水影响并在其控制下发育潮上带-盐沼-高、中潮滩-高潮滩-中潮滩沉积层序。自全新世中期,随着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减慢和长江大量泥沙的供应,发育沉积海退序列:低潮滩-中潮滩-高潮滩-潮上带-湖沼平原。研究发现,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在全新世钻孔沉积微相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在元素含量方面,海退沉积体系元素含量显着低于海进体系。海进体系中,盐沼-高潮滩-中潮滩这一沉积序列,各元素含量依次降低。而海退序列中,中潮滩各元素含量最高。在有机质组成上,海进体系潮上带、盐沼TOC/TN均大于10,其有机质以陆生植被贡献为主。从高潮滩到中潮滩,TOC/TN值小于10,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反映出有机质中海洋藻类贡献逐渐加强。海退层序中,除湖沼平原外,TOC/TN均较低,表明有机质以藻类贡献为主。此外,太湖平原全新世钻孔潮滩沉积物TS与TOC的比值及其相关关系与沉积微相具有一定的关系。海进层序盐沼和高潮滩TS异常高,且高潮滩TS/TOC也呈现异常高值。潮上带TS/TOC最低,盐沼次之,高潮滩达最高值后向中潮滩降低。TS-TOC一元线性回归斜率变化基本与TS/TOC一致。海退层序中低潮滩都波动出现TS及TS/TOC的较高值,高潮滩和潮上带较低。且海退层序TS与TOC相关性较差。研究还发现,本孔早期成岩作用显着,黄铁矿普遍存在于本孔潮滩沉积环境中,而自生硫复铁矿仅显着出现在海进层序盐沼相和海退层序中潮滩中上部,盐沼相还包含一定的磁黄铁矿。海进层序高中潮滩及海退层序低潮滩也出现较为微弱的自生硫复铁矿信号。这种特征与我们在长江口现代高潮滩普遍发现硫复铁矿不同,说明在沉积物埋藏后,黄铁矿化作用继续发生。海进层序中盐沼沉积的TS/TOC远低于高潮滩沉积,反映了硫酸盐的供应相对受限制,这正解释了本孔盐沼沉积中硫复铁矿和磁黄铁矿的信号远强于高潮滩沉积。海退层序中低潮滩TS/TOC的高值及硫复铁矿的出现,推测与海退层序潮上带-高潮滩沉积物发生淋滤作用以及中低潮滩下伏地层的早期成岩作用密切相关,即下伏地层早期成岩作用产生的甲烷、硫化氢气体向上运移,储存在颗粒较粗的海退中低潮滩沉积物并继续发生早期成岩作用。本研究还显示,TS/TOC指标的应用,能更好地协助沉积微相判断。(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徐慧,杨姝君[10](2013)在《太湖平原圩区河网演变模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汾湖镇为研究区,采用GIS和RS方法分析了全镇及典型圩区近15年来河网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等级最低的圩内河道的河网结构变化显着,而村级以上的骨干河网结构基本没有变化,河网结构趋于稳定;不同圩区河网结构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经过及时规划和治理的圩区河网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反之,河网结构受到了较大破坏;根据河网结构演变特征及原因,快速城镇化圩区河网结构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对水系的保护、整治和破坏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据此识别圩区河网演变的几种主要模式为:主动引导型、被动改造型、修复完善型和保护优先型。(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3年03期)

太湖平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期间,英军对太湖平原进行了大范围的地图测绘。自1862年3月英军陆续测量了南翔、嘉定、青浦、南桥、柘林等主要战场,绘出各城镇大比例尺地图。12月至次年3月,戈登带领工兵部队在上海周边一百里内进行地图测绘,获取水路交通信息。此后英军驻扎上海,戈登率常胜军前往苏常地区作战。他利用实地调查和中文地图获取地理情报,并通过测量绘制准确的太湖平原地图。后来这些测绘成果被推广应用,提高了英军的地理认知,在其军事行动、商业扩张以及欧洲地理知识传播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太湖平原论文参考文献

[1].徐羽,许有鹏,王强,吴雷,杨金艳.太湖平原河网区城镇化发展与水系变化关系[J].水科学进展.2018

[2].王涛.太平天国时期英军在太湖平原的地图测绘[J].清史研究.2018

[3].连慧姝.太湖平原水网区氮磷流失特征及污染负荷估算[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4].陈艇.中晚全新世太湖平原南部水文环境变化及其对新石器文明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7

[5].王跃峰,许有鹏,张倩玉,李广,雷超桂.太湖平原区河网结构变化对调蓄能力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6

[6].贾灿.宋代太湖平原的农民兼业[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

[7].陈艇,王张华,强小科,马春燕,战庆.太湖平原WJ孔矿物磁学特征以及晚第四纪海侵事件[J].地球物理学报.2013

[8].朱乾德,孙金华,颜志俊,秦飞,陈成.太湖平原水网区非点源污染模型的适用性研究[J].人民长江.2013

[9].李琳.太湖平原全新世沉积物TS/TOC和铁硫化物的分布及其沉积环境指示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0].徐慧,杨姝君.太湖平原圩区河网演变模式探析[J].水科学进展.2013

标签:;  ;  ;  ;  

太湖平原论文-徐羽,许有鹏,王强,吴雷,杨金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